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中游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特征
黄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

黄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黄海与东海是我国的近海,在历史上的多次地质变迁中渐渐形成,近年来,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黄海、东海的表层出现了物质构成方面的变化。
基于此,本文试分析黄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旨在通过分析明确相关内容,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层面的科学方法,使后续工作能够更加有序的开展。
标签:黄东海;表层沉积物;磷分布前言:水中磷通常以元素磷、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磷酸盐和有机团结合的磷酸盐等形式存在。
其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化肥、有机磷农药等。
水体中的磷是藻类生长需要的一种关键元素,过量磷是造成水体污秽异臭,使湖、海发生富营养化和海湾出现赤潮的主要原因,了解目前我国黄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有利于了解相关状况,并提前做好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黄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磷的测定方法目前我国对海水中总磷进行测定时,常用方法为高温灰化法、盐酸振荡提取法,本次研究选取黄东海51处地点,在水面相对较为平静时,提取表层沉积物样品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总磷包括有机磷、无机磷、颗粒状磷化物、溶解磷化物等,每处取表层沉积物样品20-50mL,在高温灰化法的检查标准下,检出浓度上限为0.5mg/L、检出浓度下限为0.01mg/L,由于海水总体酸碱性处于中性水平,其沉积物测定不必考虑硫、砷、铬等酸性物质的干扰,测定基本准确有效。
高温灰化法基本原理为:进行总磷(TP)和无机磷(IP)的测定时,总磷(TP)测定采用高温灰化法,准确称取0.15g样品于坩埚中,在马弗炉中以不低于550℃的温度使其灰化,过程持续2小时,待其自然冷却后,用19.5 m L盐酸(1 mol·L-1)转移至50mL离心管中,室温下匀速振荡24小时,测定提取液中磷酸盐的浓度;无机磷(IP)直接用盐酸振荡法进行提取、分析,取样本,融入盐酸稀释液,在室温下匀速振荡16小时,测定提取液中磷酸盐的浓度;有机磷(OP)的含量不必单独测量,直接计算总磷(TP)和无机磷(IP)的差值即可得出有机磷(OP)的含量。
黄河中游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的化学形态研究

Ch mia o mso o g n cPh s h r si e i n si h i d eo eYel w v r e c l r f n r a i o p o u S d me t t eM d l ft l F I n n h o Ri e
JJ e— a g GUO B s u lB i n . J g O— h
维普资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 0 .56: 0 — 6 0 0 62 () 6 7 1 1 1
J u a o m— n i n n ce c or l f n Ag E vr me t in e o S
黄河 中游表层沉积物 中无机磷 的化 学形态研 究
总 机磷 的绝大部分 , eP含量 极微 , F— 各形态尢机磷含 量的高低顺序为 : 钙结合态 磷(a P 、 C — )闭蓄态 磷(b—)铝结合态磷 ( l O sP、 A
P、 ) 吸附态磷 ( d— ) A s P 和铁结合态磷 ( e P ; C — (e P不确定 ) 其他各形态磷 的的含量均 随沉 积物粒度 变细而增高 F— )除 aPF— 外, 关键词 : 黄河 中游 ;沉积物 ;无机磷 ;彤态 ;粒度 中图分类号 : 3 3 文献标识码 : xl1 A 文章编号 :6 2 2 4 (0 6 6 10 — 4 17 — 0 32 0f hn el n i n e t c neInr noi N r l nvri , u h t 0 2 C ia C l g ef a &E v o m na Si c,n e gl o i sy H h o 0 2 , hn ) l oC i r l e Mo a ma U e t 1 0
p r o ew r h s h r s i u ain T ed s r ao g t eu p rs e m a k f l w v ri e s u c f h s h r si h l w at f h o l p o p o r l t . h e e ln h p e  ̄ a b n so l Ri e t o r eo o p o nt e Yel t d u c c o t Ye o sh p u o Rie , a d s l a i lso eYe lw Rie e o a re fp o p o s t n p r. T n e t n h y l g o h s h r si h vr n o i p r ce ft l v rb c mea c riro h s h r r s o t d t h o u a o u d r a d t e c c i fp o p o n t e s n u
