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研究王峰

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研究王峰
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研究王峰

 2012年11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N ov ember2012 第21期总第271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21T o tal N o.271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研究

王 峰1,陈茂林2,张 志2,郭博书2

(1.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通信中心,山西太原 030001;2.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采用改进的Rut t enberg法研究内蒙古段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计算了生物可利用磷,并探讨了磷对河流和海洋产生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磷的形态;表层沉积物;内蒙古;黄河

中图分类号:X52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21—0057—04

磷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源要素之一,在合适的光照、温度、pH值、硅及其他营养物质充分的条件下,藻类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为:106CO2+ 16NO3-+HPO42-+122H2O+18H++能量+微量元素→C106H263O110N16P+138O2[1]。根据L ei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外界供给它们养分最少的一种或两种因子,通常认为地球拥有丰富的碳资源,因此氮、磷元素往往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氮不足可由生物固定海水中的氮气获得,所以,磷更易成为限制因素。由于浮游植物大约以16∶1的比例吸收氮、磷,低于或高于这一比例就会形成氮或磷限制,所以,1958年Redfield提出大洋水中氮、磷比为16∶1[2],一直沿用至今。孟春霞2004年调查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氮、磷比值[3],黄河口邻近海域水体中N∶P比值为111,其中表层水体中N∶P比值为150,底层水体N∶P比值为53。黄河口内水体中N∶P比值为684,高于20世纪80年代黄河下游可溶性无机氮(DIN)与可溶性无机磷(DIP)的DIN/DIP的平均值503[4]。当时测得DIN含量升高(18.33 mo l/L~308.34 m ol/L),而DIP含量降低(0.08 m ol/L~0.47 mol/L),从而使黄河口内的氮/磷比值发生变化,这可能是由于黄河磷元素的输入源发生了变化。

河流输送是海水中磷的主要来源,河流不断向海水中输送大量的磷,成为有机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Zhang对中国主要河流中磷的入海通量进行了估算[5],鸭绿江、大辽河、滦河、黄河、长江、岷江、九龙江和珠江中磷的输入通量分别为1.3×106、16.1×106、2.1×106、14.8×106、529.1×l06、47.1×106、5.1×106、和237.3×106mo lyr-1。河流向海水中输送的磷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在一些河流中颗粒态磷占的比例达到90%以上。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以输沙量多、含沙量高而举世闻名。黄河多年经流量占流入渤海经流量的78%。黄河沉积物是磷酸盐积累和间歇性再生的重要场所,在一定条件下,沉积物具有“源”和“汇”效应,向水体释放或吸附磷酸盐。

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机制受到磷形态的影响。为了更全面的评价黄河沉积物向水生态系统的供磷能力,更好的理解沉积物中磷的循环过程,必须对沉积物中磷的形态、数量、再生过程及机制等进行全面的较深入的研究,以弄清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近几年产生磷限制的原因所在。黄河每年向渤海输送约4.8亿t泥沙,它是影响磷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的重要载体,有关黄河沉积物磷的形态研究很少,此研究是国家973计划项目“高混浊河口水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前期工作的一部分内容。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采集

表1采样站位

站位名称东经(E)

北纬

(N)

高度

(H,m)

精度

(m)宁夏石咀山106°47′01.3″39°14.4′45″1082.0 4.3

内蒙古乌海106°47′54.2″39°41′25.7″1063.0 4.8

内蒙古临河107°25′59.2″40°44′21.8″1028.0 6.1

乌拉特前旗108°37′50.0″40°43′28.6″1012.0 6.9

包头大桥109°54′82.7″40°31′88.9″998.57.1

喇嘛湾111°24′48.8″40°02′16.5″978.5 5.2山西兴县张家湾110°52′15.5″38°30′47.1″766.07.0

柳林三交镇110°40′36.5″37°18′15.8″615.0 5.0

壶口瀑布110°26′39.3″36°08′57.3″444.015.1

芮城大禹渡110°45′04.3″34°39′21.9″318.0 5.0

陕西潼关110°16′91.3″34°36′64.8″319.0 5.4

三门峡111°09′72.2″34°48′36.8″31428 5.4郑州花园口113°39′55.9″34°51′45.8″81.1 6.3

山东济南116°59′39.6″36°43′63.7″23.58.0

垦利黄河口119°00′31.3″37°45′58.7″0.87.6

渤海浅海119°17′05.9″37°43′92.9″-2.0 6.3

?

