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孔子介绍

合集下载

《论语》和孔子

《论语》和孔子
《论语》
《论语》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一部语 录体著作,共20篇。每篇以第一则的前两个 或三个字为篇名。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的观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 基础,统治我国长达两千多年(半部《论语》 治天下),至今仍有有重要影响。其中的许 多言论后来作为成语、格言对中国乃至整个 东期,大学者朱熹给《论语》 和《孟子》、《大学》、《中庸》四本 著作注释合称《四书集注》。后人因此 把这四部著作合称“四书”。【“四书” 与“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
孔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 内容是“仁”、“礼”。孔子在封 建时代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尊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圣 人”)。

孔子的简短介绍

孔子的简短介绍

孔子的简短介绍1.孔子简单的介绍孔子(前551-前479)英文名字:Confucius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的简介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

家中排行第二。

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

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成就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想法主张-语文综合知识.doc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想法主张-语文综合知识.doc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语文综合知识-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1. 引言1.1 概述《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解析,旨在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孔子的背景和受到的影响因素。

其次,我们将详细解析《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思想、礼制观念和中庸之道等。

然后,我们将探讨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对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剖析,深入理解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与人生智慧,并利用这些思想为当代读者提供启示和引导。

同时,探讨孔子思想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应用,以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本文还将通过反思与对比,探究孔子思想在政治伦理和国家发展中的潜力及其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启示作用。

2. 孔子的背景与影响因素2.1 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的一个贫穷贵族家庭,但并没有因为出身低微而放弃追求自己理想的机会。

孔子拥有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上备受尊敬。

2.2 背景与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内乱,人民遭受着腐败和政治混乱带来的苦难。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孔子对于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有深远意义的思考。

2.3 孔子思想受到的影响因素:孔子在形成自己思想体系过程中接触、吸收了众多前辈先贤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改进和发展。

他深受周代文化与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其他各种学派思想的冲击和启示。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 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 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 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其核心是“礼”与“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 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 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 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 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谢谢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 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 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 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 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 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 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原本自秦代便已失传。到 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 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 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 》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 语》21篇。
★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 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 。因 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 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 郑至陈国 。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 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 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 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 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 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12《论语》十二章

12《论语》十二章

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 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 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代词,它。 喜爱,爱好 这里指学问 以。。。为 和事业。 快乐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 习为乐趣的人。”
第八章:(个人修养) 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 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 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学习态度) 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 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 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讲惜时) 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 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个人修养) 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 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讲个人修养)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每天
反省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拓展延伸阅读: 曾子杀彘(zh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 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 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

