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艺术概论资料共享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艺术概论9艺术作品论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1、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生产的成果。
标志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完成。
2、艺术作品的完成是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基础。
一、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1、外在物质形式方面:对其内容和形式等的理解。
2、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艺术作品是人为的精神劳动产品,这是构成艺术品本质的一部分,这也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所在。
3、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所包含的因素:主题、题材、结构、艺术语言、体裁。
内容范畴包括:主题、题材形式范畴包括:结构、艺术语言、体裁艺术作品的内容:内容的来源: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是艺术家人生观与世界观、社会进行精神交往的中介。
1、因素1: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倾向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倾向是构成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别艺术和非艺术形式的明显标志。
2、因素2:题材题材的概念:A、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者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广义)B、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1、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题材的基础,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形成的,各门类的艺术创作之前都会进行素材的积累。
2、题材的选取是真正进入到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所以选材是关系到作品定向,甚至是作品的成败。
3、题材之间存在差异性:有表现艰苦生活的“重大历史题材”,也有表现“生活浪花”的生活题材。
社会主义艺术提倡题材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主义对艺术的多方面的要求。
3、因素3:主题主题:透过材料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生的具体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主题产生的两个条件:1题材2作者的思想情感1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起到组织内容的作用。
2主题是艺术作品的精髓,它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所在。
3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同一艺术门类不同的题材中的作品中主题体现方式不同。
4主题一般是比较隐蔽的,是蕴含在作品中的。
艺术作品的形式1、因素一:结构艺术作品的结构: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样式。
艺术概论第五章艺术创作

艺术概论第五章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时间活动。
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技巧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一、艺术体验活动(审美表象) 艺术体验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它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艺术体验不仅要作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饱含深情的切身体验生活,有时还需要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金山:“没有体验,无从体现。
没有体现,何必体验。
体验要真,体现要精。
体现在外,体验在内。
内外结合,互相依存。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
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当大量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脑海里积累并升华到不吐不快的程度时,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二、艺术构思活动(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的思维活动。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艺术构思,首先要善于想象。
再造想象――是把自己记忆中或者别人描述过地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出来。
《艺术概论》第五章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THANK YOU
三、以历史进程分类 史前时期的艺术家和文明时期 的艺术家
《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四、以性别分类 艺术家可分为两性。第一性,男性 艺术家。第二性,女性艺术家。在西方 ,基于生物学的观点认为男人从事艺术 创造是伟大的,是天经地义的,而女人 永远是第二位的。男人创造艺术,女人 去生儿育女。这种生物学实质上是为损 害女性的艺术创造性和艺术创造潜能准 备了虚伪的科学理论根据的。 在我国,宋朝以来,女艺术家都是 在夹缝中生长出来的。例如,两宋时期 的李清照,朱淑真。中国的女性艺术家 一起作为男性艺术家的补充和衬托而载 入史册的。
《桃花源记 》 动画片
5.2 艺术家的类型
一、以知识结构分类 1)民间艺术家即民间艺人,工匠。 例:吴道子 2)文人艺术家,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 例:阎立本
《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
步 辇 图
二、以政治背景分类 可分为民间艺术家,宫廷艺术家,这与上面的分类又出现交 叉现象。文人画家进入宫廷,即成为宫廷艺术家。民间艺术家进 入也可以成为宫廷艺术家。 例证:宋词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就是从民间滋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浅吟低唱”的说唱艺术是不被皇帝看中的。 而被宋皇室、宫廷认可的宋诗恰恰没有宋词的审美价值高。 真正富于创造性的艺术,不在上层的宫廷,而是在民间。
例如:罗丹与卡谬克洛代尔 《接吻》、《永恒的偶像》
尤 斯 卡 瓦 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3 艺术媒材和艺术的关系
一、艺术史是艺术媒材的演变史 1)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明造就着 其具备特色的艺术作品 例:司马迁、卜辞、楔形文字
2)媒材的更新,促进了艺术的更新 科学的发展可以促进媒材的更新,也因此促进了艺术的 更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可以提升艺术的审美价值。 在西方,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导致那些抄写经卷 的书法家15世纪在欧洲绝迹。当今可以借助电脑集取启功书 法文本,加以组合,规范化,形成了新的电脑上的启功体, 其中每一个字都可以重复出现多次,实现了一字万同,缺乏 个性。现在,电脑书法比馆阁体更机械化,科学化。中国书 法是否也面临着绝迹的威胁呢?
《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

