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合集下载

《民俗学》考试提纲参考答案

《民俗学》考试提纲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时空以外的时空指的是一般事情相反的事情。

在民俗学里时空指的是人们日常的正常生活,例如说从早上到晚上的一天工作,休息,饮食等等。

那么时空以外的时空,跟正常民间生活不一样,人们可以丢掉一切紧张的工作进行的玩耍,但也有跟正常生活不一样有很多禁止做的事,有各种仪式。

例如,做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传统节日,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里所谓的“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

传统节日又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儿的太疯而招致长辈的责骂、身份的差异,如尊卑贵贱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而淡化。

总之,传统节日是人们给自己紧张生活的一个“假期”和“加油站”,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机会来享受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进行各种仪式,所以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2.史诗歌手是怎样“记住”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的?史诗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

史诗具有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程式化倾向、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等特点。

依据美国的米尔曼·帕里和艾尔伯特·洛德创造的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以及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根据这几个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模型,口头程式理论基本上解释了许多伟大的史诗歌手为什么能够记忆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行的史诗。

史诗歌手们并不是将史诗“背”下来的。

史诗歌手之所以能够记忆、创编、演唱鸿篇巨制的史诗,并非由于他们惊人的记忆力,而在于他们对程式、主题以及故事模式的熟练拿捏。

史诗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遵循着一种创作模式和规律,其中包括一些固定的常规语句和典型场景,被称为“口头程式理论”。

福师14秋学期《民俗学》期末考试A卷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师14秋学期《民俗学》期末考试A卷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师14秋学期《民俗学》期末考试A卷作业考核试题答案篇文章介绍了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民俗的法约力、民俗与法律的关系、民俗的起源和传播等。

下面对文章进行小幅度改写和格式修正。

传统民俗的法约力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对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它更多是一种惯性效应。

与法律相比,民俗更像是一种软件,它是社会统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的规范性是一种与法律并存但不一定一致的惯制形式,它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是靠人们的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

民俗的法约能力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着的,通常,它只存在于同一个民俗圈内的人群中。

一些民俗只有在你本人并实行时,法约性才真正体现。

在远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我们古代先民一年的生活节奏,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秋季则是收获的季节。

祓禊俗是一种古老的洁净仪式,人们相信水能洗去一切赃物,拔除一切不祥。

民俗的传播不仅仅是口头传承,更是一种心意载体。

心意载体是一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载体,需要凭借心意和悟性来理解。

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心意载体。

总之,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民俗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更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它们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民俗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会凝聚力。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放烟火、赏花灯等,这些活动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增强彼此的情感交流和社会凝聚力。

其次,民俗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许多民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传递着一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如孝道、敬老、友爱、和谐等。

最后,民俗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各地的民俗也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这种交流和融合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交融,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民俗学概论》物质生产民俗知识框架

《民俗学概论》物质生产民俗知识框架

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民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地域性:人民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形成随天体季节性和周期性。

•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

脱离这个需求的物质生产民俗是不存在的。

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科学性:物质生活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农业民俗(中心地位)•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农业耕作的时许、节令习俗•农历二十四节气•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对农业生产起指导作用。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反映的民俗心理是共同的•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或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

这是在我国农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我国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人们期望通过这类原始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

・这类习俗、信仰的产生和形成,主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落后,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其局限性也表现在这里。

・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类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既可以起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等作用;又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鹏】吉大19秋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二[3]答案

【奥鹏】吉大19秋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二[3]答案

【奥鹏】吉大19秋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5题,20分)
1、()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清代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B
2、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B
3、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C
4、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自然崇拜
B原始信仰
C灵魂崇拜
D迷信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B
5、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祀蚕神
B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祭祀紫姑神
D汉武帝祀太乙神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D
二、多选题(共10题,40分)。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 )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岀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民俗学导论》课程思政:注重民俗文化传承,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弘扬优秀民俗的使命感

