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典型病例分析及概述

合集下载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神经信号传导障碍。

本文将就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进行详细分析。

一、疾病特点多发性硬化症的主要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和硬化病变。

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视力模糊或双视、肢体无力、运动协调障碍、感觉异常、言语困难等。

疾病的发展呈进行性,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诊断与评估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神经系统体检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电图(EEG)、脊髓造影、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有助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此外,患者的脑脊液中可能出现异常的免疫细胞和蛋白,这也是确诊MS的重要依据。

三、治疗方案目前,多发性硬化症尚无法根治,但现有的治疗方案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支持性疗法。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个体化制定。

1.药物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缓解症状的药物和治疗病发作的药物。

常用的缓解症状的药物包括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类固醇等,有助于减轻病程中的炎症反应。

治疗病发作的药物主要包括免疫调节药物,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发展。

2.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职业疗法等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运动能力、语言沟通以及日常生活技能。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功能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3.支持性疗法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需要获得充分的支持和关怀。

医护人员应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病情的变化和心理压力。

此外,针对患者的营养、睡眠、康复辅助器具等方面也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

四、预后与生活质量多发性硬化症的预后因人而异,有些患者病程发展缓慢,生活质量较高,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出现严重的残疾。

多发性硬化病例讨论精美

多发性硬化病例讨论精美
Althoughless common than vision problems, some people with MS develop slurred speech.This happens when MS damages the nerves that carry speech signals from thebrain. Some people also have trouble swallowing.
2010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多发性硬化”; 2010年5月再次以“多发性硬化”收住。
月经史 15 3-4/30,48岁;生育2女1子,均 体健;生活规律,无不良嗜好。
否认
家族史
否认
入院查体
T:36.2℃;P:80次/分;BP:90/60mmhg 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 神志清,言语流畅。颈有抵抗, Kernig 征、Brudzinski 征阴性, Lhermitte 征阳性,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舌肌纤颤,四肢 肌张力稍高,双上肢肌力 5级,双下肢肌力 3级,双侧膝腱反射、 跟腱反射活跃。右侧面部疼痛过敏,双侧 T6平面以下痛觉减退, 双侧Babinski 征阳性。
2、多发性硬化的症状:无力或麻木 神经损伤会导致:
1 手臂或腿脚的无力 2 麻木 3 失去平衡 4 肌肉痉挛 这些症状会导致跌绊或行走困难。
MS Symptoms: Vision Problems
More than half of people with MS experience a visionproblem called optic neuritis. This inflammation of the optic nerve may causeblurred vision, loss of color vision, eye pain, or blindness, usually in oneeye. The problem is usually temporary and tends to improve within a few weeks.In many cases, vision problems are the first sign of MS.

多发性硬化症个案护理工作汇报

多发性硬化症个案护理工作汇报

PART 05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REPORTING
营养需求评估结果展示
能量需求
患者日常活动水平较低,能量消耗相 对较少,建议适量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避免肥胖。
蛋白质需求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蛋白质需求增加, 以支持免疫系统和肌肉组织的修复, 建议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脂肪需求
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不饱和 脂肪酸的摄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 风险。
尿路感染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由于神经功 能障碍,可能导致排尿困难,
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肺部感染
患者长期卧床或呼吸肌无力, 容易引发肺部感染。
压疮
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使得患者 容易受到压力损伤,形成压疮 。
深静脉血栓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活动能力 受限,长时间卧床可能导致血 液循环不畅,增加深静脉血栓
的风险。
预防措施采取情况汇报
应对能力
了解患者面对疾病和治疗 的态度、信念和应对策略 ,以及是否需要心理支持 或干预。
社会支持网络评估
家庭支持
评估患者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 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程度。家庭 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至关重要。
社区资源
了解患者所处的社区环境,包括可 用的医疗和社会服务资源。这些资 源可以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 持。
工作与学习环境
评估患者的工作或学习状况,以及 是否需要调整或安排适当的支持措 施,以帮助患者继续参与社会角色 和活动。
PART 03
护理计划制定与实施
REPORTING
针对性护理措施制定
个体化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 、症状、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 ,以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个体化