《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第一章艺术本质论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 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P23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P34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框架知识结构绪论1、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艺术史具体的描述艺术开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艺术批评具体的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根底。
艺术、哲学、宗教和经济根底较远,政治、法律、道德和经济根底较近。
1、原始社会是有着几百万年历史的漫长时期,人类最早的工艺品是打造的石器。
在原始社会的各种艺术现象中,直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大都表现的是动物或渔猎场面,而从不表现植物。
2、艺术是为经济根底所决定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
3、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首先,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人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开展而产生出对于外界事物的各种要求。
人的各种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产创造出来并加以实现的,而不同方式的生产那么分别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
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意义〞的问题。
满足人最根本的物质需要的产品虽然也包含审美因素,但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公用性和实用价值。
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
而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包含并发生着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
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
艺术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一般生产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承当者,是一种商品。
而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艺术品在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绝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最后,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具有特殊性。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ppt课件

3)题材无差别论和题材决定论 题材无差别论 ——①认为题材之间不存在意义上的差别,对于艺术价值
来讲,题材只是作为表达艺术家感受的一种媒介而已, 因此,选材无关紧要。
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第二性的。 从根源上看,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在艺术家头脑 中反映的产物,是现实美的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美的条件
(1)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其内容与形式必须是 和谐的、统一的;
(2)美的艺术作品必须能创造出一种意境和风格,具备 某种意蕴和较高的格调。
2、分为四个层次 ①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 ③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 ④文化意义。
3、三个特点
①它是感性的、具体的; ②它是多义的; ③它具有历史的生成性。
(二)艺术作品的意境
1、定义 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 ——指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
3、格调与风格 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 区别:①风格更多体现在艺术家基于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
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 ②格调则多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较之风格有着更为重要
的实践意义。从创作角度看,它是作者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 体现。从欣赏角度看,它是艺术批评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举例说明。
《欢乐颂》采用了突破交响曲规范,高潮处由快板转为急板, 在辉煌的团结的凯歌中结束全曲。歌词采用德国作家席勒同名 诗歌,表达世界人民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
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论

《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论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艺术作品的内容,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题材和主题。
名词解释: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作品,艺术家作用一定得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形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
题材:广义的题材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侠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题材决定论:〃题材决定论"认为题材之间存在着差异,其意义有大小之分,艺术作品的价值正是由题材意义的大小来决定的。
素材:艺术素材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姿态万千的自然风物都可能成为艺术的素材,但只有因艺术家兴趣所致而进入创作视野,并能引起创作冲动的感性的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材料,才可称为素材,是题材的基础,艺术的创作的重要环节。
主题:在艺术鉴赏中,从作品中提炼出凝聚而成的情、理的〃精髓〃。
它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包括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作用两方面。
作品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包括哪些?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外在的物质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内容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渗透、融会合一的。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形式的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1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与人生、社会进行精神交往的中介。
2、艺术作品内容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所以是一种精神性的内涵。
3、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我们常说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就来自作品的内容中的情感与思想,即我国古代理论中的情与理。
4、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等因素化合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
《艺术概论笔记2:艺术作品论》

