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朱熹与《梦溪笔谈》

合集下载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内容提要】朱熹是李约瑟用以说明道家有机论自然观对中国科学技术有促进作用的三个典型之一。

这三个典型中,朱熹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最多的。

朱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思想,直接渊源于沈括,而指导沈括作出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思想则来之于道家、道教。

这促使我们深入研究朱熹在具体科学领域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本文考察了宇宙演化与宇宙结构、生命科学与医学、气象科学等领域,指出,这些领域中朱熹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确实有渊源关系。

指导朱熹得出这些思想的道家有机论自然观,既对西方有影响,也对朱熹身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影响。

关键词】朱熹/李约瑟/科学技术/道家/道教正文】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邹衍、董仲舒、朱熹是李约瑟用以分析说明道家的有机论自然观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系的三个典型例子。

邹衍为阴阳家,但先秦之后阴阳家消失,其思想被黄老道家、道教继承。

董仲舒用阴阳五行作为思想框架来容纳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吸收了黄老道家的很大一部分思想。

朱熹进一步超越了董仲舒,不仅吸收了道家、道教的很多思想,而且如同道教一样,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本文拟考察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的联系。

一、朱熹科学思想的直接渊源如同道家、道教把道和气作为两个最基本的范畴一样,在朱熹的理论体系中,理与气也是最基本的范畴,而且是体用无间的。

朱熹既讲从理到气,也讲气与理的关系,所以有可能吸收和容纳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材料。

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1],卷15)朱熹的穷理固然是为了把握天理,但他也没有漠视日用生活。

“名物度数皆有理存焉,又皆人所日用而不可无者。

游心于此,则可以尽乎物理,周于世用。

”([1],卷18)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朱熹为穷理学习了广泛的知识。

他读过《黄帝内经》、张横的《灵宪》、张载的《正蒙》、沈括的《梦溪笔谈》、历代的《天文志》、《仪象法要》([2],p.5164)、《天经》、《步天歌》([2],p.5201)对历代的地理和动物学、植物学[3]、医学、乐律、算学[4]等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广泛的涉猎。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读后感(集合6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梦溪笔谈》读后感(集合6篇)以供参阅。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内容简介: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都隐蔽在土里;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

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梦溪笔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梦溪笔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梦溪笔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梦溪笔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梦溪笔谈》是笔记体综合著作,北宋沈括著。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一生,自十九岁举进士,至六十九岁罢官还乡,其间五十年,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和着述。

他集懦家学说之大成,吸收道、释之长,创造性地建立了理学体系,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第二座丰碑,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朱熹治学之方法寻找其创造性体系形成的原因,这于当今之教育也许有所裨益。

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都以理学称着,乾道五年,朱熹往严州拜访吕、张之时结识了詹仪之,与詹日以问学为事,甚是投合,遂成莫逆之交。

乾道七年,朱熹首次来到詹仪之的故园瀛山书院,但见方塘之水,清澈如镜,灵感触发,顿有所悟,即兴赋诗,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就是朱熹有名的“泳方塘诗”又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

”“新得”者,创造性之见解也。

随时、随事、随处,学习、复习、练习,自会有“新得”。

可见,“温故时习”是获得创造性见解的条件。

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呢?朱熹明确指出:“温故时习”乃不过是获得创造性见解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他说:“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如果不温故便不能“知新”。

这是必要条件的命题。

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的连词“而”也应当释为“才”,孔子的原话,也是必要条件的命题。

既然是必要条件,那么还有那些条件呢?一、熟读。

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

朱熹的回答简单不过。

“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

”“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

”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

朱熹在建阳考亭撰文教谕沧州精舍的门生曰:“书不记,熟读可记”。

还批评一些人“从来未曾用旬日功夫,去熟读一个人的书。

到了会见人家,泛然发问,临时凑合,举不出一两行经传成文,讲不出一两处首尾相应的事。

梦溪笔谈原文-译文-注释(艺文二)

梦溪笔谈原文-译文-注释(艺文二)

梦溪笔谈原文-译文-注释(艺文二)艺文二作者:沈括切韵之学【原文】切韵之学①,本出于西域。

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以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

