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艺术特色 1.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和 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作者简介
【吴敬梓】,清朝小说家,有 “秦淮寓客”“文木老人”之称。 清康熙四十年出生在一个“科第仕 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早年生活 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 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
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 代的社会现实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陋面 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 多深受其害,利欲熏心。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 行乡里,而科举落地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但自从七八岁学戏,在师父手里就念的是他做的曲子。这老爷 是个大才子,大名士。如今二十多年了,才做得一个知县,好 不可怜。如今又要因这事参处了。况他这件事也还是敬重斯文 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爷免了他的参处罢?”按察司道: “不想你这一个人倒有爱惜才人的念头。你倒有这个意思,难 道我倒不肯?
向知县把书子拆开一看,大惊,忙叫快开宅门,请这位鲍相 公进来。向知县便迎了出去。鲍文卿青衣小帽,走进宅门,双膝 跪下,便叩老爷的头,跪在地下请老爷的安。向知县双手来扶, 要同他叙礼。他道:“小的何等人,敢与老爷施礼!”向知县道: “你是上司衙门里的人,况且与我有恩,怎么拘这个礼?快请起 来,好让我拜谢!”他再三不肯。
内容精讲
杜少卿(正面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 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 ,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 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统编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送东阳马生序相关知识三

高望尊的长者,而马生是籍籍无名的后生,宋濂完全可以居 磨就会发现这正是宋濂先生的平易厚道之处。马生是个普通
高临下地对他教诲训诫,然而这篇赠序中丝毫没有空洞死板 的太学生,以同乡晚辈之礼拜见位高德隆、声名卓著的宋
●-…●_…·_…●_…-_…-●…●_…●●…●o…●_…oo…-o…●_一 的训诫,也没有恃才骄人的傲慢,只有情真意切的关怀和语 濂,二者无论在地位、年龄还是在学问、声名I-.都有极大的
宋濂先生在与马生谈心时没有做抽象的说教,也没有生 硬的训斥,而是把道理蕴含在对自身经历的讲述之中,表述 时语言非常的精练生动。比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 屈伸。弗之怠”,寥寥数语就把自己艰占读书的情形生动形 象的描述了出来,而其中“砚冰孥”、“手指不可屈伸”等 细节非常传神,让人感同身受,未有亲身经历不能感受得如 此深刻,义把恶劣艰苦的条件和勤奋苦学的意志都表现了出 来。作者没有直接地告诫马生:你要勤奋苦读方能有所成 就,但这种意思在字里行间已经清晰地表露,比如“当余之 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 J辽,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 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简短的旬式,配合着连用大量 的动词,使得人们可以感受到宋濂从师的艰难,而他坚韧的 毅力、坚定的决心也已经隐含其中了。作者没有对事件进行 过分渲染,而是简洁白描式地叙述,似乎平淡无奇,散漫平 易,其中却深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文章从“余幼时即嗜 学”,“既加冠”…直写到“今虽耄老”,可以说是把自己 一生的学习经历进行了回顾总结,字数不多,但选材精当, 语言精练,让人难以忘怀。
《宋濂评传》)。这里作者虽然是要表达明朝文字狱的黑暗 可怖,但从中也可看出位尊权重者的占行态度会对别人的精 神造成的巨大压力。宋濂先生肯定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他 很善意地化解这个矛盾,弱化他与马生的距离,为马生着 想,倒宾为主,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热情耐心地 与其谈心。在表述上作者不讲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是说我曾 经如何如何,从自己说起,讲二者都熟悉的求学经历,现身 说法拉近距离,以事说理,寓理于事,含蓄婉转,容易'止人 接受。同时,宋濂对马生有极大的尊重,在提出勉励劝诫时 也是说:“今诸生学于太学……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似乎 是针对太学生群体发出的勉励,和马生则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事实L是柬濂先生故意回避了对马生个人直露的缺点,以 免马生局促不安,所以泛化了表述对象,而这泛化的对象中 自然包括了屿生。这样写非常含蓄,而马生心里也是明白 的。文章之巾,作者没有摆…盛气凌人的样子,反而是处处 为对方细心周详,循循善诱,使伞文具有了一种崇高的人格 感召力量。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和艺术特色。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3. 学会分析词中的特殊句式和优美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句子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苏轼的豪放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 体会词中表达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词句的准确理解与诵读。
2. 词中特殊句式的分析与鉴赏。
(二)难点1. 对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对苏轼豪放词风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苏轼生平简介(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字、号以及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
(2)通过讲述苏轼的家庭背景,如“三苏”的称谓,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渊源。
(3)展示苏轼的画像或相关历史图片,增加学生对苏轼形象的认识。
2. 创作背景解析(1)讲述《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的心境,以及这首词所反映的个人情感和抱负。
(3)通过讲述苏轼与当地军民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词中“为报倾城随太守”的情感基础。
3. 词作主题引入(1)引导学生思考词作的主题,如豪放、爱国等,激发学生对词作的初步兴趣。
(2)通过提问“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词作的情感色彩。
(3)播放相关音乐或朗诵录音,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4. 词句初步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注意词句的停顿和节奏。
(2)挑选词中的几个关键句子,如“老夫聊发少年狂”,让学生尝试解释其含义。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
(二)新课呈现1. 朗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学生齐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注意词句的抑扬顿挫,体会苏轼笔下的豪迈情感。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之人物严贡生 课件(共25张ppt)

