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塑造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塑造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塑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广泛的阐述与表达。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思想的根源、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三个方面,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进行论述。

一、思想的根源1. 仁爱与人的本质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培养人的德行和道德品质为基础,这体现了他对人性的乐观与人的完善性的信念。

2. 学习与教育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他认为学习是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坚持和刻苦,以及在学习中的实践和反思。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被视为一种启发性的引导,而非简单的灌输。

二、教育方法1. 启发式教育孔子的教育方法强调启发式教育,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开发他们的潜力。

他经常通过对话和问答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让他们自己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2. 实践与经验教育孔子认为,真正的学问和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

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自实践和体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技能和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三、教育目标1. 追求自我完善孔子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完善,他认为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他提倡青年人勤奋进取,培养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以成为有用之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 建立和谐社会孔子的教育目标还包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秩序。

他注重教育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有明确的办学方针,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通过50年的教育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活动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看到了人才对社会的作用。

他强调选用善良的人,去教育还没有某种能力的人,以改善社会风气:“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贤才是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起来的,学习达不到某种程度就不能担任某种职务。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问身心发展上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同所造成的。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肯定后天“习”的作用大于先天“性”的作用,并且“习”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是正确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认识学习的重要,要认真学懂道理,才能解除固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爱好仁德、聪明、信实、直率、勇敢、刚强六种美德,但不爱好学习、不明白道理,就会有愚笨受骗、放荡不羁、伤身害义、说话尖刻、犯上作乱、轻率狂亡等毛病。

教育的对象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面向何种人的问题。

对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私学的招生对象,不受族类、地区、贵贱和年龄的限制。

“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论语·述而>)他的学生有贵族的南宫敬权,有鄙人出身的子贡,有作过“大盗”的颜涿聚,而更多的是出身平民的如子张、子夏、曾参等。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是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主张。

通过阅读《学而》,我们可以了解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他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对《学而》进行阅读解读,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对学习的强调上。

《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认为学习应该是不断积累和持续的过程。

他主张学习应该有规律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进步和成长。

孔子强调了“时习”,这意味着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和计划,不能浅尝辄止。

他还提到“不亦说乎”,表达了他对于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之情。

可以看出,孔子将学习视为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境界,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有才干和有修养。

其次,孔子注重的是人的德行和品德的培养。

在《学而》中,孔子提到了“君子”的概念。

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够自觉地用心去学习,而人品恶劣者只会追求功利和私利。

孔子强调了通过学习来培养人的道德,使他们具备善良的品质和操守。

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行的修养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格完善。

因此,孔子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第三,孔子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

在《学而》中,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每个人教育需求的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育需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安排和指导。

他主张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向他人请教,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孔子倡导了开放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他的这种推崇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最后,孔子还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在《学而》中,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论语》中,能体现出很多孔子所推崇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学习了解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为仁由己" 。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孔子"反求诸己"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

学生只有具备自我教育和反思的能力,才能自立,自强,自信,辨别是非,才能自觉抵制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第一,"为仁由己"要求学生应具备自主意识,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孔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波逐流,他一向反对"乡人"的角色,强调人要有独立意识.子贡曾经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第二,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孔子提倡"不怨天,不尤人"的品格.在孔子之前,人们相信宿命论,普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孔子的思想唤起了人文精神的崛起,强调命运就掌握在人自己的手里,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括.孔子虽然认为"性相近",但他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即"习相远".由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人的智力,能力,情感通常是不一样的,对优秀的学生可以传授深奥的学问,对普通的学生就只能传授一般的学问了.因此.教育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三、学思行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学思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第一,孔子肯定了学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不学礼,无以立".学的目的是获得前人已有知识,足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为学生树:芷了光辉的榜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说, 孔子在发奋学习的时候,忘记了吃饭和忧愁,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 第二,孔子经典地论述了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好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知道思考而不学习也是不行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会带来危害.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思考的过程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认识的升华,所以学和思不可偏颇.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孔子认为学了不会使用就相当于白学,可见孔子以致用的务实态度.四、"有教无类"。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1. 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深入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 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虚心向他人请教。

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强调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

3. 培养德行和品格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格修养。

他认为,“君子不力”,即君子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并且以身作则,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4. 勤奋努力与实践孔子倡导勤奋努力和实践。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表示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随时借鉴他人的优点,从经验中学习。

5. 个性化教育孔子提倡个性化教育,他说:“因材施教”(《论语·为政》),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6. 倡导乐观积极的心态孔子鼓励学生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了知识和道德修养后,就能摆脱迷茫、忧虑和恐惧。

