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王君《导出文言文教学的精彩——钱梦龙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4、王君《导出文言文教学的精彩——钱梦龙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4、王君《导出文言文教学的精彩——钱梦龙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导”出文言文教学的精彩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王君

【案例启示】

在今天重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依旧为钱老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近三十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六七年。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所以,在迷茫的时候,重温钱老的导读思想,研习《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

钱老的“导读”讲究“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具体到课堂,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老语文教学的精华。钱老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独到理解全方位地辐射和渗透在自己丰富多彩的“导读”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常有让人叹为观止之处。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两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于文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首都师大的刘占泉老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8年第一期)上提取出四种观点:文化传承说、文学浸润说、能力培育说、综合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可商榷之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言教学探索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魂阵。新课改前,我们往往“因言而废文”,有大讲古汉语知识的,想凭借文言“规律”一通百通;有大讲文言写作方法的,想凭借古代范文教会学生写白话文。课改之后,又往往“因文而废言”,文学鉴赏成了时尚,课堂上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却单单忘记了“文言”课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打好文字方面的阅读基础。

但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其次,透视《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们可以欣赏到执着地追求“导读”的钱老在文言文教学中精妙的“导”的艺术。

第一,巧设情景去导,让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充满情趣

《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钱老总是在尝试着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

又如在《核舟记》中,课堂上钱老与学生这样问答——

问:奇巧人王叔远之核舟以何物为之?

答: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问:舟长几许?高几许?

答: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问:舟有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则何所见?

答:雕栏相望焉。

问:闭之,则何所见?

答: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看来,早在三十年前,钱老就已经在自觉地实践现在刘占泉老师所总结的“仿真型”的文言教学的思路了。“仿真型”文言教学,乃是将学生的文言活动设置在特定的语言交流环境里,通过使用文言来进行“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文言”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尤其是提高对“文言”应用细节方面的分辨率,加强积淀文言语感的有效性。

这样的文言导学,把学生“导”向了一个主动求知的情景中去。文言字词句的学习因此而有了“活”和“实”的双重特点。活字当头,实在其中,文言学习自然就会呈现出生命活力。

就是在钱老的启发下,我对蒲松龄的《狼》一课的字词教学的设计也煞费苦心。

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的:

第四自然段是高潮部分,为了让学生保持热情,津津有味地深入理解课文,我绘了两幅《杀狼图》,图中也有错误,要求学生找出来,细读课文并拿出依据,老师适当延伸并注意一词多义的归纳。

给插图纠错:这对初一的小同学来说,该是多么刺激的事情。比如在阅读观察后学生指出,狼不应“趴在地上”,而是“犬坐于前”,此时,不是讲清这个难句的意义和读音停顿的最好时机吗?图中巧设的许多错误,一次一次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重点词语的高潮,比如学生又跳又嚷地指出:狼的眼睛怎么是睁开的呀?狼的表情怎么那么凶恶呀?刀怎么砍到狼的颈子上去了?还有,“股”不是屁股是大腿呀……于是,在这样的发现和争论中,“瞑”“暇”“首”“股”等重点实词一举突破了。纠错的过程,是注释和课文再次合璧的过程,是文字与形象的立体交流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的过程,是选择判断的过程,是思想变为语言

文字的过程……此时,学生手眼心口并用,每一处发现,都将激起他们全身心的兴奋,学生将以最亢奋的状态真正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又如,我学习钱老的仿真型教学,在《隆中对》中有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文章结尾,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同学们想想,如果诸葛亮也要用一句话表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也用比喻的方式,也用文言文,他可以怎么说?

(生沉默,思考)

生:吾之有——

师:称主公,《三国演义》中都这样称呼的。

生:吾之有主公,犹大鹏展翅也!

师:行吗?

生:不太好,诸葛亮自称大鹏,太不谦逊了。

生:吾之有主公,如虎添翼也!

