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朝石刻
杏花村六朝长廊简介

杏花村六朝长廊简介
杏花村六朝长廊坐落在杏花村景区内,与六朝博物馆毗邻,它是由六个部分组成的一个主题景观,为江南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长廊内有一组六幅大型的六朝石刻艺术群,由六组浮雕、六个半圆形花罩和四幅壁画组成。
这组大型的六朝石刻艺术群是以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为素材,按照1:1的比例精心雕刻而成。
它反映了南京六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充分展示了六朝时期南京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当时人民的生活风貌。
长廊中共有石雕一百余座,包括人物、动物、器物等各类型作品,有“虎跑泉”、“秦淮河”、“钟山风雨”等。
在这组大型的石雕中,“虎跑泉”是这一时期雕刻艺术中最突出
的代表之一。
相传秦淮河水因建都咸阳而受到污染,只有将它凿开一条裂缝,让泉水从裂缝中喷涌而出。
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结晶。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南京博物院珍藏的文物精品,如东汉时期的青釉瓷莲花尊,是我国最早的瓷器之一。
—— 1 —1 —。
“六朝石刻”旅游文物鉴赏

“六朝石刻”旅游文物鉴赏一、简介“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内,六朝是指定都于南京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共历时300余年,“六朝石刻”也称为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等等。
现在,这些石刻中的陵墓石兽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二、开发成果迄今为止,在江苏省已发现石刻共有33处。
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
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 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
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
近年来,不仅发掘了较多数量的六朝石刻,专家学者们也探索出了这些石刻之中蕴藏的艺术内涵,比如:(一)佛教石刻雕塑艺术,发掘出的江苏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无论是其规模还是气势,虽然很多人认为其难以与北方佛教石刻相提并论 , 但其艺术成就却不可低估。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虽然屡在发掘后经后世妆銮修补,这些佛教石刻雕塑, 从雕刻技法上来讲 , 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用阴线条表现石刻细部的传统 , 另一方面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 , 采用凸起的圆线条或扁平的线条来表现作品的细部,体现出一种崇高庄严之美 , 与佛在世人心目中普渡众生的丰伟形象正相吻合。
这种开发研究成果,也是佛教文化的一种延续。
(二)陵墓神道石刻雕塑艺术,六朝佛教石刻的发展步履缓慢之际,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异军突起。
从现在雕刻技巧角度来看,仍有可取之处。
(三)铭文石刻书法艺术。
六朝石刻在书法艺术史上也是光芒四射, 成就斐然。
六朝石刻铭文, 无论是何种书体, 在用笔、结体和章法布白上, 均体现出一种用笔的美、结构的美和意境的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总之,江苏省六朝石刻在开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停留在发掘数量上的增加,而且开辟了研究古代艺术造诣的道路,为研究古代石刻碑文、雕塑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不足之处其实这一项名族的艺术在当今形势下不容乐观,在不断开发改造的同时,也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石刻被搁置一旁,自生自灭在发掘后,便将其搁置一旁,这些年代久远的石刻,经历了上千年的日晒雨淋,雕饰花纹腐蚀严重,有的石刻上面甚至长满了苔藓、菌类或其他植物,面目全非。
南朝陵墓石刻精美特点

南朝陵墓石刻精美特点在江南大地上,有一座座高大的精美的石兽雕刻,它们雄浑魄丽、流畅生动、蓄势待发,乃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他们的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
它们就是驰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
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还有游览者看过南朝陵墓石刻后,无不被这些屹立千年的古代石刻的巨大的艺术魅力所深深震撼,甚至称这些石刻为完美的物体。
南朝(公元420年-479年)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与北朝相对的南方偏安政权,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时期。
历史学也把南朝与东吴、东晋并称为六朝时期(指南方)。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多个政权交替,时局动荡,争战不断,也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期。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
神道即墓道,意为神行的道路。
设立在神道两侧作为陵墓标志的石刻,便称神道石刻。
由于神道石刻只有帝王和王侯才享有,因此神道石刻往往雕刻精美,形制巨大,是权贵的象征。
中国的雕塑艺术源源流长,只有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才能产生像这样近似完美的雕刻艺术品。
这些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统称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
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
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
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
南京六朝古迹景点介绍

南京六朝古迹景点介绍
南京是六朝古都,这里有着很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南京六朝古迹。
南京六朝古迹,是指南京的六朝时期所留下的古迹。
它们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则被保存了下来。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南京六朝古迹吧!