57

?

收稿日期:2012-09-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467002。

作者简介:王峰(1980-),男,工程师,现就职于山西电力公司,从事通讯工程和计算机化学工作。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补充课程) 【课标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基础主干知识】

2.中游做好 工作,采取 措施与 措施相结合,以 综合治理。实行 综合发展。 3.下游做好 ,继续巩固 、 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为缓解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实行 ,如 水利工程。 【能力提升】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已有21年断流,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一年之内断流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据统计,199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8亿元。”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问:“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 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 , 严重,河流的 量剧增;春季在 、 河段易形成凌汛。 (3)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河套”之说。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 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 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中游 和下游 。 (4)沿河地区资源丰富,按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构想,开发 资源,为兰州发展化学、冶金等多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 资源,在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发展高能耗工业。 (5)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近年来黄河发生断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6)综合治理黄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流域界线 水利枢纽黄河流域示意图 a b c d

恐龙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5.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6.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课文,大家了解恐龙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3人)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恐龙(2种)的图片,想看吗?——认识它吗?大声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龙、马门溪龙)。 3、看过了图片,恐龙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难怪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最初把它叫做“恐怖的蜥蜴”! 4、当你看到“飞向蓝天”这四个字时,你又想到什么?(出示两幅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 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飞向蓝天的恐龙”(加上“的”字)当你第一次看见到课题时,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问号 看来大家的疑问时一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号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自学,学会字词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其中有些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我们先来认读两组词语。 1、出示词语: 笨重迟钝茹毛饮血庞大家族形态各异凶猛异常 轻灵敏捷五彩斑斓身体轻盈凌空翱翔天之骄子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纠正字音ǔ)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读这两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 猜词活动理解词语形式多样 当你读了第一组词语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了第二组词语呢? 2、这样不相干的两组词语、这样两幅不相干的画面,却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呢! (三)学文: 1、字词、句子都能读准确了,现在可以来解决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出示:“恐龙是如

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研究王峰

2012年11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N ov ember2012 第21期总第271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21T o tal N o.271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研究 王 峰1,陈茂林2,张 志2,郭博书2 (1.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通信中心,山西太原 030001;2.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采用改进的Rut t enberg法研究内蒙古段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计算了生物可利用磷,并探讨了磷对河流和海洋产生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磷的形态;表层沉积物;内蒙古;黄河 中图分类号:X52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21—0057—04 磷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源要素之一,在合适的光照、温度、pH值、硅及其他营养物质充分的条件下,藻类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为:106CO2+ 16NO3-+HPO42-+122H2O+18H++能量+微量元素→C106H263O110N16P+138O2[1]。根据L ei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外界供给它们养分最少的一种或两种因子,通常认为地球拥有丰富的碳资源,因此氮、磷元素往往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氮不足可由生物固定海水中的氮气获得,所以,磷更易成为限制因素。由于浮游植物大约以16∶1的比例吸收氮、磷,低于或高于这一比例就会形成氮或磷限制,所以,1958年Redfield提出大洋水中氮、磷比为16∶1[2],一直沿用至今。孟春霞2004年调查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氮、磷比值[3],黄河口邻近海域水体中N∶P比值为111,其中表层水体中N∶P比值为150,底层水体N∶P比值为53。黄河口内水体中N∶P比值为684,高于20世纪80年代黄河下游可溶性无机氮(DIN)与可溶性无机磷(DIP)的DIN/DIP的平均值503[4]。当时测得DIN含量升高(18.33 mo l/L~308.34 m ol/L),而DIP含量降低(0.08 m ol/L~0.47 mol/L),从而使黄河口内的氮/磷比值发生变化,这可能是由于黄河磷元素的输入源发生了变化。 河流输送是海水中磷的主要来源,河流不断向海水中输送大量的磷,成为有机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Zhang对中国主要河流中磷的入海通量进行了估算[5],鸭绿江、大辽河、滦河、黄河、长江、岷江、九龙江和珠江中磷的输入通量分别为1.3×106、16.1×106、2.1×106、14.8×106、529.1×l06、47.1×106、5.1×106、和237.3×106mo lyr-1。河流向海水中输送的磷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在一些河流中颗粒态磷占的比例达到90%以上。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以输沙量多、含沙量高而举世闻名。黄河多年经流量占流入渤海经流量的78%。黄河沉积物是磷酸盐积累和间歇性再生的重要场所,在一定条件下,沉积物具有“源”和“汇”效应,向水体释放或吸附磷酸盐。 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机制受到磷形态的影响。为了更全面的评价黄河沉积物向水生态系统的供磷能力,更好的理解沉积物中磷的循环过程,必须对沉积物中磷的形态、数量、再生过程及机制等进行全面的较深入的研究,以弄清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近几年产生磷限制的原因所在。黄河每年向渤海输送约4.8亿t泥沙,它是影响磷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的重要载体,有关黄河沉积物磷的形态研究很少,此研究是国家973计划项目“高混浊河口水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前期工作的一部分内容。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采集 表1采样站位 站位名称东经(E) 北纬 (N) 高度 (H,m) 精度 (m)宁夏石咀山106°47′01.3″39°14.4′45″1082.0 4.3 内蒙古乌海106°47′54.2″39°41′25.7″1063.0 4.8 内蒙古临河107°25′59.2″40°44′21.8″1028.0 6.1 乌拉特前旗108°37′50.0″40°43′28.6″1012.0 6.9 包头大桥109°54′82.7″40°31′88.9″998.57.1 喇嘛湾111°24′48.8″40°02′16.5″978.5 5.2山西兴县张家湾110°52′15.5″38°30′47.1″766.07.0 柳林三交镇110°40′36.5″37°18′15.8″615.0 5.0 壶口瀑布110°26′39.3″36°08′57.3″444.015.1 芮城大禹渡110°45′04.3″34°39′21.9″318.0 5.0 陕西潼关110°16′91.3″34°36′64.8″319.0 5.4 三门峡111°09′72.2″34°48′36.8″31428 5.4郑州花园口113°39′55.9″34°51′45.8″81.1 6.3 山东济南116°59′39.6″36°43′63.7″23.58.0 垦利黄河口119°00′31.3″37°45′58.7″0.87.6 渤海浅海119°17′05.9″37°43′92.9″-2.0 6.3 ? 57 ? 收稿日期:2012-09-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467002。 作者简介:王峰(1980-),男,工程师,现就职于山西电力公司,从事通讯工程和计算机化学工作。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