宁夏段黄河水中氮磷浓度及其赋存形态特征

测 了该 流域上 、 中、 下游黄 河水 中总 氮( T N) 、 溶解性 总氮 ( DT N) 、 颗 粒态 总氮( P T N) 、 溶解性 有机 态氮( DON) 、 NO3 - - N、 NH N、 总磷( T P ) 、 颗粒 态总磷 ( P T P ) 、 溶解性 总磷 ( DT P ) 的质量 浓度 , 分析 了其 主要赋存形 态与相互 关系。结果表明 : 干 流和干渠黄河水 中不 同形 态氮磷的质 量浓度 呈 明显动 态变化 , 其 大 小与 降水 量密切相 关。黄 河水 中氮形 态包括 T N、 DT N ( 包括 No 一N、 NH 4 + - N 和 DON, 以 N0 一N 为主 ) 和P T N, 磷 形 态包括 T P 、 D T P和 P T P, DT N和 P T P分别 为氮磷 主要 赋存形 态。 干流和干渠黄河水 中 T N 与 DT N极 显著相关 , 与P TN、 NO3 - - N 显著相关 ; 干 流和 干渠 D T N 与 NO3 - - N、 DON 极显著相关 ; 干流和干渠 T P与 P T P均呈极显著相 关。2 0 1 3 -2 0 1 5 年 宁夏 灌 区黄河水灌溉单位 面积农 田平均输入 N 2 7 . 9 2
Z H A O Y i n g e t a 1 .(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s t i t u t e ,N i n g x i a A c a d e m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F o r e s t r y S c i e n c e s , Y i n c h u a n ,N i n g x i a 7 5 0 0 0 2 )
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研究王峰

2012年11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N ov ember2012 第21期总第271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21T o tal N o.271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研究王 峰1,陈茂林2,张 志2,郭博书2(1.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通信中心,山西太原 030001;2.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采用改进的Rut t enberg法研究内蒙古段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计算了生物可利用磷,并探讨了磷对河流和海洋产生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磷的形态;表层沉积物;内蒙古;黄河 中图分类号:X52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21—0057—04 磷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源要素之一,在合适的光照、温度、pH值、硅及其他营养物质充分的条件下,藻类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为:106CO2+ 16NO3-+HPO42-+122H2O+18H++能量+微量元素→C106H263O110N16P+138O2[1]。
根据L ei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外界供给它们养分最少的一种或两种因子,通常认为地球拥有丰富的碳资源,因此氮、磷元素往往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氮不足可由生物固定海水中的氮气获得,所以,磷更易成为限制因素。
由于浮游植物大约以16∶1的比例吸收氮、磷,低于或高于这一比例就会形成氮或磷限制,所以,1958年Redfield提出大洋水中氮、磷比为16∶1[2],一直沿用至今。
孟春霞2004年调查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氮、磷比值[3],黄河口邻近海域水体中N∶P比值为111,其中表层水体中N∶P比值为150,底层水体N∶P比值为53。
黄河口内水体中N∶P比值为684,高于20世纪80年代黄河下游可溶性无机氮(DIN)与可溶性无机磷(DIP)的DIN/DIP的平均值503[4]。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T b e 1 Th i r u in a d c a a t r t s f a l gsts a l ed s i t n h r ce i i mp i i tb o sc o s n e
