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上学期期末郑州市统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下·东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疫的国家,中国人很早就对传染病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发明了很多控制传染病的方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素问》中即讲到了伤寒、温病的防治,而温病中就包括了瘟疫类传染病。
该书《遗篇·刺法论》中,还提到了黄帝与华夏中医始祖岐伯的一次对话。
黄帝问:“余闻五疫,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答:“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黄帝所问大意是,听说各种瘟疫都互相传染,大人小孩无一例外,除了常规治疗以外,如何防止传染?岐伯的观点是,防止各种瘟疫互相传染,要增强免疫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抗病毒入侵。
同时还要避开病毒,不让邪气进入体内。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说如何“避其毒气”,但可以想见像今天戴口罩、毛巾捂口鼻都是避毒的有效手段。
这里的“毒气”,其实就是现代已被证明了的细菌、病毒一类的病原微生物。
中国古人喜欢用“气”来表示某种东西。
与“毒气”类似的概念还有邪气、异气、杂气、戾气、疠气、疫气等,这些“气”都是人类染病患疾的根源。
明末医学家吴又可对传染之“气”有很深的研究。
他在《温疫论》中提出,传染病(瘟疫)是由戾气引起的,“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这种“气”无色无味,肉眼看不见,却最易传染人——这很符合病毒的特点。
吴又可还认为传染病疫是“邪从口鼻而入”,即可人传人的病疫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
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
对于传染病的防治,吴又可提出了与《黄帝内经》中相似的观点,即要强健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河南省郑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咬文嚼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
上篇我们只谈推敲字义,没有提到声音。
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
前人做古文,对声音节奏却也讲究。
朱子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
”韩退之自己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
”清朝桐城派文家学古文,特重朗诵,用意就在揣摩声音节奏。
古文难于用虚字,最重要的虚字不外承转词、肯否助词、惊叹疑问词几大类。
普通说话声音所表现的神情也就在承转、肯否、惊叹、疑问等地方见出,所以古文讲究声音,特别在虚字上做功夫。
古文讲究声音,原不完全在虚字上面,但虚字最为紧要。
此外段落的起伏开合,句的长短,字的平仄,文的骈散,都与声音有关。
从前文学批评家常用“气势”“神韵”“骨力”“姿态”等词,看来好像有些弄玄虚,其实他们所指的只是种种不同的声音节奏,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的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二者是一个道理。
既然是文章,无论古今中外,都离不掉声音节奏。
古文和语体文的不同,不在声音节奏的有无,而在声音节奏形式化的程度大小。
古文的声音节奏多少是偏于形式的,你读任何文章,大致都可以拖着差不多的调子。
古文能够拉着嗓子读,原因也就在它总有个形式化的典型,犹如歌有乐谱,固然每篇好文章于根据这个典型以外还自有个性。
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就是日常语言的,自然流露。
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读语体文,正如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谈话一样。
郑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卷

郑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调查发现,我校最近有少数学生在午休期间去打游戏机,个别学生还参与了赌博,请老师们及时教育,加强管理,以防患未然。
B . 《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C . 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
D . 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2. (2分) (2017高二下·辽宁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地政府相继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政府信息。
B . 根据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境外可用银联卡支付的商户数量突破2000万家,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出境主要支付工具。
C . 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质量监测中心昨日发布2017年网购母婴商品的质量抽检结果,国内八大电商平台母婴产品抽检不合格率达三成左右。
D . 江苏如东县四名小学生因负担不起参赛费,国际机器人大赛虽开赛在即,却与他们失之交臂。
3. (2分)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 . ①③②⑤④B . ①②④⑤③C . ①②⑤③④D . ①③⑤②④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6分)4.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先秦时期即逐渐沉淀成为具有文化与文学双重特质的经典。
到汉代以后,《诗》与《骚》成为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
河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考试)

河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二上·景县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相关领导应对迅速,下车伊始便认真查看具体情况,指挥调度,赢得了群众和媒体的普遍好评。
②月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③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千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犯,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④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⑤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今年6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5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⑥近年来,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A . ①②⑤B . ①③④C . ②⑤⑥D . ③④⑥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增设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是今年两岸经贸论坛后,大陆方面出台促进两岸交流、惠及台湾同胞的十五项政策措施之一。
B . 全球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一百七十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或类似组织,为维护海峡两岸关系的稳定,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方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C . 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海外华侨华人和两岸同胞在全球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活动,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次反“独”促统大会和大型论坛,有力地竭制了“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图谋。
D . 把管理干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干部的思想道德公布出来,让广大群众监督,就可以达到以昭昭之理扬正气、以严峻之法惩腐败。
3. (2分) (2017高三上·贵阳期末)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这么漂亮的自行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非常感谢,我一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郑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郑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 (2017高二下·宾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
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
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
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
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
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
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
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
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
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
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
河南省郑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19 届高二上期入学摸底测试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采潜发”的主张。
所谓“文外之重旨”“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不尽意”到“义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
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但通,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例如,“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
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就突破)(3分) A.“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3分) A.“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3分),气象苍古。
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说:,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
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
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
我感到太突然了。
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3分)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
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作字,夜不出门。
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还有他从三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高二学年第二模块考试语文考试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才与灵感朱光潜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
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
