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紫云县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关于加快推进紫阳县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紫阳县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思考

- 104 -2023年 第2期

紫阳县地处陕西南部,汉江横贯全境,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无霜期高达260天,有独具特色的山水、森林等生态资源。新石器、商周、两汉都在紫阳留下了很多遗址,贡茶民歌文化积蕴厚重,素有“茶乡”“歌乡”“橘乡”之称,是宜居宜游的旅居休闲富硒养生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根本遵循。紫阳县面对中省要求,如何有效利用山水文化资源,坚持发展与保护协同、产业与生态相融、重塑与提质并举,抓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笔者特提出以下思考。一、紫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一)立足中省市政策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十四五”时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紫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着重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激发新动能。在生态旅游融合大背景下,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相融合,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山水硒、茶歌道”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结合板石文化、非遗、民歌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研发生产一批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主题鲜明、要素完善的生态旅游项目,发挥旅游新业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二是全域旅游创建举措开启新模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域旅游的陕西路径,推出了五年行动计划。2023年年初,安康市政府出台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为紫阳在“十四五”期间对生态旅游生产要素的配置、产业发展的布局明确了发展方向。紫阳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工作落实,实现全域旅游、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促进生态旅游产业提效增质。三是乡村振兴带动战略寻求新突破。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休闲乡村和旅游特色名镇。紫阳县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强化乡村公共文体服务,积极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提升生活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省级旅游特色镇的创建,推进乡村振兴。四是创新驱动赋能发展催生新活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地位凸显。科技创新催生旅游应用新场景,数字赋能推动内容革命、消费革命。“新基建”“数字生态旅游”等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建设推动生态旅游产业步入智慧时代。五是绿色循环发展路径构建新契机。紫阳县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区,优质的山水生态资源后发优势强劲。紫阳县在“十四五”期间充分挖掘内生动力,立足生态优先的绿色循环发展道路,全面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体系,重点突出紫阳老城文化、富硒文化、民歌文化、贡茶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养生文化、中医文化、商帮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绿色循环发展道路。对标政策导向和

XXXX年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措施和建议(可编辑).doc

XXXX年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措施和建议(可编辑).doc

XXXX年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措施和建议(可编辑)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措施和建议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日渐兴起**年我国的旅游主题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年为“中国和谐城乡游”今年我市推出“十镇百村千户”特色乡村旅游掀起了我市乡村旅游的高潮乡村旅游在我市旅游业发展中成为一种新的趋向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满足人们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体验民俗的愿望。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旅游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的农村乡村旅游作为支持“三农”建设促进农民观念转变拓宽农业致富渠道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之举。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资金农民生产的土特产品销售给游客后获得的收入村民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劳务所得的收益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经营及从业者的收入都会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

目前各地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

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

今年月日至日在我县漠沙镇大沐浴举行的首届中国**花腰傣文化(服饰)艺术节上农民积极参与通过提l 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

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

一般是当地有什么游客买什么村民就生产加工什么土特产品和工艺品促使加工业成为村镇及县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新疆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探讨(推荐五篇)

新疆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探讨(推荐五篇)

新疆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探讨(推荐五篇)第一篇:新疆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探讨【摘要】以大自然为载体的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潮流,在新疆正蓬勃兴起。

发展生态旅游是关系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关键词】新疆生态旅游对策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

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

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

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

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

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

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

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

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

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

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

贵州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调查情况分析

贵州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调查情况分析

贵州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调查情况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贵州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调查,分析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贵州省拥有2000多个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包括黄果树瀑布、龙宫、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下溶洞等世界知名景点,这些景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旅游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

2.业态多样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山水、徒步、休闲、农家等为主要主题,以及融入农业、手工艺、风情、美食等多种元素的生态旅游业态。

3.旅游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贵州省生态旅游业呈现迅猛增长态势。

仅2019年,全省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100亿元。

二、存在问题1.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一些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管理不当,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如景区内垃圾处理不及时、道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生态旅游的体验和可持续发展。

2.产品单一化部分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单一,游客缺乏选择性,缺少经济性丰富、情感性深厚的产品提供选择。