多发硬化性病例讨论PPT课件

多发硬化性病例讨论PPT课件

-
19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以病 灶多发播散,病程常有缓解与复发为特征 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MS多见 于青壮年,儿童少见,婴幼儿罕见
病因不明,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和 遗传因素有关
病理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多发性脱 髓鞘斑块,典型分布于脑室系统周围,脊 髓白质及视神经,周围神经受累罕见。
先天代谢病
无肝脾肿大
脑白质营养不良
无肾上腺皮质功能损害
MLD、GLD
-
8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GL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由溶酶体酶β-半乳糖脑苷酯酶基因缺陷引
起,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障碍 髓鞘形成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巨噬
细胞吞噬过量的半乳糖鞘氨醇而形成球样 外观 临床上绝大多数从婴儿或儿童期起病,可 分为早发型,晚发型和成人型
-
21
多发性硬化
MRI对M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MS急性期, 病灶为长T1、T2信号,T2图像表现为散在 圆形高信号并有增强效应,缓解期残余的 斑块较急性期缩小,陈旧性病灶无增强效 应。病变中可出现脑萎缩,视神经病变不 少见。但MRI对发现脊髓内斑块不如脑内敏 感
MRI发现脑白质病变敏感性高,但无特异性。 诊断MS需除外其他脑白质受累疾病
MRI:颅内广泛多发对称性异常信号灶,白 质内脱髓鞘病变累及皮质脊髓束全程,从
辐射冠开始至内囊后肢至脑桥、延髓。颈 髓MRI(-)
-
6
诊断分析
出生后即有运动智力发

育落后

3月前出现运动倒退

查体特殊面容,球麻痹,

痉挛性瘫痪

无家族史

多发性硬化症21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硬化症21例临床分析
惠者 中 . 男 6 ,女 1 例 ,发病年 龄 1 ~5 5例 o 8岁 ,多 见于青 壮年 女 性 , 急性或 亚 急性起 病 8 %, 复发 ~缓解 型 占 4 %。结论 M 7 5 S多在 成 年早期 发病 , 女性 多于 男性 , 多表现 为反 复发作 的神 经功 能障碍 , 多次缓 解 复发 , 情每 况愈下 。 发因素 以病毒 感染最 常 见, 病 诱 其次 为寒冷 、 分娩 、
1 11起病 形 成及病 程 ..
周 围。累及 大脑半 球 白质 I例 , l 脑干 3 , 脑 3 , 例 小 例 脊髓 l例 , 2 视
神经 l 。 例 13治疗 与转 归 . 所 有 患 者 急 性 期 均 采 用 常 规 激 素 冲 击 疗 法 : 甲基 强 的松 龙 1 O / ,用 3 d症状 改善后 ,改 用 口服 强的松 6 mg d 2 .g d ~5 0 / ,1d后
12 3 影像学 ..
多 发性 硬化 ( l p e s lr ss MS mut l ceo i, i )是 以 中枢神 经 系统 ( N ) 脱髓鞘 性病变为 主要病理 特点 的 自身免疫 性疾病 。 C S 白质 目前认 为可能 是遗传易患个体 与环境 因素相 互作用而发 生的 C S N 自身免疫性 疾病 。 其病理 特点 是局 灶性 , 个部位 受累 , 多 常位 于 白质 散在 的脱髓 鞘斑 块 , 反应性 神经 胶质增 生 , 伴 也可 有轴 突损伤 , 病变 可累 及大脑 白质 、脊髓 、脑 干 、 脑和周 围神 经川 小 。为 了解 MRI MS 断意义 对 诊 及激 素治疗 的疗 效 , 现收 集我 科住 院经 临床确 诊 2例 MS l 患者 完整 资
l例急性 期 C 显 示为 白质 内的低 密度 区 , 6 T 较对 称散 在的分 布于脑 室

多发性硬化病案讨论ppt课件

多发性硬化病案讨论ppt课件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此患者出现球麻痹最重病症的时刻,在各 种压力和需求需要做气管切开的时候,我们 对此个案病例,是如何在穿插口上通过治疗 和护理防止了创伤性的急救措施?
与治疗决策有关的临床分型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复发-缓解型 C: 原发进展型 B:继发进展型 D:进展复发型 E良性型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单一病球灶解后释视,神常经为炎大和脑横、脑贯干性、脊脊髓髓炎和通视常神经可病视 变为的不MS同典组型合的构发成作其性临床病病症症,谱且!常为确诊病例的
特征性表现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讨论要点
❖ 1、患者为什么出现顽固性呃逆? ❖ 2、使用糖皮质激素出现的副作用? ❖ 3、如何预防肺部感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该

多发性硬化MS病例

多发性硬化MS病例

多发性硬化M S病例患者,女性,39岁,因“反复左侧肢体无力、视物重影4年,加重半个月”入院。

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无力,行走拖步,并逐渐出现左上肢无力,握持费力,行局部按摩后症状缓解。

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性质同前,并伴有视物重影,偶有头晕,呈昏沉感,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给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症状缓解。

半月前再次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视物重影,时有饮水呛咳。

现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体查:神智清楚,言语流利,左眼视力0.7,右眼视力20c m指数,双眼向左注视时可见短暂水平眼震,余颅神经检查正常。