件 下 的 E C 值 有关 。固体浓 度 、 液 p P0 溶 H和盐 度等
黄 河沉 积 物 对磷 的 吸 附行 为
王 晓丽 ,包 华影 ,郭博书
1 内蒙古 师范 大学化 学 与环境 科学学 院 ,呼和 浩特 内蒙古 0 02 ;2 北 京师 范大 学化学 学 院 ,北 京 10 7 10 2 . 0 85
摘要 :研究 了黄河流域 9个沉积物对磷 的吸附行为 ,用修改后 的 L nrur agn i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 了拟合 ,得到 最大吸附容量 P AC、L n mur ag i 吸附平衡常数 k 。利用 所得拟合参数通过公式计算方法得到 E C ,以此判断沉积物是磷“ P。 源” 还是磷“ ,分析了沉 积物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与磷 吸附特征 的关系 。结果表 明,各沉积物 的吸附/ 吸平衡磷浓度 E C 范围 汇” 解 P。 在 00 31 . 9 / . ~01 mg 0 0 3 L,其值也较低 ,与可解 吸的内源磷含量正相关 ,与地理位置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在本研究条件下 , 在壶 口张家湾断面 ,沉积物对磷 表现 为“ ;而其他沉积物对磷表现为“ ,但释放量和吸附量不大 。黄河沉 积物对磷 的最 汇” 源” 大吸附容量 P C的范围为 00 3~0 5 m ,吸附能力较弱 ,沉积物的最大吸附容量与沉积物的有机质有较好 的正相关关 A .7 . 4mg 4 系 。此外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明显的固体浓度 G 效应 ,吸附滞后角随着 c 的增加而增大 ,随着 固体浓度的增加 ,沉积 s 物对 P的吸附量逐渐降低 ,但 E C 值却增大 ,体现 了颗粒物在磷循环中的两性作用 。 P。
黄河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

黄河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宋金明【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00(024)007【摘要】基于海洋生源物质循环研究的新思路,提出海洋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只能是自然粒度状态下的非碎屑态磷.黄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自然粒度下可转化的磷在58.5~69.8μg/g之间,仅占总磷的9.1%~11.0%,而全粒度(研磨)下可转化的磷在454.8~529.2μg/g,占总磷的73.4%~89.1%,说明全粒度下(研磨)可转化的磷大部分不能参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同步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发现,小、大型底栖生物量与自然粒度下非碎屑态的磷有很好的正相关,而与全粒度下非碎屑态的磷相关性较差,证实了海洋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是自然粒度下的非碎屑态磷,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是全粒度(研磨)得到的可转化磷.【总页数】4页(P42-45)【作者】宋金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相关文献】1.黄河口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提取方法的改进及其环境地球化学 [J], 李琰;张志;王飞;范福东;郭博书2.黄河(黄河口、渤海、三门峡)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J], 李莹;周新革;郭博书3.基于水淘选分级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和迁移转化 [J], 刘慧;姚鹏;孟佳;王金鹏;赵彬4.黄河口牡蛎产卵场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J], 李壮; 王志忠; 张金路; 巩俊霞; 田功太; 陈秀丽; 杜兴华; 许国晶5.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J], 胡宁静;石学法;刘季花;黄朋;朱爱美;刘焱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夏段黄河水中氮磷浓度及其赋存形态特征