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成规律

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成规律 1 引言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的加大,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逐见成效,对太湖富营养化的研 究也逐步由外源性的污染控制转移到对内源性污染的关注,但外源性污染的控制依然不容忽视. 太湖流域污染性工业已经得到一定控制,但流域内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这些污染物均通过入湖河流排入到太湖中.太湖流域内村镇级的河流特别是断头浜均与入湖河 流水系相通,而这些河流长期受到沿岸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人畜废水的影响,蓄积了大量 的营养物质,底泥淤积严重,有些则形成黑臭河流,对下游河流及湖泊的水体生态系统构成重要 的影响;此外,这些河流平时成为环保部门监测和治理的盲点区域,第一手资料仍然十分匮乏, 因此,要从污染源头抓起,使外源性污染得到一定控制. 沉积物是磷等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既可作为“汇”收集来自上覆水体中沉降、颗粒物、 运输等多种途径带来的污染物;也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沉积物作为“源”将污染物再次释放 到上覆水体中,从而引起水体二次污染.因此,对深受外源性污染影响的村镇级的河流特别是断 头浜给予关注外,其河流的内源性污染也不容忽视.沉积物作为内源性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是 构成黑臭河流中重要的一部分.掌下浜(北段)是太滆南运河下游的自然支流之一,沿途与数条断 头浜相连,流域内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加上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缺乏有效管理和技术处理能力,基本无完整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退水直接排入现有排水沟 渠塘及河道,导致河流污染日益严重,加上河道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高,严重影响了太湖水质. 同时,目前对湖泊、入湖河流、入湖河口、城市内河及湖泊的外源性污染控制的研究较多,但对 农村地区的黑臭河流、断头浜的沉积物污染状况从外源和内源两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笔者从太湖流域农村黑臭河流中选取掌下浜(北段)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分析河道沉积 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从日益加重的外源性污染和不容忽视的内源性污染两方面给予 评价,以期为河流污染现状和治理及太湖富营养化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2 研究区域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掌下浜(北段)为太滆南运河下游的一条天然支流,全长约3 km,河段主要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内,由北向南注入太滆南运河.河流两岸土地以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随着区域经济 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长的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导致 河流污染日益严重. 2.2 采样点设置及样品采集 采样点的布设结合河流的特点,特别是农村村落分布及断头浜交汇处,从上游到下游共设13个采样点,样点具体布设如图 1所示.于2014年10月对掌下浜(北段)进行现场观测与采样,采 用口径为9 cm的柱状采样器(HYDROBIOS,德国)采集未经扰动的沉积物柱状样品,每个采样点均 随机采集3个样品,沉积物现场以5 cm分层,混匀后立即装入聚乙烯自封袋中,并同时运用有 机玻璃采水器采集相应点位距离水面30 cm深处的河水,一同放入冷藏箱中4 ℃保存,送往实验室处理.沉积物样品送至实验室后采用孔径1 cm的铁筛对底泥进行粗筛,以除去植物残体和贝类 等大颗粒物质,对筛过的底泥进行充分混匀,经冷冻干燥机(LABCONCO冻干机,美国)冻干后,玛瑙研钵充分研磨,过100目筛,放入玻璃瓶置于阴凉干燥处备用.采集的柱状沉积物均分为3层,即表层(0~5 cm)、中层(6~10 cm)、底层(11~15 cm).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形态 一、根据在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分为 (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代换态养分: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对植物有效)。 (4)有机态养分: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二、氮的形态与转化 1、氮的形态:(全氮含量0.02%——0.3%) (1)无机态氮: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数量变化很大,1—50mg/kg (2)有机态氮:A、腐殖质和核蛋白,大约占全氮的90%,植物不能利用; B、简单的蛋白质,容易发生矿质化过程; C、氨基酸和酰胺类,是无机态氮的主要来源。 (3)气态氮: 2、氮的转化: 有机态氮的矿质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铵的固定:包括2:1型的粘土矿物(依利石、蒙脱石等)对铵离子的吸附;和 微生物吸收、同化为有机态氮两种形式。 土壤是作物氮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素包括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两大类,其中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小分 子的氨基酸可直接被植物吸收,有机态氮必须经过矿化作用转化为铵,才能被作物吸收,属于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无机态氮含量不到 5%,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很少。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属于速效氮。无机态氮包括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和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铵离子,作物都能直接吸收。土壤对硝酸根的吸附很弱,所以硝酸根非常容易随水流失。在还原条件下,硝酸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还原为气态氮而逸出土壤,即反硝化脱氮。部分铵离子可以被粘土矿物固定而难以被作物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非常容易以氨的形式挥发掉。土壤腐殖质的合成过程中,也会利用大量无机氮素,由于腐殖质分解很慢,这些氮素的有效性很低。 三、磷的形态与转化 1、形态(土壤全磷0.01%——0.2%) (1)有机态磷:核蛋白、卵磷脂和植酸盐等,占全磷总量的15%——80%; (2)无机磷:(占全磷20%—85%) 根据溶解度分为三类 A、水溶性磷: 一般是碱金属的各种磷酸盐和碱土金属一代磷酸盐,数量仅为0.01—— 1mg/kg。在土壤中不稳定,易被植物吸收或变成难溶态。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字号:大中小】新华网甘肃频道(2008-03-17 16:07)来源: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恐龙世

恐龙世界教案 教学内容: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学习不同恐龙的不同形状组成,并会运用不同的工具去创作一幅恐龙及其环境生活的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学习表现不同特点的恐龙形态及其生活环境。 2、在学习中引导相互交流,增强其合作、探究意识。通过不同的美术形式,如绘画、刮花、彩泥等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学会不同恐龙的不同形状的组成及周围环境的画法。并学会用绘画、刮画、彩泥、贴纸等形式制作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作品。 教学难点: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大胆想象表现恐龙生活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世界,那里有好多长相怪异的动物,同学们想不想马上去了解它们,和它们做朋友呢?来看看老师拍的录像吧(教师播放PPT导入视频)教师播放PPT导入视频,师生一起观看神秘的恐龙世界,导入本课课题(板书课题《恐龙世界》)。 【设计目的】通过看视屏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为认识恐龙特点,进行艺术创作做铺垫。 三、探究交流学习

