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
趣说孔子与《论语》3

趣说孔子与《论语》3新高考新国学2011-09-04 08575cc149a20102drzb趣说孔子与《论语》331、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仁”?“仁”是贯穿《论语》全书最主要的内容,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论语》中涉及仁的内容的有16篇54章,共出现大约109次;从第一篇第二章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开始,直到未尾篇的“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真正是一以贯之地传播仁。
在《论语》中,“仁”与义、道、德、礼、政等字词相互联系使用。
孔子极力推崇仁政,主要是针对当时诸侯国不服从周王朝的统一领导,互相攻略,天下大乱。
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
这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立场,孔子希望诸侯国维护周王朝的礼制,让社会安稳发展与生存。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篇》)。
从这个意义去看,“仁”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核心。
当然,在《论语》中,“仁”被孔子理想化,并提到至高无上的位臵,有走极端之嫌!“仁”的核心和外延,体现的是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延伸到爱怜一切生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对于鱼鸟的生命都能珍惜,更不用说人的生命了!当有人告诉孔子马厩发生了火灾时,他老人家第一句是问伤了人没有,不问马。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
孔子和一个有丧事的人一起吃饭,从没有吃饱过。
孔子在那天哭了,就不唱歌!这是真正的哀心与行为。
从这些内容可看出,“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核心是爱人,爱人类文明事业。
什么叫“仁”?甲骨文已有“仁”这个字,可见最迟在殷代(公元前1600——1028)就有这个字。
“仁”就是“人”与“二”,无论父子、主从、旅途邂逅的陌生旅伴,只要两个人相见,他们之间就会产生必须相互遵循的道德规范,二者相辅相成,这就是仁的原始用义。
孔子与《论语》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答案:C
9、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曰()。
A、文质彬彬
B、绘事后素
C、思无邪
D、慎终追远
参考答案:B
10、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A、默而识之
D、春秋左传
参考答案:ABC
第三章测试
1、“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有出身权贵的如(),有出身商人的如(),有坐过牢的如(),更多的是出身贫寒的弟子。
A、子贡、孟懿子、公冶长
B、公冶长、子贡、孟懿子
C、孟懿子、子贡、公冶长
D、公冶长、子路、子贡
参考答案:C
A、《诗》《易》《书》《春秋》
B、《易》《书》《春秋》《诗》
C、《诗》《书》《易》《春秋》
D、《诗》《书》《春秋》《易》
参考答案:C
13、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为《乐经》作有《乐记》,部分收录于大戴《礼记·乐记》之中。()
参考答案:错
14、《易》,即《周易》,又称《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A、天下无道
B、天下黎民
C、天下苍生
D、天下有道
参考答案:D
15、《论语》为“四书”之一,又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一道形成“四书五经”()
参考答案:错
16、立足于雅斯贝尔斯的理论,从思想模式上看,孔子与佛陀、耶稣不同,倒是与苏格拉底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错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孔子哪种教育方法()
A、学思结合
B、知行合一
C、启发诱导
D、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C
高中语文 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和孔子(精品版)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 第二。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 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 》,订《礼》《乐》,序《周易》,撰 《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 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 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温,良,恭,俭,让
温——面慈貌和,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良——心地纯善,只有利他之心,而无自私 之念;
恭——出门如见大宾,平等恭敬每一个人;
俭——心安于道,自奉俭约,视名利如浮云;
让——“自卑”而尊人,言谈举止进退皆合礼 仪。
孔子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爱
人” ;主张“礼”,维护、恢复周礼;主张 “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礼乐 治国)”。
子贡善于经商
之道,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 富。相传,孔子 病危时,未赶回, 子贡觉得对不起 老师,别人守墓 三年离去,他在 墓旁再守了三年, 一共守了六年。
子贡赎奴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子人路在(其拯他溺诸)侯受国牛中:做 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子可路以拯到溺国者库,中其领 取个国家赎诸金侯给。国他的有中一赎赎次了金。, 一孔 个孔子 鲁子说的 国弟 人:人 之 必子 ,“拜 。 拯赐子(之 孔 溺回贡(以 子 者国子(牛曰矣后端贡,:。的木)拒子“”名赐绝路鲁))收在呀受人下一。 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 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 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 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 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 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论语》和孔子

《论语》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一部语 录体著作,共20篇。每篇以第一则的前两个 或三个字为篇名。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的观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 基础,统治我国长达两千多年(半部《论语》 治天下),至今仍有有重要影响。其中的许 多言论后来作为成语、格言对中国乃至整个 东期,大学者朱熹给《论语》 和《孟子》、《大学》、《中庸》四本 著作注释合称《四书集注》。后人因此 把这四部著作合称“四书”。【“四书” 与“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
孔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 内容是“仁”、“礼”。孔子在封 建时代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尊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圣 人”)。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人。
二、《论语》的文学特征:语录体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比喻: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对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常喻于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排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言必信,行必果。
仁者,爱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阳货欲见孔子。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1.孔子的原名是什么?2.孔子的故乡在哪里?3.孔子的年龄是多少?4.孔子有多少个学生?5.《论语》一共有几篇章节?6.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是怎样的?7.《论语》中最常用的字是什么?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国家?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人物?1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城市?11.孔子的说教有多少是关于人的?12.孔子在《论语》中最喜欢用的比喻是什么?1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品德?1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人生观?15.孔子对待弟子的方式是怎样的?16.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少条教条和格言?17.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最为优秀?1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学科?1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道德范畴?20.孔子认为哪种学问最为重要?2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礼节和规范?2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历史事件?23.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什么?24.孔子在《论语》中发表了多少篇弟子的赞美文章?2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宗教信仰?26.孔子对于兵器和战争有何看法?27.孔子对于家庭、社会和政治有何看法?28.孔子对于妇女和儿童有何看法?2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30.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小人?31.孔子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32.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功夫才是最难练习的?3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特别有趣的故事?3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哪些令人反思的观点?35.孔子是否表达过对于自己临终前的想法?3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死亡和生命的看法?37.孔子对于财富和物质有何看法?38.孔子对于文学和艺术有何看法?39.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学什么样的技能?4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自我修养的话题?4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心态和个性的话题?42.孔子对于自律和纪律有何看法?43.孔子认为哪些品德和行为是大忌?4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易经》中,有哪些内容?4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经典?46.孔子对于禅宗和佛教有何看法?47.孔子对于宗教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有何看法?48.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领袖?4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公务员?50.孔子对于博学和多才多艺的人有何看法?5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朋友?52.