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王君《导出文言文教学的精彩——钱梦龙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钱梦龙《教师的价值》读后感

钱梦龙《教师的价值》读后感很久没有这样安静地读书了,此时我安静地坐着,阅读钱老隽永、睿智、温润的文字,在这里,我不仅读到了最好的语文教法,还读到了最美的人生。
更为惊喜的是,我在书中读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检查了自己、激励了自己。
钱老的文字如潺潺的清泉,流过我近乎干涸的心间;钱老的教学历程似传奇一样,撩动了我对教学的渴望。
一边读书一边回顾、反思自己的教学,甚至有些激动,这是我读钱老着述时的真实状态。
阅读中,我时而安静,时而兴奋,甚而至于拍案叫绝。
我竟至于有些跃跃欲试,竟至于有些迫不及待。
但是慢些走,欣赏啊。
我该先让自己沉下来“读得入”,而后才能轻盈地“读得出”。
我要对隽永的文字作梳理,对精彩的课堂作回放,让生动的课堂烙在我心里,成为最美的影像。
大道至简,钱老的语文教法用“三主”两个字来精要概括,这两个字包含着无比丰厚的意蕴。
“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通过阅读钱老的着述,我读出一位教学大家内心的温情来,“三主”不是冷冰冰纯技术,是心怀学生的热心肠,表现为钱老对学生的关爱,对讲台的挚爱,对教育的热爱。
在读钱老的着述前,“三主”的说法我能脱口而出,可是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或许只是把它们当作口号了。
用心读完钱老的着述,我才发现有不少的误读,比如,“学生为主体”,以前我以为仅仅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自己去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可是怎样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却没有任何的思考和准备。
教学实践中,课堂虽然开始热热闹闹,但是最终冷冷清清,接下来不可避免的便是学生的质疑和不信任,甚至师生之间的隔膜。
我变得困惑起来,怀疑起“三主”的理念来。
认真读完钱老关于“三主”的来源、思考和解读后,我发现自己理解的肤浅和粗陋。
其实“学生为主体”前提是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导引他们走对路,不走歧路。
首先老师要对线路、走法和风景的熟悉,以此为基础去引导他们,才能让他们自主畅快地漫步、跋涉在语文美好的风景中,自主地去欣赏、吸收、感悟。
钱梦龙教师的价值读后感

钱梦龙教师的价值读后感读了关于钱梦龙老师价值的文章后,我就像挖到了教育界的宝藏一样,满脑子都是惊叹号。
钱梦龙老师啊,就像是教育界的魔法师。
他的那套“三主”理念,就像魔法咒语一样神奇。
“学生为主体”,这可太对味了。
想想以前那些传统课堂,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就像个小木偶一样被动地听着。
可钱老师就不一样,他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这就好比一场戏,以前是老师演独角戏,现在是学生们的大舞台。
学生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就像探险家在未知的知识大陆上寻找宝藏,多带劲啊!还有“教师为主导”,钱老师就像一个超级导航员。
他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该往哪走,而是巧妙地给点小提示,引导着学生绕过知识的暗礁,朝着正确的方向航行。
他不是那种拿着大棒指挥学生的独裁者,而是一个智慧的引路人。
他能敏锐地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然后轻轻一吹,让这火花变成熊熊大火。
我就想啊,这得需要多高的教学艺术啊。
我仿佛看到钱老师在课堂上就像一个指挥家,用他那独特的指挥棒,让每个学生都演奏出知识的美妙音符。
“训练为主线”,这又像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钱老师不是只让学生空泛地学习理论,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让知识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脑袋里。
这种训练可不是那种枯燥的、让人想打瞌睡的机械训练,而是充满趣味、像游戏闯关一样的学习之旅。
就像把知识变成了一个个小怪兽,学生们在不断挑战这些小怪兽的过程中,把知识都收入囊中。
钱老师的课肯定就像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充满了惊喜和奇迹。
他能让那些原本觉得学习枯燥的学生,眼睛里闪烁出对知识的渴望光芒。
他的存在就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像种一颗种子,慢慢地浇水施肥,看着它长成参天大树。
他对教育的价值,那可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知识这么简单。
他就像一颗启明星,照亮了教育工作者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知道,原来教育可以这么做,可以这么充满活力和创意。
他就像一个教育界的传奇大侠,他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小虾米充满了斗志,想要在自己的教育小天地里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钱梦龙的教学实践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钱梦龙的教学实践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作者:张帆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0期摘要:钱梦龙的思想自问世以来褒贬不一,但他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给后辈教师带来启发和鼓舞却从未间断。
本文旨在走近钱梦龙老师,通过对其教育教学实践和思想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最让笔者有启发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生为本”的学生观,独立解读文本的教师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钱梦龙;学生;解读文本;自学一、“以生为本”的学生观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体系充满了“以生为本”的思想,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一个是在教学活动中遵从“学生为主体”,另一个从人道、情感方面来说,要关怀学生的心灵。
