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论语》与孔子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PPT课件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 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样,从前,在我们所说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一定有一块宽阔的陆地作为两个大陆之间的桥梁。这块陆地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亚特兰提斯,这里的居民曾向埃及和中美洲迁移。
可以在下列情况使用 不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 这就是保罗·谢里曼从祖父手中接到的奇怪的遗产。当他明白了这一切情况后,他就遵照祖父的遗愿,走上了寻找亚特兰提斯的征途。
44.21% 43.08%
7.04% 5.67%
5620人 5477人
895人 721人
六、思考练习
孔子,名_丘_,字_仲_尼_,_儒_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__,仁政治上主张___礼治,鼓励人们 ___入,仕即“出来做事”。开__私_人讲学的风气, 传说有弟子___三人千,身通六艺者___七_十人二。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 _门_人和__再_传_弟所子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 合称为“四书”。
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 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 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 公 元 前 551 ) , 卒 于敬王四 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样,从前,在我们所说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一定有一块宽阔的陆地作为两个大陆之间的桥梁。这块陆地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亚特兰提斯,这里的居民曾向埃及和中美洲迁移。
可以在下列情况使用 不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 这就是保罗·谢里曼从祖父手中接到的奇怪的遗产。当他明白了这一切情况后,他就遵照祖父的遗愿,走上了寻找亚特兰提斯的征途。
44.21% 43.08%
7.04% 5.67%
5620人 5477人
895人 721人
六、思考练习
孔子,名_丘_,字_仲_尼_,_儒_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__,仁政治上主张___礼治,鼓励人们 ___入,仕即“出来做事”。开__私_人讲学的风气, 传说有弟子___三人千,身通六艺者___七_十人二。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 _门_人和__再_传_弟所子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 合称为“四书”。
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 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 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 公 元 前 551 ) , 卒 于敬王四 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论语》五则PPT课件

做学问的黄金时代,献身学术20年,教书育人。 • (51——54岁)孔子仕鲁(前501——498)
52岁出任鲁司空,继任大司寇。 • (55——68岁) 孔子周游列国(前497——484)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心寡欲
勇猛
才华
宪问篇第十 四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如果具 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 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 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 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求可使报秦之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唯瞻马首 1. 唯马首是瞻 2. 求人可使报 秦者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2岁出任鲁司空,继任大司寇。 • (55——68岁) 孔子周游列国(前497——484)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心寡欲
勇猛
才华
宪问篇第十 四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如果具 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 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 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 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求可使报秦之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唯瞻马首 1. 唯马首是瞻 2. 求人可使报 秦者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名著导读《论语》ppt课件(18页)

文革时期打倒孔家店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 入,汉语热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升温,汉语 言文化传播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好 局面。截至2009年10月,中国已经在全球 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0多所孔子学院和 200多个孔子课堂。
二《论语》其书
• 学而第一 • 里仁第四 • 述而第七 • 乡党第十 • 子路第十三 • 季氏第十六 • 子张第十九
• 墨家关于儒家学说非议儒家的繁琐 礼仪。
•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 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 董仲舒
有志于学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为所欲为、不踰矩。〞
• 一、孔子其人 • 少贫且贱 •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 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 晚年返鲁,整理《诗》《书》 • 悠悠身后事
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 《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 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 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假设丧家之狗。〞子贡 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论语》是一部_语_录_体散文集,是孔 子的__门_人和__再_传_弟_子_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合称为 “四书〞。
三、对后世精神品行的塑造
国学经典——第二章《论语》ppt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 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 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 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 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 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只抱着单纯的目的尊孔和反孔一样无知。 社会大同大和的前提是这个社会本身是不是具 有这样的实质。当很多民生问题遭遇颠覆,人们打 内心里感到不和不同时,寄希望于孔子来抚慰人们 的内心,只能适得其反;盲目地崇拜孔子,认为只有 在孔子像面前鞠躬行礼会受到孔子的保佑,固然也 是荒唐,因为鞠躬者是否明白孔子的思想也不一 定…… 摆放一尊孔子像实在太简单不过了。但社会要 做到和谐,又是何等的的容易。 “孔子进京”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某种程 度上来看,正好折射出人们的心理。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 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 在这里。但不论小事大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 做。如果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只 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和约束,也 是不可行的。”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 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 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 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 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 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 成生命的张力。
《论语十则》ppt课件

xĭng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替别人出谋划策却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子曰:“见 贤
思齐焉,
孔子说:“ 看见德行优秀的人 要想着向他看齐
xĭng
见 不贤 而内自省也。”
虽执鞭之士,
即使是低微的官职,
hào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我也尽力去做。 如果不能获得,就从事我爱好的职业。”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 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
yuè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说:“ 没想到音乐的创作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点)曰:“莫春者, 春服既成,
看见 不优秀的人 就要从内心反省自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 有一句话 可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吗?