《民俗学导论》课程思政:注重民俗文化传承,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弘扬优秀民俗的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信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 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民俗学导论课程思政的意 义
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民俗学导论课程,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民俗学导论课程,让学生更加自信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民俗学导论课程,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创新发展: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对优秀民俗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具时代特色。
交流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
策政论民
第 六
略的课俗 章
实程学
施思导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培养学 生的家国情怀、社 会责任感和文化自 信
教学内容:选取具 有代表性的民俗文 化案例,如春节、 端午节等
社会传承:通过社区、社团等活动,让更多人参与民俗文化传承
科技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网络化等,传播民俗文化
产质保
第 四
文护 章
化非
遗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 特点
定义: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指各族 人民世代相传, 具有历史、文化、 科学、艺术价值 的各种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
特点:非物质文 化遗产具有地域 性、民族性、传 承性、活态性等 特点,是民族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
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政府、社 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多种 方式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保护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是文化 遗产的重要组成 部分,传承民俗 文化有助于保护 我们的文化遗产。
添加标题
增强民族认同感: 民俗文化是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传承民俗 文化有助于增强 民族认同感。

【奥鹏】吉大19秋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二[4]答案

【奥鹏】吉大19秋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二[4]答案

【奥鹏】吉大19秋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二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5题,20分)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自然崇拜
B原始信仰
C灵魂崇拜
D迷信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B
2、()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

A祈望人寿年丰
B原始信仰
C禁忌
D科技发展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B
3、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是()。

A天师道
B太平道
C白莲教
D十姊妹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C
4、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是()。

A情歌
B时政歌
C仪礼歌
D生活歌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A
5、()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清代
[仔细分析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选择:B
二、多选题(共10题,40分)。

《民俗学》试卷

《民俗学》试卷

0048《民俗学》试卷 第 1 页 共 3 页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网络教育期末考试《民俗学》试卷学习中心:望谟职业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7]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年级:1403 姓名:罗吉海 学号:201403857084☆ 注意事项: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汤姆斯(thoms )答:1846年,汤姆斯(Thoms )英国考古学家。

2、《金枝》答:金枝》是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泽的巨著,集纳了全世界无数类似仪式和信仰的例证,从而显示出原始植物草木崇拜残余在现代农民中的存在。

3、祖先崇祀答:祖先崇祀是鬼神崇祀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国特别突出。

祖先崇拜是对民族,宗族、家 族及行业集团先祖的顶礼膜拜。

4、专用服饰答:专用服饰因生活、工作,庆典等不同需要而穿戴的各种传统民俗服饰,民间主要表现在 人生礼俗的各个环节上。

5、填箱答:填箱,拿嫁妆前一天,女家要行填箱礼,父母将嫁女的陪嫁品一件件递给哥嫂,由他俩 一一装入箱内,以示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带到婆家去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民俗与法律、政令的区别。

答:民俗的法约性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 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

2、为什么民俗具有很强的流传惯性?答:人们对民俗的传播,以口承的、心意的和行为的人身天赋的一些功能作为手段。

三、分析题(共20分)英国班尼(C.S.Burne)女士在《民俗学概论》(The Handbook Of Folklore)中说:“民俗学是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传留于文明民族中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

”并强调,这里所指的仅是无形的文化残留物,她说:“‘民俗’包括民众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的技术无关。

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70)《民俗学》复习思考题1、举例论述宗教与民俗的关系。

2、举例论述语言与民俗的关系。

3、举例论述民俗的扩布性。

4、学员所在地居住民俗概述。

(仅选其中一小类即可,如堂屋、厨房、厕所……)5、学员所在地服饰民俗概述。

(在头衣、上衣、下裳、足衣中任选一项即可。

)附注:本课程主要讲授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各类民俗的基本理论。

重点是民俗学的基本理论,难点是对传统民俗的解读及理论分析。

讲授课程时,我们有意识把重点和难点贯穿在民俗学理论分析中,而且尽可能多举相关例子,初衷的一个方面便是方便学员在复习时易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限于授课时间,讲授时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理论上,而将各类民俗事象糅于其中,即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常用方法。

