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日风潮中的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
近代爱国主义的特征【可编辑】

近代爱国主义的特征近代的中国史是屈辱的历史,是国家由盛转衰的历史,也是人民各个阶级奋斗的的历史,更是各种爱国主义涌现的高峰。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戊戌变法的六君子,北伐战争的勇士,无产阶级的共产党等等,在民族大义面前无不表现出各自的爱国情操,各种的奉献精神。
近代爱国主义的形式各种各样,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惜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第二,为从根本上抵御外侮而寻求富国强民之路的理性精神;第三,为促进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进步,奋起推翻腐朽落后封建王朝的革命精神。
这三种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发展到高峰,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把近代中国各个主张民族进步的阶级集结在一起,汇合成滔天巨浪,荡涤着中国社会的残渣弃物,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进步的巨大力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爱国主义得以空前的发扬光大。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的生存和解放,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中心主题,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抗争史,其间的奋勇献身精神,足可以上感苍天,下震鬼神。
以反侵略、争独立为前提,艰辛地寻求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同是近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在中国人民奋勇抗击,浴血奋战,并获得一系列战争胜利的形势下,腐朽的清政府竟慑于西方列强的气势,屈辱议和。
从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和扩大。
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了空前未有的卖国内容的《马关条约》,使爱国的中华民众对清政府由失望转为愤怒,并进一步发展为要求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在《马关条约》以后形势的推动下初步形成。
这样,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统治者腐朽的日益暴露,逐步走出了传统的忠君观念的阴影,转而向着“反清灭洋”方向发展,从而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结合起来,形成了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的反日情绪由来及其他

中国人的反日情绪及其它[1060](2008-09-22)最近几年,中国国内爱国青年的反日活动实在是如火如荼。
以至于到了今日,爱国与不爱国在不少人的眼里直接是同反不反日划上等号的。
对此,我真的感到非常虚无。
因为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八十年代,所受到的教育并不如此。
记得当时的课文中就有一篇谢冰心先生的文章叫《樱花赞》,内容是作者去日本参加会议,受到了一些本来正在罢工的普通出租车司机的特别款待。
并说出了“促进日中人民的友谊,也是斗争的一部分”这样令人心动的话。
冰心在文中的结尾,无比煽情地写到:“金泽的樱花,并不比别处的更加美丽。
汽车司机的一句深切动人的、表达日本劳动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的话,使得我眼中的金泽的漫山遍地的樱花,幻成一片中日人民友谊的花的云海,让友谊的轻舟,激箭似地,向着灿烂的朝阳前进!”据当时的教材参考资料称,此文的主题是为了歌颂日本人民革命斗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深厚友谊。
今天我们大概都知道了,这二者都是从何谈起啊。
另外一篇非常有名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在仙台》,节选自《藤野先生》。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记录了在日本学习期间的老师藤野先生对作者热心帮助的一些往事。
但是要注意,这是一段节录,其实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后面还记录了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在中国境内将中国人砍头的事情。
但是,这一段在当时的教科书中是找不到了,还是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这一当时的主旋律。
而当时的影视剧也充满了这一类的主题,象当时集中日两国许多影星的著名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还记得这部电影在当时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观看,并且还要写一篇观后感的。
当然,如果你要是不能体会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为了证明中国人民是侵华战争的受害者,同时日本人民也是侵华战争的受害者,故而两国人民必须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话,那么这篇文章你一定会不及格的。
这就是当时的教育,日本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无关。
所以,我们要谴责的是那个虚无缥缈的所谓军国主义,而不要把仇恨放到有形的日本人身上。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究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究作者:肖宏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0期摘要:在新时代条件背景下,西方自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各种非理性爱国主义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广大青年群体,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
面对意识形态的干扰、虚无主义思想的侵蚀、狭隘民族主义的抬头、网络思维的颠覆等诸多现实考验,要积极推进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内容时代化和载体多元化,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具体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年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困境与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险峻的国内外环境。
面对各种思想潮流的交流交锋交融,中国人尤其是作为中国未来的青年们,应该用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武装自己。
面对西方自由主义文化渗透、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侵蚀、狭隘民族主义干扰、网络思维颠覆等现实挑战,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推进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也是新时代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内外许多侵蚀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言论借助各种渠道干扰着广大青年。
