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合集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媛媛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可谓至圣也!”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

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

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

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北宋名将赵普原先读书不多,晚年常读《论语》,手不释卷,从中领悟理政决策的道理,因而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

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

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一、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道德之鼻祖。

道德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把立志、克己、笃行、改过、自省、迁善作为学生道德养成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习惯、道德自觉、道德责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重点不能停。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做出突破定性规定的动作。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私人授课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论语》和孔子

《论语》和孔子
《论语》
《论语》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一部语 录体著作,共20篇。每篇以第一则的前两个 或三个字为篇名。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的观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 基础,统治我国长达两千多年(半部《论语》 治天下),至今仍有有重要影响。其中的许 多言论后来作为成语、格言对中国乃至整个 东期,大学者朱熹给《论语》 和《孟子》、《大学》、《中庸》四本 著作注释合称《四书集注》。后人因此 把这四部著作合称“四书”。【“四书” 与“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
孔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 内容是“仁”、“礼”。孔子在封 建时代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尊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圣 人”)。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深受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论语》中体现的孔子思想。

1. 教育观念:以德育为先孔子重视教育,并坚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性、塑造良好品德。

他认为德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而知识只是实践德行的手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反躬自省、慎思明辨”的修身方法,提倡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社会伦理:仁义礼智信孔子主张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关键概念。

他认为,“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和乐于助人;“义”发扬了公平正义的精神;“礼”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礼节;“智”强调了知识的追求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信”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基础。

3. 政治观念:君子为政孔子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有贤能之士执掌,注重通过德行和道德榜样来影响人民,而不是通过严厉的法律和规章来约束。

孔子在《论语》中分享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以及统一时局的智慧言论,对后世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个人修养与自我完善孔子提倡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并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和谐、成就君子之道的重要途径。

他鼓励学生们追求礼义道德,在《论语》中也传递了一些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精神指导。

结论《论语》是孔子思想宝库,其中体现了儒家教育、社会伦理、政治观念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理念。

通过阅读和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为实现自我完善、塑造良好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一、有教无类仁者爱人。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话是说的关于“爱人”的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明确的答复,但所谓爱人,并非“兼爱”或“泛爱”,而是“爱之”和“尊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要首先做到“孝悌”,在孝悌之外,还要注意“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说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别人的道德修养。

由于“仁”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是爱人,是对人的尊重,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之一,便是“有教无类”,是把教育从贵族和奴隶主普及到平民中去,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只有把人的思想提高到“仁”的更高标准,才能真正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要真正达到“仁”的要求,在教师方面,那就是要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在学生方面,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方能“克己复礼为仁”。

“有教无类”,反映在教育对象上,也就是在招收弟子时要广开学路,广招生徒。

二、因材施教《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记载: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经孔子一番鼓励,他们就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你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侯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

”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哲后。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主要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通过记录孔子的言行和思想,展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智慧和思想精髓。

2. 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基础。

3. 礼乐文化:孔子认为礼乐文化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使社会秩序井然。

4. 中庸思想: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中、恰到好处,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中庸是实现个人和集体和谐的重要原则。

5. 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等。

6. 政治思想:孔子提倡德治思想,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以仁爱和礼乐教化百姓。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强调君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体而言,《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体系,涵盖了伦理、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乐和中庸,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论语》中,能体现出很多孔子所推崇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学习了解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为仁由己" 。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孔子"反求诸己"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

学生只有具备自我教育和反思的能力,才能自立,自强,自信,辨别是非,才能自觉抵制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第一,"为仁由己"要求学生应具备自主意识,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孔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波逐流,他一向反对"乡人"的角色,强调人要有独立意识.子贡曾经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第二,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孔子提倡"不怨天,不尤人"的品格.在孔子之前,人们相信宿命论,普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孔子的思想唤起了人文精神的崛起,强调命运就掌握在人自己的手里,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括.孔子虽然认为"性相近",但他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即"习相远".由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人的智力,能力,情感通常是不一样的,对优秀的学生可以传授深奥的学问,对普通的学生就只能传授一般的学问了.因此.教育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三、学思行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学思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第一,孔子肯定了学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不学礼,无以立".学的目的是获得前人已有知识,足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为学生树:芷了光辉的榜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说, 孔子在发奋学习的时候,忘记了吃饭和忧愁,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 第二,孔子经典地论述了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好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知道思考而不学习也是不行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会带来危害.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思考的过程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认识的升华,所以学和思不可偏颇.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孔子认为学了不会使用就相当于白学,可见孔子以致用的务实态度.四、"有教无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论语》一书共二十篇,每篇选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依次为:
1、《学而》
2、《为政》
3、《八佾》
4、《里仁》
5、《公冶长》
6、《雍也》
7、《述而》
8、《泰伯》
9、《子罕》
10、《乡党》
11、《先进》
12、《颜渊》
13《子路》
14、《宪问》
15、《卫灵公》
16、《季氏》
17、《阳货》
18、《微子》
19、《子张》
20、《尧曰》这二十篇文字不管孔子弟子记孔子语言也好,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也好,或者时人相言,君臣对答也好,不外乎记载孔子和孔子少数学生的言语、行事。

所以,要研究孔子和孔门弟子,《论语》首先是应当阅读的书,也是比较可信的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语》反映出来的。

在政治上,孔子是近乎保守主义者。

他相信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形式,从而以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

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冥顽不灵、抱残守缺的人。

为了能使周王朝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他主张改善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

他认为,对老百姓的统治不能只靠“政”和“刑”,也要注意“德”和“礼”。

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必须具备“贤”和“德”的素质,呼吁通过“举贤才”之类的措施来改善统治者的状况。

基于这些认识,他提出了“礼”和“仁”这两个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范畴。

“礼”是指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区别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

“仁”指最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说人们之间应该相爱。

他认为这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互相制约的。

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仁是内在的行为状态。

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流于形式;仁必须以礼为客观标准,相爱有所节制,否则便乱了伦次。

应该看到,这一学说的实质是为维护旧制度作论证的。

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这样
的人类之爱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孔子能提出“爱人”的口号,把它作为“仁”的一个定义,用以补充“克己复礼”的解释,这在思想发展史上说,应该算作一个进步。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身分变化的事实。

在哲学上,孔子是唯心主义者。

他相信天命,认为人的死生富贵,事的兴衰成败,都由天命在冥冥中决定,人力是无可奈何的。

然而,他又肯定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下不是天生的,人的努力可以极大的克服天命的限制。

他也不相信鬼神。

他认为人当中,有的是“生而知之”的天才,有的是“不可使知之”的蠢才。

这是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先验论的错误,但多年的教育实践又使他相信,通过经验,运用思考,反复练习,勤于切磋,是一般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种认识又使他回到唯物主义的路线上。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注意分析学生的不同性格和水平,并能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向垄断教育的旧习惯公开宣战。

总之,《论语》中保存了孔子的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

这些内容“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