钱梦龙认为,从教学认识论的角度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说,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从学习论的角度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学论的角度说,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钱梦龙将“学生为主体”列为三主之首,说明他认为学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心中首先要有“学生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这种观念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而且潜在地支配着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
我们可以从钱梦龙老师的一些教学实践中体会感悟。
钱梦龙老师在上课之前一般都会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再让学生互相解答别人的问题,不会的先查字典,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才会加以点拨和启发。
例如以下的师生对话:师:上一课(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钱梦龙导读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钱梦龙导读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导读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言文。
钱梦龙是我国教育界知名的语文教师,他提出的导读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钱梦龙导读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钱梦龙导读法的理论基础钱梦龙导读法主要是基于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深刻理解而提出的。
他认为,学生在初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词汇量少、语言句式陌生、语境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他们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力度不够。
钱梦龙导读法主张通过设置导读目的、导读提问、导读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把握古代文言文的内容和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钱梦龙导读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 导读目的的设置在教学设计中,钱梦龙导读法强调要设置清晰的导读目的。
要让学生明确自己阅读古代文言文的目的,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知和思考。
在教学《论语》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导读目的为“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让学生在阅读时聚焦于这一目的,更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
2. 导读提问的引导导读提问是钱梦龙导读法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和探索。
在教学《史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进一步理解文本背后的价值和思想。
3. 导读引导的实施钱梦龙导读法主张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导读引导。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
教师可以针对文言文中的生词、句式、语境等进行详细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三、钱梦龙导读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效果通过对钱梦龙导读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和效果考察,可以发现其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看钱梦龙老师教学

看钱梦龙老师教学《愚公移山》的启示礼县二中郑磊观看了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为钱老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
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六七年。
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
钱老的教学讲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具体到课堂,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老语文教学的精华。
钱老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独到理解全方位地渗透在自己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常有让人叹为观止之处。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三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一是对于古文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言教学探索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魂阵。
新课改前,我们往往“因言而废文”,有大讲古汉语知识的,想凭借文言“规律”一通百通;有大讲文言写作方法的,想凭借古代范文教会学生写白话文。
课改之后,又往往“因文而废言”,文学鉴赏成了时尚,课堂上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却单单忘记了“文言”课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打好文字方面的阅读基础。
但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
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二是巧设情景去导,让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充满情趣。
《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
