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辅导:急性白血病FAB分型和MICM分型

合集下载

白血病的fab分型

白血病的fab分型

白血病的fab分型白血病是一种以骨髓产生恶性克隆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抗原不同,可以将白血病分为多种类型。

而其中,白血病的Fab分型是根据病理类型和细胞学特征的一个标准分类体系,可以为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Fab分型主要用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分类,它将AML分为M0至M7七个亚型。

每个亚型都有其特定的细胞学特征,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M0型白血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几乎没有成熟的细胞。

这意味着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病情较为严重。

M0型的治疗方案通常需要高度个体化,包括化疗、骨髓移植等。

M1型白血病是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其特点是骨髓中有大量的早期粒细胞。

这种类型的白血病相对容易被诊断,因为细胞学特征比较明显。

对于年龄较轻的患者来说,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骨髓移植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M2型白血病是另一种常见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有大量早幼粒细胞和发育稍微成熟的粒细胞。

M2型白血病较为侵袭性,但与其他亚型相比,治愈率相对较高。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化疗和干细胞移植。

M3型白血病是一种特殊的亚型,也被称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该亚型的特点是骨髓中存在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同时还伴随有携带特殊遗传异常的基因。

然而,M3型白血病的治疗方案相对较为特殊,通常需要使用一种叫做“全反式维甲酸”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M4型白血病是一种相对复杂的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早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

治疗方案通常需要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的综合应用,以提高治愈率。

M5型白血病是一种极少见的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有大量的幼稚单核细胞。

M5型白血病通常发生在年轻的患者身上,而且治疗起来比较困难。

化疗和骨髓移植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M6型白血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成红系前体细胞增加。

这种类型的白血病通常对化疗不敏感,因此骨髓移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介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介绍

维血常规异常改变等可疑情况,就需要及时复
查。如果初治时是高危的,推荐适当增加复查次数。
关于M3的中枢侵润的预防问题:
很多咨询者问到M3是否有必要定期腰穿和鞘注化疗预防中枢侵润,有不少医院基本不做或者检查一次正常以后就不做了。美国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指南中关于M3的中枢预防问题,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定期腰穿、鞘注化疗。但是其实大家都认可M3发生中枢侵润的几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是不低的,一旦发生了很可惜,在北京的一些研讨会上不少医院的专家都认为还是应该给予一定次数的腰穿、鞘注作为预防措施,譬如说缓解后做一次,以后每次巩固化疗前做一次,3、4次如果都正常,以后可以不做观察,如果说以后3个月做一次持续1年左右也不是很过分,毕竟这种措施对病人没有什么大的损伤。
还有,即使一开始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预后不良因素,也不一定就都是很好治疗的,还有极少数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复发、甚至不能获得长期生存,这提示可能还有其它预后不良因素没法发现。经过规范的治疗如果很难缓解或者缓解后反复复发本身也是一种预后不良因素。
治疗:
治疗一般模式包括诱导缓解治疗、缓解后巩固治疗、维持治疗。
再补充一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维持治疗方案,我们科室自己定的方案如下,基本上和国际上以及国内一些中心的维持方案差不多(具体用药天数可能有所不同,但不会差别很大),只是原则上把亚砷酸纳入了,如果不加亚砷酸,就只是维甲酸、6-MP和MTX。
维甲酸,45mg/m^2/天,口服,连用半个月,然后休息半个月后;
诊断:M3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形态学分型(FAB)的一个类型,骨髓涂片显微镜下形态学诊断对于早期诊断很重要,但是仅仅是形态学分型还是有一定的误诊率的,现代医学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形态学分型,而是具体到MICM分型,也就是形态学(显微镜镜检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生物学(基因分析)等。这样的全面诊断技术对于确定诊断、评估预后、指导治疗以及治疗后确切疗效等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初诊时完善这些检查,尽量避免仅仅凭感觉来诊断、治疗。相对于总体医疗费用,这些检查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大概是3000多一些。

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病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病(急淋,ALL)和急性⾮淋巴细胞⽩⾎病(急⾮淋,ANLL)两⼤类。

