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的组方和应用

合集下载

三伏贴三九贴配方大全公布

三伏贴三九贴配方大全公布
异丙嗪、654-2、vb6针、克拉霉素
神阙、足三里、中脘、涌泉
呕吐、胃疼、腹痛、腹泻、发烧
18
寒泻
藿香、紫苏、厚朴、干姜、陈皮等
异丙嗪、654-2、vb6针、
神阙、足三里、中脘、涌泉
泄泻清稀、多泡沫、臭气不慎
19
热泻
葛根、黄连、黄芩、金银花、甘草等
异丙嗪、654-2、vb6针、
神阙、足三里、中脘、涌泉
炎疼惜康、曲安奈德、异丙嗪、卡马西平
腰椎处、
腰疼、放射疼、腿疼
57
附件炎
当归、香附、红花、丹皮、土茯苓、蒲公英等
替硝唑、左氧氟沙星、红花片、
气海、神阙、
白带黄下、小腹疼腹胀
58
宫颈炎
五培子、沙参、玄参、红花、土茯苓、避风草等
替硝唑、左氧氟沙星、红花片、
气海、神阙、
白带黄下、小腹疼腹胀
59
丰乳散
当归、淮山、黄芪、人参、青木瓜、蒲公英等
咳痰喘、
15
毛子感染
麻黄、杏仁、细辛、半夏、白果、川贝、等
阿奇、异丙嗪、氨茶碱、氨溴索
肺腧、檀中、神阙、涌泉
咳嗽、咳痰、咳喘、发烧、
16
肺内感染
麻黄、金银花、紫苑、杏仁、细辛、牛黄等
阿奇、异丙嗪、氨茶碱、氨溴索
肺腧、檀中、神阙、涌泉
咳嗽、咳痰、咳喘、发烧、
17
急性肠胃炎
葛根、黄连、黄芩、苍术、厚朴、等
姜黄、戴黄、黄柏、天南星、天花粉等
布洛芬、异丙嗪、
阿是穴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81
高血压
龙胆草、栀子、黄芪、泽泻、大黄、茯苓等
降压零号、双克、
大椎、神阙、
头晕、耳鸣、
82

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

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

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以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为标题,本文将介绍三伏贴的相关实施方案和流程。

一、背景介绍三伏贴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用于预防和治疗夏季常见病、多发病。

它采用草药制成的贴剂,贴于特定穴位,通过药性渗透,起到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二、实施方案1. 选择合适的贴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相应的贴剂。

常见的有清凉型、清热解毒型、祛湿型等。

贴剂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 准备贴贴工具:包括贴剂、贴纸、酒精消毒棉球、清水等。

在实施前要确保工具的清洁和消毒,以免引起感染。

3. 清洁穴位:使用酒精棉球擦拭贴贴部位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4. 贴贴流程:(1) 打开贴剂包装,取出贴剂。

(2) 将贴剂贴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注意贴剂的位置和方向。

(3) 用贴纸固定贴剂,确保贴剂牢固贴附在皮肤上。

(4) 若需要贴多个穴位,按照相同的流程进行操作。

(5) 贴完后,给予患者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三、实施流程1. 患者评估: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格检查等,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三伏贴。

2. 解释说明:医生向患者解释三伏贴的作用、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并征得患者同意。

3. 实施操作: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贴剂,并进行准备工作。

4. 贴贴过程:医生根据贴贴方案,将贴剂贴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并用贴纸固定。

5. 监测观察:在贴贴过程中,医生要对患者进行监测观察,包括贴贴部位的皮肤状况、患者的舒适度等。

6. 教育指导:医生向患者提供三伏贴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求,包括保持贴贴部位的清洁、避免擦洗、注意饮食等。

7. 随访评估:医生在一段时间后进行随访,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再次贴贴。

四、注意事项1. 三伏贴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在实施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和咨询医生意见。

2. 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贴贴部位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 贴贴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舒适度,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杏林经典一、什么是三伏贴?三伏时节,阳气最为旺盛,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此时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敷贴,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疏通经络,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从而达到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这种在伏天敷贴的方法,其实也叫三伏贴。