小组讨论 ●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兄弟,他们都是作者塑造 的典型的土豪劣绅形象,但是他们又有不同, 两人中有哪个人还能“讨喜”一点?为什么?
当堂练习一阅读选段甲文,找出文中有关严贡生言行的句子,分 析这样写的好处。 ●(甲)张乡绅道:“总因你先生为人有品望,所以敝世叔相
敬。近来自然时时请教。”严贡生道:“后来倒也不常进去。 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 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汤父 母容易不大喜会客,却也凡事心照。就如前月县考,把二小 儿取在第十名,叫了进去,细细问他从的先生是那个,又问 他可曾定过亲事,着实关切!”范举人道:“我这老师看文 章是法眼;既然赏鉴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贺。”
小使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
生道:“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
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
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严贡生道:“我知道了。你先
去罢。我就来。”那小厮又不肯去。张、范二位道:“既然
府上有事,老先生竟请回罢。”严贡生道:“二位老先生有
(见书本44页)
●
严贡生道:“岂敢,岂敢。”又道:“我这高要,是广
东出名县分。一岁之中,钱粮、耗羡,花、布、牛、驴、渔
船、田房税,不下万金。”又自拿手在桌上画着,低声说道:
“像汤父母这个作法,不过八千金;前任潘父母做的时节,
实有万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还有些枝叶,还用着我们几个要紧的人。”说
着,恐怕有人听见,把头别转来望着门外。一个蓬头赤足的
吴敬梓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 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 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 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 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 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 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 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理解并背诵《渔家傲·秋思》的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习并运用白描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词人范仲淹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理解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词中的象征性意象及其深层含义。
(二)教学难点1. 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 词人复杂情感的感悟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边塞风光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让学生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景象,激发他们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他在西北边塞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通过提问的方式,如“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首词?”来引导学生思考词人的情感和创作动机。
3. 课文初读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的发音和节奏。
在初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纠正学生的发音,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4. 课文内容概览教师简要概述课文内容,指出《渔家傲·秋思》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让学生初步了解词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孤独、思乡和爱国情怀。
5. 激发思考提出问题,如“边塞的秋天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秋天有什么不同?”“词人是如何通过词句表达他的情感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他们的看法,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生字生词学习学生首先跟随教师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的准确发音。
教师可以逐字逐句进行示范,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发音。
例如,“塞下”(sài xià)一词,学生需注意“塞”字的读音,避免误读为“赛”。
同时,教师要指出“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是一个地名,而“雁”字作为生字,学生要特别注意其写法。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6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公就不言语了。
作者 ①
(填人名)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儒生形象: 比如有穷困潦倒、卑微
怯懦、庸俗虚伪的腐儒范进;也有盗名欺世、狭隘狡诈的无德小人牛浦郎;还有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
,被誉为贤人群体领袖的真儒(A)②
(填人名)。
示例1:①吴敬梓 ②虞育德(或虞博士)
典型人物
范进
《儒林外史》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 话、外貌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 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 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
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 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 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人物形象:表面上呆头笨脑,穷困愚陋,逆来顺受,酸气 十足;内心里却热衷功名,追求利禄,圆滑世故,卑怯懦弱。
真题演练 考点:对名著人物的分析探究能力
【2021年中考题】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 完成下面的题目: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核心:有醉 心功名迂腐可笑者;有心艳功名泯灭人性 者;有依仗功名而假意清高者;有假托无 意功名自命清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也有辞 却功名释放个性者。以下人物属于哪种人? 请任选一人结合小说情节加以简述。
二、科举之路异常艰辛
吴敬梓从小就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如同神童一般。18岁时吴敬 梓就顺利考取了秀才。然而,命运却在处处与这位才子开玩笑。公元 1723年,23岁的吴敬梓第一次赴安庆参加乡试,满怀信心的他高兴而 去,却铩羽而归。公元1726年,再次赴安庆参加乡试,结果还是失败 而归。
