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与川木香的鉴别(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小议:木香

中药小议:木香
木香者,以广东所产之广木香和云南出产之云木香品质最优,川木香次之。
木香其气芳香悦鼻,香而不散,其一株五根,一茎五枝,一枝五叶,叶间五节,皆合脾土之数,故能醒脾也,乃启脾之钥也。
其味辛苦性温,辛散温通者是也。
言其木者,气秉天春和之木气,当入足厥阴肝,温肝之气,味辛入肺宣散滞气,苦则气降,下胃气宽中除满,为三焦气分要药,可畅行三焦气分,能行气、降气,调三焦气机之升降。
降肺气,疏肝气,醒脾气,宣散上下一切寒凝气滞。
三焦为人体之大腑,三焦气机一畅达,其三焦所包括的脏腑气机也跟着动起来了。
木香是一味行气药,也可以说是一味风药,尤善行脾胃之气,主要作用于消化道,其性温可散寒凝,其性动可行气结,对胃肠道气机不畅之疼痛无不应手而效。
煨熟可止泻痢,因木香气味俱厚,且熟无走散之性,惟觉香燥可守,故能实大肠,凡治泄泻恒用之,然纯阳之性,阴虚液涸者切勿沾唇,不可不察也!
古人云:行肝气、达木郁、止心腹胁气痛甚捷,夺土郁醒脾胃气滞立效,和胃气止吐泻霍乱如神,散滞气于肺之上膈,破结气于中下两焦,调诸气不可无,醒心脾不可缺,散冷气,除胀疼呃逆,治热痢可佐芩连,固大肠火煨方用,顺其气癥积恶逆自除;调其气,安胎月经亦用。
若下焦气逆诸病,亦可缩小便,亦可通便秘,亦能止气逆之动血,亦能消气逆之痈肿。
得橘皮、肉蒄、生姜佐使效尤速。
得木瓜治霍乱转筋腹痛。
得黄柏、防己治脚气肿疼。
配煨姜治冷滞,配枳壳甘草治小儿阴茎肿或痛缩。
佐姜桂和脾胃。
使皂角治心痛。
合槟榔疗中下结气……
与补药为佐则补,与泻药为佐则泻,然用量宜小,过多反无效。
中药川木香用途

中药川木香用途川木香,一种神奇的中草药,它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川木香的种种用途,感受它带给我们的神奇力量。
川木香,又名“土木香”、“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川木香的干燥根。
它呈圆柱形,表面呈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苦而辛。
川木香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是一种地道的中草药。
首先,川木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活血化瘀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
川木香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消除体内瘀血,对于治疗跌打损伤、痛经、头痛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将川木香与其他活血化瘀的草药搭配使用,更能发挥其强大的功效。
其次,川木香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在寒冷的冬季,许多人会受到风寒的侵袭,出现头痛、鼻塞、喉咙痛等症状。
川木香能有效驱散体内的风寒之气,对于治疗感冒、咳嗽、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具有显著效果。
将川木香与其他祛风散寒的草药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此外,川木香还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筋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川木香能有效舒通筋络,对于治疗筋骨疼痛、肢体麻木、中风偏瘫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将川木香与其他舒筋活络的草药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川木香作为一种神奇的中草药,其药用价值远不止于此。
它还具有消肿解毒、调经止痛等多种功效,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然而,在使用川木香时,我们还需注意其禁忌和副作用。
川木香性辛、味苦,易伤脾胃,因此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此外,孕妇及月经期妇女也应避免使用川木香。
总之,川木香作为一种神奇的中草药,其药用价值和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让我们一起感受川木香带给我们的神奇力量,传承和发扬这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木香及其易混品鉴别