可以说,在当今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出現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方自由主义的传播干扰着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观点在全球化时代迅速蔓延,这使得中国广大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认同遭遇了巨大困境,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下,一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逐渐消解、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心开始动摇、并逐渐由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趋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部分青年的公平正义观念等等[1]。
首先,西方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在我国的渗透和传播深刻干扰着青年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认同,受这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中国当代青年出现了个人本位、利己主义的思想。
狭隘民族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中最极端的一种。
为表示对自身民族的忠心与认同,不惜以各种手段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容易发展成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
这种人作为当政者要么使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侵略,要么狂妄自大、闭关锁国。
作为普通百姓,则热衷于政治运动。
喜欢游行示威、抵制外国产品,鄙视或者仇视外国人。
持有这种主义的人往往目光短浅、心胸狭隘。
这种人一般不是盲目自大,就是极度自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一部份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过巨大的压力,有时也会借此报复和发泄。
这种人一般有严重的仇富心理。
往往以维护民族利益为由,损害他人的私有财产。
例如“弹弓队”、“板砖队”等。
还有一部份人有严重的心理变态,喜欢看热闹、喜欢挑拨是非,例如“罗刚事件”中打电话冒充留学生的湖南某民工。
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中危害最大的一支。
会严重影响世界和平和社会稳定。
任何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应当主动远离这种主义。
要想了解民族主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
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无从区分。
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如今通常用以叙述英格兰;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
民族主义的两种度量标准(与相异的方法论)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之《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娅·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义:现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中日两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与特征

中日两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与特征(一)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复兴于20世界90年代,是当时国内外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理性,认为国家可以通过任何手段来获取和维护其利益。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坚持国家本位,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愿望和诉求;例如,打砸日车、诋毁使用日货的群众等行为,都是将自己的民族主义热情置于他人追求较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之上的表现;1第二,内容的空洞化。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以普通民众(尤其是广大网民)为主力军,他们倾向于在各种平台上喊口号树志气,动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大国颜面”等词挂在嘴边,但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具体指什么却一无所知;他们的热情往往昙花一现,对国家事务的情绪性评论远多于对民族和国家长久利益的思量。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普通民众自身相关知识匮乏所致,另一方面,便是民族主义内容空洞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2第三,应激性。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往往是间歇性的,即其集中爆发往往是伴随着特定的国际关系时间出现。
比如,当越南民众燃烧中国国旗的图片传到网上,中国民众怒不可遏;当听闻日本国会主张购买钓鱼岛,诸多网民在网上疯狂传播要集体筹资“购买”整个日本的言论。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不是基于共同的信仰或意识形态产生且稳固存在的,它的爆发是被特定事件刺激所致,这决定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短暂、激烈、不理智的特性。
正是基于这些特点,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否定性民族主义上升。
随着中国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国内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国外的世界,由此,相当一部分国民产生“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想法,并进而以爱国求变的名义攻击当今中国,批判中国的政治体制、鄙弃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宣传社会黑暗、国家前途暗淡的言论。
从表面看,此类行为仅是个人喜好导致的崇洋媚外,但深究起来,可以发现在这种思想下暗藏的是其躁动、矛盾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方面,厌恶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方面,又希望中国能够真正在各方面赶超西方。
爱国主义定义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主义什么是爱国主义一、定义:1、《辞海》: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
2、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故土、对祖国山河和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独立的一种凝聚力,是一个民族永恒而无价的精神财富。
3、爱国主义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独立而献身的精神。
4、爱国主义是一个很难给出确切定义的词语,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侧重面。
一般说来,爱国主义是指一国国民对本国的文化和历史的一种自我肯定和钟爱,是一国国民对自己祖国存在价值的肯定和推崇;是一切国民精神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可宝贵的一种,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内核所在。
二、基础:爱国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共同体对文化、种族的认同和凝聚,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爱国主义——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应当存在。