3.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质量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景区内人员素质差、住宿条件较差、餐饮品质一般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恶劣涉及旅游业的口碑。

三、未来趋势1.生态旅游将成为重头戏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重头戏。

未来,贵州省将加大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投入,挖掘更多的绿色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

2.科技将助力旅游生态保护贵州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科技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以智慧城市、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支撑,打造新型生态旅游智能化系统,有效提高旅游生态环境长远保护效益。

3.体验式旅游将盛行随着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方便化的发展趋势,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也将体现出深度、个性化、多样化等特征,体验式旅游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旅游质量,以下是对策建议: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游客和旅游从业者的生态保护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2.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规划,避免过度开发和集中游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合理控制游客数量,确保旅游活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3.推广可持续发展旅游:鼓励开展生态友好型旅游活动,推广低碳旅游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等绿色产业,促进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4.加强景区管理: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严禁非法经营和违规行为。

5.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严禁破坏环境的行为,防止非法采矿、乱倒垃圾等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的工作,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发。

6.发展生态旅游产品: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推广特色文化、民俗风情等,提升旅游体验。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高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区域联动的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8.注重文化保护:保护青藏高原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

加强对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的保护和开发,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9.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浅议云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云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云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云南作为旅游大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应该意识到,旅游市场之争实质上是品牌之争,云南旅游业应该在充分认识自身旅游品牌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找出问题,寻求该进的措施,从简单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化为品牌经营竞争战略,不断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创新,实现从旅游品牌到旅游名牌的飞跃。

标签:云南旅游业;旅游市场;发展策略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

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

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

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一、云南旅游发展现状(一)起步较晚与香港、澳门、广东、福建等省区相比,云南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业发展水品相对较低,但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自1998年以来旅游业作为全省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支柱产业作用初步显现,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2005年—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旅游总产出对全省产业结构经济年均增长速度7.7个百分点。

旅游产业对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服务业发展、脱贫致富及就业压力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旅游业已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政府影响力大在整个泛珠三角区域中,云南旅游业起步虽然较晚,但相关政府部门一直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在全国率先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

Tourism Economy旅游经济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黄 铄(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贵州贵阳 551400)摘 要:在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贵州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其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相比存在较大落差。

对此,本文通过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从综合开发、打造精品、形象宣传、资金渠道4个维度提出贵州旅游业优化对策,以期推动贵州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贵州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素有“中国山水甲天下”之称,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1]。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贵州作为具有独特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已经开始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业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自驾游随着贵州省内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来贵州旅游。

自驾游具有灵活性强、节省开支、增强亲近感等特点,也更符合当今年轻人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贵阳、遵义等城市已建立国家级的自驾游综合服务站,可为自驾游游客提供一系列的便利服务。

(二)生态旅游近年来,贵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一些独具特色的生态景区逐渐被开发和整治,如黔东南的凯里大观园、雷洞坪和铜仁的万峰林等,吸引了越来越多追求健康、自然、休闲的游客前来旅游。

(三)文化旅游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聚居地,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侗族水族村寨、苗族火把节、土家族梯田等,已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或文艺青年前来体验[2]。

同时,著名的贵阳市、遵义市等历史文化名城也成为喜爱文化旅游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四)农家乐随着城市消费升级和人们对健康绿色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去农村体验农家生活,以享受纯净自然的氛围和传统的农耕文化。

贵州的农家乐普遍具有民俗特色、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美食,如铜仁的田园风光、黔南的瑶寨特产等。

云南省生态旅游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云南省生态旅游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云南省生态旅游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作者:未知【摘要】生态旅游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是旅游业发展主流。

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我们应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实现云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涵义及特点,针对云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对加快云南省生态旅游经济建设,为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旅游;云南省;规划;可持续发展1.生态旅游的涵义及特点1.1生态旅游的涵义目前,生态旅游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有关生态旅游的概念很多,但是纵观这些概念不难发现,生态旅游不再是单纯依托自然资源的旅游产品,而是既要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又要给旅游区的居民带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并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利益共享和公平性,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1.2生态旅游的特点1.2.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