1.石头城遗址
石头城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以石为城”的典型代表。
它是由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所建,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石头城”。
石头城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南侧,城墙已被破坏,只剩断壁残垣。
2.牛首山
牛首山是六朝时期皇家园林“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年——508年)建造的”牛首山寺“的所在,牛首山因其形状似牛首而得名。
牛首山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南朝梁代的皇家寺院——牛首寺。
牛首寺内有一座气势雄伟、宏伟壮观的大雄宝殿。
3.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 1 —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位于南京市中心,由秦淮河、白马河、贡院河三条河流所形成的“U”形水系上,北起文德桥,南至大桥路,全长约7.5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
— 2 —。
望春风——萧景墓石刻

城事44望春风——萧景墓石刻说起南朝石刻,朱偰是第一个要被记住的。
他认为四大古都中,其“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尤以金陵为最”。
朱偰几乎可以算是南京古迹保护事业民国时期的开创者,在担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的同时,四处探访,测量、拍摄,希望能保留历史遗迹于万一。
由此完成的三本传世著作,《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至今仍无人可超越。
1934年,朱偰“偶游栖霞山狮子冲,发现石麒麟一,肘鬃膊焰,腾骧欲飞”,由此引发豪情,立誓要遍访南京及丹阳地区六朝陵墓,让这一世界瑰宝,为更多人所熟知。
萧景墓石刻,就在他考察的第一批古迹之中。
“由甘家巷再向西南,至华林村,华表屹立,石兽峥嵘,为梁吴平忠侯萧景墓。
”事实上,虽然现在周边道路村舍都有很大变动,新修了栖霞大道,华林村也改名为十月村,但是在寻访路上,仍然柱额上的“反左书”大同年间盛行,其后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响。
圆盖上屹立着一只小辟邪,头顶蓝天白云,作长啸状。
文/铭远 摄/慕籍版式设计|许娇阳责任编辑|陈莉 ****************.com城事45可以看见朱偰当年所搭乘的江南铁路,以及停靠在铁轨上的绿皮火车。
萧景墓石刻就静静地留在距离大道约100米的地方,在这里,它已经待了近1500年。
梁代在梁武帝萧衍主政的40多年里,除了晚年的侯景之乱,在之前的一段时间,政通人和,是六朝历史上的太平盛世。
他家的王侯都葬在金陵,大多在栖霞和江宁一带。
萧景是他叔父的儿子,他的堂弟,年轻的时候为他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在他称帝后,被封为吴平县侯,担当北疆重任。
此后无论是阵前杀敌还是担任地方官,萧景都干得非常漂亮,深得梁武帝器重。
梁武帝普通四年,也就是公元523年,萧景去世,时年47岁。
萧景墓前石刻现在地面上保存着一只辟邪和一根墓阙,原本还有另外一只辟邪,残损埋在地下,1956年朱偰任江苏省文物局副局长时,曾组织把它挖出,但是石刻已风化严重,难以修复,于是又重新埋回原处。
南京六朝古都

南京六朝古都南京,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之一。
它曾经是中国六个朝代的首都,这些朝代被统称为“六朝”。
在南京这座城市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建筑、文化遗迹和历史文物,这些都见证了它作为古都的辉煌。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地位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
东晋皇帝将首都迁至此地并开创了南京城。
此后,南京先后成为刘宋、南齐、梁、陈、南朝后梁以及南唐的首都,直到公元14世纪明朝初期的建都北京。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间中,南京作为六个朝代的都城,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繁荣。
丰富多样的文化和艺术在这里繁盛发展,许多重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也在这个时期修建和留存下来。
南京作为古都所留下的许多建筑和文化遗迹至今仍然引人注目。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紫金山上的明孝陵。
作为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和他的皇后所安葬的地方,明孝陵具有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建筑风格典雅华丽,构造精巧,令人惊叹不已。