中医的这种治疗方法叫“因势利导”,在夏天温阳补阳其实是借助天时,正好这个时候阳气壮,比冬天补的效果好,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曾有人质疑过中医的三伏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

但我想说的是,养生本身就是一个修正体质的过程,效果肯定会慢。

中医的很多养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坚持才是硬道理。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一项课题,是观察三伏贴到底有没有效的。

第一年时,几乎看不出来有什么效果,第二年还没有什么差异,坚持到第三年就开始明显见效了。

二、你适合三伏贴吗?所谓“三伏贴”更适合阳虚的人使用,不能随意滥用。

例如,属于大火热体质的人,贴三伏贴肯定效果不好。

还有一点就是要看贴在哪里,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适合的,比如足三里,它是一个强壮穴,男女老少都可以贴,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随便贴了。

因此,不管是三伏贴也好,补阳药也好,如果滥用可能会造成无效甚至是反作用,最后倒霉的不仅是中医理论,更是患者自己。

三、三伏贴究竟什么时候贴?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4~6小时。

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夏天治疗脾胃病“三伏贴”有大作用

夏天治疗脾胃病“三伏贴”有大作用

夏天治疗脾胃病“三伏贴” 有大作用近些年来受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结构变更等因素的影响,脾胃不适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有脾胃方面的疾病,患者上腹部易出现不适和疼痛感,并伴随食欲减退、嗳气、呕吐、大便不畅、腹部怕冷等症状,吹风和受寒后不适和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受脾胃疾病的影响存在畏寒怕冷、四肢乏力等症状。

中医学中的三伏贴疗法,在夏季进行脾胃疾病调理中有着良好效果。

本文就三伏贴的作用、如何使用三伏贴、三伏贴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三伏贴及其作用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最早起源于清朝,在三伏天(农历节气小暑与立秋之间的一段时间)期间,根据个人体质及病症的不同,选择特定的中草药制作而成的药贴,贴于患者背部的特定穴位上,以达到预防疾病和改善症状的目的,是一种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中医学特色疗法。

对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慢性胃炎、慢性泄泻、脾胃虚弱、便秘、功能性胃肠炎等疾病都起到了良好的治疗作用。

此类疾病缠绵难愈,在夏季进行三伏贴的治疗,能够实现人体阳气和自然界阳气相接的目的,用季节的特点发挥出对人体健康的有益影响。

因为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夏季气温较高,人体内阳气上升、气血充沛、经络通达,此时是治疗慢性脾胃疾病的最佳时期。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阳气升发使得人体的腠理蓬松发散,经络气血流注也最为旺盛,在此时间外敷三伏贴可以有效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起到祛除寒邪、鼓舞阳气、强健脾胃、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能够将人体内的沉寒痼冷有效去除,最大限度地达到温脏驱寒的目的,减轻脾胃病症,预防旧病复发。

通过三伏贴的治疗,人体为秋冬寒冷季节储存充足的阳气,改善疾病情况的同时使得患者的免疫力得到提高,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改善疾病发作的程度,有效降低脾胃病的复发几率。

二、如何使用三伏贴治疗脾胃疾病三伏贴这种冬病夏治的特色治疗手段,适用于消化系统的大部分疾病,可以有效应用到夏季的脾胃疾病防治中,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肠炎、功能性胃肠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

三伏贴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观察

三伏贴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观察

三伏贴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观察目的观察三伏贴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按照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

观察组采用三伏贴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6%,优于对照组9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計学意义(P<0.05)。

结论三伏贴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候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三伏贴;喘可治注射液;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效果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气急、胸闷、喘息,同时伴有以呼气相的哮鸣音[1],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将可能转化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心力衰竭或是呼吸衰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皆产生威胁[2]。

本院以三伏贴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按照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

观察组:男39例,女22例;年龄范围16~72岁,平均年龄(68.4±3.1)岁;病程为3个月~17 a,平均病程(12.8±4.6)a;对照组:男37例,女24例,年龄范围17~77岁;平均年龄(67.9±2.7)岁;病程4个月~21 a,平均病程(13.6±4.9)a。