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

1.2.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云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三十年多前,云南省认识到可以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并逐步走上了发展旅游业的道路。

首先,提出把云南建设成旅游大省的发展思路,随后云南大力开发旅游景区,加大投入建设旅游设施,游客人数也随之成倍增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极大的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紫云县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旅游管理谈紫云县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刘作福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紫云县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潜力日显突出,在遵循“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

一、紫云县基本情况根据《紫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报告(2010-2020年)》,紫云县国土总面积228400hm2,其中林地137535.57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0.21%;非林地89758.43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9.79 %。

按照二类调查的技术标准计算,全县森林面积98544.07hm2(其中:有林地69171.12hm2、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29372.95hm2),森林覆盖率43.15%。

(一)地理位置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安顺市南部,位于北纬25°21′至26°03′及东经105°55′至106°29′之间,东与长顺、罗甸为邻;南与望谟县交界;西连镇宁县,北靠安顺市。

东西宽52km,南北长76km,全县国土面积为228400hm2。

(二)地形地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东侧向南倾斜的斜坡地带上,属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部平缓,东西两侧向外倾斜,南北向呈马鞍状,东西向呈丘台状。

全县出露的地层自泥盆系中统至第四系各层位中,除缺失侏罗系和白垩系外均有出露。

岩石以沉积岩为主,有碳酸岩类、碎屑岩类、紫色岩类等。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县以山地丘陵为主,岩溶地貌的面积较大,面积1172km2,占全县面积的51%。

最高点在松山镇的马鬃岭,海拔1681m;最低点在四大寨乡喜翁河出口处,海拔623m,最大相对高差1058m。

县内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1450m之间,面积1805.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9.3%;高于1450m为北部和南部的山峰,面积95.6平方公里,点全县面积的2.24%;低于1000m为南部东西两侧的河谷,面积373.7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8.21%。

大部分地区的相对高差在50-200m之间。

(三)气候本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较好,热量丰富,有良好的气候条件。

由于受地势影响,气候的地域差异明显。

全县年平均气温15.3℃,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7℃,极端最高气温33.6℃;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5.7℃,极端最低气温-7.3℃。

大于10℃的年积温4559.4℃,全年无霜期288天,年日照时数1440小时,相对温度79%。

全县降水量充沛,境内年均1337.1毫米降水量。

降水多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7%,年均雨日179.1天。

雨热同季,冬春干旱严重,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四)水文本县地处珠江流域,境内河流分属红水河、北盘江两个水系。

其中红水河水系流域面积149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4.55%,北盘江水系流域面积80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5.43%。

全县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主要河流属红水河水系的有格凸河、猫营河、打扒河、坝羊河、小牛场河、乌龙河、茶山河、猴场河、三合河、波盖河;属北盘江水系的有清水河、洗鸭河、纳座河、纳容河、洛凹河、把才河、喜翁河。

(五)土壤土壤以黄壤及石灰土为主,另有部分黄棕壤、黄红壤、红壤、紫色土分布。

二、紫云县旅游资源概况(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结构紫云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县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遍布,溶洞奇特;古朴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地方特产令人惊奇和赞叹。

连绵的峰林,幽深的峡谷,恢宏的溶洞,纵横交错的地下河流,全国唯一幸存的“盲谷”原始森林景区范围几乎囊括了喀斯特地貌的所有特征,景观独特瑰丽,原始神秘。

“贵州紫云格凸河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这是先后3次到紫云考察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教授、著名的喀斯特专家理查德迈耶的评价;在以往的研究中,冯开瑀老师也总结出了紫云县具有“分布集中、典型性、神秘性、真实性、科考性”等五个特点〔2〕,阐述了紫云县自然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的魅力。

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极大。

(二)绚丽多彩的森林植被湿润的气候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古树、名木繁多;紫云县境内由于地形差异显著,森林植被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林等,境内分布的树种为暖性针叶及常绿或落叶阔叶树,共有69 科240 种,其中有银杏(Ginkgo biloba)、带玉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红椿(Toona ciliata)、旱莲(Tropaeolum majus.)、鹅掌楸(Lliriodendron chinense)、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棕竹(Rhapis excelsa)、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等珍稀植物。

