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目的

孔⼦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的我读《论语》(111)学⽽篇⼦⽈:“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述⽽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泰伯篇⼦⽈:“三年学,不⾄于⾕,不易得也。
”宪问篇⼦⽈:“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
”⼦路篇⼦夏⽈:“仕⽽优则学,学⽽优则仕。
”孔⼦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的学习⾸先要端正⽬的,解决为谁⽽学、为什么⽽学的问题。
儒家学习的⽬的就是为了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是为了修养个⼈的德性孔⼦说:“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
”在与古今学者学习态度的对⽐中,孔⼦认可的是为⼰之学,⾸先要为⾃⼰⽽学习,学习不是⽤来装点门⾯,做给别⼈看的。
提⾼⾃⼰的道德修养才是求学的⽬的。
孔⼦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学习是为了修养德性,如果个⼈德性没有提⾼,不做正确的事,不能弥补⾃⼰的不⾜,学习就没有意义。
(⼆)学习是为了有道孔⼦说,“⼠志于道”,“朝闻道,⼣死可矣”(《论语·⾥仁》),要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这⾥的“道”不是⼀般的道理,⽽是⼤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道,就知道怎么做⼈做事,就知道在社会上如何⽴⾜,才会明⽩⾃⼰的责任,才能承担起社会的重任。
孔⼦要求有志之⼠应该把求道当作⼈⽣的追求,学了⼤道,懂得了⼤道,要⽤⼤道来指导⾏为,要⾏⼤道。
(三)学习是为了治理平天下孔⼦⽈:“三年学,不⾄于⾕,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求学三年,不追求俸禄,这样的⼈很难得了。
孔⼦认为,为学不能把功名利禄当成⼈⽣的追求,⿎励求学不要志在名利,但他并不反对做官。
《论语》中的孔孟之道与儒家思想传承

《论语》中的孔孟之道与儒家思想传承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之一。
在这部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孔子和他的学生孟子之间的对话和思想交流。
这些对话和交流不仅是对于孔子和孟子的个人理念和人生哲学的阐述,更是儒家思想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孔孟之道以及儒家思想的传承。
I.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1. 仁爱在《论语》中,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们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并通过仁爱之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2. 学习孔子和孟子都非常重视学习,他们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得到真正的智慧和人格的提升。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教导学生们要持之以恒地学习。
3. 君子与小人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和小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类型。
孔子和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而小人则是指那些道德败坏、品德低下的人。
他们通过对话和故事,强调君子的人格力量和影响力。
II. 孔孟之道的传承演变1. 孔子的学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者,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仁爱、学习和修身养性为核心,通过理性和智慧的引导,塑造人们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2. 孟子的哲学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的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并提出了关于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具体观点。
3. 儒家学派的传承自孔子和孟子以后,儒家学派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后来的儒家学者通过对《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解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他们继承了孔孟之道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根据时代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观念。
III.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1. 社会道德建设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效率未必很高,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论语》里有很多智慧,而智慧在人心里酝酿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
每个人都有“学”的心愿,可人的“学”质量却又不同。
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
一个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之境。
这就需要你向不同的人去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如何向他学习?无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
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也就处处皆可学。
子贡问孔子:孔圉(y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
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呢?学习需要联想,要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他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治学就需要“愤”与“悱”。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
《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
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第三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倦怠。
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
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而不思的后果。
《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人写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我们在背诗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带入诗人的位置,就会感受到诗人们或悲伤,或豪迈,或无奈,或孤独,或兴奋,或迷茫的心境,这时背诗词就会被当做探索诗人们创造的意境,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上来了。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摘要:终身学习是当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如何更有效的学习是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献《论语》中体现了丰富的关于学习的思想,包括: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学什么?向谁学习?等等,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仍有很多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关键词:论语学习学习观引言:《论语》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记述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如何学习的观点、做法、经验,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学习的思想,也就是儒家的学习观。
本文试图从学习目的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所体现的学习观,为今天人们的学习提供借鉴。
一、学习目的观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君子”,所谓“女为君子儒”;成为君子为了什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改造社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而君子的标准是什么?《论语》中提到“君子”一词共108次。
但成为君子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忠、恕”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价值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仁”的表现归结起来就是做好人、会做人、做好事、会做事。
二、学习内容观“君子不器”,要全面学习、全面发展。
在孔夫子看来,学习的内容是丰富而生动的,包括:孝、文、仁、礼、乐、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依于仁、游于艺),书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在孔子那里,是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学习、全面发展的。
各种学习内容的地位是不同的,“孝”是学习的基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只要做到了“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习“文”,主要是指学习书本知识,包括:《诗》、《春秋》等。
但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先“做好”人了以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活学学用,学习了《诗》,就要做到“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孔子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即有仁德的人应该关爱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悟一: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他人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感悟二:自我修养,实践仁爱。
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更好地实践仁爱。
二、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既不是极端,也不是妥协,而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感悟一:保持平衡,追求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放弃精神追求。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
感悟二:与时俱进,灵活运用。
中庸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把握分寸,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固守陈规。
三、礼之重要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感悟一: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有礼有节。
这不仅能够维护个人形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悟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还体现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中。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一、有教无类仁者爱人。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话是说的关于“爱人”的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明确的答复,但所谓爱人,并非“兼爱”或“泛爱”,而是“爱之”和“尊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要首先做到“孝悌”,在孝悌之外,还要注意“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说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别人的道德修养。