2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在外界条件刺激下反复发作喘息、气急或是咳嗽等,呼气哮鸣音,呼气相延长;每周不同频度和不同程度地出现如喘息、气急胸闷等症状。

三伏贴制作流程

三伏贴制作流程

三伏贴制作流程1. 准备材料和工具在制作三伏贴之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中药材:栀子、苍术、白芷、砂仁、薄荷、紫苏叶等;•配方药粉:如清凉油粉、冰片等;•胶水或蜂蜡:用于粘合药材;•纸张或布料:用于制作贴剂的基底;•刀具:如剪刀或刻刀,用于剪裁和雕刻;•研钵和研杵:用于研磨中药材。

2. 制备药材将所需的中药材按照配方比例准备好。

一般来说,栀子、苍术、白芷等可用量较大,而砂仁、薄荷、紫苏叶等可用量较少。

将中药材洗净后,放入研钵中进行研磨。

可以使用手持式电动研钵或传统的手工研钵进行操作。

3. 制作贴剂基底根据个人喜好和实际需要,可以选择纸张或布料作为贴剂的基底。

如果选择纸张,可以使用普通的白纸或药用纸。

如果选择布料,可以使用棉布或细麻布等。

将选好的材料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以适应贴在身体上的部位。

4. 粘合药材将制备好的中药材均匀地撒在贴剂基底上。

根据个人需要和药性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中药材。

然后将胶水或蜂蜡均匀地涂抹在中药材上,用手轻轻按压使其粘合在一起。

5. 添加配方药粉根据需要,可以添加适量的配方药粉。

配方药粉具有一定的功效和特殊的气味,可以增强三伏贴的疗效和香气。

常用的配方药粉有清凉油粉、冰片等。

将配方药粉均匀地撒在已经粘合好的中药材上。

6. 雕刻图案如果希望三伏贴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可以使用刀具在贴剂基底上进行雕刻。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创意,雕刻一些简单的花纹、文字或图案。

注意要轻柔地操作,避免损坏贴剂基底和中药材。

7. 干燥将制作好的三伏贴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其自然晾干。

可以选择室内或室外的阴凉处进行干燥,避免阳光直射。

根据天气和湿度的不同,干燥时间可能会有所变化。

8. 包装待三伏贴完全干燥后,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包装。

常见的包装方式有:用透明塑料袋封装、用纸盒包装或用保鲜膜包裹等。

在包装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三伏贴的整洁和卫生。

9. 使用方法将制作好并包装好的三伏贴取出,撕下背面的保护膜或纸张。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三伏贴中药配方及剂量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三伏贴中药配方及剂量

三伏贴得正确配方三伏天将至,每年到这个时候市民最关心得就就是把握时机,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治疗自身得疾病,尤其就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得患者有很好得疗效.用过一次三伏贴得市民都有这样得疑惑,觉得三伏贴确实就是管用得,但却不知道三伏贴得确切配方就是什么,为什么能起到这样好得效果?下面就请中医肺病专家姚儒省给市民解答疑惑。

姚主任表示,三伏天就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得时候,气血趋于体表,通过运用三伏贴,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幸温发散药物,调动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祛除身体疾病。

ﻫ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ﻫ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ﻫ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ﻫ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得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

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得临床经验与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得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与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她药物得透皮吸收作用。

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

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得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得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得初、中、末伏得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ﻫ贴敷部位:肺俞就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得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贴的组方和应用
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

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
1、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1、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1)消喘膏。

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干姜10%、麻黄10%、元胡10%,上药共研细末,以鲜姜汁调成糊状,摊于圆型硫酸纸或薄膜纸上。

纸面积约为10mm2;
(2)甘遂姜汁膏。

组成为: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各15g。

共研细末,等分成三包,每次用一包,以鲜姜汁调成厚糊状,摊成药饼四只备用。

(3)毛莨、天文草(均为鲜叶),各取3~5叶,捣烂成泥,加鲜姜汁调匀,做成直径2.5mm的药饼。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一)取穴:
常用穴:分3组。