红 木 香 为 木 兰 科 植 物 皱 纹 南 五 味 子 Ka d s U r a L o n g i p e d u n c u l a t a F i u e e G a g n e p 的干燥 根 。本 品呈 淡 棕红 色。外表面紫褐色 ,易斑剥落 。断面皮部较窄,形成层 环纹 明显 。本部浅棕色 ,密布导管孔洞 。髓 部小或 中
4 红木 香
体轻质疏 ,断面有偏 心性 放射纹 ,油点较 多 ,嚼之粘 牙。川木香等品种不可充木香药用 。 [ 参考文献 ] [ 1 ] 吴玛利,孔增科 . 中药饮 片鉴别 ( 上册 ) [ M ]. 天 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2 :1 4 9 . [ 2 ] 孔 火玉. 中药鉴定学 [ M ]. 南京 :江苏科 学技术 出
版 社 。1 9 8 8 :1 2 9 .
[ 3 ] 孔安 嘉 ,缪 细泉. 中药易混饮 片鉴 别 [ M ]. 哈尔 滨 :黑龙 江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1 9 8 8 :6 3 . [ 4 ]《 全 国中草药汇编 》编写组. 全 国中草药汇编 ( 上
册 )[ M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1 9 7 5 :3 8 .
黄褐色或暗褐色,粗糙 ,可见 由纤维束构成的致 密的料 方形网纹 。体轻 ,质硬脆 。断面散色有黄色稀疏油点及 裂隙 ,具放射状纹理 ,有的中央呈枯朽状 。气芳香 ,味 苦 ,嚼之粘牙。功效行气 ,消肿 ,止痛 ,和胃止泻 。
3 土 木香
土 木香 为 菊科 植 物 土 木香 I r i s t o l o c h i a d e b i l i s S i c b e t Z u c c 的干燥根。本 品断面棕色或黄色 。显角质性 ,四周 灰白色 ,中心黄色 ,有一颜色较深的形成层环纹 ,有少 数棕 色 油点 。周边 有 纵 纹及 皮 孔 ,气 香 ,味苦 。功效 理 气止 痛 ,开 胃驱虫 。 ,
青木香、土木香、川木香、木香的区别,你知道吗

青木香、土木香、川木香、木香的区别,你知道吗青木香青木香来源产地《中药大辞典》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及北马兜铃的根。
10~11月间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除去须根、泥土,晒干。
主产浙江、江苏、安徽。
此外,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亦产。
青木香用药禁忌:1、虚寒患者慎服青木香。
2、青木香药材因为肾毒性,已经被禁用,替代品为土木香。
土木香土木香来源产地《中药大辞典》为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
霜降后叶枯时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截段,较粗的纵切成瓣,晒干。
各地有栽培。
主产河北。
此外,浙江、四川、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及新疆等地亦产。
土木香《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止呕吐泄利,平积聚癥瘕,安胎保妊,消胀止痛。
木香辛燥之性,破滞攻坚,是其所长。
面煨实大肠,生磨消肿病。
川木香川木香来源产地《中药大辞典》为菊科植物川木香的根。
9~12月间挖根,洗净,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草地。
主产四川。
木香木香来源《中药大辞典》为菊种植物云木香、越西木香等的根。
10月至次年1月间采挖,除去残茎,洗净,晒干(不宜久烘),密封放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云木香:生长于较高的山地。
原产印度。
我国云南、广西、四川均有栽培。
越西木香:生于山坡林缘草地。
分布四川西南部。
《中药学》凌一揆主编木香(《本经》)【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脾、胃、大肠、胆经。
【功效】行气,调中,止痛。
【用量用法】310克。
生用专行气滞,煨熟用以止泻。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虚火旺者慎用。
中药木香鉴定及其标准

中药木香鉴定及其标准
中药木香的鉴定主要涉及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面。
1.性状鉴别:木香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cm,直径0.5~5cm。
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
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
气香特异,味微苦。
饮片木香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黄棕色至灰褐色,有纵皱纹。
切面棕黄色至棕褐色,中部有明显菊花心状的放射纹理,形成层环棕色,褐色油点(油室)散在。
气香特异,味微苦。
煨木香形如木香片,棕黄色,气微香,味微苦。
2.显微鉴别:木香的横切面可见栓皮细胞扁长圆形或类方形,壁稍厚,木化,有时可见纵裂纹。
皮层较宽广,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高3-16个细胞;韧皮部较窄;油室散在或排列成环,直径50-140μm,分泌细胞4-17个。
3.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与氨试液0.5ml,密塞振摇10分钟,滤过。
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加含盐酸10%的硝酸银溶液2滴,即显淡黄绿色浑浊;另取滤液1ml,置水浴上蒸干,加间苯二酚饱和水溶液1滴与硫酸1滴,显红色。
此外,木香的鉴别还可以通过外观特征、生长环境、采收加工等方面进行。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意见。
木香种种(区分要点)