如“輭②”字,文从“而”、“犬”,亦切音也。

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

【注释】①切韵之学:指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的学问。

反切法起于佛教传入中国后,西域僧人以梵文与汉文互相标音的做法,后来逐渐创出用汉字表示的声母和韵母,成为古人主流的拼音方式。

②輭:即“软”字。

古籍中以这两种写法通用。

【译文】切韵这门学术,发源于西域语言学。

汉代学者为汉字注音,只称“读如某字”,还未曾用过反切的方法。

然而古汉语中已有用两个字的发音拼合成一个字的,如“不可”拼合成“叵”字、“何不”拼合成“盍”字、“如是”拼合成“尔”字、“而已”拼合成“耳”字、“之乎”拼合成“诸”字之类,用的都是西域以两个音(声母和韵母)拼合成一个字的方法,这大概就是反切注音的源头。

又如“輭”字,右旁由“而”、“犬”合成而表字音,也是一种拼音。

大约拼音是和语言一起产生的,人们无从知道它们起于哪个时代。

同甲会【原文】文潞公归洛日①,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珦②、朝议大夫司马旦③、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④,皆年七十八。

尝为同甲会,各赋一首。

潞公诗曰:“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

招得梁园⑤为赋客,合成商岭⑥采芝仙。

清谭亹亹⑦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

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注释】①文潞公:即文彦博(1006—1097)。

子宽夫,介休(今属山西)人。

历事仁宗至哲宗四朝,为将相五十余年。

封潞国公。

②程珦(1006—1090):字伯温,洛阳人。

理学家程颢、程颐之父。

历知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病致仕。

③司马旦(1006—1087):字伯康,夏县(今属山西)人。

司马光之兄。

以大中大夫致仕。

梦溪笔谈唐代的一本书是一部描写文化经典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梦溪笔谈唐代的一本书是一部描写文化经典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梦溪笔谈唐代的一本书是一部描写文化经典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梦溪笔谈:唐代的一本描写文化经典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之书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书籍,它记录了唐代士人谢灵运(约385-433年)在梦境中与各类人物进行讨论的对话和心得体会。

作为一本描写文化经典的书,梦溪笔谈既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又记录了各种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了解唐代文化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梦溪笔谈一书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学、历史、音乐、宗教等多个方面。

在书中,谢灵运与诸多人物进行了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既有名士文人如王羲之、左思、蔡邕等,也有神仙、鬼魅如孙膑、白狐等。

这些对话涉及了经、史、子、集等各类经典著作,讨论了各种文化、道德、时事等问题,展示了唐代知识界的风貌和思想倾向。

梦溪笔谈以其独特的写作形式而著称,它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观点和思考。

这种对话形式将许多复杂的思想概念和观点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唐代学术领域的状况。

此外,谢灵运还以夜梦的方式进行对话,更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与众多历史人物共同探讨问题。

梦溪笔谈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对于研究和理解唐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书中,谢灵运探讨了人生、性格、风俗、修身养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展示了唐代社会的思想与精神风貌。

例如,在对文学的探讨中,谢灵运提出了“宁海伯之事,不能以形容歌舞者也”的观点,即认为作为文人,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学问上,而不是纷纷参与世俗的娱乐活动。

这种思想在当时对于文化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指导原则,对于我们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此外,梦溪笔谈中还涉及了对于历史、音乐、宗教等方面的研究。

谢灵运通过与历史人物的对话,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价和反思,从中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兴衰与变革。

而在音乐方面,谢灵运对古代音乐的类型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唐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朱熹与《梦溪笔谈》
沈括,字存中,北宋最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李约瑟语),他的《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朱熹,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孔子之后“集儒学之大成者”(钱穆语)。

然而,在《梦溪笔谈》成书之后的整个北宋到南宋时期,朱熹是“最最重视沈括著作的科学价值的唯一的学者,他是宋代学者中最熟悉《笔谈》内容并能对其科学观点有所阐发的一人”(胡道静语)。

朱熹重视《梦溪笔谈》,主要表现在他在讲学以及著述中对于《梦溪笔谈》的引述;就现存的文献而言,这样的引述多达10余处。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解释日月的形状以及月亮的盈亏时指出:“日月之形如丸。