shù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孔子说:“是宽容啊!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 不弘毅,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 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
任重
而道远”
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人们向往的, 不凭仁义之道
wù 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 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讲仁义道德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道德。”
子贡问君子。
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第二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27
政治过程也是教育过程。
5
3.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 学。’” 主张贤人政治。 是对世袭制的批判。 把教育对政治作用突出了。
6
三、关于教育对象
1.“有教无类”:
“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 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官府”的垄断局面。 “ 教育公平”的观念
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 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
4
2、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识到教育具有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 用,即教育能够“感化人心”。
为政是完善自身,并由此影响他人的教育活 动。
1、培养目标:士、“君子” 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坚持办学理想,达成完美的人格 修养,重要的 素质缺一不可。
10
五、关于教育内容
六经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是主要的教学科目;诗、 书、礼、乐、易、春秋是主要的教材。
删定整理六经时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 使所删定的六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反映出孔子对传统文化持偏于肯定的态度。
22
八、关于教师:
1、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23
2、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子路批评老师。 颜回尊重老师,无所不悦 。
24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概括。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 师的爱心和耐心 。
“后生可畏” 。
25
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政治过程也是教育过程。
5
3.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 学。’” 主张贤人政治。 是对世袭制的批判。 把教育对政治作用突出了。
6
三、关于教育对象
1.“有教无类”:
“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 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官府”的垄断局面。 “ 教育公平”的观念
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 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
4
2、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识到教育具有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 用,即教育能够“感化人心”。
为政是完善自身,并由此影响他人的教育活 动。
1、培养目标:士、“君子” 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坚持办学理想,达成完美的人格 修养,重要的 素质缺一不可。
10
五、关于教育内容
六经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是主要的教学科目;诗、 书、礼、乐、易、春秋是主要的教材。
删定整理六经时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 使所删定的六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反映出孔子对传统文化持偏于肯定的态度。
22
八、关于教师:
1、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23
2、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子路批评老师。 颜回尊重老师,无所不悦 。
24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概括。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 师的爱心和耐心 。
“后生可畏” 。
25
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初中课文孔子《论语十二章》课件PPT

语言的修辞美
《语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比喻、映衬、对比、对偶、顶 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句式丰富多彩,表达多样,语气音韵和 谐,节奏鲜明,因而叙事、写人及说理生动活泼,收到了很好 的效果
语言的音乐美
《论语》语言能给人一种音乐美感,究其原因,除语言简洁 外,还与句式丰富多样、句子的节奏音韵、句子中的叠词重 句、修辞手法灵活多变、虚词的纯熟运用.《论语》美的节 奏音韵,读之琅琅上口;美的整齐句式,诵之津津有味;美 的叠句重语,令人寻绎不尽。
主要内容
第五则: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 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 掉它。" 第六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 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 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 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完结
——感谢聆听
《论二 主要内容
录
三 写作特点
四 问题探究
第一章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熟练背诵课文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 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 的语言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结 合自身,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作者简介
孔夫子,又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 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 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 阜市)。[2]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 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二)儒家思想基本倾向
一 1、《庄子·天下篇》:
讲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
《 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 论 谓之君子。…………
语
其 在 于 《 诗 》《 书 》《 礼 》
》 《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
与 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
孔 《书》以道事,《礼》以道行,
子 《乐》以道和,《易》以道阴
思 阳,《春秋》以道名分。
《 论 语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 《论语》。