除了明孝陵,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古迹也见证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地位。
夫子庙作为南京的文化中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孔子思想的精髓。
南京城墙和城门是古代军事建筑的杰作,代表着古代城市防御的高峰。
鸡鸣寺是佛教的重要圣地,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
南京也是六朝文化的瑰宝所在。
六朝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南方各民族和外来文化的特点。
六朝文化的绝佳代表之一就是石刻艺术。
南京的石刻艺术雕塑精美,内容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启迪。
除了文化遗产,南京还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紫金山和太湖是南京两大自然宝藏,分别代表了南京城市的繁华和宁静。
这些自然景观与古都的文化底蕴相辅相成,为南京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总结起来,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无论是古建筑、文化遗迹,还是独特的六朝文化,都使得南京成为中国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名城。
游览南京,可以亲身感受到这座古都的魅力和活力,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南京景点介绍

南京景点介绍一、六朝怀古都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京历来就有“六朝古都”的美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定都给南京带来了一度的繁华,成为东南物产丰饶的胜地。
六代豪华春犹在,如今在南京城内散落的六朝遗迹可考、可赏、可叹……台城(览钟山、观玄武,台城柳堤怀六代)鸡鸣寺(南朝名寺藏帝王,香烟袅袅抹胭脂)玄武湖(帝王习武地,金陵秀色处)南京白马石刻公园(东汉传说,数朝石刻)灵谷寺(南朝名僧塔,明帝御迁地)古林公园(齐梁拜梅亭,今朝赏梅地)清凉山、石头城(武侯驻马点江山,石头虎踞依秦淮)莫愁湖(南朝有莫愁,悄然湖畔走)朝天宫(冶山旧地,春秋史筑,魏晋遗风)夫子庙(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栖霞山(舍利塔、千佛岩、乾隆御花园、红叶谷),登高望远,如逢秋天还可一赏枫叶。
栖霞山附近的南朝石刻,散落民间的珍宝(甘家巷小学内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十月村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甘家巷以西的梁始兴忠武王萧谵墓、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仙林大学城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陈蒨永宁陵石刻等)或江宁麒麟镇、淳化镇附近的六朝石刻等二、大明胜迹游1368年,平民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创了明王朝,再一次将南京提升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代的南京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漫步这座古城,随处可见大明胜迹……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明文化村(阳山碑材,碑中之最)灵谷寺(明代规模最大的寺庙)明故宫遗址(现辟为午朝门公园。
是北京故宫的蓝本,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现虽未修复,但仍能给人以磅礴的感染和无尽的遐想、回味)玄武湖公园(湖光山色储皇册)鼓楼公园(明朝都城的见证,重大仪式的圣地)阅江楼(朱元璋的愿望和遗憾,六百年的见证和关联)静海寺、天妃宫(明帝敕造,航海信仰)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最大的中世纪造船遗址)莫愁湖公园(明代古典公园,园中胜棋楼原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开国元勋徐达经常弈棋的地方)朝天宫(明代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中华门城堡(世界第一瓮城,明代最大的城门之一)夫子庙、李香君故居、瞻园、白鹭洲公园等(曾经的国子监,明清时代最大的乡试场所,江南贡院科举严谨,秦淮浪漫)清凉门、鬼脸城狮子山(走仪凤门—定淮门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神策门公园(敌楼唯一保存完好的城门)台城(看城墙博物馆,武庙闸)曾国荃破城处、琵琶湖、前湖、中山门午朝门公园(了解明故宫位置走向)东华门、西安门遗址(明代皇城和宫城各自唯一留下的城门遗迹)东水关(欣赏古代水利枢纽)三、郑和遗踪游郑和,明代伟大的航海家,用28年的时间谱写了壮丽的七下西洋航海之歌,友睦了邻邦,交流了文化。