宁夏段黄河水中氮磷浓度及其赋存形态特征赵营;刘汝亮;冒辛平;周丽娜【摘要】为了探讨宁夏段黄河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动态及其赋存形态,采用定位监测取样的方法,于2015年5~10月动态观测了该流域上、中、下游黄河水中总氮(TN)、溶解性总氮(DTN)、颗粒态总氮(PTN)、溶解性有机态氮(DON)、NO3--N、NH4+-N、总磷(TP)、颗粒态总磷(PTP)、溶解性总磷(DTP)的质量浓度,分析了其主要赋存形态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干流和干渠黄河水中不同形态氮磷的质量浓度呈明显动态变化,其大小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黄河水中氮形态包括TN、DTN(包括NO3--N、NH4+-N和DON,以NO3--N为主)和PTN,磷形态包括TP、DTP和PTP,DTN和PTP分别为氮磷主要赋存形态.干流和干渠黄河水中TN与DTN极显著相关,与PTN、NO3--N显著相关;干流和干渠DTN与NO3--N、DON极显著相关;干流和干渠TP与PTP均呈极显著相关.2013—2015年宁夏灌区黄河水灌溉单位面积农田平均输入N 27.92 kg/hm2、P2O57.74 kg/hm2.本研究为宁夏段黄河水质监测和农田氮磷化肥减施替代提供数据参考.【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宁夏灌区;干流黄河水;干渠黄河水;氮磷质量浓度;氮磷形态【作者】赵营;刘汝亮;冒辛平;周丽娜【作者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4;S153.6黄河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泥沙河流,其入海年输沙量多年平均值达10×108t[1],位居世界第二位,占我国大陆境内入海河流输沙量的46%。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磷分布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

第43卷 第4期Vol.43, No.4, 346–3512014年7月GEOCHIMICAJuly, 2014收稿日期(Received): 2013-12-14; 改回日期(Revised): 2014-04-02;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4-04-08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137, 41171216);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一三五”发展规划项目(Y254021031);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KZCX2-YW-T14)作者简介: 孙军娜(1984–), 女, 博士研究生, 环境科学专业。
E-mail: jnsun@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XU Gang, E-mail: gxu@ , Tel: +86-535-2109169Geochimica ▌ Vol. 43 ▌ No. 4 ▌ pp. 346–351▌ July, 2014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磷分布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孙军娜1, 2, 徐 刚1*, 邵宏波1(1. 中国科学院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山东 烟台 26400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摘 要: 采用改进的Hedley 磷分级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由河向海过渡带表层土壤磷形态变化和分布特征, 并通过等温吸附解吸实验阐明了沿程土壤对外源磷的持留能力和释放风险。
结果表明, 各样点无机磷占总磷93%以上, 是磷的主要存在形态。
土壤中有机磷含量较低, 可能与较低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无机磷中稀盐酸磷是最主要存在形态, 与各样点Ca/Al 含量密切相关。
有效磷含量在18.6~33.4 mg/kg 之间, 仅占总磷的 3.2%~5.9%, 可能会限制湿地植物的生长。
覆有植被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河滩和海滩土壤, 说明植被存在对有效磷的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
由吸附解吸实验可知, 加入较低浓度(0.05~5 mg/L)的外源磷时, 随着初始磷浓度的升高, 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增加, 吸附率为70%~99%, 解吸率小于7%, 这说明各样点土壤的除磷能力较强, 且流失风险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是一 种 重要 的生源要 素 , 是 引起水 体 富营 也 养 化 的重要 因素 l J 在海 。 】 。磷 陆相 互作 用 中的迁移 与循 环会 直接影 响到 水体 的初 级生产 力 ,并 因此影 响 到全球 碳循 环 。沉 积物 是磷输 送 、积 累和 再生 J 的重要 场所 ,对 磷 的循 环 过程有 着重 要 的影响 I J 4。 沉积 物 中能参 与界面 交换及 生 物可利 用 的磷 ,其含 量取 决于沉 积 物 中磷 的形态 [。不 同结 合态 磷 在沉 6 J
