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宗教差异英文作文

中西宗教差异英文作文英文:Relig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ve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 are significant. As someone who has been exposed to both, I can say that there are several key differences.Firstly, the concept of God is different i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 In Western religions, such as Christianity, God is seen as a personal deity who is all-knowing and all-powerful. In contrast, Eastern religions, such as Buddhism, do not believe in a personal God. Instead, they believe in a universal energy or force that governsthe universe.Secondly, the approach to prayer and meditation is different i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 In Western religions, prayer is often seen as a way to communicatewith God and ask for guidance or blessings. In contrast, meditation is more commonly practiced in Eastern religions as a way to quiet the mind and achieve inner peace.Thirdly, the role of the individual is different i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 In Western religions, individuals are often seen as separate from God and in need of salvation. In contrast, Eastern religions emphasize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be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achieving enlightenment or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In terms of examples, one can look 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ristmas and the Chinese New Year. Christmas is a Christian holiday that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while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a celebration of the lunar new year and is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s and beliefs. Another exampl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ern concept of heaven and the Eastern concept of reincarnation.中文:宗教在全世界的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第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开始更加剧烈的碰撞、交织。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了现代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老百姓,也耳濡目染的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并且,外来文化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中西方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来看一看。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2006.12)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濑溟1999.7.1)中指出,在方法上,中国人注重抽象和虚的意味,“往往拿这抽象玄学的推理应用到属经验知识的具体问题”,所以中国传统不具有西方征服自然、科学方法、民主精神之异彩。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2006.2)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
中国强调家族和整体利益,而西方追求个人利益与尊严.在《传统文化概要》里,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未来之舟编著的《礼仪培训手册》(2009.8)中指出,我们一直以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外国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日常交谈中,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
而我国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
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
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在万艺玲所著的《汉语词汇教程》(2000.1)中,特有词语显示了此方面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称谓语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东最早的宗教是犹太教,而西方的最早宗教是古希腊的多神教。
古希腊人认为各个区域有相应的守护神,并且经常给这些神祭祀。
犹太教则是唯一的神,没有其他神可以崇拜,并且在圣经中明确规定了每年要遵循的节日。
后来,基督教在西方逐渐兴起,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教徒们必须信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且遵循圣经中规定的道德准则。
基督教根据教义进行礼拜,其中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仪式。
而天主教与基督教分离,强调圣职人员的权威地位,并且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在中国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强调修持,提倡“解脱”和追求人的内在平静。
道教注重个体内观与自修,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伊斯兰教则是中国最年轻的宗教,强调对真主的信仰和对先知穆罕默德的顺从。
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
在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宗教信仰:西方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西方人注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宗教仪式: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有固定的仪式,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
而中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内在的祷告。
3.教义和教义解释:基督教强调相信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在几个教义上有固定的规定。
天主教则更注重圣职人员的权威,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而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注重个人体验和理解教义。
4.圣地和圣物:基督教有耶路撒冷和梵蒂冈等重要的圣地,信徒会去朝拜。
天主教强调圣物的重要性,认为圣物具有神圣的能力。
而佛教和道教则没有特定的圣地和圣物,他们认为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5.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建立的。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法律中得到相应的保护。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第五组的成员来给大家展示我们组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讨论结果。
马克思曾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能给人们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帮助,因此,人们信仰宗教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什么是宗教信仰呢?宗教信仰则是以宗教的某些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并把宗教的创始人作为崇拜的对象。
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的是佛教和道教。
西方人一出生就会接受宗教洗礼,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宗教的虔诚。
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接下来,我将重点给大家展示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
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
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