根据1985年修订的FAB分型标准,ANLL共分M1-M7等7型,分别是:
M1:未分化的原粒细胞⽩⾎病;
M2:部分分化的原粒细胞⽩⾎病;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病;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病;
M6:急性红⾎病或红⽩⾎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病。

急淋根据FAB形态学特点,则相应分为L1、L2、L3共3型。

L1型:原始淋巴细胞有均匀的圆形核、胞浆少;
L2型:原始淋巴细胞变化较⼤,核可能不规则,胞浆较L1多;
L3型:原始淋巴细胞有较细⼩的核染⾊质,胞浆为蓝⾊⼀深蓝⾊并有空泡形成。

另外根据免疫学特点,AI上可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并进⽽再分成多种亚型。

仅除L1型急淋必然为B细胞型急淋外,急淋的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学分型间⽆明显相关。

fab分类法分类白血病

fab分类法分类白血病

fab分类法分类白血病【最新版】目录1.介绍 FAB 分类法2.FAB 分类法在白血病分类中的应用3.FAB 分类法的优缺点4.结论正文一、介绍 FAB 分类法FAB 分类法,即法国、美国、英国的急性白血病分类法,是一种根据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学特征对白血病进行分类的方法。

该方法由法国、美国和英国的血液病学家于 1974 年提出,以替代过去的分类方法,如 HO (Heilman 和 Ott)分类法和 C(Cronkhite)分类法。

二、FAB 分类法在白血病分类中的应用FAB 分类法主要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和免疫学特征将白血病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2.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3.混合性白血病(Mixed Leukemia)4.未分化白血病(Undifferentiated Leukemia)5.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三、FAB 分类法的优缺点FAB 分类法的优点在于对白血病细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同时,FAB 分类法简单易懂,便于推广和应用。

然而,FAB 分类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主要依据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学特征进行分类,未能充分考虑白血病细胞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白血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FAB 分类法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

其次,FAB 分类法在分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观察者对细胞特征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分类结果。

四、结论总之,FAB 分类法在白血病分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白血病认识的深入,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fab白血病分型标准

fab白血病分型标准

fab白血病分型标准
FAB(法国—美国—英国)分型标准是一种用于分类急性白血病
的系统,它根据病理形态学特征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几种不同的亚型。

FAB分型标准最初是在1976年由法国、美国和英国的专家共同制定的,它是根据骨髓或外周血涂片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的。

FAB分型标准将急性白血病分为了L1、L2、M0、M1、M2、M3、
M4和M5八种类型。

其中,L1和L2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两种类型,M0至M5则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
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L1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点是细胞体积小,核浆比大,核
分裂活跃;L2型则是细胞体积大,核浆比小,细胞形态不规则。


M0至M5型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则根据原始细胞的类型和数量进行
分类,每种类型的白血病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预后。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FAB分型标准已经逐渐被WHO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系统所取代。

然而,FAB分型标准仍然具
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仍在使
用该标准进行急性白血病的分类和诊断。

总的来说,FAB分型标准是一种根据急性白血病病理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的系统,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类方法,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fab分型的诊断标准(一)

fab分型的诊断标准(一)

fab分型的诊断标准(一)Fab分型的诊断标准Fab分型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分类方法之一,可根据其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五个类型。

下文将详细介绍每种类型的诊断标准。

M1型M1型是最初描述的AML亚型,通常具有较小的、均质的淋巴母细胞外观。

M1型的诊断标准包括:•Auer小体的存在•粗细不均的嗜酸性颗粒•不食物性MPO(酶染色)M2型M2型是AML的最常见分型,通常具有良好的预后。

M2型的诊断标准包括:•有粒/单核细胞增生和不同的粒细胞增生,其中粒细胞大于20% •Auer小体的存在•粗细不均的嗜酸性颗粒•不食物性MPOM3型M3型是一种滤泡样急性髓性白血病亚型。

该类型的患者常常患有凝血病,并对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有良好反应。

M3型的诊断标准包括:•中等以上程度的粗细不均的嗜酸性颗粒•典型的滤泡样细胞形态•环状核或歘缺核的存在M4型M4型是极少数AML亚型之一,通常有细胞浆和核的变化。