对各类民俗事象的具体分析留给学员自己课后完成(梳理教材的相关部分)。

本课程非常注重田野作业。

此次考试,本课程属于开卷。

又,一个全国规模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业已展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隶属于“无形文化遗产”,乃“抢遗”工程的重点之一。

有鉴于此,考题采用概述某一显著民俗事象或论述民俗学基本理论的类型——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民俗事象分析的基本常识;必须拥有一定的田野作业量。

完成这类题目,同时也是为“抢遗”工程作准备。

因此,此类考题兼顾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民俗事象分析、田野作业、“抢遗”工程的时代课题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正是此次复习应该注意的重点所在。

(0070)《民俗学》复习思考题答案1、举例论述宗教与民俗的关系。

宗教是民俗的宝库,很多民俗与宗教有关。

(1)、原始宗教1)、自然崇拜:关于山、川、草、木、石……的崇拜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2)、图腾崇拜:动物图腾如熊、虎、羊、鸟、蛇……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植物图腾如花、竹……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综合图腾如龙……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3)、祖宗崇拜:女性祖宗崇拜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男性祖宗崇拜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2)、现代宗教对民俗的影响1)、基督教2)、伊斯兰教3)、佛教2、举例说明语言与民俗的关系。

(1)、语言是民俗载体,古代的民俗事象借助于语言(口语、书面语)传承至今。

如上古的太阳崇拜、禾魂崇拜……(2)、语言本身是一种民俗事象1)、当代课桌文学2)、当代校园流行语3、举例说明民俗的扩布性。

(1)、扩布规律1)、模式(民俗总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扩布)2)、扩布是一种文化传播3)、扩布规律:一种新的民俗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形成,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完善之后,它的功能和价值被充分显现出来,它不仅为该民族、该地区的民众所接受,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开始向其他民族和地区渗透。

(2)、扩布条件1)、发生时间早、社会功能广泛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相对广大。

2)、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代代传承。

3)、发生时间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相对狭小。

(3)、扩布性中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判断、吸收、消化和加工(4)、扩布方式1)、正常扩布2)、非正常扩布4、学员所在地居住民俗概述。

(仅选其中一小类即可,如堂屋、厨房、厕所……)下边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一)、重庆市农舍民俗概述重庆的农户住房,20世纪50年代以前,瓦房少,草房多。

盖草房用的草,有麦秆、稻草和茅草三种。

草房的墙壁绝大多数是用泥土筑成。

屋式有〓〓式和┏━式。

这两种农舍,正中是堂屋,开双扇门,其他各门单开。

厢房、偏房开的门可与正房相通,也可单开。

墙上开窗不多,窗孔不大,窗格多用木棒穿进木框做成,俗称“牛肋巴”窗。

房架采用埋叉捆绑式。

屋面用树棒、竹子和竹篾捆绑编扎。

盖草时要在屋顶上留几处直径一尺五至二尺大的“狮子口”作通风、采光用。

屋前多用三合土或石头平成晾晒谷物的地坝,屋后栽种竹子、树木,左右两侧种植蔬菜。

——、┏━式草房的进深,常见的不过一丈六七尺;开间不过一丈二三尺。

——字形草房加偏屋的较多,用作灶房、猪圈、放粪桶、堆柴灰等用。

┏┓、〓〓式农舍,瓦房多草房少。

┏┓式瓦房俗称三合院,正面叫正房子、上房,两边叫厢房。

〓〓式瓦房,俗称四合院。

修瓦房费工费时费材料,基脚石也比草房安得高,正房阶沿有高出地坝三四尺以上的。

墙壁分成上、下两段建造。

房屋两侧和背面墙壁的下半部分,有用条石砌的,有用石板装的,也有用片石垒的和用竹篾编的。

屋顶檩子钉角板盖小青瓦。

正房住主人和长辈,厢房住儿、媳、女、孙,堂屋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正中墙上供“天地君亲师”神位;墙右下角供“坛神”。

