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综述

合集下载

秦腔赵阳武简介

秦腔赵阳武简介

秦腔赵阳武简介
秦腔赵阳武是陕西省咸阳市秦腔传承人,秦腔是陕西省传统的地
方戏曲之一。

赵阳武是秦腔赵派的代表人物,他自幼跟随家族学习秦腔,继承了家族的秦腔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他的艺术
风格独具特色,唱腔铿锵有力,表演自然流畅,被誉为“秦腔一绝”。

赵阳武在秦腔演艺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是陕西省曲艺家协会
秦腔分会会长,曲艺演员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专家,多次参加全国性
的音乐会、文艺晚会进行演出,并多次代表陕西省在国内外进行艺术
交流。

他的演出风格深得观众喜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被誉
为“秦腔赵派的骄傲”。

赵阳武不仅在秦腔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致力于秦腔文
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积极传授秦腔艺术技巧,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人才,将秦腔文化推向更高的层次。

他曾多次在全国性的演出、文化交
流活动中宣扬秦腔文化,将陕西省秦腔的魅力展现给全国各地的观众。

赵阳武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
艺术名师、陕西省“文艺工作先进个人”,享有“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他的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给
人们带来无限的感动和启示。

秦腔演员张忠成简介资料大全[001]

秦腔演员张忠成简介资料大全[001]

秦腔演员张忠成简介资料大全张忠成,男,原名张德懋,出生于1969年6月17日,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县,是中国著名的秦腔演员。

张忠成从小酷爱秦腔艺术,天赋异禀,他痴迷于这门艺术形式,从小就开始学习秦腔。

他的老师看出了他的才能,决定将他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演员。

张忠成机智聪明,勤奋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逐渐成为秦腔界的翘楚。

张忠成一直坚持着自己对秦腔的热爱和追求,他将秦腔视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秦腔。

他经常参加各种艺术比赛和演出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许多荣誉。

张忠成的表演风格独特,他擅长捕捉人物的精神特征,将其传达给观众。

他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声音变化和表情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使观众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他的表演精湛,深得观众的喜爱。

除了在舞台上的表演,张忠成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传播秦腔文化,推广传统艺术。

他经常到农村和学校进行公益演出,为广大观众带去美丽的秦腔。

张忠成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努力和坚持,也离不开他对秦腔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成为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榜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用心追求,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最后,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秦腔演员致以崇高的敬意!他用自己的艺术成就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和追求的榜样,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喜爱秦腔这门传统艺术。

愿张忠成能够在秦腔的舞台上继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秦腔宋少峰简介

秦腔宋少峰简介

秦腔宋少峰简介秦腔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源于陕西省的秦岭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宋少峰是秦腔界的一位著名演员,他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了秦腔艺术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秦腔和宋少峰的相关情况。

一、秦腔介绍秦腔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省的秦岭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秦腔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辅以说、做、打等表演方式,具有独特的音乐、舞蹈、戏曲、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秦腔的演出内容主要涵盖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秦腔的音乐特点是以“板式”为主,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音高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秦腔的唱腔分为高腔、二黄、夹白等多种形式,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演唱技巧。

秦腔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演员们在表演中会使用各种道具和服饰,如锣鼓、旗帜、扇子、面具等,以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二、宋少峰简介宋少峰,陕西省西安市人,秦腔演员,曾任陕西省秦腔剧院艺术总监。

他是中国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奖”获得者等。

宋少峰自幼学习秦腔,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成为了一位技艺精湛、演出风格独特的秦腔演员。

宋少峰的表演风格以刚健、豪放、激情、激昂、悲壮为主要特点,他的演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擅长演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角色,如《三岔口》中的李逵、《赵氏孤儿》中的赵盾、《白蛇传》中的许仙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个性特点。

宋少峰在秦腔表演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声誉,他的表演艺术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他也积极地参与秦腔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宋少峰的代表作品1.《三岔口》《三岔口》是秦腔中的一部著名剧目,讲述了宋江率领108位好汉在三岔口与官军展开激战的故事。

宋少峰在剧中饰演李逵一角,他的表演充满了豪情和激情,将李逵这个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秦腔崔火炎简介

秦腔崔火炎简介

秦腔崔火炎简介背景介绍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陕西省。

秦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崔火炎是秦腔中的一位杰出表演艺术家,他对秦腔的贡献不可忽视。

崔火炎的生平早年经历崔火炎出生于陕西省一个艺人世家,从小就接触到秦腔戏曲。

他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展示出超常的演艺天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他随父亲学习秦腔并表演在各种场合,很快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