1)大杼、膏肓;2)风门、脾俞;3)肺俞、肾俞。

操作:
敷药制备:按白芥子50%、细辛30%、甘遂20%的比例称取药物,共研细末,用鲜生姜汁调和,分做成直径1厘米大小的药饼备用。

于每年初伏、二伏、三伏进行治疗。

每次选一组穴。

贴敷时,先将麝香少许撒于药饼面上,用4厘米2大的胶布,将药饼贴于穴位上。

可敷贴1~3小时,如病人感觉灼热难忍,宜提前将药饼除去。

小儿贴药半小时即可。

上述三组穴位,轮流选用,3次为一疗程,每年完成一疗程。

(二)取穴:
常用穴:印堂。

备用穴:内关。

操作:
敷药制备:斑蝥一味(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

生用,去头、翅研末,亦
可炒酥研末过筛,装瓶备用。

一般仅取印堂穴,效不佳时改用内关穴。

令病人取仰坐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待干燥后,用一块1厘米见方之胶布,中间剪一黄豆大小孔,贴在穴位上。

以斑蝥粉适量,加水、蜂蜜、醋调为糊状(不宜太稀,以免流溢他处),将药物直接涂于小孔内的皮肤上。

亦可用干斑蝥粉置于孔内。

然后再取1平方厘米之胶布覆盖在原胶布上。

24小时后去掉。

每周1次。

6、慢性支气管炎(一)常用穴:分2组。

(1)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2)天突、神阙、膻中、命门、灵台。

备用穴:喘息加大椎、定喘;脾虚加足三里、丰隆;肾虚加肾俞、膏肓。

操作:
敷药制备:(1)参龙白芥散: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各等量,红参为1/10量,每10克药用海龙1条。

均研细末,密封保存。

使用前加适量麝香、冰片。

用时以鲜姜汁调成糊状,做成直径1厘米的圆饼。

(2)白芥子、细辛、白芷、甘遂、轻粉各等分,研细末,用蜂蜜做成蚕豆大药饼。

治疗时,每次取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据症加穴。

药物亦选一组合。

用参龙白芥散,应先令病人取适当位置,每穴拔罐5~10分钟(7岁以下只拔神阙,其它穴贴药)。

然后,贴上药饼,用胶布固定,20小时取下,个别痒甚者3小时取下。

于每年夏天入伏起头伏的10天中任选一天贴穴,以后每隔10天贴1次,共3次;冬季入九起,头九的9天内任选1天治疗1次,以后每隔9天贴1次,共3次。

一年连治6次为一疗程,连治二个疗程以上。

第2组药,可于平时贴敷,每次选1穴(双侧),先拔罐5~10分钟,然后用生姜涂擦穴位,令热,置饼于其上,以胶布固定。

每次贴24~48小时,3~4天贴敷1次,10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7~10天。

(二)取穴:
常用穴::风门、肺俞、膏肓
备用穴::定喘、心俞、肾俞、天突、膻中、足三里。

操作:
敷药制备:(1)白芥子、细辛、甘遂、洋金花各等分,麝香按6‰兑入。

(2)白芥子2g,、延胡索2g、,生甘遂1g、,生川乌1g、,牙皂1g、,桂枝1g、公丁香0.2g。

焙干,研细末过筛。

上述两药任选其一。

使用时将药粉用生姜汁(或麻油)调成泥状。

在每年夏天初、中、末三伏的第一天贴敷。

每次选2~4对穴位,治疗时取坐位,对选定的穴位常规消毒后,先用毫针直刺穴位,背俞穴向内斜刺,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不留针。

然后用制备的药膏2~3g左右,置于橡皮膏中央,贴在穴位上。

也可不经针刺直接贴敷,2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或蚁走感时揭去药膏,以局部微红或微微起水泡为佳,若贴敷局部反应不明显,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

还有很多寒性疾病,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配方!
效果不错,坚持三年以上的治愈率比较高!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
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或醋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