家中妇女凡月经期间和产后未满40天的,不能进堂屋。

若不慎踏进堂屋,就要买一段红布,给家里冲喜;若猪跑进邻居堂屋里去了,也要挂红冲喜。

建房仪式巴渝城乡建房过程长,工序多,有多少道工序,就有多少项仪式。

简单的仪式由掌墨师主持,他以手式姿态和编结手指、翻转手腕的办法,挽一个或几个“手诀”,念几句祷词或吉利话,仪式就算完成。

如修草房安基脚石时,掌墨师只念10句话,就结束仪式。

复杂的仪式要由掌墨师与工匠两人合作演示。

上梁是当时建房中保证质量的重要工序,因此仪式也就特别隆重、复杂。

《上梁歌》的歌词内容包括说梁、点梁、点梁尾、套梁、踩梁等。

做大梁用的木檩上,先要写上房屋的建造时间和一幅八卦图。

仪式从工匠掌墨师“说梁”唱起,边唱边干活,如翻动大梁时,一边翻动一边唱。

“左车左转,右车右转,不车自转”,掌墨师上楼梯提大梁时,一边爬楼梯一边唱:“手把楼梯步步高,我要上去摘蟠桃;左手摘了七八个,右手摘了七八双;老的吃了添福寿,少的吃了福寿长。

”直到他登上屋顶,从安放在屋架顶端的脊檩上踩过去,能反映上梁全过程的仪式才算完成。

20世纪50年代前,不管城镇、农村,在修造新房中,都时兴挂“吞口”、立“泰山石”。

“吞口”是用一把大木瓢彩绘而成,既像面目狰狞的人面头像,又像獠牙尖利的虎面头像,口中还咬着一把短剑。

“泰山石”是用三四尺长、七八寸厚的条石雕凿而成,在正面竖刻着“泰山石敢当”5个大字。

“吞口”挂在堂屋大门外门楣上方的墙上,“泰山石”则立在堂屋外的阶沿上。

两样都是为了镇邪驱鬼。

(上边提供是对农舍民俗的历时性即纵向描述,要难一些。

也可以作共时性即横向描述,要简单一点:比如对农舍的风水、选址、相关的神话传说(灶神、门神厕神……)、仪式歌、信仰等等;或者仅仅概述居住民俗的某一个部分,比如厨房的民俗、厕所的民俗、堂屋的民俗,等等。

)(二)、重庆市衣帽民俗概述1、衣清代,重庆男性上身较普遍穿青、蓝、灰色麻料、布料的无领斜襟长衫或短衫,内衬白色汗褂。

家境较宽裕的,外套马褂或背心,腰间系宽布带。

下力的劳动者则有系稻草绳的。

下穿操裆长裤(俗喊三把抓)。

富者衣料多用丝、绸、缎、呢,四季有单、夹、棉、皮换穿。

也有人不分寒暑,夏披烂棉袄,冬裹破单衫的,有的补了又补,称为“千疤衣”。

头上前额剃发,后脑蓄辫,冬季天寒时,不同阶层,或头缠青、蓝、白色布帕(少数缠丝帕),或包方巾,或戴瓜皮帽。

帽顶可掇珠,黑珠为一般庶民所掇,红珠为有功名者。

清代妇女穿旗袍或斜襟过膝半长衫,下穿大脚口长裤(近似现代喇叭裤),扎脚。

民国初期,城市男性衣着仍沿清代装束,少数改穿明代衣装。

稍后,改穿大襟长衫(亦称大褂)、大襟短衣和对襟汗衣以及褶腰收裆裤。

女性衣着变化不大,仍以旗袍、短衫、长裤为主。

布料主要由本地生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和长江中下游难民大量涌入重庆,服饰趋向多样:中山服、学生服、西服时兴起来,与长衫、短褂分领秋色。