引起关注崔火炎在陕西秦腔界迅速崭露头角,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充满激情和感染力。

他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他的演出不仅在陕西省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赞誉。

表演风格崔火炎的表演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和观赏价值。

他的嗓音浑厚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很好地传递情感。

他的舞台形象独特且充满魅力,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

他擅长运用特殊的舞台技巧和动作,使观众沉浸在他的表演中,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

作品与成就崔火炎不仅在舞台上有精彩表演,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品和成就。

他曾经参演了多部陕西秦腔的经典剧目,并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他的演出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秦腔表演艺术的代表。

崔火炎对秦腔的贡献保护和传承崔火炎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教学和培训的方式传授自己的演艺经验和技巧,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后继者。

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推广秦腔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秦腔。

创新和发展崔火炎不仅致力于传统秦腔的保护与传承,还自己进行了许多创新和发展。

他将现代舞台表演元素融入到秦腔中,使其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他在编排剧目、设计服装、灯光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影响和荣誉崔火炎的表演艺术和对秦腔的贡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艺术奖项,成为秦腔界的一面旗帜。

他的名字被记载在秦腔发展史上,并将继续影响着后人。

结论崔火炎是秦腔这一古老戏曲剧种的杰出代表,他在传承和发展秦腔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秦腔郭霞的简介

秦腔郭霞的简介

秦腔郭霞的简介郭霞,女,1957年出生,祖籍陕西宝鸡,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和曲艺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秦腔文化传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曲艺家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直属的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会长,《秦腔世界》杂志常务副主编。

曾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市级及本行业的大奖,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家百花奖”,“国家文化节优秀表演奖”,“国家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中国艺术新星》,国家《流行曲艺》杂志“最佳演员奖”,《中国曲艺》“十大表演人物”,“十大新一代文化传承人”等等。

郭霞深受秦腔艺术启发,从小对秦腔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秦腔表演上独到无双,其舞台表现精彩绝伦,魅力无穷,获得了观众、媒体的一致认可,被称为中国秦腔艺术的“巅峰代表”。

从80年代开始,郭霞就专注于秦腔表演,以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成功地将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秦腔传承到了今天,并致力于将秦腔传播到全国各地,并倡导把秦腔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社会。

郭霞以其自身独特的演唱技巧、技艺、演唱风格,赋予了秦腔更多的可能性,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她的舞台演出表演时常极具创新性,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及好评;此外,郭霞还经常为节目以外的秦腔团体和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郭霞素有“秦腔巅峰代表”之称,其作品跨越家乡陕西,走出淮河,走向大江南北,影响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她用精湛的演唱技巧带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用技巧将大家带回怀旧之间;并且通过表演,传承着中国古典文艺中的秦腔文化,令观众领略到了真正传统艺术的精髓,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

郭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她无私地为广大爱好秦腔的群众搭建了一座桥梁,为他们学习秦腔技艺搭建了途径,帮助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秦腔,更重要的是就是教育他们要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郭霞就是这“秦腔感染力巅峰代表”,被誉为“太阳出来全国唱”、“秦腔舞台女神”和“秦腔文化模范”。

她以一身优秀的演唱技巧、准确的演唱感觉,将秦腔文化传承到今天,充分展现出中国古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秦腔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有机会体验和感受到中国秦腔文化的精粹。

秦腔丑角名家文案

秦腔丑角名家文案

秦腔丑角名家文案秦腔丑角名家-张武宏. 男. 汉族. 陕西周至楼观人;出生于1972年. 1984年从艺,主攻丑角. 以贫丑,方巾丑,袍带丑见长.国家一级演员.戏曲人生:1984年从艺,主攻丑角,以贫丑,方巾丑,袍带丑见长。

大专文化程度。

.国家二级演员。

1989年在陕西耀县剧团工作。

1995年调入西安市五一剧团至今。

2005年西安秦腔表演院团体制改革,四团和一组建“西安秦腔剧院”,任三意社社长助理;2009年成立“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任投资部部长、现任市场部部长兼易俗社剧场总经理。

唱腔特点:自幼从艺,善于学习,爱好广泛,对艺术很有悟性,能从姊妹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身。