师:比喻不错,但好像也有点儿不对。

生:这话最好第三者来说比较合适。

师:好!再来。

生:吾之有主公,如困鸟放飞也!

生:吾之有主公,如枯木逢春也!

生:吾之有主公,如青春再来也!

……

第二,善立轴心去导,让文言内涵的挖掘脚踏实地

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更加惜墨如金字少意丰,更需要反复揣摩咬文嚼字。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能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钱老深谙此理。因此他提倡为了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所以教学要讲求“设计”,要“定线”——也就是找到一条最少迂回、时间上最宝贵的捷径。他提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做“减法”——尽量减少那些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能够目标集中,环节简明,路线清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善于挖掘焦点问题、妙点问题、热点问题,并以此为主问题支撑文言课堂,使文言教学头绪少,挖掘深是钱老文言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这样总结: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其中一个表现是“预设”的传统理念遭到严厉质疑和批判,“生成”之风越刮越猛。在这种背景下重温钱老“教师是主导”的理念,倍觉体贴和温馨。钱老是高度讲究课堂设计的,他的“导”,不是逆其势而“牵”,是因势利导,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而“导”。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

所以,钱老的课堂,从整体上来看是大刀阔斧地改革,从细节来看,却无不细腻、圆润。体现在文言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既开阔,细微处字词句的咀嚼又极精致深入,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因为导得巧,导得及时,导得到位,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钱老的导,来自于自己对教材独到的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来自于导出潜能、导出规律、导出乐趣的追求,所以不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感染,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也正是在钱老的启发下,在文言教学中,我也把对文言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作为首要任务,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牵一发动全身的轴心问题,提挈起全篇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的层面得以不断翻新。

比如,在上《湖心亭看雪》时我问:张岱巧遇金陵客,他也像金陵客一样满心欢喜吗?在《陋室铭》和《爱莲说》的整合教学中,我问: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在上《出师表》时,我问:如果你就是诸葛亮,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写这篇《表》有哪些难……

总之,以钱老的《愚公移山》为起点,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种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让学生潇潇洒洒走进文言文天地,痛痛快快的感受文言魅力。文言文的教学,也完全可以通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熏陶和谐共振,以达到形成学生语文涵养,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人文精神,铸造高尚人格的目的。也正是在这样的理想的激励下,这些年来,在文言教学中,我投入了较大的热情和较多的精力,在文言情景化教学、诵读教学、整合教学、仿真教学上都做了一些探索。并以后面展示的几个并不成熟的课例,就教于大方之家。

《狼》教学实录

王君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在童话里认识过一位农夫,他在大冬天里遇到了一条即将要冻死的蛇,结果怎么样呢?

生(争先恐后):他用身体去温暖了这条蛇。结果蛇醒来后,就把这个农夫咬死了。

师:这位农夫好心没有好报,真是可怜。人们常把“毒蛇猛兽”并称。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聊斋志异》这部名著,去认识一位屠户,他遇到了两条穷凶极恶的狼,他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板书“狼”)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诵一二自然段,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用文中的原句原词证明你这样回答是正确的。

(生大声自由诵读)

师:请问:屠户当天的生意做得好不好?

生:好。因为文中说“担中肉尽,只有剩骨”。

师:那两条狼是远远地跟着屠户吗?

生:不是,是紧紧地跟着屠户。因为文中说是“缀行甚远”。

师:两条狼团不团结啊?

生:团结。因为文中说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还有“并驱如故”,这两条狼配合得挺好的。

师:看来一、二自然段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现在再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诵第三自然段。你们读完后,老师要为你们翻译,老师的翻译中穿插有四处错误,要求你辨出错误并能在课文中找出依据。我们还各请男女同学派出一位代表到黑板上写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联想到的一些成语,比比谁更强。

(生自由诵读,并派出代表到黑板边准备)

师:现在我开始讲故事了,请同学们仔细听。屠户很困窘,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四面都有麦场,麦场主堆了很多杂物在里边,覆盖成了小山丘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它的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们和屠户面对面地坐着。

生:“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不对,应该是“受到攻击”,“敌”在这里不是敌人,而应该是“攻击”。

师:很好。“敌”在这里是动词。还有哪些成语中“敌”也作“攻击”讲呢?