三、内涵: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奋起抵抗外敌的侵略,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完整。
第三,反对分裂和割据,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第四,勇敢勤劳,推动祖国的进步和富强。
2、爱国主义是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
它包括爱国的感情、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个层面的内涵。
国外对于爱国主义的各种解释苏联: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英国:在我们时代的语境中,我们的“爱国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敢说,我们的意思是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这种爱国主义不是短暂的、狂热的情感的爆发,而是安静而稳定的终生贡献。
——埃德莱 E. 史蒂文生(英国评论家、诗人)英国:爱国主义就是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于斯。
——乔治"肖伯纳(英国大文豪)美国:我无意彻底排斥爱国主义观念。
我知道它存在,并且我知道它在当前的争端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但是我敢断言,一场伟大持久的战争决不能仅仅靠这个原则来支撑。
厘清关于爱国主义的几个认识误区

厘清关于爱国主义的几个认识误区作者:薛传佳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05期【摘要】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在大众向心力基础上体现的道德认同,与国家凝聚力和荣辱兴衰密不可分,必须大力弘扬。
当今爱国主义精神被一些人曲解,对一些人思想造成干扰。
为此,我们必须克服对爱国主义认知上的障碍,明辨是非,以更坚定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内核凝聚力认知障碍【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爱国主义是凝聚民族精神核心的主要因素爱国主义是对国家最忠诚的情感表达,集中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爱国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分不开,是民族精神基因,已经深深植入中华民族传承。
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保持民族统一向心力,爱国主义无疑起到精神核心作用。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内在力量情感外放的表现,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特质,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支柱。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以一种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贯穿始终,历经艰辛历炼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积淀和思维定式。
爱国就是爱家园,而家园文化也是我国民众最珍视的思想情感,有着政治向心、感召和亲和力,这也是爱国主义能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核心的主要因素。
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大众广泛性特征,是国家凝聚力的道德基石。
首先体现在它作为伦理精神,集中体现伦理文化精华,是每一个国家成员在特定的生活空间内,长期共处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形成共同信仰的道德理念。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精神集中反映了国家社会人们的正义信念,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道德伦理的一种“精神意识”,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其表现也各不相同,有鲜明的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特征。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有广泛认知的国家伦理精神,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生活空间环境中形成,在所有伦理精神中最具广泛代表性,代表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
无论任何组织或个人,没有国家作为根基后盾,也就丧失了生存空间和发展保障。
爱国主义不等于狭隘民族主义-最新文档资料

爱国主义不等于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区别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就像阶级和国家最终都会消亡一样,爱国主义有朝一日也会消失,被未来的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国际主义所取代。
但是,目前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还不具备这种客观条件,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还具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它仍然是在一个国家内,把来自不同种族民族、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党派团体的人民大众凝聚起来,为着实现一个共同认可的目标而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因此不应该被淡化,更不应该被贬低。
多年来,我们在宣传教育中,始终强调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在这里,要注意区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切不可混淆或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误导。
爱国作为一种情感,是人类自国家产生以来对自己祖国持有的一种最深切的政治情感,这种深切的政治情感背后,是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除了法国引起我的兴趣和感情以外,我再没有别的兴趣和感情。
”而“爱国主义”这个词汇,晚近才比较通行,但从它所表现的爱国情感和内涵的爱国观念算起,大概同国家政权的存在一样古老。
爱国主义的要义是忠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
“力行者令人起敬,背反者为人所不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例如,法国的贝当元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民族英雄,但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德国投降,组织了傀儡政府,法国人民至今也不原谅他。
这也说明,西方国家标榜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包括不爱国的自由。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都表明,爱国主义是自有国家产生以来人类文明社会所拥有的共同价值。
民族主义观念是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才开始出现的,它强调民族认同、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等。
孙中山将这一观念引入了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问题。
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主义,最早只是“驱除鞑虏”、反对满清,后来发展为“五族共和”的思想。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中宣告:“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日风潮中的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