江宁为六朝古都之地

江宁为六朝古都之地,从五代杨吴时代起,江宁、上元两区同城而冶,一直到清末。
南唐、明代初期、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在今南京城建都,实际上是在江宁、上元的地域中。
今天的江宁区可以说是“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要地。
江宁又处在秦淮河、长江交汇处。
特定的历史和自然条件在这块山川秀丽而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追溯历史江宁、上元两县,就是如今的江南9区。
很多人弄不清江宁府和江宁县的关系,只知道南京叫过江宁府,却不知道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南京改称过什么建康、应天等等名称,江宁府管辖着现在的江南9区。
人们虽然知道了江宁府就是南京,却很少有人知道现在的南京城是江宁县1000多前年的县城, 从五代杨吴时代起,江宁、上元两区同城而冶,一直到清末。
南唐、明代初期、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今南京城建都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现在的江南9区都是上江两县的区域。
历史告诉人们,其实正宗地老南京人,祖辈都是江宁人和上元人,也就是说现在的南京人就是江宁人和上元人。
南京城内:两县以秦淮河南北分治,河北属于上元,河南属于江宁。
南京城外:两县以秦淮河东西分治,河东为上元;河西为江宁。
1912年废江宁府将上元县并入江宁县,并在江宁县建都,设立南京特别市。
1933国民党人士梅思平担任江宁县长,上任伊时就将江宁县治从南京城搬到了7公里外的土山脚下,江宁县城成了南京城南,江宁县人成为了南京人。
民国23年(1934)9月,南京市划定市界,境内孝陵卫,苜蓿园,燕子矶地区从江宁县划归南京市。
10月,在燕子矶地区设立第九区,于是又有一部分江宁人成了南京人。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为中央直辖市。
下设8个区。
及鼓楼区,雨花台区,白下区,玄武,栖霞,建邺区,秦淮区,下关区,8月增设1个郊区。
钟山区(卫岗附近)江宁归镇江管辖,今六合归扬州管辖,今浦口(包括江浦)归安徽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江宁县曾几次被排除在南京之外,只是有大量土地从江宁划出,因为江宁三面环抱着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陵前现存石麒麟一对,东西相向,东为双角,
西为独角,均为雄兽,造型相似,身上细部刻纹略 有不同。
十八
造型最豪放的石麒麟——陈武帝 陈霸先 万安陵
北侧麒麟
南侧麒麟
陈霸先(503年一559年),南朝陈的建立者。太平二年(557年)十月受封陈王,随即废梁 敬帝萧万智自立为帝,国号陈,改年号永定。陈武帝万安陵在陈朝灭亡后便被掘毁。
卅六
B 《瘗鹤铭》
《瘗鹤铭》的原刻,在江苏 镇江焦山崖石上,曾崩落在长江 中。清代康熙中,移置在山上的 定慧寺。铭文笔势开扩,点画飞 动,前人评价很高。北宋黄庭坚 爱临此铭,他的诗有“大字无过 瘗鹤铭”之句。
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南 朝时代的书法气韵浓厚,特别是 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之后, 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线条更加 雄健凝重。
柱上端正面有矩形石额,额面镌刻墓主人 的官职爵位等,右柱石额为正书,左柱石额为 反书。
廿九
关于“反左书”
历史上把萧景墓石柱柱额上那别有 趣味的特殊字体成为“反左书”。在南 朝陵墓石柱上,现仅存两例,一例是萧 顺之墓神道东侧石柱,一例便是萧景墓 神道西侧石柱。
反左书出现于梁朝初年,盛行于梁 大同年间,其后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 书法史上的绝响。
上为萧景墓前石柱上的反左书拓片。
反左书是文人墨客赋闲的一种书法 游戏,由于认识的人少,注定了它 昙花一现的命运。
三十
地上石刻——石柱 盖
盖,为圆形,盖面周边为浮雕仰莲纹,其上伫 立一座与墓前石兽造型相同的小兽,使整个神 道石柱更显挺拔、庄重。
卅一
地上石刻——石碑
碑首,呈圆形,其正中有一长方形额, 上刻与墓主有关的朝代、官衔、谥号等。
在东北侧石辟邪前面,有一残存的神道石柱柱头小辟邪。
廿二
保存最丰富的南朝神道石刻——梁 安成康王 萧秀墓
萧秀(475年-518年),梁武帝萧
衍的异母弟。萧秀性格宽和,礼贤下土,
西
东
精意学术。
侧
侧
辟
辟
萧秀墓神道石刻较一般陵墓多一对
邪
邪
石碑,其排列秩序依次为石辟邪1对、
前石碑1对、神道石柱1对、后石碑1对。
十四
C 陵墓石刻的分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六个小项吧!