木香种种(区分要点)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属理气止痛之要药,和胃温中、健脾消食之常药。
木香原来属进口中药材,主产于印度的老山、新山以及叙利亚。
由于过去是从广州口岸进口的,所以过去称“广木香”,也称“印木香”或“番木香”。
当时,广木香又分新木香和老木香。
以叙利亚、印度的老山所产者为老木香。
老木香多呈破裂块状,形如折断的枯骨,质地坚实,质重,外表乌黄褐色或棕褐色,断面花纹紧密,油性大。
嚼之粘牙。
下图:为云木香似老木香者因其香气浓郁宜人。
习惯认为质优;以印度的新山所产者为新木香,形似云木香,为半截扁圆柱形,有的顶端呈“胡萝卜头状”,质地松疏,外表灰褐色,粗糙而具多数纵纹,断面棕色,因其香气淡浊,习惯认为质次。
自50-60年代,我国在云南大量引种印度老山木香取得成功,商品习称云木香,其质量近似于进口老木香,特别是云南丽江出产者,以其质坚油大香气浓或胜于进口老木香。
如今已经形成道地药材而成为国内主流商品。
因此,进口(广木香)木香在市场上几乎难觅踪影。
但在四川、湖北、湖南、陕西、河北、广西、广东等引种者,气味和质地不及云南产的,则其质量也逊色于云南出产者。
木香的易混淆品还有川木香(药典分列)、越西木香以及土木香(药典分列)。
下面简述其各自的形状特征:木香(云木香):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cm,直径0.5~5cm。
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
质坚体重,不易折断,断面质地较紧密坚实,空洞稀少,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皮部约占半径的1/3。
老根有髓,幼根无髓。
气香特异,香气浓烈,味微苦。
主产于云南丽江。
木香(湖北产):大小性状类似云木香,但其质地相对疏松,体较轻,空洞(网孔)较多,褐色点状油室较少,香气不及云木香。
主产于湖北宣恩、利川。
川木香:呈圆柱形(习惯称“铁杆木香”)或有纵槽的半圆柱形(习惯称“槽子木香”),稍弯曲,长10~30cm,直径1~3cm。
四种木香的比较鉴别及功效异同

四种木香的比较鉴别及功效异同【摘要】木香、川木香、土木香和青木香分别来源于菊科、马兜铃科的不同植物,通过鉴定比较,表明药效有别,不可混用。
【关键词】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性状特征;功能主治由于四种木香名字的相似,药材经营商、临床医师、药师们都难以区分,甚至在某些地方混用。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只收载了木香、川木香和土木香,未收载青木香。
作者就它们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性味功效等作比较,以方便大家参考学习。
1 来源和饮片性状特征1.1 木香为菊科植物其干燥根,习称广木香。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切面棕黄色至棕褐色,中部有明显菊花心状的放射纹理,形成层环棕色,褐色油点(油室)散在。
气香特异。
1.2 川木香为菊科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用“油头”描述川木香)。
呈类圆形厚片,切面黄棕色至黄白色,可见点状油室及径向裂隙,有的中心呈空洞状。
气微香,嚼之粘牙。
1.3 土木香为菊科植物土木香或总状土木香的干燥根,习称祁木香、藏木香。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片。
切面有放射状纹理,散在褐色油点,中间有棕色环纹,气微香。
1.4 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及北马兜铃的根。
①马兜铃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质坚脆,切面形成层环隐约可见,皮部淡黄色,木射线宽广,乳白色,木质部束谈黄色,呈放射状,导管孔明显。
香气特异。
②北马兜铃与马兜铃基本相似,唯片形较小。
2 药材横切显微特征2.1 木香:形成层成环;韧皮部、木质部中均有类圆形或椭圆形油室散在。
薄壁细胞中含菊糖和小形草酸钙方晶。
2.2 川木香:形成层环波状弯曲,纤维束木化,并伴有石细胞;油室散在于射线或髓部薄壁组织中;薄壁细胞可见菊糖。
2.3 土木香:形成层不明显;薄壁细胞含菊糖;油室分布于韧皮部与木质部。
2.4 青木香:①马兜铃根皮层散有油细胞,内含黄棕色油滴;韧皮部亦散有油细胞;形成层成环;薄壁细胞内含单粒类圆形淀粉拉,脐点呈点状或裂隙状。
②北马兜铃根栓内层石细胞2~15个成群,长圆形或圆形。
川木香