艺术作品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象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
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创作的诉求对象,又是艺术消费的主要对象,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和环节,它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
2.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形式和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与人生、社会进行精神交往的中介,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会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3.题材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它来自社会生活,但又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成为艺术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
题材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广义的题材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所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和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如绘画中的人物题材、花鸟题材等,而侠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如在小说、电影中所具体描绘的时间、人物和故事。
4.主题“主题”一词始创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曲中最富特征性的核心乐段。
主题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文艺理论中,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生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不断的认识了解,从中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
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所以被称为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性与集中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占25%比重,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方式考察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一)对艺术作品的两种错误认识1、错误认识一:“将艺术作品作为其他事物或现象的附属品,从而机械分割开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弃形式于不顾”;2、错误认识二:“将艺术作品从它所产生和发展的各种背景中完全地抽取出来,不承认社会、时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主张艺术作品只有形式,没有其他成分。
”理由在于:①艺术作品经过孕育、生产的过程,物化成行于艺术创作的终端而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具备自己独立的个性与特征;一经问世,艺术作品就与其他事物构成各种关系,并在这种与“外界”的关系中获得生命的延续。
②这两种观点都是割裂了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不存在只有内容而无形式、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艺术作品。
(二)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概念的产生式有其本质依据的,因为对于艺术作品作这样两个方面的思考,不仅符合艺术欣赏的规律,而且也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不存在只有内容而无形式的艺术作品。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都不是抽象存在,而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组成的感性形象才得以展开并诉诸我们的感官的。
同样,也不存在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物质形式因素正因为体现了某种精神的内涵才具有了艺术的价值。
二、艺术作品的内容(一)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是形式,透过形式才进入到对内容的体验。
(二)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011年填空题15)“题材是用艺术手段再现的物质过程;主题是由社会生活本身的进程提出的精神问题。
”——《卡冈美学教程》1、题材1)定义广义——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狭义——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2)题材与素材的区别(2009年简答题29。
)①素材是艺术家在创作之前所收集到的能引起创作冲动的原始的生活形象或资料。
②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形成的。
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
3)题材无差别论和题材决定论题材无差别论①认为题材之间不存在意义上的差别,对于艺术价值来讲,题材只是作为表达艺术家感受的一种媒介而已,因此,选材无关紧要。
②这种观点漠视了题材的价值和作用,有失偏颇。
题材决定论①题材之间存在着差异,其意义有大小之分,艺术作品的价值正是由题材意义大小来决定的。
②这种观点以题材的价值代替了作品的价值,把题材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到了越界的程度,有失偏颇。
“决定”的后面是一个变数,可以随意添上什么内容(如阶级性质、审美价值等),但是这些并非是题材可以决定的。
(2)主题1、定义一词创始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20世纪20年代由日本引进。
它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2、主题被称为作品的灵魂,是统帅。
3、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
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2009年简答题31)定义——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的样式。
由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构成。
结构通常称为内部形式,艺术语言称为外部形式。
(一)结构美术作品的结构,又被称为“布局”、“构图”、“经营位置”。
(2009年选择题15)定义——指的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
(二)艺术语言(2006年简答题27)1、定义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2、三个特征感性的、表象性的、情感化的3、两个功能①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②审美的功能。
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011年论述题30。
2006年论述题30。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形式的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具体存在的样式,由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构成。
3)两者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4)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举例说明。
《欢乐颂》采用了突破交响曲规范,高潮处由快板转为急板,在辉煌的团结的凯歌中结束全曲。
歌词采用德国作家席勒同名诗歌,表达世界人民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一)艺术作品的意蕴(2011年简答题28。
2009名解27.)1、定义: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2、分为四个层次①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③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④文化意义。
3、三个特点①它是感性的、具体的;②它是多义的;③它具有历史的生成性。
(二)艺术作品的意境1、定义(见重点笔记)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
指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有机统一。
(三)艺术作品的风格1、定义(2008年名解27)一词源于希腊文,含义是柱子、棍子。
英语中style指艺术作品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2、表现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3、特征继承与创新、稳定与渐变、多样与同一、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一)艺术作品的格调1、定义(2011年名词解释22。
2009年填空题22。
)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2、作品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俗与雅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格调高的作品,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在作品中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②富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的作品3、格调与风格的区别与联系联系: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
区别:①风格更多体现在艺术家基于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②格调则多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
较之风格有着更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创作角度看,它是作者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
从欣赏角度看,它是艺术批评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二)艺术作品的品位1、定义(2009年填空题22)原是矿物学术语。
根据作品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对作品进行层次与等级的细分。
2、分类中国绘画理论中,把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
或者是上中下三品等。
3、格调与品位的区别①格调是从作品价值的两极把握作品;品位则是进一步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
②格调更多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品位则更多与作品的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有关。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一)问题的提出(二)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精神产品(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2007年论述题33)1、定义艺术作品一旦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艺术的商品属性就是它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的统一,缺一不可。
2、为什么说商品的艺术作品不等同与一般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①它是一个欣赏的对象,是精神的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②还在于它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影响。
2006年11月21日,在北京保利公司秋季拍卖会上,刘小东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经过反复争夺,拍出2200万,创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
《三峡新移民》是幅什么样的画?这幅画真值这么多钱吗?一时间,圈内外对此议论纷纷……《三峡新移民》3米长、10米宽,画面以建设中、未完工的三峡大坝为背景,画中共有11个人物,其中3个是孩童。
因这幅画作面积巨大,加之广告效应,促成市场对这幅画作的热捧。
虽然题材角度新颖,但是较之刘晓东之前画作,却显得单薄没有灵气和内容。
第三节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一、艺术美的根源1、艺术美的定义艺术作品的美。
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
艺术美是美的高级形态。
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
2、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1)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第二性的。
(2)从根源上看,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
(3)艺术美是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现实美的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美的条件(2011年简答题27)(1)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其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统一的;(2)美的艺术作品必须能创造出一种意境和风格,具备某种意蕴和较高的格调。
(3)真是艺术美的基础,善是艺术美的前提。
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三、艺术美的特征(2008年简答题32.)(1)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2)具有生活本身不可比拟的统一性和普遍性(3)具有广泛的传播性(4)具有思想上的导向性和情感上的感染力(5)具有高于生活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