他嗓音宏亮,在丑角表演艺术上从于老一辈艺术家闫振俗先生,又循于乔慷慨的表演风格。

还借鉴现代艺术的个性特征,与自身条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渐渐形成一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先后出演过的剧目有:《背媳妇》中的安锁《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忠保国》中的赵飞《周仁回府》中的奉承东《古槐岭》中的毛金狗《八件衣》中的花仁义《三休樊梨花》中的薛东辽《红銮喜》中的金松《拾黄金》中的金串串《教学》中的何为贵《打沙锅》中的胡抡.懂不清《杨三小》中的杨三小《阴阳鉴》中的桃兀《生死牌》中的贺三郎《血手印》中的张培赞《三闯新房》中的何老九《县令拉纤》中的何县令《血溅乌纱》中的赖水镜《郑英娇》中的王彪等还曾自编自演过的小品有:《十二能》《忙忙忙》《迎亲路上》《如此乞讨》《发羊财》《蜜月旅游》《群丑荟萃》《考试》《嫁接》《看奥运》《三袋水泥》《魔高一丈》《学戏》《农民工集结号》《新杀狗》《戏迷》《门卫》《扶贫队来了》《晒粮》《娶个城里媳妇》等创编的大戏有:小戏《兄弟饭馆》(导演);小戏《西山情》(导演);小品《算盘打错了》(导演);陕西方言喜剧《喜说包青天之铡美案》(编、导);秦腔现代戏《桃花岭》(导演);秦腔革命现代剧《照金这片天》(导演);大型秦腔传统戏《千古药王》(导演)。

秦腔李应红简介

秦腔李应红简介

秦腔李应红简介秦腔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流传于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秦腔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而李应红则是秦腔艺术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她的演艺生涯和艺术成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誉。

一、李应红的个人经历李应红,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1955年出生。

她的父亲是一名秦腔演员,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和训练。

1973年,李应红考入了陕西省秦腔剧院,开始了她的职业演艺生涯。

在剧院的多年工作中,她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演技,逐渐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秦腔演员。

二、李应红的艺术成就作为一名资深的秦腔演员,李应红的艺术成就非常丰富。

她的演艺风格清新自然,婉转动人,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她先后扮演了许多经典角色,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游记》中的唐僧、《白蛇传》中的许仙等。

她的演技精湛,深得观众的认可和赞誉。

除了在舞台上的出色表现,李应红还十分注重对秦腔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她多次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和演出,为秦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李应红的艺术特点李应红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表演方面:李应红的声音柔美悦耳,音色纯净,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她的音乐表演充满着感染力和感情的张力,让观众为之动容。

2、表演技巧方面:李应红的表演技巧非常娴熟,能够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

她的表演风格自然真实,不做作,给人以亲切感和亲近感。

3、形象塑造方面:李应红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她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角色的特点和性格,让角色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四、李应红的演出作品李应红的演出作品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秦腔剧目。

以下是其中的几部代表作品:1、《红楼梦》:李应红在该剧中扮演贾宝玉一角,将贾宝玉的痴情和悲剧完美地展现出来,令人为之动容。

秦腔李云简介

秦腔李云简介

秦腔李云简介秦腔是中国戏曲的一种,源于陕西省的秦岭山区,因此得名。

秦腔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演出技巧,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李云。

李云,生于1930年,陕西省耀州区人。

他是秦腔表演艺术家、导演、编剧和教师。

他在秦腔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是当代秦腔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李云的家庭是一个艺术世家,他的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著名的秦腔演员。

他从小就被艺术氛围所熏陶,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对秦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父亲和叔父的指导下,他开始接受秦腔的基本训练,很快就表现出了出色的天赋和才华。

1950年,李云考入了陕西省戏曲学校,开始正式系统地学习秦腔。

在学校的学习期间,他勤奋刻苦、认真钻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演技和表现能力。

在195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陕西省戏曲团,开始了自己的舞台表演生涯。

李云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他善于运用声乐、身段和表情,将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演出风格细腻、流畅、富有感染力,深受观众的喜爱。

他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如《刘秀才》、《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成为了秦腔艺术的经典代表作品。

除了在表演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外,李云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和编剧。

他在秦腔剧目的创作和改编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秦腔剧目,如《女驸马》、《李清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水准,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云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在陕西省戏曲学校和陕西省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多年,培养了大批秦腔艺术的后继者。

他的教育理念是“传承与创新并重”,他希望学生们在传承传统秦腔的基础上,能够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使秦腔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

李云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先后获得了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全国文化名人奖、陕西省文化名人奖、全国优秀教师奖等多项荣誉。

他的艺术成就和教育贡献,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一)白江波白江波,1943年生于陕西长安。