“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作者:姚雅丽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虽然《导读的艺术》出版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但是书中体现出的语文教育理念历久弥新,“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更是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本文将从从语言本身出发、重文言语感培养、重语文能力训练等三个方面论述该书对于今天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导读的艺术》钱梦龙启示一.从语言本身出发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就是语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两者合称,即为语文。
从钱梦龙老师的《导读的艺术》一书中,可以看出钱老师时刻不忘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出发点。
在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钱老师问学生:“既然你们已经在地理课本上读到过死海的知识,那还有什么必要再读这篇课文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知道地理书上介绍的死海知识是很简单的,这篇课文写得更加生动,他们可以学习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将这一事物说得生动有趣的。
其实,钱老师的这一问题也可以给今天的语文教师们许多启发,许多说明文在地理、物理、生物书上都有所涉及,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花时间带领学生学习这些文章。
其实,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出发,领悟语言中表达的内容、情感,学习文章的语言、写作手法,最后能“以我手写我心”。
钱老师的这种教学思想可以给今天那些将《苏州园林》这样的课文上成旅游课的教师以启发,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不应该变成一个秀场,只注意表面的热闹,而忘却了语言的本质,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教《论雷锋塔的倒掉》一课时,一学生提出疑问“‘雷峰夕照’究竟美不美”,另一学生发表观点“我想‘雷峰夕照’的景色大概还是比较美的,可是作者对它没有好感,所以要说它不美”。
钱老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肯定了学生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告诉学生重要的不是得出结论,而是要细细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
在学生提出“‘并不见佳,我以为’是不是就是‘我以为并不见佳’”时,钱老师先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稍有难度,让学生暂且不忙发表意见,先把这个句子再朗读几遍,细细体会,哪些字要读得着重一些,强调一些,然后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倒装句式。
教学名师的成长智慧及其启示——以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为例

文精 神 和高贵情 感 的熏 陶 。l 以上论 述 中 ,我们 6 ) 从
不难看 出钱先生 的语文课 程观与其 长期 执著 的教 学 追求 之间的关联 。
” 的权 威论 断 当然也 不能 不有 所怀 疑 和保 留 。[ 3 1
钱先 生不是 简单地否定 或情绪化 地表达 ,而是从 思 维 方法 和学 理依 据上 进行 深入 分 析后指 出 ,“ 课 新 标 ”只是 端 出了 “ 工具性 和人文 性统一 ”这样 一个
期 以来人们 在语文课 程性质方 面 的争论 。对 此 ,钱 梦 龙先 生也 有 自己的思 考 。他 不 太赞 成 “ 工具 性 ”
和 “ 文 性 ” 的 讨 论 ,甚 至 不 赞 成 用 这 两 个 概 念 , 人
推 而 广之 ,对 新课 程 中关 于 “ 工具 性 和 人 文性 统
一
教师 教育
教 学 名 师 的 成 长 智 慧 及 其 启 示
以语 文特 级 教 师钱 梦 龙 先 生为 例
田 良 臣
【 摘 要】 学 名 师 的教 育 智 慧包 括 显 性 的学 科 教 学 实践 及 其 理 论 积 淀 、教 育 教 学 探 究及 其 相 关 主 张 , 教 也 包括 隐性 的蕴 藏 在 其 专 业发 展 过 程 中 的成 长 智 慧 。 多年 来 ,人 们 关 注 和 研 究 较 多的 是 教 学 名 师 的 显 性 智 慧 , 而对 他 们 隐性 的成 长 智 慧缺 乏 深 入 开 掘 ,这 在 客 观 上 造 成 了对 一般 教 师 的专 业 发 展 极 具 启 发 和 借鉴 价 值 的 宝贵 资 源 的流 失 。 走 近 语 文特 级 教 师 钱 梦 龙 先 生 ,通 过 对 其 成 长 历 程 的 梳 理 和 解 读 ,从 个 案 中初 步揭 示教 师名 师 的成 长 智 慧 ,具 体表 现 为 :立 足 学 科 教 学 ,建 立 自己的 课 程 观 ;反 思 自己 的 成长 并 进 行理 论 概 括 ;穿 行 在 理论 与 实践 之 间 ,做 创 生 性 的 对话 者 。
学习钱梦龙心得体会1

学习钱梦龙心得体会洋墩中学杨德志2017年6月20日钱梦龙,是中学语文界著名的特级教师。
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
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科研及学校管理工作,创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模式的语文导读法,其核心理念“主体—主导”说,曾引起教育理论界的争鸣并得到普遍认同。
语文导读法自创立二十多年来,对语文教学乃至各科教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钱梦龙与导读的艺术》,并发表各种教育教学论文约一百万字,其中《导读的艺术》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论文《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及教学模式》获全国教学改革金钥匙奖。
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钱梦龙有句名言“在创新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
钱梦龙曾经说过“我不是学师范的,当教师完全是出于个人的选择。
我初中毕业以后,因母亲病逝,家道中落,只读了三个多月的高一就失学了。
在家呆了半年左右,上海解放,翻天覆地的变化激起了我投身社会的热情。
可是我能为这个新生的社会做些什么呢? 当时我第一个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当教师。