十五
地上石刻——石兽
现在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中,共有麒麟22只(南京3处皇陵前6只,丹 阳18只),共有辟邪28只(22只在南京,4只在丹阳,2只在句容,还有2 只出处、用途、时代不明)
宋 ( 4
梁 ( 6
世
4
纪
2 年 )
中 叶 ) 十六
地上石刻——石兽 麒麟
南朝佛教造像
南朝 梁
大同元年(546)
释慧影造像
八
C 六朝佛教石刻的代表-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 窟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 处,刘宋泰始年间,居士 明僧绍由山东来此披荆斩 棘结庐隐居凡二十年,后 遇到云游至此并常在此宣 诵《无量寿经》的法度禅 师,故于南齐永明7年 (489年)舍宅为寺,供 法度禅师居住弘法。这就 是栖霞寺建立的开端“栖 霞精舍”。
二、陵墓所用(陵墓石刻)——
三、传世精品合集——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吧!
五
A 什么是佛教石刻?
佛教石刻是指以佛教题材为内容,以宣扬佛教教义为目的的石刻, 包括窟龛造像、摩崖像、单独石雕佛像、礼佛图像、佛塔、经幢、造 像碑等形式。
南京栖霞寺 佛教石刻
六
B 佛教石刻产生的历史背景
秦汉时期,封建文化在儒家思想独尊的统治下发展受到种种限制, 内容比较单一。到了孙吴时期,逐渐开始摆脱儒家思想统一天下的桎 梏,各种思潮开始空前活跃,竞相发展。儒学、佛学、玄学、道教等 各派学说错综复杂的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学说相 互激荡、相互斗争、相互糅合。这种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为佛教的进 一步传入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南朝 齐 永明六年(488) 《妙相寺造像》
南朝 宋
元嘉二十五年(448)
石佛坐像
七
B 佛教石刻产生的历史背景
进入南朝时期,佛教经过孙吴时期和东晋时期的发展,逐渐与玄 学结合,尤其是刘宋高僧竺道生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顿悟成佛” 的观点迎合了处在南北对峙、政局动荡的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心理 需要,且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为长治久安也竭力弘扬佛教,以转移人们 对现实的不满。这样,佛教在南方这片沃土上迅速发扬光发,成为南 朝社会的主导思想,独领风骚达150余年之久。栖霞山的千佛崖石窟造 像,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卅五
A 《天发神谶碑》
又名《天玺纪功碑》、 《三断碑》。篆书,三国·吴 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 苏江宁,已毁。
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 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 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 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 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
天发神谶(音“乘”)碑 拓片
总统府夕佳楼后的三段 碑为宣统元年两江总督端方 根据拓片所复制。
陵前尚存石麒麟两只,均为雄兽,东西相对,保存完好,造型灵巧凶悍,纹饰绚丽华美, 气韵生动,为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
二十
地上石刻——石兽 辟邪
辟邪头顶无角,一般由一雄一雌组成一对,列置于王侯贵族墓前。昂 首挺胸、张口伸舌、头披长鬣(音“列”)、胁附双翼、长尾垂后、体态 壮硕,显得威武阳刚、生气勃勃。
现存石麒麟两只,均为雄兽,无角。整个造型既像麒麟又像辟邪。由于体表风蚀严重,雕 饰花纹多已磨灭不清。从陈武帝陵的石麒麟现状来看,造型较为粗放,纹饰较为简朴,这与当 时百废待兴的国内状况当有联系。
十九