一级演员。

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爱好者协会副会长。

先后在《铡美案》、《忠保国》、《斩单童》、《千古一帝》等剧中饰演包拯、徐秀昭、单雄信、赵高等角色,荣获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和陕西省中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执导了秦腔历史剧《太尉杨震》,获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优秀导演奖;为电影《五魁》、电视剧《12?1大案》、《黑白大搏斗》、《关中匪事》等剧演唱主题曲或配唱秦腔,尤其是“枪响了……”一段深受观众喜爱;多次应邀参加了中央或陕西春节文艺晚会和戏曲专题节目。

发表有“谈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漫谈戏曲演员成才之路”、“对秦腔花脸演唱的体会”等数篇论文。

他的嗓音雄浑苍劲,高亢激越,有大西北粗犷豪放、原始率真的美感,被《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兰州日报》等多家报著文评介“秦腔黑头白江波”、“震响三秦一声吼”。

蔡志诚蔡志诚,男,1937年生。

陕西咸阳人。

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戏曲导演。

1950年加入西北民众剧团(省戏曲研究院前身),主工小生。

1952年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赛期间,曾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演出《打柴劝弟》,是秦腔界唯一为毛主席演出过的演员。

1958年“三大秦班进北京”,他与李应真联合出演的《白玉居田》,受到梅兰芳先生的赞扬,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名表扬并与其合影留念。

马少波、曹禺等也发表文章对《断桥》、《赵氏孤儿》进行了肯定。

近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中,蔡志诚曾扮演过众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梁祝》中的梁山伯、《游龟山》中的田云川、《游西湖》中的裴生、《白玉居田》中的李清彦、《龙凤呈祥》中的赵方、《打金枝》中的郭媛、《五典坡》中的薛平贵、《千古一帝》中的刘代等。

现代戏有《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血泪仇》中的王东才、《雷锋》中的康虎、《刘胡兰》中的老地主、《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等。

1956年陕西省汇演因扮演《断桥》中的许仙,获三等奖。

1985年全国汇演《千古一帝》中扮演刘代获配角二等奖。

1992年第一届金三角汇演扮演《真的真的》中的法细特获优秀配角奖。

1996年第三届金三角汇演演出《王三保开荒》获优秀表演奖。

蔡志诚先后有“活许仙”、“活刘代”、“活贾茂春”之称。

九十年代扮演的王三宝,被称为又一个代表作。

后期主要任导演工作,先后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排导节目数十本,从1990年至今,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担任戏曲导演。

丁良生丁良生,1957年生,著名秦腔演员,陕西岐山人。

1974年进入岐山剧团,工须生。

现为西安秦腔剧院一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曾得贠宗汉教诲,以唱工戏擅长。

嗓音条件好,高低自如,唱腔隽永,吐字清晰,扮相清俊。

80年代走红陕甘以来,几乎囊括了各大赛事的表演一等奖或特等奖,是近年来秦腔舞台上难得的须生人才,被称为当代秦腔须生之首。

代表剧目有《打镇台》、《赵氏孤儿》、《八件衣》、《火烧绵山》、《回西岐》、《辕门斩子》、《生死牌》等多出。

出版有《苏武牧羊》、《八件衣》、《斩经堂》、《火烧绵山》、《回西岐》、《伯牙摔琴》、《打镇台》等音像带。

郝彩凤郝彩凤,西安市人,生于1940年。

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前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1954年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学艺,工青衣。

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细腻质朴、情切意真的艺术风格和开阔爽朗、深情饱满的演唱特色,素有意趣潇洒、大雅清风之称。

为广大观众所赞扬。

主演剧目有《祝福》、《龙凤呈祥》、《江姐》、《李双双》、《向阳川》、《燕子河》、《两颗铃》《艳霞》和《赵氏孤儿》、《屈原》、《卧虎司令》、《梁玉娘》、《游西湖》等50多个,特别是《祝福》—剧中塑造的祥林嫂更是形神兼备、唱做俱佳。

唱腔为广大秦腔爱好者传唱、深受观众喜爱,被人们誉为“陕西秦腔祥林嫂”。

曾获得的荣誉有: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优秀表演奖;1982年省直文艺团体创作剧目汇演表演一等奖;1989年陕西省秦腔中年演员“农行杯”大赛特别荣誉奖;1991年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戏曲大赛特别荣誉奖;首届秦腔十佳演员评选大赛中被群众评选为老年组十佳演员;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有特殊贡献津贴。

雷开元雷开元,男,1940年8月生,陕西省华阴市人。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秦腔十佳演员,戏剧界“德艺双馨”奖获得者。

