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地球表面的地形优秀教案1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
五年级新居民学生家乡地形备注:贵州山地、华北平原、云南丘陵、云贵高原、皖西山地、川西山地、皖中丘陵【教学过程】一、引入1、展示杭嘉湖平原俯视风景图片,简单说说地形地貌特点。
(预设:非常平坦,少起伏,少山)2、出示各种地形的典型图片,请班里的新居民学生说说,你的故乡在哪里,故乡的地形和哪些图片最相似。
二、故乡的地形1、个别调整座位,确保每个小组有一个新居民学生2、新居民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故乡,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其他学生可有针对性地提问。
全组商定用合适的语言准确描述该地形3、交流反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顶圆)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海拔较高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山顶尖);4、教师补充介绍盆地、峡谷(1)出示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卫星图片,阅读吐鲁番盆地简介学生总结盆地地形特点——(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出示峡谷图片,了解峡谷地形(3)出示湖泊、海洋、河流的图片,知道这些也是地表形态3、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图片展示浙江各种地形地貌(2)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说说自己的发现(3)教师小结: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嘉兴:杭嘉湖平原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表面的地形概述1.1 地形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和地貌形态的总称。
分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1.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适宜的盆地和平原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
交通:山区地形险峻,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第二章:平原地形的特点与分布2.1 平原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平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区域,海拔较低。
特点: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丰富。
2.2 平原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北美洲的中央大平原、欧洲的荷兰平原等。
作用:平原地形是人口密集区,有利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
第三章:山地地形的特点与分布3.1 山地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山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起伏较大的地区,海拔较高。
特点:崎岖不平、气候垂直差异、资源丰富、生态脆弱。
3.2 山地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作用:山地地形有利于水能、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是旅游和户外活动的好去处。
第四章:丘陵地形的特点与分布4.1 丘陵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丘陵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轻微起伏的地区,相对高度较小。
特点:地势较缓、土壤贫瘠、气候多变、生态多样。
4.2 丘陵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的丘陵地区、日本的本州岛等。
作用: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也是城市建设的良好选择。
第五章:高原地形的特点与分布5.1 高原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高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海拔较高、边缘陡峭的地区。
特点:地势高耸、气候干燥、植被稀少、空气稀薄。
5.2 高原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非洲的撒哈拉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
作用:高原地形有利于能源开发(如风能、太阳能),也是特殊生态系统和独特文化的保护地。
第六章:盆地的特点与分布6.1 盆地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盆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如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平原对农业的适宜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地形图,并分析图中的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精品教案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对地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地形的特征,并能够进行描述。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规划等。
4.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形的观察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1. 引言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对我们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变化、探索自然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 学情分析本节课适用于小学教学,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3.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2) 掌握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2) 理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5.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地球表面不同地形的图片;(2) 世界地图:用于学生观察和标注地球的地形;(3)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4) 学生实验用具:放大镜、放大器、实验笔记本。
6.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全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
询问学生是否认识地图上的山脉、平原等地形,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并讲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重点强调以下内容:(1) 山脉:由地壳板块的抬升和构造挤压形成;(2) 高原:由地壳板块上升形成,具有平坦的地形;(3) 平原:由河流泛滥和沉积形成,地势较平坦;(4) 丘陵:由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地势较平缓;(5) 盆地:地壳下陷形成,形成湖泊等自然景观。
【实验展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我们将用模拟地壳板块的砂堆,并利用扬声器震动地壳板块,展示地震、火山和地壳抬升等效果。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地球表面的地形》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形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
(3)地形特征讲解:分别阐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6)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表面地形分布图。
二、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
学生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2. 教学亮点(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结合生活案例,使地形知识更具实际意义。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地形特征时,可以加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的形成原因。
(2)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讨论效果。
(3)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如生态环境、水资源等。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案

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
2.学生能够使用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来理解不同地形的海拔高度和特征。
3.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并能举例说明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运用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来理解地形的海拔高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形图片、地形图示例)地形模型(或自制纸板模型)彩色笔、纸张(供学生绘制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图片(如平原、高山、盆地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脚下的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地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五种基本地形的介绍(结合多媒体展示)平原:低平而宽广,海拔200米以下。
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特点。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连绵起伏。
通过对比平原图片,让学生理解丘陵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海拔500米以上。
展示山地图片,强调其高度和崎岖性。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较低。
通过地形模型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盆地的特点。
●高原: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海拔在1000米以上。
展示高原图片,如青藏高原,让学生感受其广袤和高度。
2.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展示地形图,讲解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形高度。
例如,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地形图上的图例,如蓝色表示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等。
3.中国地形的特点●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举例说明,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西部,而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东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授课教师:蒋珏
二.教材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1课
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去过地方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每小组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整体过程设计】
1.从图片引入,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识说出地球表面就是由这样一些地形组成的,这些地形形成地球表面的地形,出示课题。
2.提出探究目标,地球表面的这些地形能否给它一个名字呢?