帽饰有草帽、毡窝、遮阳帽、土耳其毛帽和呢子礼帽(又叫博士帽、官帽)。

但在中老年人群中,仍有缠包头帕的。

妇女则穿改良旗袍(收腰、放臀、开高衩),有时外加短外套,也穿斜襟短半衫、过膝摺裙或花长裤。

农村妇女不穿旗袍,穿长衫不过膝的长半衫。

城乡妇女不管穿长袍或短衫,只要是外衣,大都要“缘边”,即用各种色彩的布条,把衣服的衣领、衣襟、衣角、衣袖镶嵌一两道边儿。

巴渝妇女爱好整洁,不管什么时候,总爱将头发梳得规规矩矩的。

梳头工具有木梳、牛角梳、竹篦和抿子。

结婚前梳独辫或双辫,结婚后大都是梳毛纂儿。

因其形状像圆形的饼子,又叫它“饼饼儿”。

年龄到了五六十岁的妇女,爱在头发上捆一根帽裢。

七八十岁高龄的妇女则爱戴帽子。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新,人们的穿戴也发生相应变化。

男女都改穿列宁服、干部服,戴八角帽。

着长衫、缠包头帕的趋少,戴礼(呢)帽的几乎绝迹。

穿内衣、内裤渐成时俗。

布料有土白布、阴丹士林布、安安蓝布、斜纹卡叽布等。

灯草绒在当时算是高档布料,故民间流传一句笑话:“有钱之人大不同,身上穿的灯草绒。

”50年代前期,处于中苏友好最佳时期,重庆人一度兴起穿苏联花布的热潮,街道上随时可见身穿苏联花布衣裤的男性中青年,但流行期很短。

“文革”期间尚武,青少年穿军装风靡一时,大中女学生基本上“不爱红装爱武装”。

80年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思想解放,穿戴也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中青年,爱好包装、打扮,蔚然成风。

土布被淘汰,机织棉布、绸缎、羽纱、羽绒、毛呢、尼龙、皮革、皮毛……服装用料品种繁多。

男女成衣有背心、汗衫、衬衫、体恤、西装、棉毛衫、情侣衫、休闲服、运动衫、羽绒服、牛仔服、滑雪衫、蝙蝠衫、太空服,皮衣、夹克、长短大衣,以及各种设计新颖、色泽鲜丽的新潮女式衣裙、泳装。

夏天,有三大火炉之称的重庆,短、薄、透十分流行。

多数家庭,已由过去的几季一衣、一季一式,为一季多衣,少数追求时髦的青年女性,乃至朝衣夕换。

2、帽帽饰也有较大变化。

曾流行于50~60年代的干部帽、八角帽、列宁帽已不时尚,代之而起的各式风帽、呢帽、遮阳帽、旅游帽、法兰西圆帽、编织帽、前进帽以及五花八门的女性装饰帽,随人喜爱。

20世纪50年代前,除富家子弟外,儿童衣裤主要利用成人或哥、姐穿过的旧衣以大改小缝制而成。

小孩过生日、过春节,有的家长也给小孩做件新衣。

幼儿上身是和尚领,下身穿开裆裤(俗称衩衩裤),夏季围肚兜。

30~40年代,高中男生军训期间,穿麻色制服,戴黑色遮阳帽,缠绑腿,束腰皮带。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穿童军服。

70年代开始,城市儿童服装一般不由家庭缝制,大多到百货公司儿童专柜选购。

80年代,中小学校还时兴统一制作校服。

(上边提供的是对衣帽民俗的历时性即纵向描述,要难一些。

也可以作共时性即横向描述,要简单一点:比如仅仅概述某个时期的头衣习俗,或者上衣习俗、下衣习俗、足衣习俗,等等。

比如头衣习俗,按年龄分,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按性别分,包括男性、女性;按场合不同,包括日常家居、社交礼仪,等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