公元前1729年,吴敬梓人生中的第三次乡试即将来临,这时的吴 敬梓已经29岁了,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正期待这一次科考能够考中。 在这次乡试之前,有一次预试,在这次预试考试中,主考官给吴敬梓 的评语是“文章大好人大怪”。“文章大好”指的就是吴敬梓所作的 文章还是挺好的;而“人大怪”指的是坊间传闻吴敬梓酒后对当朝的 科举八股取士常常多有妄言。尽管主考官对吴敬梓多有批评,但还是 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便将他取为此次预试考试第一名。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词意及艺术特色。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词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词人陈与义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一)词句赏析1. "长沟流月去无声"等词句的意境分析。
2. 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二)情感体验1. 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理解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难点(一)文言文的理解1. 准确理解词中生僻字词的含义。
(二)情感与哲理的把握1. 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世界和哲理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参加过特别难忘的聚会?可能是生日派对,也可能是和朋友们的一次野餐。
想象一下,如果那个聚会发生在古代,会是怎样的情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就是陈与义在回忆他年轻时与朋友们的一次聚会。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聚会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
2. 背景介绍与主题铺垫在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陈与义和他的时代背景。
陈与义是宋代的词人,生活在北宋灭亡后的动荡时期。
这首词大约写于他四十六或四十七岁时,那时他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通过这首词,陈与义表达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陈与义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情感波动。
3. 课文朗读与初步感知我将为大家朗读这首词。
请大家仔细聆听,感受词中的韵律和情感。
朗读结束后,我想请大家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印象,你们觉得陈与义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他是如何通过词句来描绘那个夜晚的?通过这样的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情感和词的艺术特色。
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反复诵读全文,做到读音准确、流畅诵读。 2.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重点实词:苟得;恶;患;如使;何不用也;是心;丧;蹴;不屑;万钟 (1)结合课文语境,尽可能记忆文中的重点词。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以上词的意思。 (3)对照课下注释,修改并强化记忆错的词意。 (4)就上面的词,结合同桌记忆错误的词,给对方命制3-5个小题,帮助 他巩固记忆。 3.积累重点句子翻译。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反复诵读全文,做到读音准确、流畅诵读。 3.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③词类活用;④一词多义;⑤重点实词。 (1)结合课文语境,尽可能记忆文中的重点词。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以上词的意思。 (3)对照课下注释,修改并强化记忆错的词意。 (4)就上面的词,结合同桌记忆错误的词,给对方命制3-5个小题,帮助 他巩固记忆。 4.积累重点句子翻译。如: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反复诵读全文,做到读音准确、流畅诵读。 3.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③词类活用;④一词多义;⑤重点实词。 (1)结合课文语境,尽可能记忆文中的重点词。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以上词的意思。 (3)对照课下注释,修改并强化记忆错的词意。 (4)就上面的词,结合同桌记忆错误的词,给对方命制3-5个小题,帮助 他巩固记忆。 4.积累重点句子翻译。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测试反馈
结合三篇文言文中的士子精神,如舍生取义、刻苦求学、不畏强暴等,思考当代中学生在为 人和求学面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少于300字。
感谢观看
部编九年下册第三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9.《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读节奏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理解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第二段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
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2.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5.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
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6.补充道理和事实论据(1)道理论据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2)事实论据(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义:道义、大义。
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五、理解性默写1.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唐雎不辱使命》【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
”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④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⑤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⑦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⑧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⑩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⑾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理解性默写】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文内容理解】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
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