1、你们认识那些恐龙,让我们看看不同种类的恐龙(ppt展示) 2、不同的恐龙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 把恐龙分为海、陆、空三个种类,分别以图中的一种恐龙来说一下三大类恐龙的特点。 学生答:海里的恐龙有可以游泳的鳍,陆地的恐龙有可以奔跑的腿,空中的恐龙又可以飞翔的翅膀。。。。。。。。 教师总结特点。 3、观察PPT中的剑龙,它有哪些特点?用什么形状去表现呢?学生答:背部用剑形状的刺,椭圆形的身体、圆柱形的四肢、短脖子和尾巴、三角形的背脊和头部。 师:三角形、椭圆形、圆柱形。。。 4、小组讨论还有哪些恐龙呢?你知道名字吗?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相互讨论一下,请代表说一说。 学生答:翼龙、雷龙、梁龙、跃龙。。。。。。。 5、通过观察恐龙基本有哪些特点呢?都由哪些几何形状组成的?同学之间讨论一下回答问题。 学生答:有腿、有尾巴、有牙齿。。。 教师总结:圆柱形、尾巴是长又尖的三角形、牙齿是三角形的。。。。。 6、了解了恐龙再来看看它们的生长环境吧(有沼泽、火山、高耸的大树。。。。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关产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 四、学习方法

模拟降雨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富集机理

文章编号:025322468(2000)20320332206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献标识码:A 模拟降雨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富集机理 晏维金,章申,唐以剑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环境质量室,北京 100101) 摘要:通过模拟降雨径流实验,在72mm/h 的大暴雨条件下,研究侵蚀性颗粒从土壤中的径流流失过程及其对磷的富集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不同粒径团聚体的组成和原来土壤中的组成有很大差异.径流流失的沉积物主要以0125mm 以下的团聚体为主.径流中80%以上的磷以颗粒态形式流失,而颗粒态磷的60%—90%随011mm 以下的团聚体流失.不同粒径团聚体对磷的富集作用和富集系数不同.模拟实验建立了沉积物富集系数与其累积流失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经验模型:ln (ER )=1115—0122ln[SL ],来预测颗粒态磷的流失. 关键词:磷;颗粒态磷;富集系数;沉积物;团聚体;地表径流 Sediment enrichment mechanisms of phosphorus under simulated rain 2fall conditions Y AN Weijin ,ZHAN G Shen ,TAN G Y ijian (Institute of G eography ,CA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The study on mechanisms of soil aggregates detachment by rainfall and loss by runoff was conducted to seek explanation for the enrichment of PP in eroded sediment and original soil (Meadow Drab S oil )in a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 with a constant rainfall rate of 72mm h -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eroded sediment was drastically different to that of the original soil.More than 80%of total P transported by runoff was in the particulate form ,whereas 60%—90%of PP lost with finer aggregates smaller than 011mm.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both the PP enrichment mechanism and enrichment ratio (ER )ar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aggregate sizes.The ER for both larger aggregates (>011mm )and finer aggregates (<01045m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ntermediate one (011—01045mm ).The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larger aggregates is due to the higher pro 2portion of organic matter ,while the higher content of clay in finer sedi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at of finer aggregates.A simple en 2richment equation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loss of PP :ln ER =1115—0122ln[soil loss]. K eyw ords :sediment ,phosphorus (P );particulate phosphorus (PP );aggregate ;enrichment ratio (ER );runoff 收稿日期:1999202203;修订日期:19992102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801019);国家“九五”重大基金项目(批准号39790100)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晏维金(1965— ),男,副研究员(博士后)在农业生产上,磷肥的投入是实现粮食增长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然而施入土壤中的磷肥,除少量被植物生长吸收外(约30%)[1],大量的磷肥在土壤中积累并随降雨径流由陆地向水生生态系统迁移,这不仅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还加速受纳水体富营养化[2,3].