现有用材林树种主要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香椿(Toona sinensis Roem.)、楸树(Catalpabungei)、桦木(Betula spp)、白栎(Quercus fabric)、麻栎(Quercus acudssima);经济林树种有油桐(Vernicia fordii)、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杜仲(Eucommia ulmoicles)、山苍籽(Litsea Cubeba)、柑桔(Citrus reticulate)等;灌木树种主要有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月月青(Itea ilicifolia)、悬钩子(Rubus)等。

区内物种资源丰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与此同时,绚丽多彩的森林植被分布,一年四季带给你不同视觉感受。

(三)吸人眼球的格凸“蜘蛛人”大赛自2004年以来紫云县积极打造格凸“蜘蛛人”这一品牌,在中国登山协会、贵州省体育局、安顺市人民政府及相关协办单位的支持下,在格凸河风景名胜区及水塘镇区域内已连续十年成功举办了多次世界性的格凸攀岩挑战赛,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选手参赛及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参与,向外界充分展现了紫云格凸河雄、险、奇、秀、幽、旷、奥的优美图画,增强紫云格凸河的吸引力、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旅游与体育的结合,促进户外运动的发展,提升旅游的品位和层次;有利于展示安顺乃至贵州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有识之士前往,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推介作用,但由于受交通、地理等多方因素的限制,目前生态旅游未得到充分的挖掘。

(四)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紫云因经济、交通、文化落后的原因,被世人知之甚少,加上没有自己标志性的文化品牌,在民族文化领域被大家所遗忘。

时过境迁,2009年随着亚鲁王文化的发现并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亚鲁王文化成为了紫云的民族文化品牌,同时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挖掘出了洞棺葬、悬棺葬、布依山歌、苗族和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打造多元化民族文化品牌,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推介名片。

三、紫云县生态旅游现状(一)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地处紫云自治县麻山深处的格凸河,总面积56.8hm2,集岩溶、山、水、洞、石、林为一体,融雄、奇、险、峻、幽、古为一身,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齐全,自然景观丰富,是世界少有的喀斯特自然与文化公园。

自2003年8月对外开放以来,通过省内外媒体大力宣传,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安顺市继黄果树、龙宫景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目前紫云县生态旅游主要以格凸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主,带动周边的黄鹤营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步伐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等原因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二)紫云县旅游收入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4年至2012年9年间,紫云县旅游接待人数和实现旅游总收入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待游客量从2004年的9万人次激增至2012年得176.29万人次,差不多翻了20倍,实现旅游总收入从3270万元激增至294200 万元,接近翻了90倍,这对当地政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工作,也增加了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

但与2012年黄果树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880.24万人次;累计门票收入28563.09万元;累计旅游总收入65.23亿元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加快紫云县生态旅游的建议与对策(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紫云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的新兴产业,政府必须重视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快完善或制定出科学、合理及系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及相对应的扶持政策。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认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氛围,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抢抓机遇,进一步做好旅游宣传和推介工作2012年12月20日惠兴高速惠镇段将提前一年完工,惠水、长顺、紫云三县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这对于紫云交通环境是一个好的开始。

与此同时,根据《贵州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安顺至紫云的高速公路已于2012年1月6日进行开工建设,紫云县城至格凸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高速公路也在积极筹备中。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制约紫云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紫云县人民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依托贵州西线旅游的区位优势,将格凸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黄果树、龙宫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相捆绑,进一步加大本县对外的旅游宣传和推介力度,让更多的人和公司了解紫云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当地典型的喀斯特造就的山水画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们产生前往的欲望。

例如:赤水市“醉美丹霞”赤水情活动的宣传和推介工作做的很到位,除吸引了很多众多的省内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同时还吸引了四川、重庆等周边省份的多家企业、实体到该市进行旅游投资,去领略“丹霞之美”;镇远县利用“中国驰名商标”——贵州名酒(即当地的拳头产品)“青酒”作为媒介,在2013年推出“2013镇远景点免费游,酱香青酒请您客”的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光。

(三)深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体现特有人文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公司或当地村民收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