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

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

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

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对于沈括《梦溪笔谈》的这一思想,朱熹多有引述。

《朱子语类》卷二载朱熹说:“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

初三四是日
在下照,月在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

十五六则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

月中是地影。

月,古今人皆言有阙,惟沈存中云无阙。


《朱子语类》卷七十九载朱熹说:“月受日之光常全,人在下望之,却见侧边了,故见其盈亏不同。

……《笔谈》云,月形如弹圆,其受光如粉涂一半;月去日近则光露一眉,渐远则光渐大。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七《答吕子约》,朱熹说:“日月之说,沈存中《笔谈》中说得好,日食时亦非光散,但为物掩耳。

若论其实,须以终古不易者为体,但其光气常新耳。

然亦非但一日一个,盖顷刻不停也。


还有朱熹《楚辞集注》卷三《天问》注“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曰:“历象旧说,月朔则去日渐远,故魄死而明生;既望则去日渐近,故魄生而明死;至晦而朔,则又远日而明复生,所谓死而复育也。

此说误矣。

……唯近世沈括之说,乃为得之。

”接着还引上述沈括之说。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记载:他曾“以玑衡求极星。

初夜在窥管中,少时复出,以此知窥管小,不能容极星游转,乃稍稍展窥管候之。

凡历三月,极星方游于窥管之内,常见不隐,然后知天极不动处,远极星犹三度有余”。

按照沈括的方法,朱熹也对北极星做了观测。

《朱子语类》卷二十三载朱熹说:“所谓以其所建周于十二辰者,自是北斗。

《史记》载北极有五星,太一常居中,
是极星也。

辰非星,只是星中间界分。

其极星亦微动,惟辰不动,乃天之中,犹磨之心也。

沈存中谓始以管窥,其极星不入管,后旋大其管,方见极星在管弦上转。


另据《朱子语类》卷二十三记载:义刚(黄义刚)问:“极星动不动?”朱熹曰:“极星也动。

只是它近那辰后,虽动而不觉。

如那射糖盘子样,那北辰便是中心桩子。

极星便是近桩底点子,虽也随那盘子转,却近那桩子,转得不觉。

今人以管去窥那极星,见其动来动去,只在管里面,不动出去。

向来人说北极便是北辰,皆只说北极不动。

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极只是北辰头边,而极星依旧动。

又一说,那空无星处皆谓之辰。

”显然,朱熹是用沈括观测北极星的方法向弟子讲述“极星也动”。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说:“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

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今距东海已近千里。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对此,朱熹也做过引述。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载朱熹说:“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
者。

”“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

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则是柔化为刚。

天地变迁,何常之有?”还有,《朱子语类》卷一载朱熹说:“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

”显然,这是对上引沈括《梦溪笔谈》之说的引申。

此外,《朱子语类》卷二载朱熹说:“潮之迟速大小自有常。

旧见明州人说,月加子午则潮长,自有此理。

沈存中《笔谈》说亦如此”;“陆子静谓潮是子午月长,沈存中《续笔谈》之说亦如此,谓月在地子午之方,初一卯,十五酉。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答廖子晦》,朱熹指出:“天有黄赤二道,沈存中云:‘非天实有之,特历家设色以记日月之行耳。

’夫日之所由,谓之黄道。

史家又谓月有九行,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并黄道而九。

如此,即日月之行,其道各异。

”朱熹《中庸章句》注“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时指出:“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

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

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

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袁机仲》,朱熹在论及纳甲之法时借助于沈括《梦溪笔谈》的有关记述,其中说道:“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
其遗说,沈存中《笔谈》解释甚详,亦自有理。


当然,对于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某些记述,朱熹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比如《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一《偶读谩记》,对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引李翱《来南录》“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D于江”并认为“淮、泗入江乃禹之旧迹,故道宛然,但今江、淮已深,不能至高邮耳”,朱熹指出:“此说甚似,其实非也。

”但从总体上看,朱熹对于《梦溪笔谈》较多的是肯定和汲取,或做进一步地阐发。

宋代科技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以沈括为代表;宋代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座高峰,以朱熹为代表。

作为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于沈括《梦溪笔谈》的引述,虽不能说明朱熹在科学上有比沈括更大的贡献,但这样的引述至少反映了朱熹对于沈括《梦溪笔谈》以及对于科学的重视和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家学者对于科学的积极态度和吸取精神。

这对于当今了解儒学,弘扬、传播以及发展儒学,无疑是很有启迪的。

(作者乐爱国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