磷随地表径流的流失从形态上分为颗粒态和溶解态两部分,颗粒态磷的流失主要是通过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作用而进行的.与土壤相比,沉积物有较高的含磷量,表明沉积物对磷有富集作用[4,5],这种富集作用,一方面决定于土壤中有机质对磷的吸附作用[6,7];另一方面决定于粘土的吸附作用[4],这二者都与土壤中的团聚体组成有关.从农田土壤中流失的沉积物由不同粒径的团聚体组成[8],而沉积物中团聚体的粒径组成与土壤类型[9],降雨径流过程[10]和土壤表面条件[11]有关,从而影响对磷的富集作用.此外,施肥对磷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和富集作用影响很大[12].沉积物对磷的富集作用可用富集系数(Enrichment Ratio ,ER )表示,ER =[沉积物含磷 第20卷第3期2000年5月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ACTA SCIEN TIA E CIRCUMSTAN TIA E Vol.20,No.3May ,2000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朱广伟,高 光,秦伯强,张 路,罗潋葱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对太湖不同污染状况和生态系统状况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沉 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磷的化学形态一般都在表层下深5~15cm 发生明显的转折;草型湖区、藻型湖区、开阔湖面的 大湖区沉积物的理化性质、间隙水中的磷浓度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东太湖沉积物间隙水磷浓度 和交换态磷含量都显著低于其他湖区;风浪扰动相对剧烈的开阔湖面湖区沉积物中磷的沉积规律也不同于梅梁湾 藻型湖区和东太湖草型湖区。研究表明,浅水湖泊中水生生物状况、风浪扰动状况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行为有 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 键 词:浅水湖泊;沉积物;磷;地球化学形态;富营养化;太湖 中图分类号:X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791(2003)062714206 收稿日期:2002209211;修订日期:200221223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12SW 2122II 202;KZCX223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3007);中国 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2031226) 作者简介:朱广伟(1972-),男,河南中牟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湖泊水环 境治理研究。E 2mail :gwzhu @niglas 1ac 1cn 深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比较有规律,主要随季节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浅水湖泊中磷的释放、沉积等地球化学行为则较为复杂。浅水湖泊中,一方面,由于水浅,温度等理化性质分层不明显,风浪作用对沉积物2水界面的干扰大,表层沉积物的氧化比较充分,铁锰氧化物等胶体通过吸附作用对磷的迁移控制作用也较大,有利于沉积物中磷的固定;另一方面,与深水湖泊相比,浅水湖泊单位体积的水拥有更大面积的沉积物表面,风浪作用更容易扰动沉积物2水界面,沉积物与水体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沉积物与水之间磷的交换作用更加充分,沉积物对水体磷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频繁[1],尤其是在湖面开阔、风的吹程长的大型湖泊中。研究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规律,对正确认识浅水湖泊的内源负荷特点及揭示水华爆发机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湖为例,研究了不同水文状况、水质特征和生态类型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浅水湖泊中磷的内源负荷之间的联系,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太湖水面面积为2338km 2,平均水深为1189m ,是一个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2]。由于湖面开阔,又位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太湖风浪的发生频繁,5m/s 以上的风速在太湖地区很常见,比如在2000年至2001年的731d 中,有119d 的日平均风速在5m/s 以上,平均每611d 就有1d 的日平均风速超过5m/s ,还不包括许多短时间的大风天气[3,4]。湖面风速在5m/s 以上时风浪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已经相当强烈,可引起上覆水悬浮物浓度的显著增高[5],风浪作用对太湖沉积物2水界面的交换过程的干扰相当强烈,而这种风浪频繁扰动下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不清楚。 太湖的主要入湖河道集中在西岸,自北向南主要有梁溪河、直湖港、 太 运河、大浦港(宜溧河)、东西苕溪等,其中大浦港和东西苕溪是太湖的主要水源,70%以上的太湖水都来自这两条河。东部河网地区是太湖的 出水河道,经东太湖而入淀山湖以及经望虞河入长江是太湖的两个主要出口。 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自1988年以来就比较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华频繁爆发。水华爆发主要集中第14卷第6期 2003年11月 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 TER SCIENCE Vol 114,No 16 Nov.,2003