因为我的心中装着一位教师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
老师送给我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
自卑的阴影笼罩着我,使我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
但在我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终生难忘的好老师棗武钟英老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总的来说,通过了解钱梦龙的事迹,对我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尤其对于我这样经验不够丰富,且更加缺乏理论修养的教师,有着指引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出文言文教学的精彩——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给我们的启示作者:王君【案例启示】在今天重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依旧为钱老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
近三十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六七年。
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
所以,在迷茫的时候,重温钱老的导读思想,研习《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
钱老的“导读”讲究“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具体到课堂,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老语文教学的精华。
钱老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独到理解全方位地辐射和渗透在自己丰富多彩的“导读”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常有让人叹为观止之处。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两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于文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首都师大的刘占泉老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8年第一期)上提取出四种观点:文化传承说、文学浸润说、能力培育说、综合说。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可商榷之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言教学探索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魂阵。
新课改前,我们往往“因言而废文”,有大讲古汉语知识的,想凭借文言“规律”一通百通;有大讲文言写作方法的,想凭借古代范文教会学生写白话文。
课改之后,又往往“因文而废言”,文学鉴赏成了时尚,课堂上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却单单忘记了“文言”课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打好文字方面的阅读基础。
但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
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其次,透视《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们可以欣赏到执着地追求“导读”的钱老在文言文教学中精妙的“导”的艺术。
第一,巧设情景去导,让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充满情趣《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
“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
钱老总是在尝试着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
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
又如在《核舟记》中,课堂上钱老与学生这样问答——问:奇巧人王叔远之核舟以何物为之?答: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问:舟长几许?高几许?答: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问:舟有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则何所见?答:雕栏相望焉。
问:闭之,则何所见?答: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看来,早在三十年前,钱老就已经在自觉地实践现在刘占泉老师所总结的“仿真型”的文言教学的思路了。
“仿真型”文言教学,乃是将学生的文言活动设置在特定的语言交流环境里,通过使用文言来进行“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文言”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尤其是提高对“文言”应用细节方面的分辨率,加强积淀文言语感的有效性。
这样的文言导学,把学生“导”向了一个主动求知的情景中去。
文言字词句的学习因此而有了“活”和“实”的双重特点。
活字当头,实在其中,文言学习自然就会呈现出生命活力。
就是在钱老的启发下,我对蒲松龄的《狼》一课的字词教学的设计也煞费苦心。
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的:第四自然段是高潮部分,为了让学生保持热情,津津有味地深入理解课文,我绘了两幅《杀狼图》,图中也有错误,要求学生找出来,细读课文并拿出依据,老师适当延伸并注意一词多义的归纳。
给插图纠错:这对初一的小同学来说,该是多么刺激的事情。
比如在阅读观察后学生指出,狼不应“趴在地上”,而是“犬坐于前”,此时,不是讲清这个难句的意义和读音停顿的最好时机吗?图中巧设的许多错误,一次一次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重点词语的高潮,比如学生又跳又嚷地指出:狼的眼睛怎么是睁开的呀?狼的表情怎么那么凶恶呀?刀怎么砍到狼的颈子上去了?还有,“股”不是屁股是大腿呀……于是,在这样的发现和争论中,“瞑”“暇”“首”“股”等重点实词一举突破了。