33川木香别称铁杆木香、槽子木香【植物形态】菊科植物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 Franch.)Ling多年生草本,根不分枝长达1米粗壮,圆柱形,茎极短几无茎。
叶丛生,呈莲座状几乎平铺地面,卵状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20~30cm,宽10~20cm,羽状中裂,具5~7对裂片,或不分裂,裂片边缘具不规则齿裂,两面被毛;叶柄长8~20cm基部不下延。
头状花序数个集生于枝顶;总苞片6层,革质,绿色带紫,顶端凸尖,边缘有睫毛;全为管状花向上急膨大成钟形,5裂,紫色,长约4cm。
瘦果扁平,有棱;冠毛芒状。
花期7~8月,果期8~9月。
主产四川3500米高山草甸。
灰毛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Franch.)Ling var.cinerea Ling叶背及叶柄密被灰白色蛛丝状毛的干燥根。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泥沙及根头上的胶状物,干燥。
厚叶川木香【木香与川木香的鉴别/】性状鉴别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云木香)的十燥根。
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 cm,直径0.5~5 cm。
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
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剧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窄。
气香特异,味微苦。
川木香:本品呈圆柱形(铁杆木香)或有纵槽的半圆柱形(槽子木香),稍弯曲,长10~30cm,直径1~3cm。
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具较细的纵皱纹,外皮脱落处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皮层维管束);根头偶有黑色发黏的胶状物,习称“油头、糊头”。
体较轻,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色,有深黄色稀疏油点及裂隙,木部宽广,有放射状纹理;有的中心呈枯朽状。
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
显微鉴别木香:粉末黄绿色。
菊糖多见,表面观有放射状纹理。
木纤维多成束,长梭形,直径16~24μm,纹孔口横裂缝状、十字状或人字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香与川木香的鉴别(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木香与川木香的鉴别笔者在调剂工作中发现木香与川木香有互相混用的现象。
木香与川木香的鉴别笔者在调剂工作中发现木香与川木香有互相混用的现象。
两药虽为同科(菊科)植物,且同载于《中药学》术香项下,但其性状、显微鉴别、薄层色谱、化学成分和功能主治不完全相同,故不能混用。
1性状鉴别
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I)ecne.的十燥根。
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 cm,直径O.5~5 cm。
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
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剧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窄。
气香特异,味微苦。
川木香:为菊科植物川木乔Vladimiria souliei(Franch.)Ling或灰毛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Franch.)1ing Var.cinerea Ling的干燥根…。
呈圆柱形或有纵槽的半圆柱形,稍弯曲,长10~30 cm,直径1~3cm。
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外皮脱落处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根头偶有黑色发黏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体较轻,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色,有深黄色稀疏油点及裂隙,木部宽广,有放射状纹理;有的中心呈枯朽状。
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
2显微鉴别
木香:粉末黄绿色。
菊糖多见,表面观有放射状纹理。
木纤维多成束,长梭形,直径16~24μm,纹孔口横裂缝状、十字状或人字状。
网纹导管多见,也有具缘纹孔导
管,直径30-90μm。
油室碎片有时可见,内含黄色或棕色分泌物。
川木香:横切面可见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韧皮部射线较宽;筛管群与纤维束、木质部的导管群与纤维束均呈交互径向排列,呈整齐的放射状。
形成层环波状弯曲,纤维束黄色,木化,并伴有石细胞。
有髓部已破裂。
油室散在于射线及髓部薄壁组织中。
薄壁细胞可见菊糖。
3薄层色谱
木香:取本品粉末0.5 g,加氯仿10 mL,超声处理30 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对照品,分别加氯仿制成每l mL含0.5 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一环己烷(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川木香:取本品粉末2 g,加乙醚20 mL,超声处理20 min,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川木香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化学成分
木香:根含挥发油0.3%~3%、木香碱(saussurine)0.05%、菊糖18%。
油中主要成分为木香内酯(costuslactone)、二氢木香内酯 (dinydrocostus-lactone)、α-木香醇(α-cost01)、α-木香酸(α-costic acid)、风毛菊内酯(saussurea
lactone)、去氢木香内酯(denydcrostus lactone)、异去氢木香内酯、异土氢木香内酯(iso-alantolactone),以及单紫杉烯(aplotaxene)、α及β-木香烯(costene)、α及β-紫罗兰酮(ionone)等,并含有氨基酸约20种。
川木香:根含挥发油及菊糖。
挥发油中含木香内酯 (mokkolactone),分离可得土木香内酯(alantolactone)。
5功能与主治
木香:功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
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川木香:功能行气止痛,用于脘腹胀痛、肠呜腹泻、里急后重、两肋不舒、肝胆疼痛。
综|>>>>|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