主攻须生。

代表剧目有《李亚仙》、《海港》、《二堂舍子》、《祭灵》、《杀庙》、《法门寺》、《花烛恨》、《酒醉杏花村》、《二虎守长安》、《陕西婆姨》等。

<BR><BR> 雷开元的唱腔既不猛吼刺耳,也不低吟无力,而是别具一格,自成一体:讲究以气运声,以声达情,善于运用唱腔的跌宕起伏渲染人物的内在情感。

1976年陕西省现代剧调演,他在《石场斗争》一剧中扮演“潘大山”,被评为四个优秀剧目之一。

1981年全省现代戏调演,他所在的华阴剧团演出《葫芦坝》,他扮演的徐茂,在唱腔中能依据人物的情绪,运用不同的声腔共鸣,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被专家誉为“眉户王”。

1989年,他随团赴华北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及省公路系统巡回演出均得到了强烈的反响。

文化周报以“激越慷慨、真切感人”为题写到:“《二堂舍子》的唱腔及激情高亢、掷地有声,又婉转悠扬,跌足有序,不但表演真切,而且把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1987年5月,陕西省戏剧研究院眉碗团应文化部之邀,携带新编眉户现代剧《酒醉杏花村》和《二虎守长安》晋京汇报演出。

著名戏剧家郭汉城先生在《还是要戏曲化》文中评价:“雷开元在《酒》剧中饰大强,在《二虎》剧中饰杨虎城,在两个戏中演出了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

都是用戏曲的手法来表现的,运用传统的东西比较活,而且演活了人物。

”此间,首都新闻界也报道了雷开元的眉户唱红整个北京的事绩。

1992年眉户现代戏《九岩风》中他扮演潘月明,参加杭州全国现代戏年会,荣获主演一等奖、“金三角”戏曲大赛主演一等奖。

李爱琴李爱琴,女,汉族,艺名六龄童,1939年4月出生于西安市。

现任西安市五一剧团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陕西省政协第五、七、八届委员,西安市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第十届为人大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享受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

李爱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四、五岁的爱琴随父学戏,六岁开始登台演出,被称为“六龄童”。

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

1959年在随陕西省演出团在全国巡回演出中他曾受益于戏剧名家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

李爱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戏路宽,除擅长演小生外,还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

主要演出剧目有《周仁回府》、《生死牌》、《红楼梦》、《孙安动本》、《三娘教子》、《三世仇》、《枣林湾》等。

李爱琴在表演艺术中不断进取、刻意求新,特别是《周仁回府》一剧,他连演两千六百余场,久演久新。

人称“活周仁”达到了当今秦腔艺术界的最高水平.1983年他率先进行了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

1986年她作为西安市戏剧家代表团成员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增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1998年10月率西安艺术团到韩国进行了访问演出李瑞芳李瑞芳,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

1956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借水赠钗》中担任主演。

六十年代演出了《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

七十年代主演眉户剧《杏花村》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爱与恨》荣获陕西省省直戏曲调演一等奖。

八十年代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将戏、乐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美感,1986年调京演出备受赞赏,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同年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

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剧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独秀”。

九十年代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舞台并在1992年11月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中获主演一等奖。

从《梁秋燕》、《杨贵妃》到《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艺术事业上不懈的追求探索,为陕西地方戏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1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马友仙马友仙,女,汉族,1944年4月出生,祖籍陕西省合阳县,成长在咸阳市。

国家一级演员。

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第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表演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联常委,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荣获国务院授予的特殊津贴专家证书.自1952年以来,马有仙从艺五十余年,与著名戏剧艺术家马建翎,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正敏,著名导演史雷、韩城岫、李文宇,著名戏剧作曲家肖炳,著名演奏家杨满元等先生在艺术上长期合作。

经过自身刻苦磨练和舞台实践,逐步成长为誉满西北、蜚声中外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她在艺术上锐意求新,精益求精,加之歌喉亮丽,音质清脆,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艺术魅力。

演出剧目近百余部,其演出代表作有《断桥》、《谢瑶环》、《红灯记》、《洪湖赤卫队》、《窦娥冤》等。

她的演出多次获得全国及陕西省文艺大奖。

经戏曲专家及广大群众无记名投票评选,她卓有成就的唱腔艺术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秦腔“马派”证书。

在全国各地,马有仙都受到广大戏迷的拥戴。

在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已出版她的戏剧专辑盒带及CD光碟达40余盘。

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海外许多国家有数万盘专辑发行。

马有仙影视艺术集锦更是其艺术人生的浓缩,其中包含《三堂会审》、《断桥》、《窦娥冤》全剧,共五辑,现已被收录到中国艺术精品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