》
【汉代三种《论语》】
与
《鲁论语》20篇(今传)
孔 子 思 想
《齐论语》22篇(佚)
《古论语》出自孔子故宅夹壁, 21篇(佚)
第
孔子思想精要,在“仁”
一 和“礼”。
讲
《左传》讲“仁”33次,
《 讲“礼”462次;
论 语
//《论语》讲“仁”109次,
想
第
章太炎《原儒》:
一 达 名 为 儒 , 儒 者 , 术 士
讲
也。……道、墨、刑法、阴阳、
《 神仙之伦,旁有杂家所记,列
论
传所录,一谓之儒。(又云:儒
语
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
》
亦知天文、识旱潦。……古之儒知天文
与
占候,谓其多技,故号遍施于九能……)
孔 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
子
射、御、书、数。(“六艺”)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讲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
《 论 语 》 与 孔
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 “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 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 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
子
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
第 第一讲
一
讲 《论语》与孔子思想
《 论 语 》 与 孔 子 思 想
第
本讲阅读书目及推荐版本:
一
讲
《 论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
疏,十三经注疏本)
语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诸子
》
集成本)
与 论语译注(杨伯峻撰,中华书局)
孔 子 思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文
物出版社)
想
第 【讲授提纲】
讲பைடு நூலகம்
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
《 论 语 》 与 孔
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 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 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 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 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 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
子
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思
想
第
一. 孔子和《论语》
讲
并称,亦以儒侠对举。窃以封建之
《
坏,其上流社会,自分为二,性宽
论
柔若世为文吏者则为儒,性强毅若
语
世为战士者则为侠,孔因儒以设教,
》
墨藉侠以行道。儒者之徒,必夙有
与
其所诵习之义,服行之道,孔子亦
孔
因而仍之。……然孔子当日,既未
子
尝自别于儒,而儒家亦皆尊师孔子,
思
则论学术流别,固不得不谓为儒家。
想
第
钱穆《国学概论·先秦诸子》:
一
盖囊括而言,先秦学派,不出
讲
两流:其倾向于贵族化者曰‘儒’,
《
其倾向于平民化者曰‘墨’。儒者
论
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法家主
语
庆赏刑罚,原于儒;道家言反朴无
》
治,原于墨。故一主礼,一非礼;
与
一主仕进,一主隐退;一尚文学,
孔
一主劳作。此当时学术界分野之所
子
在也。
思 儒家是先秦学术(思想)的总 想 根源。
思
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
想
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第
《汉志》说儒的几个问题:
一
1)出于司徒之官
讲
2)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 论
3)游文于《六经》之中,留
语
意于仁义之际
》
4)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
与 孔
师仲尼
子
5)于道最为高
思
6)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想
第
3、《淮南子·要略》:
一
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
》
称。”
与
孔 子
以上谓:儒者,学者也。
思
想
第 《周礼·天官·太宰》“四曰儒,以
一
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
讲
有六艺以教民者。”贾公彦疏:
《 论 语
“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 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掌 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
》
以上谓:儒者,以六艺
与 教民之官也。
孔
子
思
(以上为古人之说)
第
【附】《荀子·儒效》:
一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
讲
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
《 矣 , 故 《 诗 》《 书 》《 礼 》
论 《乐》之归是矣。《诗》言是,
语 》 与 孔
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 《礼》言是,其行也;《乐》 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
子 其微也。
思
想
第
2.《汉书·艺文志》:
一
想
第
《天下篇》论儒家,有两个核
一
心意思:
讲
第一,确认儒家的思想核
《
心在仁义礼乐。(以仁为恩,以
论
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
语
第二,明确了儒家六经,
》 并极概括地说明了各经的主要
与 孔 子 思 想
内容或性质作用。(《诗》以
道志,《书》以道事,《礼》以 道行,《乐》以道和,《易》以 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一 讲
绪言:儒与儒家思想倾向
《 一、孔子和《论语》 论 二、关于“仁”
语 三、关于“礼”
》 与
四、“仁”与“礼”之关系
孔 五、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
与“孔颜之乐”
思
想
第
绪言:儒与儒家思想倾向
一
讲
(一)什么是“儒”?
《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
论
称。” 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
语
儒,因以为学人之称。”
一
讲
孔子(前551~前479),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
论 语 》
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 派创始人。(详见《史记·孔
与 子世家》)
孔
孔子主“仁”倡“礼”,
子 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
思 想
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
《汉书·艺文志》:《论语》
一 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
讲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思
想
第
私名为儒,《七略》曰:
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讲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
论
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
语
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
》
道最为高。”……
与 孔
今独以传经为儒,以私名
子
则异,以达名类名则偏。
思
想
第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儒家》:
一
儒之为言柔也。汉人多以儒墨
》 与 孔 子
《内经素问·皮部论篇》:“少阴 之阴,名曰枢儒。” 王冰注: “儒,柔也。”
思
以上谓:儒者,柔也。
想
第 《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
一
时称通儒。”
讲 《论语·雍也》“女为君子儒,无为
《
小人儒”邢昺疏:“言人博学先王
论
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
语 《 字 汇 ·人 部 》 : “ 儒 , 学 者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