由于“仁”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是爱人,是对人的尊重,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之一,便是“有教无类”,是把教育从贵族和奴隶主普及到平民中去,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只有把人的思想提高到“仁”的更高标准,才能真正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要真正达到“仁”的要求,在教师方面,那就是要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在学生方面,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方能“克己复礼为仁”。
“有教无类”,反映在教育对象上,也就是在招收弟子时要广开学路,广招生徒。
二、因材施教《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记载: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经孔子一番鼓励,他们就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你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侯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
”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哲后。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需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你会写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盼望大家喜爱!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很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头,我对这句话怀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头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专心发言,用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
其次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觉了崭新的学问,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爱好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假如学了,然后再按必需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兴奋吗?有了志同道合的伴侣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莫非不也是正人君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看法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灿烂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知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2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读《论语》的感悟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一万余字,但书中包含了政治、教育、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和智慧,《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和智慧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对当下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下面分享一下《论语》中有关学习方面的思想智慧以及个人对此的感悟和体验。
一、什么是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是一位智慧之人,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论语》开篇便向我们提出了孔子的学习之道,我个人认为孔子关于学习在此至少向我们阐明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学习是学和习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第二,学习不能无友,即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孔子所谈到的学习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重视和倡导的,在当前的教育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实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我们强调在学习中要交流互动,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容忍他人不同的不同观点,其实就是对孔子“学习不能无友”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之道,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视而不见,在历经许多波折、挫折之后才重新审视它,发现其价值。
二、学习的内容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
“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文:文化知识,历史文献。
行:行为规范,道德修养,社会实践。
忠:忠诚,尽心竭力。
信:讲究信用,言行一致。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
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
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孔子“文、行、忠、信”这四个字的教育内容,在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个人学习修身的重要内容,也常常被用作校训、厂训等起着敦促、规范作用。
三、学习的目的和宗旨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究,听到了正义的道理,却不能马上实行,身上的缺点也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让他处理政务,办不了;让他出使到别的国家,不能应对。
这样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阐述的学习目的包括自我修养和经世致用两个方面。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品德修养一直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学习而言首先在于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其次才是经世致用、贡献社会。
个人只有完成自身的修养,在品行和技能上有所提升,然后再将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用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我修养特别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在今天来看仍然十分重要,对于社会公德的建立、良好社会风气风气的树立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现在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物等,推及到个人就是品德修养的问题。
四、学习的态度
1.好学为己,不耻下问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谓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我教诲你道理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啊。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什么都懂的人,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的学习这些知识罢了。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文’呢?”孔子说:“他勤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号叫‘文’!”
孔子讲得好学在今天就是所谓的学习兴趣,只有具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可能去主动获取知识;另外学习还要具有务实的态度,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敢于承认,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当然包括向不如自己的人去学习。
2.不能画地自缚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够,达不到那个高度和要求啊。
”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半途而废。
而你是现在还没有开始走路。
”
做事提前自我设限,要有勇气,敢于去尝试,学习也是一样。
对于学习中的困难,我们首先应该去尽力攻克,若果不尝试就放弃那是得不到真知的。
学术界、科学界的许多成果、发明往往是在经历许多磨难、付出巨大艰辛后获得的,如果没有勇气,不去探索,那科学将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也不会进步。
3.见贤思齐,以多问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选择它的优点而学习,看到它的缺点而自我检查自己如有就予以改正。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
译文:“见到贤者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自我反省。
”
学习需要向他人学习,需要交流、探讨,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我们不能嫉妒而是要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优点、长处我们不能打压而要努力学习、弥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不能自卑而要奋起直追、努力超越。
4.勤奋有恒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译文: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
勤奋这是古今通用的学习之道,无论做什么学问不付出汗水是不会有建树的。
五、学习的方法
1.学思兼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蒙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危险了。
”
在学习上我们既要那里学习已有的知识、学习他人的理论观点,同时也要努力思考,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有机子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力思考,加深理解,提出问题,然后带着疑问再去学习,解决疑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正反法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译文:孔子说:“去攻读邪说,那就有害了。
”
学习也具有选择性,学习歪理邪所、迷信谬论,不仅不能促使自己进步,反而会毒害自己,是自己走向歧途,危害他人和社会,一次在学习是要对说学知识进行筛选,吸收那些有益的知识,摒弃那些歪理邪说、谎言谬论。
3.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孔子说:“已经学过的要经常温習,这样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就可以为人师了。
”
复习时学习的重要步骤,通过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还可以在进一步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孔子的这些学习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吸纳,在平时加以运用,我们的学习定会顺利许多、收获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