恐龙世界_教案

湘教版第八课《恐龙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 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2、情感目标:了解恐龙的形态、生活的状态及年代,关注 地球生物的未来,增强环保意识; 3、在对恐龙世界了解与表现过程中,培养想象表现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恐龙的特点。掌握如何表 现不同特点的恐龙; 2、教学难点:不同恐龙的特点及情节的表现。 三、教学准备: 白纸、水彩笔、油画棒、玩具、书籍等。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观看动画片《恐龙世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恐龙吗?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恐龙的玩具和书籍,谁带过来呢?让我们瞧一瞧,看一看。 师:真好。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恐龙的精彩视频。(播放视频)

师:(边看边问学生)1、看看恐龙生活在什么地方?2、天空中飞的是什么?3、马上有个重要的角色要出来了,看看它是谁?(霸王龙)4、它是用什么方式行走的? 师小结: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其实,恐龙是我们地球上一个神秘而古老的物种,但它们现在已经灭绝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 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恐龙呢? 生:... ... 2、大屏幕上的,这些龙你们认识吗? 生:(点1-2个说) 3、师:大家真厉害,认识这么多恐龙。那你们知道它们分为哪些 种类吗?(停几秒,让学生思考) 4、科学我知道—分类(齐齐乐,设置按点) 师:老师这有一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见多识广? 问题:你知道科学家们是怎么给恐龙分类的吗? (每个选择选一名代表说明理由:饮食、形态、骨骼化石) 师小结:其实,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它们是从三个不同方面分类的。我们按形态可以分为天上飞的、陆地爬的、水 里游的;按它们的饮食可以分食草类、食肉类、杂食类;骨 骼化石可以分鸟龙类和蜥龙类;

黄河流域文化的特征

黄河流域文化的特征:天生的刚烈性格 有一对偶然的数字巧合很能说明黄河与长江的不同特点:黄河下游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溃堤泛滥就有1500多次;而长江流域仅湖北一个省,就分布着1500多个湖泊。两个1500,一为水害,一为水益,一个是冲刷的恶果,一个是浸润的善行。对世世代代生息在中原大地上的生灵而言,黄河是一个喜怒无常的母亲。这种喜怒无常的直接后果,就是为趋利避害、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频繁战争。偌大一片华北平原,不仅是黄河冲积的结果,也是华夏大地上最适宜冲杀扫荡的战场。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都发生在这块已经被黄河水害折磨得伤痕累累的土地上。 还有一个自然的帮凶,就是来自西伯利亚的燥烈朔风。它不仅吹干了空气,吹裂了大地,也吹糙了黄河人的肌肤。干旱的气候使黄河中上游的生计民情与下游相差无几,粗糙的肌肤使黄河人的感受很难细腻。 