若是让中国人投票选出最讨厌的国家,日本必居榜首,历史上的种种让很多中国人对日本有着深刻的厌恶甚至憎恨。
而日本政府至今仍然不能坦诚面对历史,再加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领土争端,国内的反日情绪越发高涨,国人对于日本的不满引发了一系列抗议活动,我相信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中截然不同的两种出发点——爱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感情,它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状况来看,积聚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基本特征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
自秦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发展形式。
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虽也曾多次发生过民族间的冲突和战乱,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和割据局面,但总体来说,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是在统一的国家内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积淀。
从爱国主义的特有功能来看,它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韧,靠的就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
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中最极端的一种。
为表示对自身民族的忠心与认同,不惜以各种手段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容易发展成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
这种人作为当政者要么使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侵略,要么狂妄自大、闭关锁国。
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中危害最大的一支。
会严重影响世界和平和社会稳定。
中国明清时期的衰落就是由于当政者的狂妄自大和闭关锁国,这种主义威胁的不是个人或者某一小团体的利益,而是要把整个国家往悬崖推。
任何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应当主动远离这种主义。
那么究竟该怎么分辨爱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理性。
爱国是好的,但是必须要理性,古语有云:过犹不及。
当爱国的激情异化为狂热,考虑问题不经过大脑,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做判断,这样爱国主义就会往狭隘民族主义方向过渡,很容易如无头苍蝇一样原地打转;更有甚者被人利用,当了枪使,成为了别人的工具,这样的人怎么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呢?扰乱社会秩序,给国家增添负担倒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对于狭隘民族主义,我们要分清楚其中的两种人,一种是网络上很流行的“愤青”这样的人要么文化水平不高,要么年纪轻,没什么社会经历,很容易被人忽悠,以爱国为名义做出有害国家的事情,这样的人数量不少,但是由于只是思想不成熟,所以是可以通过合适的引导使他们重新走上正确的爱国道路的,而且由于这类人很有激情,可以对国家的进步做出很大的贡献;另一种是对于非所属民族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心理阴暗扭曲,类似沙文主义,甚至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法西斯主义等,此类人目的明确,自我主导,还能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有着极强的危害,必须采取强硬手段对其进行约束,责令其进行思想改造,若是已经违法乱纪,应依法给予惩罚,绝不手软。
实际生活的反日风潮,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抵制日货运动,以及由它发展而来的打砸抢烧日系商品店铺的严重违法乱纪行为。
首先,就抵制日货而言,我是持支持态度的,毕竟在官方的一系列行动之外,作为泱泱大国的人民,我们应该给予嚣张的日本政府一些警告用来表现我们的态度,在华日商的压力自然会传回日本,影响他们的态度以及决策。
而在历史上,抵制洋货多次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积极的意义。
以下列出几条:
1904年承认美国迫害华工合法的《中美会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款》期满。
但美方却胁迫清政府继续续约,由此激发了1905年大范围的抵制美货运动。
最终,美国政
府放弃续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旅居东南亚的华侨便一致决定抵制日货。
此举使得在新加坡经营时间最长、资本最雄厚的日商弘荣洋行宣告破产。
1947年1月,上海工人掀起的“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
此运动在其他地区的深入,促进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关于有人打着抵制日货的旗号进行打砸抢烧,我觉得已经没有必要讨论,这完全是由不法分子煽动群众造成的刑事案件,危害极大,主事人员必须依法处理。
这种行为与爱国毫无关系,非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还让中国在国际上大失颜面以及受害者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那么是不是和平非暴力的抵制日货就应该提倡了,我觉得不然。
首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商品算是日货?是日本国内产的?还是日本企业产的?还是说只要有日本股份的公司生产的都是日货呢?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商品已经很难说是哪个国家产的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国企”,很多都有日本的股份,毕竟自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崛起迅速,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几个经济体之一,而且经济结构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互补,中日合资企业不胜枚举,抵制日货,往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再者即使是纯粹的日资企业,很多都把工厂设在中国,它们在为日本创收的同时也给国人提供了工作机会,若是这些企业倒闭,这些工人该何去何从呢?再换一个角度来看,所谓日货根本抵制不尽,日本的制造业世界领先,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有日本产的零件,基本所有的相机镜头都是日本产或者日本与别国合作生产,除此之外,日本在工程塑料,控制系统,电子软件等方面都有强大的优势,说句直接的话,中国根本离不开日本。
那么对于日本的嚣张态度,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抵制日货是要进行的,但是这不是对抗日本的手段,而是表明态度的一条途径,日本经济已经很久没有起色了,在中国依赖日本的同时,中国市场也是日本经济的救命稻草,抵制日货可以给他们很大的压力。
然而想要最终解决问题,发展才是关键,日本那么多技术领先我们,我们想要不被其要挟,就必须打破这些枷锁,超越他们。
而在达到这一步之前,我们可以在其它很多方面对日本进行反击,比如电子产品方面韩国的技术也很好,中国可以与韩国加强合作来减少对日本的依赖,如此日本国内必然压力倍增。
就我们大学生来说,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学习,争取让自己能为国家贡献出更大的力量,所谓青年强则国强,人才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把自己锻造成可用之才,为祖国建设添砖添瓦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