雕刻最精美的石麒麟——陈文帝 陈蒨 永宁陵
西侧麒麟
东侧麒麟
陈蒨(527-566年),陈霸先兄陈道谭之子,四十岁病逝,谥号文皇帝,葬于永宁陵。
六朝石刻,尤其是南朝的陵墓石刻,是我们阅读六朝历史、宣 传六朝文化最好的实物资料。导游在实际工作中,在充分认识石刻 实物的基础上,了解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才能更好的宣 传继汉开唐的六朝文化、更好的宣传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一
为演示需要,我们将丰富的六朝石刻简单划分为三类
一、佛教所用(佛教石刻)——
栖霞山千佛崖石窟 九
C 六朝佛教石刻的代表-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
相传明僧绍舍宅为寺后,常梦见栖
霞山西峰石壁上有如来佛光,想凿窟造
像,然身前未能如愿。后其子明仲璋
(时任临沂令)出资鸠(jiu)工,开始
于石壁铸造无量寿佛像,至梁天监十年
(511年)石窟造像初具规模。从栖霞精
舍创建到石窟造像出具规模历时23年,
廿五
地上石刻——石柱
石柱分础、座、柱、盖四个部分。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神道石柱
廿六
地上石刻——石柱 础
础,为方形,四侧立面以浮雕的神怪图案装饰。
廿七
地上石刻——石柱 座
座,为双螭座,雕有一对相向环伏、口内衔珠、长尾相交的螭龙, 正面有柱孔以承柱。
廿八
地上石刻——石柱 柱
柱,呈圆柱或圆角方柱状,柱身2/3处以 下饰瓦楞纹,1/3处以上饰瓜楞纹,两纹之间 以辫纹带和交龙纹带做分隔。
梁 天监十七年(518) 辟邪
廿一
南京现存年代最早的南朝石辟邪—— 梁 桂阳郡王(谥曰“简”) 萧融
墓
西南向 辟邪
东北向 辟邪
萧融(?-501年),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齐永元三年(501年),与兄长萧懿俱被齐东昏侯萧 宝卷赐药毒死。
萧融墓现存石刻2种3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北、西南相对。东北侧辟邪为雌兽,保存较好。西 南侧辟邪为雄兽,出土时碎成数块,现已修复。此对现位于南京炼油厂小学内。
其建造年代早于洛阳龙门石窟,晚于大
同云岗石窟。(后附建造年代比较图)
现今统计发现,栖霞山千佛崖石窟共有
大小石窟佛龛250个,造像520余尊,自 宋代到明代,历代均有增修。
舍利塔东的大佛阁 又称三圣殿
内主供无量寿佛
十
参考附表
地域 中原地区 南方地区
地点 甘肃 敦煌 莫高窟 甘肃 麦积山石窟
山西 云岗石窟 河南 龙门石窟 南京 栖霞山千佛崖 杭州 飞来峰石窟
时间 4世纪 6世纪 5世纪 5-6世纪 5-6世纪 9-13世纪
十一
A 什么是陵墓石刻
陵墓石刻,是指陈设在古代帝王将相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石 柱、石碑等地面时刻,以及埋葬在墓穴中的石墓志、石买地券、石墓 门等地下石刻。
梁 安成康王 萧秀墓 石刻
十二
B 陵墓石刻的发展与特点
发展:
陵墓石刻最初出现于西汉,不过当时石刻设置还没有形成定制, 也没有严格的封建礼制内涵。(现存最早的陵墓石刻是西汉骠骑将军 霍去病墓前的14件石刻,现在陕西兴平县)到了东汉时期,陵墓石刻 的设置和封建礼制内涵更加统一和明确,而到了南朝时期,设置神道 石刻便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墓葬制度。
另:萧景墓神道现仅存西侧一石柱,是南 朝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且石柱上有 “反左书”(后面有介绍)。
东侧石辟邪
廿四
最沧桑的南朝石辟邪——梁 鄱阳忠烈王 萧恢墓 和 始兴忠武帝 萧憺墓
萧恢目前两辟邪均为雄兽,
东辟邪从头至尾纵断两块, 四足及尾部也均断,1955 年修复至现状。
萧憺墓前两辟邪,东辟邪无完整头部,据传历 史上由于当地农民惧怕其抓小孩子喂其腹下的 小辟邪而将其头砍掉。西辟邪仅存后跨胯部, 立于东辟邪旁。
二
为演示需要,我们将丰富的六朝石刻简单划分为三类
一、佛教所用(佛教石刻)—— 二、陵墓所用(陵墓石刻)——
三
为演示需要,我们将丰富的六朝石刻简单划分为三类
一、佛教所用(佛教石刻)——
二、陵墓所用(陵墓石刻)—— 三、传世精品合集——
四
为演示需要,我们将丰富的六朝石刻简单划分为三类
一、佛教所用(佛教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