周期性的水害和生存战争,还有一刮就是大半年的凛冽朔风,以及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造成的宽梁巨壑,太行山刀劈斧砍、岩石裸露的高崖深谷,华北平原举目千里、无遮无碍的开阔景观,构成了黄河人难以回避的生态环境和形式感受基础。他们必须正视的,是生与死这两个极端的现实,因此常常会忽略两极之间丰富的中间层次;他们习惯了大起大落、剧烈浓重的强度,而缺少悠闲的心境去体验轻柔和微妙;不容迟疑、非此即彼的战争境遇使他们追求的典雅更接近简洁整饬,无华的黄土把他们推崇的格调导向自然平实;一望无际的视野给他们以苍茫博大,饱经磨难的阅历又使他们偏爱坚韧和凝重……原始文化的比较告诉我们,同是原始宗教活动,黄河先民注重的是宜于强化集体力量的仪式和秩序,从而成熟了以礼治国的西周文明和早熟的先秦理性精神;长江一带却突出着纵情放荡的歌舞,保留了更多神话和想像的成份,其中最丰硕的成果便是以庄周和屈原为代表的浪漫情怀。拿孔子整理的《诗经》与庄子的散文、屈原的《离骚》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二者的明显区别。 不仅于此,早在先秦的观念奠基阶段,儒家学派的“亚圣”孟轲就明确地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把美与充实、“至大至刚”联系起来,

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提取方案

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提取方案 一、磷 磷以无机磷和有机磷两大类形式存在,其中无机磷的存在形式可以进一步分为易交换态磷或弱吸附态磷、铝结合磷、铁结合磷、闭蓄态磷、钙结合磷、原生碎屑磷。也有学者将无机磷分为可溶性磷、铁结合态磷、铝结合态磷、钙结合态磷、闭蓄态磷。由于有机磷分离和鉴定困难,因此许多学者将有机磷看作一个形态。 1、砂质土壤中水溶性磷提取方法的比较 目前,水溶性磷的提取方法和条件还没有统一,常用的提取剂除去离子水外,还有0.01 mol·l-1CaCl的中性盐。用去离子水直接提取时,因电介质浓度太低,提取物经离心后仍可保留较多的细胶体,这些细胶体不能通过普通滤纸过滤而消除,必须采取0.45μm微孔膜过滤才能有效地去除胶体物质,因此,许多研究采用稀溶液来替代去离子水来提取水溶性磷。但当土壤溶液中引入高浓度的钙离子时,溶液中的正磷酸根可与Ca离子作用形成溶解度较低的化合物,这可能会影响土壤水溶性磷的提取效果,而采用稀KCl可能避免这一问题。 用0.02 mol·l-1KCl提取水溶性磷操作方便,提取量与用去离子水提取0.451μm微孔膜过滤的磷接近,是砂质土壤水溶性磷较为理想的提取方法。而用去离子水提取仅过普通滤纸因滤液中残留胶体可使水溶性磷提取量偏高,用0.01 mol·1-1CaCl2提取,因ca2+浓度较高,可抑制土壤磷素的释放,使水溶性磷提取量偏低。 2、磷形态顺序提取分析方法 许多磷形态化学顺序提取法得到了运用。它的原理是利用不同化学浸提剂的特性,将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的无机磷加以逐级分离。它的原理是利用不同化学浸提剂的特性,将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的无机磷加以逐级分离。是在Tessier等研究结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顺序提取方法——BCR顺序提取方法。欧共体标准物质局(BCR,现名欧共体标准测量与检测局)为解决由于不同的学者使用的流程各异、缺乏一致的实验步骤和相关标准物质、世界各地实验室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等问题,欧盟委员会通过建立标准,测量和测试框架发起了一个综合性项目,主要目的是:①设计一个合理的顺序提取流程;②测试内部试验研究中所选用的流程;③鉴