生:腹背受敌。

师:“敌”还可以作“抵抗”、“相当”讲,比如——

(生列举腹背受敌、势均力敌、寡不敌众等,生写。师表扬)

生:“顾野”老师也讲错了,不应该是“四面的原野”,而是“屠户往旁边看四周的原野”,“顾”是动词“看”的意思。

师:真好!“顾”作“看”讲还有哪些成语?

生:左顾右盼。

(师提示学生讲出左顾右盼、顾盼生辉等词语,师表扬,生写)

生:“积薪其中”也讲得不对。“薪”不是杂物,是柴草。

师:哦,“薪”作柴草讲,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生:抱薪救火。

生:卧薪尝胆。

生:还有一处错误。狼和屠户不是面对面地坐着,它们是瞪大眼睛对着屠户,老师没有把“眈眈”的意思讲出来。

师:哦,这个错误老师不该犯。我们不是经常说——

生:虎视眈眈!

(生写)

师:同学们,这是故事的开头部分。如果老师用“遇狼”来归纳第一段的话,你可以用各用什么词来归纳第二第三自然段呢?来,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生:第二段可以用“惧狼”。

生:第三自然段可以用“御狼”。

(师板书:遇、惧、御)

师:现在我们来分角色读。左边的同学代表狼,右边的同学代表人,分别读记叙狼和人的句子,读的时候注意体会当时的气氛。

(生齐读。又请两位同学分别读)

师:大家读的味道还不够。来,这样,我们去掉“骨已尽矣”中的“矣”,对比朗读,体会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生分别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骨已尽,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生:有“矣”,更能显示出屠户的心急如焚。没有“矣”,就不能显示出危急关头的紧张气氛了。

师:对,让我们把这个“矣”读好,读出人狼对峙时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紧张气氛。

(生再读,反复读)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故事将如何发展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第四段和第五段的朗读录音。老师绘制了两幅《杀狼图》,图中有多处与情节不符,请同学们观察后指出来,并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请写词语的同学继续写。

(生听该段朗读录音,观察两幅杀狼图)。

生:图中的狼不应该趴在地上,而应该像狗一样坐在地上。老师理解错了“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

师:哦,“犬坐于前”,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么又跑出犬来了呢?

生: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哦。“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那我们说“犬牙交错”什么意思?考考大家聪明不聪明。

生:狗的牙齿交错着。

师:对吗?再想想——犬坐于前。

生:像狗牙那样交错。

师:真聪明!

师:弄懂了意思,就不会读错了。来,让我们把这个难句的正确的停顿读出来。(师指导学生反复读)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上才对。“目似瞑”,瞑的意思“闭眼”。

师:真仔细!我们常说死不——

生:瞑目。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图中狼的神态太凶恶了,原文中说“意暇甚”,“暇”应该是悠闲的意思。

师:我们常说“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意思比较相似,“暇”如何讲呢?生:空闲。

师:还有哪些词语的“暇”字有“空闲”的意思?

生:应接不暇

生:目不暇接

生:白玉无瑕。

(师在黑板上纠正对比“瑕”和“暇”的不同,生继续写)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颈子上,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

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人……

生:斩首示众。

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

生:身首异处。

生:原文中说那条狼是“止露尻尾”,意思是说它的身子钻进草垛子中去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可是图中它的身体露得太多了。

师:好,读得仔细,观察更仔细,好小子!这条狼在干嘛啊?

生:他在打洞。

师:故事中说“洞其中”,这个“洞”的用法要注意,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太一样。生:这里的“洞”是“打洞”的意思,是动词。

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众大笑)

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

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

师:天啊!这真是容易理解错误啊,大家一定要牢记啊!