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
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信仰的对象和信仰方式上,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信仰对象上。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其核心信仰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分别代表着修行、信仰和道德伦理的不同方面。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西方注重个人的救赎和灵魂的拯救,而东方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理念上。
在西方,宗教被认为是个人信仰的私事,个人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利。
而在中国,宗教往往与家庭、社区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认同的体现。
中国人更倾向于将宗教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体的信仰体验。
此外,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组织方面。
在西方,教会在基督教社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宗教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以及行使宗教权威的方式。
而中国的宗教组织更为灵活,有时会与传统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融为一体,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同时,在西方,宗教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中国的宗教组织通常与国家密切相关,受政府管理。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上得以体现。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信仰者的人数不断减少,宗教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宗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尽管国家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经过一个学期对中西文化的学习,我深刻地被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不同所吸引,通过课上认真地听取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以及课后查阅课文书籍所获得的知识,我确定在期末论文上对该差异进行一个探讨。
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说到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本论文就佛教和基督教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两者发展过程和文化上的差异,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和西方宗教文化。
中西方的宗教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由此发展出了拥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差异二.1、佛教传入中国早在秦汉初期,中印文化交流便已出现,佛教盛行印度,国王派遣佛教徒云游四方,传播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圣经》上记载:犹太人耶稣在30岁开始在犹太省的犹太人群中传道,并在罗马取得成功。
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人们从动荡不安的现时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破灭的罗马王朝寻求思想支柱,这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进一步一步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由此可见,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的发展方式差异 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在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汉化佛教: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为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反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多样性。
首先,宗教信仰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同。
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起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并逐渐演变成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分支。
而中西方文化的联系和交流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却比较晚,直到17世纪末,才由天主教传入中国。
这种影响导致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是颇具代表性的宗教信仰,它强调信仰的个人化以及基于个体平等的思想,而东方文化中,则强调社会、家庭、团体中的和谐。
其次,在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上帝是公正的”、“眼还眼,牙还牙”等观念,以及天主教教义中的救赎和洗礼的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中强调亲情、友情、爱情的观念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在生命和亲情等方面侧重关注,这与西方文化中的观念有所不同。
此外,中西方文化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也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被认为是个人信仰自由的表现形式,而在中国文化中,宗教信仰则被认为是社会文化方面应该管理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限制和管制。
这种态度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也反映出了两种文化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认知上的差异。
因此,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它不仅代表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而且表现了人类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具有的多维度性和多样性。
虽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在宗教信仰方面,也存在这一方面的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得到了融合和发展。
总之,在不同的历史、土地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锡教信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中西宗教文化比较摘要:宗教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和西方拥有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所差异,而且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本论文旨在比较中西宗教文化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引言: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也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与文化背景、历史、哲学等密切相关。
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对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很有意义。
一、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1.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宗教基督教强调个体救赎和信仰上帝,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加注重人类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关系。
这两种宗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存在显著的差异。
2.佛教与天主教佛教注重修行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天主教强调信仰上帝和教会的教义。
这两种宗教信仰在实践方法和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
二、中西宗教文化的价值观差异1.中国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宗教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孝顺和家族责任。
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西方宗教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自由和责任。
基督教的价值观对西方社会的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西宗教文化的生活方式差异1.社会交往模式中国宗教文化倾向于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而西方宗教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2.生活仪式和习俗中西宗教文化在生活仪式和习俗方面存在差异,如婚礼、葬礼和节日庆祝等。