3.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结构特点,具体诠释地形特征划分标准;
4.探究了解地球表面特征具体状况;
5.深入探究地球表面特征;
6.收集相关地貌的照片和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交流教师所提供带有典型地形的照片开始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
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等。
为单元后续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作用。
【具体环节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师:(示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能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生:(学生猜测说)
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这些地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思考、议论)
师:你能说说它们的地形特点吗?
生:(学生回答)
师:小结,并简单说明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照片中的情景来初步感知说说地形。
】
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把你认为最欢地方的照片介绍给同学们和老师。
注意,说出去过地方的地名,有什么特点,知道是什么地形吗?
生:各小组讨论,相互说。
生:小组汇报(说说去过的地方)
师:小结,对学生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
【本环节设计意图:进一步知道地形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初次感知到地形的简单类型,并能初步概括出地形的特点。
】
3.进一步深入探究地形特点
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地形的特点,那地形到底有哪些类型呢?
生: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出示相关课件和图片)。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叠嶂;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
【本环节设计意图:比较科学地对地貌进行分类,引出地形类别,并知道地球中各种地形类别的特点。
】
4.了解更多的不同地形
师:针对以上介绍,哪说说我们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
生:(讲述家乡地形特点)
师:出示一些家乡地形照片和课件,让小组同学交流形成共识,填表板书。
接下来各小组把自己小组内同学所带的照片进行组内交流。
生:开展组内交流、讨论,并完成表格。
家乡地形报告单
师:小组汇报交流结果,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各小组的成果。
生:小组汇报。
师:小结,我们知道的地形有哪些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初步感知——猜想认识到地形类别——进一步认识地形类别的过程。
】5.初步认识地形图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带来的照片,哪这些地形照片就能代表我们国家的地形了吗?生:停顿,沉思。
师:我们有什么时候办法能了解到更多的地形,以至于整个地球的地形,你们有什么办法吗?生:(猜测)
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认识它们吗?
生: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地球仪。
师:是吗?准确地说,这是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
【本环节设计意图:内在的转化,从简单的地形转到地形图。
】
6.深入认识地形图(重、难点)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地形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颜色不同)
师:你知道上面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生:(猜测)
师:小结,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示课件结合讲解)地形图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师:小组观察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生:小组观察,
生:小组汇报。
师:示课件小结,从地形图可以知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本环节设计意图:懂得了不同地形类别如何在地形图上表示出来的方法,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对不同的颜色认识要到位。
】
7.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知识
师:关于地球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小组汇报。
(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多讲,可以是地球形成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是地球表面山脉或海洋知识都可。
)
师: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作用它发生变化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课后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的资料,并最好有图片说明。
【本环节设计意图:深入探讨,举一反三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状况。
】
四.试教体会:
1.注重单元结构是备课的关键
本节课是《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一课,从本课教学可以知道:本课教学有着总起的作用,它为单元中下面的课作铺垫的,对于本课的教学如何去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还是地球家园它们都是由各种不同地形地貌结构组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到不同地方的地貌结构呢?这就为本课也为下面的课埋下的伏笔。
2.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知识信息大量涌现,而且翻新很快,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然而,尽管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根据以上迁移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明确有关条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
学生的知识都来自于实践,本身的经验又并不丰富,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地形从感知认识角度,他并不懂得地形还有怎么些类别,要让学生知道地形地貌状况,只能依靠实际图片来认识,然后从图片中的地形转化为地形类别的概念,从而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