孔子对于夫妻关系有何看法?53.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54.孔子是否探讨过人的福利和福利政策?55.孔子是否认为有必要慷慨解囊?56.孔子是否认为富裕和贫困是合理的现象?58.孔子是否对于人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59.孔子是否对于性格失调和人格障碍进行了探讨?60.孔子是否认为纪律和道德相互作用?61.孔子是否认为职业和品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统治和民主的看法?6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战争和和平的看法?6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爱和仁爱的看法?6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忠诚和背叛的看法?6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愚蠢和智慧的看法?6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世俗和信仰的看法?6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看法?6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武功和经验的看法?7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高兴和悲伤的看法?7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信任和怀疑的看法?7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革命和改良的看法?7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宽容和狭隘的看法?7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看法?7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历史和现代的看法?7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灵性和精神的看法?7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自由和命运的看法?7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天命和天道的看法?8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宿命和自由意志的看法?8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志向和追求的看法?8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智慧和怀疑的看法?8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看法?8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认知和真理的看法?8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教育和启发的看法?8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伦理和后勤的看法?8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道德性和理性的看法?8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职业和人性的看法?8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本主义和宗教主义的看法?9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女性和男性平等的看法?9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看法?9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权和人道主义的看法?9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习惯和规律的看法?9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技术和知识的看法?95.孔子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何看法?9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困境和精神压力的看法?9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看法?9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生活和健康的看法?9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美德和美学的看法?10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讲义气和友情的看法?10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看法?。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 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 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 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 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 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 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 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 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 流浪狗。
2、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 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 氏书,想见其为人。 太史公说:《诗经》里有这样的话: “仰望着那高耸的山峰啊,真让人向往!放 眼那通天的大道啊,不禁也要迈步前行!” 即使自己到达不了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然 而心里却是向往着它!我读了孔子的书,想 象他的为人也是这样的呀!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 类》卷3
2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文化不高,从贫贱之时就跟着赵匡胤混.后 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而赵普为相.赵匡胤就勉励赵普 要多读书长见识.赵普当时已经四五十岁了,他还真 认真去读.据说他把书藏在一个小箱子里,每天都读, 读完依旧藏在箱子里,还不让人看,家里人都很奇怪. 一段时间之后,赵普处理问题又快又好(政治能力显 著提高).赵普死以后,家里人打开他的箱子,一看,原 来里面的书只有半部<论语>.
4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 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为人 性格内向,处事谨慎,比较迟钝,孔子曾评价他说: “参也鲁”。但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是他首先揭示出来的。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 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 “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 。强调读书人应该弘 扬毅。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 归厚矣” ,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 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儒家经典。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 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出处是()
A.《论语•为政》B.《论语•公冶长》
C.《论语•雍也》D.《论语•泰伯》
3.以下不属于《四书》的一项是()
A.《大学》B.《老子》
C.《论语》D.《孟子》
4.以下不属于《五经》的一项是()
家长签字:
当堂小测
让我们来挑战吧!你一定是最棒的!
1.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鲁国邹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
的大、、,孔子创立的学派,其核心思想
是。
(2)《论语》是先秦散文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记录
言行的著作。
2.按要求空。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出自之口。
(2)“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出自之口。
治理方面的巨大作用。
4.示例:(1)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2)不遵守规则、
制度,就办不好事。(3)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5.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顺序来排列,“仲”排行第二,因此老
二是孙权。
耻下问,是以谓之‘’也。”
(3)子曰:“知者乐,仁者乐。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
者寿。”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以下不属于《论语》类
型的一项是()
A.语录体B.对话体
C.叙事体D.论说体
4.《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书,请列举几个出自《论语》的成语。
年。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
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
、为主。
2.背诵默写。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
A.《诗经》B.《尚书》
C.《礼记》D.《中庸》
学习微课
微课:孔子与《论语》(资源ID503848)
听听微课里的攻略吧,让你的挑战出手不凡!
1.文学常识积累。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家学派创
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
孔子与《论语》学案
预习课本
基础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是家学派创
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
年。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
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
(3)南宋时,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4)四书:、、、
(5)五经:、、、、
3.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
什么目的?
4.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
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
5.古人大多既有名,又有字,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如三国时
期的孙家四兄弟:孙权,字仲谋;孙策,字伯符;孙匡,字季佐;孙翊,
字叔弼。请问谁是四兄弟中的老二?为什么?
参考答案:
预习课本
1.丘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论语儒
2.A
3.B
4.D
学习微课
1.丘仲尼儒伦理教育
2.(1)不逾矩(4)文文(4)水山(4)任重而道远
3.D
4.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
当堂小测
1.(1)丘仲尼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 仁
(2)弟子再传弟子孔子
2.(1)(唐)韩愈(2)(宋)赵普(3)朱熹(4)《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5)《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国家;道出了《论语》在人格修养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