M4型的诊断标准包括:•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系前驱细胞的同时出现•粗细不均的嗜酸性颗粒•非特殊酶染色M5型M5型是主要由单核系与巨核系细胞组成的AML亚型。

M5型的诊断标准包括:•极少数粒细胞(小于3%)和活跃的巨核细胞、具有成熟外观的单核细胞•巨核红细胞无核外观综上所述,Fab分型的诊断标准对于正确诊断AML具有重要意义,该分类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其他亚型除了上述五种亚型外,还有一些罕见的Fab分型,如M6和M7。

其诊断标准如下:M6型M6型主要由之前被称为红缔合芽样细胞的红系前体细胞组成,在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中可找到这种红细胞的前体细胞。

M6型的诊断标准包括:•至少有一组别明显不同并有红色细胞社区的超过30%的白细胞•细胞核较小,约为70%的细胞具有红细胞或核红细胞的外观和形态•Auer小体罕见M7型M7型是一种很少见的小儿AML亚型,由巨核系祖细胞组成的白血病,也被称为巨红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医学PPT课件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医学PPT课件

29
细胞遗传学C
白血病染色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有丝分裂相少或缺如
•染色体质量低劣,显带不佳
•染色体异常复杂 • 如果恶性细胞不分裂,其结果是假阴性
• 由于分析的细胞少,有部分白血病患者无染色体异常, 监测残留白血病不敏感
30
细胞遗传学C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利用已知核酸序列作为探针,以荧光素直
• 有些恶性细胞在液体中,难以获取组织标本,难以判断组织结构
9
流式I
FCM的工作原理
摘自 Flow Cytometry: First Principle
10
流式I
FCM检测的参数
• FSC: 细胞大小
• SSC:细胞内颗粒多少及细胞内构造的复杂性
• FL:3-10多种(荧光素耦联的单克隆抗体)
11
髓系 MPO+(用FC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化学染色证实) 或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细胞(至少有以下标志中的2项阳性:NSE、CD11c、CD14、 CD64、CD36*、溶酶体 T细胞系 cCD3+(用抗CD3ε链的单抗及FCM分析,不能用免疫组化的抗CD3ζ链 多克隆来检测,因为后者不是T细胞特异性抗原) 或sCD3+
19
流式幼稚B淋巴细胞增生,未见异常表型
20
病例4 NK细胞白血病移植后40天,骨髓涂片 8%的幼稚细胞
21
流式: 未见表型异常细胞,CD34阳性细胞 为幼稚B淋巴细胞
22
细胞遗传学C 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分析
23
细胞遗传学C AML:50%~90%的患者细胞遗传学可检出 异常克隆
ALL:大约60%~85%的患者可检出克隆性 染色体畸变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白血病MICM分型,是指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特征(molecular)分型形态学分型(FAB)分型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1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POX染色阳性率>3%。

M2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以原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3%,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10%为M2a型。

M3型:急怀多颗粒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30%。

其又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病,粒系及单核细胞均增生。

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为原单核细胞型,原单核>80%;M5b为部分分化型,以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单核<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原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并经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查、血小板免疫标志物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检查等证实。

M0型:近年确定,为髓系最早阶段的白血病,形态学上极少髓系分化,不能鉴别,必须用免疫标志物确定。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L1: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L2: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

L3: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质内含大量空泡。

3.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化学染色特点:免疫学分型-基本免疫表型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与免疫标志: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3.急性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4. 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有极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细胞为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双克隆或同一细胞系免疫标志双表型,即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此型白血病用形态方法极难诊断,必须结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才能确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内科辅导:急性白血病FAB分型和MICM分型
FAB分型:
急性白血病(AL)分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又分为以下8种类型: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又分为3型:L1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L2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及L3型,即Burkitt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质嗜碱性,染色深)。

MICM分型:
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子遗传学(M)相结合的分型。

1.M 即FAB分型。

2.I 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免疫学标志进行的分型。

3.C 白血病常伴有染色体改变。

4.M 染色体改变引起基因特异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