磷 形态 的研究 ,国外有 一些 报道 …J 国内研究 较 ,但
少 。河流是 向海 洋输 送磷 的主要 途径 之一 ,其沉 积 物 中磷形 态 的分布 ,会 影响 到河 流 中磷 的界 面交换 及 生物利 用 , 而影 响到 磷 的输 送 、 环 和海一 进 循 陆相 互作 用 。黄河是世 界 上泥沙 含量 最大 的河 流 ,也是 受 人类活 动影 响最 大 的河 流之 一 。流域 内广 泛分 布 城市 和农业 区 , 较多 的点/ 有 面源磷 输入 l 。黄河流 j 引
生态环境学报 2 1 ,96: 3 816 0 0 1() 15 —32
Ec o nd En r n e a inc s olgy a vio m nt 1 Sc e e
ht: w.ec. m t / p/ ww j sio e c
’ E ma l e i r e s i o . i: dt ( e c. m o &i c
黄 河 上 中游 表层 沉 积物 磷 的赋 存 形 态 特 征
王 晓丽 ,包 华 影
1 内蒙 古 师范大 学化 学与 环境科 学学 院 ,呼和 浩特 内蒙古 0 02 ;2 京 师范大 学化 学学 院 ,北京 107 102 北 0 85
摘 要:利用淡水沉积物中磷形 态的标 准测试程序(MT ,研究 了黄河 上中游 1 S ) 0个沉积物样品 中磷的赋存形态变化规律 和分 布特征 , 并分析 了沉积物中磷的来源和释放潜力 。 研究 结果表 明 , 黄河上中游沉积物 中总磷( ) 0P的含量为 8 . l3 ・g。 20 1 .mgk 。 ~ 5 , 无机磷( ) 1 的含量范嗣在 4 - 7 . m ・g P 53 6 gk ~,有机磷( P 的含量范 围在 2 . 5 . mgk ~ ~ 6 0) 76 66 ・g 。其 中主要 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 , - 而无机磷中以钙结合态磷 为主。线性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N O P的含量与活性态 F 、A 含量总和有一定 的线性关 系。黄 a H— e l 河沉积物向 卜覆水体 释放磷 的潜力不大 。 关键词 :黄河 ;沉积物 ;磷形态 ;磷形态 的标准测试程序(MT S )
治 区 的乌海 、 临河 、 旗及 清水 河 。 上游 到 中游 , 前 从 采样 点编 号依 次为 H1H1。 ~ 0 采集 这 1 0个采 样点 的 表层 f ~5 m) 积物 , 干水分后 装入 封 V塑料袋 O 沉 c 沥 I
中, 排尽空气后密封 , 尽快带回实验室冷冻保鲜备 用 。同时 取 出适 量沉 积物 自然 干燥 ,用木 棒分 散 , 过8 0目筛 ( 近 自然 状态 ) 作下 面各实 验 。采 接 ,用 样 的同时 现场监 测上 覆水 水质 指标 ,并取 一定 量水 样加 几滴 氯仿抑 菌 ,然后 送 至实验 室测定 其 它水质 参数 。所有 采样 点均使 用 全球卫 星定 位系 统 ( P G S) 进行定 位采 集 ,采样 点位 置及水 质状 况见表 1 。
表 1 采样点 位置 及水 质状 况
T be I T ed srb t n o a l g stsa d wae uai a l h itiu i fs mp i i n t r o n e q ly t
样品
—
采样 点位 置 塑 里
堕 墅坌 叁墼 堡
积 物 中 的含 量 水 平 和 分 布 特 征 不 仅记 录这 环 境 污 染 的程度 , 且包 含 了有关环 境地 球化学 的信 息 。 而 J 因 此 ,研 究 沉 积 物 中磷 的 不 同 化学 形 态 及 分 布 特 征 , 研究水 一 积物 界面 的磷迁 移转 化规 律和 地球 对 沉 化 学行 为具 有重要 的 意义 。 目前 ,对 沉积物 磷形 态 的研究 主要 集 中于湖 泊和 海洋 L 川 8 。对河 流 沉积 物
有着重 要意 义 。
12 样 品分 析 方法 _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样 品 的采集 与分析 .
沿 黄河上 中游 干流 布设 了 1 O个采 样点 ,分 别 为青海省 的黄 河源 头玛 多 、兴 海 、贵德 ,甘 肃省 的 兰州 ,宁 夏 回族 自治 区 的中卫 、石 嘴 山 ,内蒙古 自
上覆水水质指标的测定 :用 Y I 5 型水质仪 S. 6 5 测 定其 p H、氧化还 原 电位 ( P) 电导率 。将 水 OR 及 样 用 0 5g 醋 酸纤维 滤膜 过滤 后 ,用过硫 酸钾 消 . m 4 解 和钼锑 抗分 光光 度法 测定水 中溶解态 总磷( P) DT 与溶 解态 无机 磷 ( I D P)浓度 ,用 I PAE C — S测定水
编号
DP I/ D P pC ) T / ( a / O P R /电导率/ 东 经 北纬 ( g ( . ( g m - mg m. p mv ( se - H . I a r )
经水 土流 失严重 的黄 土高原 ,周边 还分 布着 五大沙
漠, 每年借水力和风力有十多亿吨含磷沙土进入河 中IJ ”。因此 , 察黄 河沉 积物磷 形 态 的分 布特 征对 考 了 解 黄河 流 域 乃 至 更 大 范 围 内磷 的地 球 化 学 循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