结论: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较表明宗教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两种文化中存在显著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并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1.王铁峰,张家土(2024)。
“中西文化中的信仰比较与融合”。
《西南政法大学报》,(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第五组的成员来给大家展示我们组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讨论结果。
马克思曾说:“宗教就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能给人们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帮助,因此,人们信仰宗教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什么就是宗教信仰呢?宗教信仰则就是以宗教的某些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活动指南,并把宗教的创始人作为崇拜的对象。
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主要信奉的就是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的就是佛教与道教。
西方人一出生就会接受宗教洗礼,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可以瞧出她们对宗教的虔诚。
由于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接下来,我将重点给大家展示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就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这一信仰格局就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
这就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就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
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与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
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与随机性。
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就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与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就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就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与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
具体的说在三大教派中又有许多宗派,她们在尊奉上帝为至高无上的神这一方面就是一致的,但就是对教义的解释与制订礼仪方面,又有所不同。
因此,分属于各宗派的信徒,都受到教会的管辖,形成了各教派的社区,使得教会的信徒具有极为强烈的教会意识与教派意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的群体信仰就是一种教会信仰。
综上所述,基督教在崇拜对象上的特征就是一元化的,每个信徒就是在特定的教派、教会与社区组织中来实施这种一元化信仰特征。
其次,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
中国人的多元化信仰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结构。
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结构的主体。
中国的民众主体就是农民,她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信神而不依靠神。
中国人对待神养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习俗,正如孔子所说“祭
如在,祭神如神在”就其解释之意,祭神,神就在;不祭神,神就不在了。
中国人形成了以现世的功利主义态度来信仰宗教的传统习惯,“有事”就求神拜佛,烧香叩头(这所谓“有事”或为求子,或为祛病,或为生财,或为祝福、辟邪、消灾等等),无一不足;无事则不登三宝殿。
除了宗教节庆与所谓求事之外,一般信教大众就是难得去求神拜佛。
因此,在中国信教中,无论就是佛教的信仰者还就是道教的信仰者,并不会去领会佛教教义与道教教义的主要内容,一般只知道“因果报应、积善积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简单宗教意识、她们并不会在宗教中寻找精神支柱,而只就是希望现实愿望得到满足。
佛、道的教团组织也并不积极地向信众讲经说法,进行传播,而就是以“愿者上钩”的方式来传教。
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特征则具有较强的教义意识。
由于西方宗教一元化的信仰特征与强有力的教派、教会、社区组织、加之西方社会具有宗教教育的传统,所以,对于基督教教义,大多数信教群众都有一定了解;对于基督教的创世论、三位一体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圣事论、恩宠论、终极论,大多数信徒可说出个一二三来。
不仅如此,她们还要身体力行地来遵守教义,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当然,明知故犯的行为也就是有的。
但做了错事后她们通常都会到教堂忏悔,减弱自己的罪过,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而中国人进寺庙或道观,总就是带着功利的目的,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而诚心忏悔。
最后,中国宗教的信仰社会就是以皇权为主体的共处相争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即所谓的“皇权思想”;而西方宗教的信仰社会就是以教权为主体的相互排她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
在中国宗教史上,各种不同宗教自从产生以来,都在皇权统领的共处前提下相互争斗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还没出现过国教,没有发生过教派之间的宗教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就是以与平争斗的方式进行的。
外来的佛教之所以能比土生土长的道教兴盛,这主要就是由于佛教适应了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如佛教没有把君亲教规废除,才得到朝野庶民的接纳,加之其“三世轮回”的因果说教比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的神学目的更容易被人接受。
基督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之所以时生时灭,就是由于其她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并非由于中国宗教排斥异教所致。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几乎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同中国的佛教与道教发生过严重冲突,更没有发生宗教战争,而就是相互与平共处。
总之,中国宗教的信仰群体采取的就是各信其教而互不排斥的自主态度,她们在皇权的统领之下,各信其教,与平相处,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没有什么“异教徒”的概念。
中国民族的这种包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本身地理位置。
总之各个不同宗教在相互共存条件下求得自身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信教群体的历史传统。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群体就是在硬性地排斥其她宗教的情况下求得发展的。
在罗马帝国没落以后,基督教(天主教)教主首先迫使“异教徒”----法兰克国王与其人民---皈依基督教,然后就通过政治与军事手段逐步地把基督教扩大到整个欧洲,形成了以罗马教皇为核心的欧洲封建神权统治。
由此,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将其她教徒一律斥之为“异教徒”而加以排斥打击,连尊奉(旧约圣经)的犹太教徒也难以幸免,甚至在中世纪末期把称为“异教徒”的十数万之众的女巫加以残杀,用数百年的时间发动了征
服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
在发现新大陆后的移民过程中,殖民者也以立法的形式强迫土著民族加入基督教团体。
不仅如此,即使在基督教内部,各教派与宗派也就是争斗激烈。
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首先,美国《独立宣言》中第一次立下了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条文;尔后,其她西方国家也纷纷加以效仿,致使上诉历史上的那种具有火药味的排她性教派观念有所减弱,“异教徒”一词已不易听到了。
但就是,教派的排她性观念有时还会成为当今世界低度战争的典型,特别就是当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结合在一起时,便显得更为突出。
波黑冲突、北爱尔兰冲突以及阿塞拜疆同亚美尼亚之间的冲突,特别就是中东冲突更就是其典型,这都就是这种冲突的热点。
确实,西方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她性观念要比中国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她性观念强烈得多。
总而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并不就是孤立的,而就是密切相关而形成一种信仰模式。
根据中国与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情况,可以把中国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弥散性”的信仰模式,把西方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凝聚性”的信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