《论语》孔子介绍

《论语》孔子介绍

孔子兴办私学,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 经。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东亚许多国家也都建有孔庙用 以祭祀这位东方文明的哲人。
《论语》
国学园地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 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 (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 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 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 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 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 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 “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 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 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 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 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 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 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 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 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 “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身世
(一)孔子的家世 1、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微子启四传至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自己做了卿, 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自己做了卿,孔子 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2、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3、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其后代以孔为氏。后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其后代以孔为氏。 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 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卿位始失 (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4、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5、孔子父亲名纥,字叔梁,又称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 、孔子父亲名纥,字叔梁,又称叔梁纥, 的武士,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的武士,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女 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脚有残疾。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脚有残疾。于是又 野合而生孔子” 年龄过于悬殊, 娶颜氏女征在 ,“野合而生孔子”(年龄过于悬殊,不合 当时礼仪,叔梁纥66岁 颜征在不到20)。 当时礼仪,叔梁纥 岁,颜征在不到 )。
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 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 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 多座、 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 多座 多间金、 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 建筑规制和特点; 多件汉画像石、 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 多件汉画像石 迹图、石仪、 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 发展; 发展;5000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 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 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 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 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余万 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10余万 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 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 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 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 态学的活文物。 余万件馆藏文物中 余万件馆藏文物中, 态学的活文物。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 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 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 器最为著名; 器最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 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 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 重要价值。 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 重要价值。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 丰富的私家档案, 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 史的重要资料。 三孔” 史的重要资料。“三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西周:始祖弃;周原;周文王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 、西周:始祖弃;周原;周文王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 牧野之战, 武王克商; 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殷”;牧野之战, 武王克商;“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西 周制度、文化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与周公“制礼作乐” 周制度、文化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与周公“制礼作乐” 密不可分。 密不可分。 周代三大制度: 周代三大制度: 一是宗法制度;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一是宗法制度;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血而优则仕” 世族世官”“世卿世禄” ”“世卿世禄 宗统” “血而优则仕”、“世族世官”“世卿世禄”; “宗统”; 二是分封(封建)制度:周王自上而下分封诸侯, 二是分封(封建)制度:周王自上而下分封诸侯,建立中央与地方 的隶属关系;同姓诸侯、异姓诸侯,而同姓诸侯居多;卫国、鲁国、 的隶属关系;同姓诸侯、异姓诸侯,而同姓诸侯居多;卫国、鲁国、 齐国、宋国、燕国、晋国、郑国等等; “君统”。 齐国、宋国、燕国、晋国、郑国等等; 君统” 三是井田制度,即贵族等级占有土地的制度:天子——诸侯 诸侯——卿 三是井田士——庶民;土地族内共有;“田里不鬻”; 庶民; 大夫 士 庶民 土地族内共有; 田里不鬻” 依靠这三大制度,西周建立起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 依靠这三大制度,西周建立起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把整个社 会的各个阶层都纳入有秩序的范畴。 会的各个阶层都纳入有秩序的范畴。 西周制度比夏商两代有巨大进步:王权更加集中,中国形式上 西周制度比夏商两代有巨大进步:王权更加集中, 是统一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统一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代 的礼乐文化、青铜文明,德治思想等都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的礼乐文化、青铜文明,德治思想等都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孔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 ),孔子生于鲁 公元前 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 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 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 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 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 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 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 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日生。 应为公元前 年 月 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 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 年 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 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 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 年 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 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 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 响。
《论语》选读 论语》
张岱年先生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 张岱年先生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 年的一篇文章中说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 该过去了。 该过去了。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 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堵塞探 索真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 索真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反孔就是 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全 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盘否定, 盘否定,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 评孔,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 神。……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 孔子进行研究,进行分析,进行评论。 孔子进行研究,进行分析,进行评论。”
—— (《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482页) 张岱年全集》 卷第482页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介绍
一、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 1、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的民主、平等观念;禅让制度;并非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的民主、平等观念;禅让制度; 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基础上 到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 的;到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 ),国家 阶级社会,文明时代)开始萌芽、产生。 国家( 舜),国家(阶级社会,文明时代)开始萌芽、产生。 2、夏代:夏禹因其治水、征伐三苗有功,做了部落联盟首领 ;启 、夏代:夏禹因其治水、征伐三苗有功, 破坏了禅让制度,实行“王位世袭制” 益干启位, 破坏了禅让制度,实行“王位世袭制”, (“益干启位,启杀 ),中国 家天下”开始,阶级社会、国家、文明时代出现; 中国“ 之” ),中国“家天下”开始,阶级社会、国家、文明时代出现; 夏代存在了4、 百年时间 到最后一王夏桀时期,由于其昏庸无道, 百年时间, 夏代存在了 、5百年时间,到最后一王夏桀时期,由于其昏庸无道, 夏朝被在东方崛起的商民族所灭亡。 夏朝被在东方崛起的商民族所灭亡。 3、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契;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河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 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占卜),青铜器,人祭、人殉; );甲骨文 ),青铜器 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占卜),青铜器,人祭、人殉;商纣王帝 为西方周民族所灭。 辛,为西方周民族所灭。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 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 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 管理仓廪) 乘田” 管放牧牛羊)。 )。虽然 (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 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 法他人,曾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述而》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 并开始授徒讲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 一点“束修” 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 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 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 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 批弟子。 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 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 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 文化的下移。 文化的下移。
5、春秋:周幽王时西北犬戎攻破镐京,周 、春秋:周幽王时西北犬戎攻破镐京, 平王东迁洛阳,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洛阳,西周灭亡,历史进入到春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 秋(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王畿面积的 缩小,宗法制度的松弛,);诸侯国崛起, ,);诸侯国崛起 缩小,宗法制度的松弛,);诸侯国崛起, 大国争霸;社会旧秩序已难以维持, 大国争霸;社会旧秩序已难以维持,社会 新秩序尚未建立,社会表现出混乱的现象; 新秩序尚未建立,社会表现出混乱的现象; 国家权力层层下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国家权力层层下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 出——陪臣执国命。 陪臣执国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