(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语,生写)

师:同学们找得又快又准,真是好样的。现在大家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了,咱们再来大声地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重现当时的场景。

(生分角色朗读,师指导尝试背诵)

师: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一部分讲的是屠户——

生:杀狼!

(师板书:杀)

(总结黑板上写的字词,改错,朗读,对优胜者给予掌声鼓励)

师:现在老师想起了开头提到的那个故事。屠户没有重蹈农夫的覆辙。农夫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生:是农夫自己造成的。因为农夫认敌为友,引狼入室。

师:屠户一开始就能意识到狼是自己的敌人,在这点上他比农夫高明多了。但是,在遇狼的过程中,他有没有和农夫一样糊涂的时候?

生:有!就是他投骨给狼的时候。

(师板书:画骨)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大家想象一下屠户在投骨时,他在想什么?

生:他想:狼啊狼啊,你吃了我的骨头,就放过我吧。(生笑)

生:狼啊狼啊,我们打个商量吧,我把我所有的肉骨头都给你,你吃饱了就乖乖回家吧!(生笑)

(师板书:妥协)

师:大家再想象:如果狼有思想。它们在啃骨时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骨头真好吃,屠户的担子里一定还有!

生:猪肉骨头好吃,屠户的肉一定更好吃!(众笑)

生:狼兄,冲啊,美餐一顿人肉,此生可休矣!(众笑)

师:屠户虽然一时糊涂,但幸运的是现实的残酷让他迅速清醒过来。为了不使自己成为狼的最后一块骨头。他当机立断,放弃了对狼的幻想,而拿起了——刀!(师板书:画刀)

同学们,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难免会有遇到“狼”的时候。生死关头,是低头妥协,还是高高举刀,往往会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承受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不就是当初清政府为向英帝国主义乞求妥协而付出的沉重而惨痛的代价吗?可是,英产国主义这条狼没有就此满足,相反,却引来了法、意、德、日一群“恶狼”。在我们生活中,不是也有许多人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投之以骨”的事例吗?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比如校园暴力。

师:结果怎么样?——我们的软弱妥协只能助长邪恶者的贪婪凶恶,导致“两狼之并驱如故”的结局。我们的正确态度只能够是:拿起手中的刀,这时候,老师所指的刀还是不是屠户手中的刀?它象征着什么精神?

生:斗争、正义

生:勇敢、抗争

(师板书:正义、斗争)

师:除了敢于斗争,屠户之所以取得胜利还因为什么原因?屠户为什么“奔倚其下”?生:占据有利地形。

师:如果屠户不“暴起”,后果将会怎样?

生:主动权就会被狼抓在手里。

师:这启示我们斗争的时候还要抓住有利时机。

师:假如屠户不“转视积薪”后,后果将怎样?

生:会被另一条狼偷袭。

师:这提示我们斗争的时候还要如何?

生:要高度警惕,有彻底斗争的精神。

师:故事中的屠户不仅敢于斗争,而且最可贵的是能够在斗争中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师板书:“智慧”)

师:面对邪恶势力,只要我们应用智慧勇敢斗争,坏人必将和“狼”一样“顷刻两毙”。在正义和智慧面前,一切邪恶永远都只能是跳梁小丑。让我们再一次为屠户的胜利喝彩,再一次嘲笑那两只贪婪狡猾的狼。让我们动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得还不够好,来,我们去掉“矣、哉、耳”,比较一下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语句子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生对比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亦黠,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止增笑。)生: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

生:加上“矣、哉、耳”,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

师:对啊,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态度是什么?

生:笑狼!

(师板书:笑)

师:让我们用正气,用勇敢,用智慧去涤荡世界上的一切邪恶。让我们的世界没有了豺狼虎豹,没有了毒蛇猛兽,真正变成幸福美好的人间。

(在朗读中结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