湘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教案-9. 恐龙世界6

湘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 《恐龙世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恐龙,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真实动物,它们繁衍生息了亿万年之久,却不幸在距今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消亡了,2亿年前的地球上,很多动物还未出现,人类远未诞生,恐龙则由较低等的原始爬行动物进化演变而成。 今天,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和对它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恐龙的来龙去脉非常感兴趣,有关恐龙的影视,图书更是备受少年儿童的酷爱,使我们感到繁荣的恐龙时代仿佛就在昨天。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的消亡之谜对我们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尤显得神秘而重要,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关注未来。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形态,生活状态及年代,关注地球生物的未来,增强环保意识。 2、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3、在对恐龙世界的了解与表现过程中,培养想象表现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独立完成一幅恐龙为主题的想象画。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教具准备: 课件,一些关于恐龙的图片 生:水彩笔、油画棒、美术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看关于恐龙的视频,了解恐龙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恐龙世界。 板书课题:恐龙世界 2、师:同学们,你们对恐龙了解吗?谁来说说你们了解哪些恐龙?能不能说说他们的特征? 课件出示什么是恐龙? 恐龙是大约2.3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史前爬行动物。这些动物的大小和外形都不一样,有的像5层楼房那么高,有的却像猫一样小。恐龙们长着鳞状皮肤,在巢穴中产卵,大多数恐龙以植物为食,数恐龙是肉食动物或者杂食动物。 出示知识问答,让学生了解恐龙。 二、讲授新课 课件出示恐龙图片,让学生说说恐龙的特征。 似鸟龙正如其名,似鸟龙类恐龙与大型鸟类,如鸵鸟、鹈鹕,在形态上相当接近,只是它还保留长长的尾巴。它们的头部较小,其中多数种类上下颌无齿,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所以视野开阔,有良好的

黄河和长江对比表(附图)

黄河和长江对比表 长江黄河 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 注入东海渤海 长度6300千米长度、流量、流域面积5500千米,呈“几”字形 干流流 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青-川-甘-宁-内蒙古-秦-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祁连山-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太行山-华北平原 重要支流嘉陵江、岷江、汉江、湘江、赣江; 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 汾河、渭河 河段分 界点 湖北省的宜昌、江西省的湖口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省的桃花峪 各河段特征上 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 水能丰富,但开发不够 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青铜峡水流急/缓分界线 中 多支流,多湖泊;河道弯; 地上河-九曲回肠-荆江洪涝易发 支流多;含沙量大 下江阔水深,航运便利泥沙沉积于河床,形成“地上河” 水利枢 纽 三峡工程、葛洲坝(中下游)三门峡、小浪底(中下游) 其它1.巨大的水能:有“水能宝库”之称,集中在上 游河段(源头~宜宾、三峡河段),水能资源蕴 藏量占全国1/3,利用率较低) 2.航运价值高:“黄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近 8万千米,内河运输居全国第一位 3.多洪涝 (1)原因:自然-降水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人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 (2)裁弯取直、兴修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 清理河道。 4.治理:关键是防洪 1.“母亲河”(1)塑造平原(华北平原、宁夏平 原-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塞上米粮川;(2)提 供灌溉水源 (3)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 2.忧患(1)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2)中游:多泥沙,水土流失严重 (3)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 3.治理:治黄的关键是治沙; 治黄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4.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