7.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注重德育与智育并重,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品德与品格;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并以身作则。

结论通过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教育的看法,并从中获得启示。

孔子强调学习、德行、实践和个性化教育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教育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所映衬出来的孔子诸多的教育思想入手,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以期可以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中庸之道自古官学少大师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序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此,我们避之其它不谈,单述孔子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不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部的反映,但也基本上可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予以简单的概括了。

在对《论语》中,孔子的相关思想予以概括与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本身进行梳理和概述。

一、《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政治上,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都有发展。

时代变化给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并且,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沾染之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的两重性的特点。

二、《论语》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一方面,以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中不乏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的言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

而作为《论语》描述的中心的孔子,书中自然有着大量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及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文心雕龙征圣》中的“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所映衬出来的孔子诸多的教育思想入手,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以期可以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中庸之道自古官学少大师教育思想教育实践
序言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此,我们避之其它不谈,单述孔子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不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部的反映,但也基本上可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予以简单的概括了。

在对《论语》中,孔子的相关思想予以概括与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本身进行梳理和概述。

一、《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政治上,
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都有发展。

时代变化给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并且,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沾染之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的两重性的特点。

二、《论语》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一方面,以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中不乏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的言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

而作为《论语》描述的中心的孔子,书中自然有着大量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及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文心雕龙征圣》中的‚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等。

《论语》主要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其与弟子们的谈话来展现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六个方面,分别如下:第一,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通过对教育与国家、教育与政治、教育与个人等多个方面关系的分析,来体现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一个方针对他办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在这一教育理念当中,又包含了许多小的教育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当是‚学而优则仕‛。

孔子对‚学而优则仕‛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
的主要目的。

第四,要以‚六艺‛作为教学的内容。

而在这当中,‚六艺‛只是所谓的载体,道德教育才是真正的内核。

第五,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适时总结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如,‚学而时习之‛,强调的就是复习、练习的重要性。

第六,孔子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

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而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自觉修养的主要内容。

三、由《论语》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所引起的有关于中国当代教育实践的思考虽然,《论语》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甚至可以概括为整个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但如同历史上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一样,它也有着自身难以自圆其说的限制。

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的途径,以期可以达到‚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一目的。

(1)、‚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在对‚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之前,我们手首先应该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庸之道‛的具体含义。

‚中庸‛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是一种折中与谦和。

孔子把‚中庸‛
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第二,分析‚中庸之道‛存在合理性的基本前提。

在对‚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进行理性分析之前,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只有把它放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教育当中去,我们所做的一切才会具有意义。

1、‚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之处
‚中庸之道‛的存在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首先,它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精神向导,有助于当代教育于改革之中归于淳朴与淡然。

其次,它自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将它植入于当今的教育,有助于抑制青年学生们日益浮躁的心态。

2、‚中庸之道‛存在的不足之处
‚中庸之道‛贵在谦和,这作为一种修身养德的标准本无可厚非,但若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的存在必定会违背教育自身的规律,阻碍学生的发展。

‚中庸之道‛用之于教育,首先,会扼杀学生们的异样思维,不利于大学精神文化氛围的塑造。

大学也会随之丧失属于自己的清醒和独立、无奈和清高,最后造就出来一批什么都不说、什么都说好的人。

其次,会让学生们失去‚用自己的眼睛做独立判断的能力‛,他们惧于批评、畏于否定,最后一个个的失去了特色与另类。

(2)、‚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考察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两千多年中,官学中出现大师的几率远远小于私学。

这是因为,它们不仅是官家举办的,还是官家管理的,并且依据的是官僚的逻辑。

在官僚的逻辑之
下,‚士‛永远只是官方的帮闲,不可能有自主的学人精神,自然也就出不了大师。

那么,官学的这种状况有无改变的可能呢?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柏林大学是由普鲁士王国拨经费资助开办的,但洪堡作为教育厅长却强调国家不能直接希望从大学取得所需要的东西,只能希望等到大学实现自己的目的以后,大学才能真正为国家提供所需的东西。

并确立了学术和教学自由,以及教学与研究相统一这两条基本原则,形成大学一方面有国家设立,同时又保持大学自身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

而柏林大学这种运行模式,与孔子所提倡的私学及后来的稷下学宫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的,值得我国当今阶段的教育管理者予以借鉴、吸收。

四、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
不论是《论语》,还是孔子的教育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全面的予以评价,批评的继承它们,以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