纠错的过程,是注释和课文再次合璧的过程,是文字与形象的立体交流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的过程,是选择判断的过程,是思想变为语言文字的过程……此时,学生手眼心口并用,每一处发现,都将激起他们全身心的兴奋,学生将以最亢奋的状态真正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又如,我学习钱老的仿真型教学,在《隆中对》中有了这样的教学片段:师:文章结尾,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同学们想想,如果诸葛亮也要用一句话表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也用比喻的方式,也用文言文,他可以怎么说?(生沉默,思考)生:吾之有——师:称主公,《三国演义》中都这样称呼的。
生:吾之有主公,犹大鹏展翅也!师:行吗?生:不太好,诸葛亮自称大鹏,太不谦逊了。
生:吾之有主公,如虎添翼也!师:比喻不错,但好像也有点儿不对。
生:这话最好第三者来说比较合适。
师:好!再来。
生:吾之有主公,如困鸟放飞也!生:吾之有主公,如枯木逢春也!生:吾之有主公,如青春再来也!……第二,善立轴心去导,让文言内涵的挖掘脚踏实地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更加惜墨如金字少意丰,更需要反复揣摩咬文嚼字。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
老师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能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钱老深谙此理。
因此他提倡为了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所以教学要讲求“设计”,要“定线”——也就是找到一条最少迂回、时间上最宝贵的捷径。
他提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做“减法”——尽量减少那些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能够目标集中,环节简明,路线清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善于挖掘焦点问题、妙点问题、热点问题,并以此为主问题支撑文言课堂,使文言教学头绪少,挖掘深是钱老文言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
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这样总结:师:对了。
一个是“疑”,一个是“笑”。
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
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
这个很重要。
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
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其中一个表现是“预设”的传统理念遭到严厉质疑和批判,“生成”之风越刮越猛。
在这种背景下重温钱老“教师是主导”的理念,倍觉体贴和温馨。
钱老是高度讲究课堂设计的,他的“导”,不是逆其势而“牵”,是因势利导,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而“导”。
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
所以,钱老的课堂,从整体上来看是大刀阔斧地改革,从细节来看,却无不细腻、圆润。
体现在文言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既开阔,细微处字词句的咀嚼又极精致深入,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儿”。
因为导得巧,导得及时,导得到位,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钱老的导,来自于自己对教材独到的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来自于导出潜能、导出规律、导出乐趣的追求,所以不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感染,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也正是在钱老的启发下,在文言教学中,我也把对文言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作为首要任务,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牵一发动全身的轴心问题,提挈起全篇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的层面得以不断翻新。
比如,在上《湖心亭看雪》时我问:张岱巧遇金陵客,他也像金陵客一样满心欢喜吗?在《陋室铭》和《爱莲说》的整合教学中,我问: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在上《出师表》时,我问:如果你就是诸葛亮,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写这篇《表》有哪些难……总之,以钱老的《愚公移山》为起点,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种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让学生潇潇洒洒走进文言文天地,痛痛快快的感受文言魅力。
文言文的教学,也完全可以通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熏陶和谐共振,以达到形成学生语文涵养,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人文精神,铸造高尚人格的目的。
也正是在这样的理想的激励下,这些年来,在文言教学中,我投入了较大的热情和较多的精力,在文言情景化教学、诵读教学、整合教学、仿真教学上都做了一些探索。
并以后面展示的几个并不成熟的课例,就教于大方之家。
《狼》教学实录王君师:同学们,大家一定在童话里认识过一位农夫,他在大冬天里遇到了一条即将要冻死的蛇,结果怎么样呢?生(争先恐后):他用身体去温暖了这条蛇。
结果蛇醒来后,就把这个农夫咬死了。
师:这位农夫好心没有好报,真是可怜。
人们常把“毒蛇猛兽”并称。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聊斋志异》这部名著,去认识一位屠户,他遇到了两条穷凶极恶的狼,他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板书“狼”)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诵一二自然段,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用文中的原句原词证明你这样回答是正确的。
(生大声自由诵读)师:请问:屠户当天的生意做得好不好?生:好。
因为文中说“担中肉尽,只有剩骨”。
师:那两条狼是远远地跟着屠户吗?生:不是,是紧紧地跟着屠户。
因为文中说是“缀行甚远”。
师:两条狼团不团结啊?生:团结。
因为文中说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还有“并驱如故”,这两条狼配合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