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
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
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
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
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其实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
郑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郑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8分)1. (6分) (2020高一下·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
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
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
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的收益。
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 .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 勉强叫它“道”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
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
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
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
为什么老于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
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
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作用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
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
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
但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
“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相同,但它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观念的载体书中具有不同的义涵。
B.“道”作为形而上的实存者,既无固定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觉知觉去直接接触到它。
C.老子设定“道”是无形的,是因为他认为“道”是“不可名”的,如果“道”有了名,它就会被限定住了。
D.在老子看来,“道”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永久常存的实有存在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总说老子“道”的三个义涵,然后较深入地分析了它的第一个义涵。
B.文章由“道”的命名问题,巧妙引出“道”是永久存在的无形之物这一特征。
C.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里的话,意在说明“常道”“常名”不可言表的特性。
D.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道”这个字来指称具有无限性的“道”,只是一种勉强的命名方式,更恰当的名称还有待人们去发明。
B.通常情况下,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不被命为某个名称,那么它就不会被该名称限定住而存在其他命名的可能性。
C.如果认同并坚持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观念,就可能造成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D.“道”这个不断变动的实存体,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万物还是由它所创生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传家宝侯发山春子往火里添了两根柴,火苗比原先灿烂了,映照着父亲的脸,黑红中泛着一层光彩。
父亲把烟袋伸进烟包挖了满满一勺,用拇指按了按,然后歪着头,就着盘旋的火焰点燃。
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四十年,父亲吧嗒一口烟,很享受地“呲溜”了一口。
春子低着头,怔怔的样子。
我老喽,干不动喽。
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期待。
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
因老家遭大水,你老爷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
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就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
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
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你老奶去世时,你老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轮到我,那就多了。
有一年,我下河教人,上岸后发起高烧,在医院躺了半月。
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钱雇人摆渡了半月……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都放出光来。
乡亲们的情啥时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
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他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
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蓠,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
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到你这里,不能断了,还要传给我孙子。
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回来。
这时,门外传来踢踏踏的脚步声。
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
“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
”随着话音,进来几个村民。
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着水果、酒和菜肴。
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
看到春子,老村长说:“春子啥时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
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
娘还在家忙年呢。
回到家,娘刚蒸出一笼馍。
春子刚要伸手抓个花卷吃,娘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还没敬河神呢,等会儿吃。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
娘似乎知道春子的心思,说你爹让你回来就回来吧。
娘,别说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
春子看到娘的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
过罢年,春子真的就接替父亲摆起了渡。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春子破例收取费用,人一次两元钱。
龟孙!父亲火了。
你到底要干啥?我收钱,乡亲们就没有亏欠感了放屁!是咱大欠亲们的!其实,对于春子摆渡收费,有不少村民倒还是理解的。
老村长知道父亲的心思,还特意赶来安慰他。
私下里,有人曾给春子算过一笔账,一人一次两元,一船按10人,每天大概30个来回……乖乖,春子要发大财了。
父亲再出门时,明显感觉到乡亲们对他没有过去的热乎劲了。
春子也有类似的体会。
乡亲们的眼神,少了温度,多了敌意。
有时还当着他的面,指鸡骂狗。
一年后,村里来了建筑队,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没有人再坐船了,有村民幸突乐祸,见到春子,还假惺惺地关心,说有了桥,春于要失业了。
春子淡淡一笑,没有一点失落的样子。
从桥竣工那天起,春子又到外地打工了。
那天,父亲忍不住告诉老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
老村长的嘴巴半天没合拢,然后哈哈一笑,末了说了一句,狗日的春子。
狗日的春子。
父亲自言自语重复一句,然后嘿嘿呵呵地笑了,眼角里,皱纹里,都塞满了骄傲和自豪。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形象时,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一个心性质朴、懂得感恩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先写村民提着东西来陪父亲喝酒,后又写乡亲们在春子摆渡收费后眼神的变化和桥架起后的假意关心,意在说明乡亲们虚伪、自私的一面。
C.小说语言质朴,不管是叙事、描写,还是具体到人物语言,都用到了方言土语,使得小说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全文充溢着乡土风情。
D.小说开头部分以父亲之口讲述家族世代义渡乡亲的历史,一方面使行文简洁自然,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父子因职业传承产生的矛盾冲突。
5.小说以“传家宝”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分)6.小说结尾交代出“春子出资建桥”的事实,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暗物质:迷失的大多数周宇峰暗物质最早由荷兰天文学家卡普顿提出,指可通过星体的运动间接推断出的其周围可能存在的不可见物质。
但卡普顿对太阳系附近星体运动的研究未能发现暗物质存在的确凿依据。
1933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首次在实验中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他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发现它们运动得太快,以至于仅靠星系团中可见星系的质量提供的引力无法将它们束缚在一起。
他由此推断,后发座星系团之所以能够保持现在的状态,其中应该存在大量暗物质。
然而这一革命性的结论在当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之后不断有研究支持他的观点。
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在1970年,其时,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鲁宾和福特对仙女座星云中星体旋转速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两位科学家利用高精度的光谱测量技术,精确地测算出非常遥远的星体绕星系的旋转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星系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星系核心区的可见星体上,那么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将随着距离变大而减小。
但他们的观测结果却表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是恒定的。
这意味着要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不正确的,要么星系中有大量的不可见物质分布在星系的非核心区,并且其质量远大于发光星体的质量总和。
经过大量的后续研究,暗物质存在这一推论逐渐被天文学界广泛认可。
但正如前文所说,观测到的现象也有可能意味着万有引力定律是需要修改的,而并非由暗物质引起。
目前尚未找到一个修正的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能够统一解释主要的观测事实,而引入暗物质的概念来理解这些观测事实,要相对容易得多。
暗物质虽不可见,但我们能通过其他方式发现它们存在的蛛丝马连。
比如,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能导致光线弯曲。
如果暗物质大量存在,其所产生的引力必然会改变“路过”它们的光线的走向。
科学家在天文观测中发现,我们看到的星系的形状和它们的实际形状不相符,这说明星系发出的光线“变形”了,因此推测星系团中可能存在大量暗物质。
科学家已经通过微波背景辐射确定宇宙中暗物质的总量:目前的观测表明宇宙总物质的85%以上由暗物质贡献,构成天体和星际气体的常规物质只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