四肢肌张力正常。

左侧上肢肌力N+t级:左侧下肢肌力亚级;右侧上肢肌力V+级;右侧下肢肌力用+级。

胸4平面以下痛温觉、触觉、音叉震动觉减弱。

四肢腱反射活跃对称,双侧病理征阳性。

头颅M R A+D WI: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影,考虑脱髓鞘病变;颈椎M R平扫+增强:颈2-7椎脊髓广泛异常信号,考虑脱髓鞘疾病。

入院诊断为多发性硬化。

问题:①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症状有哪些特点?②多发性硬化的康复治疗有哪些?③多发性硬化患者与卒中患者的康复有哪些不同?答案:患者为青年女性,病史反复3次发作,表现有运动障碍、眼部症状、感觉障碍、吞咽障碍。

病灶多发,病程反复,为典型的多发性硬化患者。

在应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控制疾病发展的同时,应对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详细的评定,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如分阶段的肌力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

特别注意的是,与脑卒中、脑外伤患者不同,M S患者易疲劳和不耐热。

其症状可随体力活动,高温度而加重。

因此,M S患者不适合热疗,治疗上应保证患者的睡眠,运动期间应适当休息,并把体力活动安排在很少体温升高的冷环境中进行。

多发性硬化病例分享

多发性硬化病例分享

行走不稳1+月病史患者男性,26岁,因“行走不稳1+月”于2019年1月19日首次入院。

现病史: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行走不稳,不能直线行走,行走时有身体左右摇晃,时有头晕、视物旋转,偶有复视(看远处物体可疑)及饮水呛咳,小便费力,需压迫腹部等增加腹压方式辅助排小便,并出现性功能障碍(阳痿),无肢体无力、麻木,无视物模糊、头痛、言语不清、踩棉花感、心慌胸闷等不适,大便尚可,未重视。

近半月,患者感行走不稳加重,自诉类似醉酒后步态,维持站立等姿势困难,身体摇晃明显,常有跌倒感,为求诊治,来我院门诊,行颅脑CT提示“左侧顶叶脑软化灶”,遂以“共济失调脑干脑炎?”收住入院。

患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可,饮食如常,大便正常,小便见上,体重无变化。

既往史:既往有听力下降病史,2年前患者出现过不能直线行走,自诉服中药后缓解。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

无农药、毒物及动物接触史。

手术史:无。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史。

内科系统体格检查生命体征:体温:36.9℃,心率:94次/分,卧位血压120/86mmHg,血氧:99%,呼吸19次/分。

一般状况:头、眼、耳、鼻、喉正常。

双肺呼吸音粗糙,少许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未触及包块。

肠鸣音正常。

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入院时查体:精神智能状态:神清,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定向力正常。

语言清晰,MMSE评分30分。

颅神经:I:未测Ⅱ: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力基本正常,视野及眼底未查。

Ⅲ、Ⅳ、Ⅵ:眼外肌运动正常。

V:轻触觉和针刺觉正常。

咀嚼肌有力。

Ⅶ:面部对称。

Ⅷ:听力正常,双眼水平及垂直凝视性眼震。

Ⅸ、Ⅹ:软腭抬起对称,反射正常。

Ⅺ:胸锁乳突肌和三角肌力量正常。

Ⅻ:伸舌居中,无舌肌萎缩和纤颤。

运动系统:正常肌容积,四肢肌张力正常。

无肌肉束颤。

四肢肌力5级。

颈强、克氏征(-)。

反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反射(+++),右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左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右侧持续性踝阵挛,左侧非持续性踝阵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硬化典型病例分析及概述全网发布:2011-06-23 19:35 发表者:黄德晖(访问人次:8895)(主诉)反复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3年余,四肢无力加重3天。

(多发性硬化)(简介)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相关,通过自身免疫介导,导致脑白质脱髓鞘等病理改变。

病灶表现为时间和空间多发的特点。

本病在中国以至于在亚洲被认为是少见病,其发病率约为1~5/100,000。

然而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核磁共振的发展,加之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有所提高,近些年多发性硬化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由于本病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

以下介绍1例经典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诊治经过。

一、病例介绍(一)主诉反复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3年余,四肢无力加重3天。

(二)病史患者,女,39岁。

于2005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麻木,约6—7天后平脐处出现皮肤疼痛及束带感,并逐渐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10月4日出现小便费力,来我院,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及上胸髓内多发片状长T2信号,脑脊液蛋白增高,寡克隆区带阳性,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予激素(甲基强的松龙)、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症状渐缓解。

2007年1月感冒后出现左眼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至完全失明,在外地医院诊为“视神经炎”给予激素及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左眼视力恢复至0.7。

2007年5月感冒后出现右下肢无力,再次入我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予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右下肢无力渐好转,此后应用β干扰素间断治疗,2008年2月出现右眼视力下降,入我院予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好转, 2009年4月6日无明显诱因双侧肢体无力,以左侧为著,伴麻木感,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尚能持物,无头痛、头晕,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尿便障碍,在外口服强的松、卡马西平,注射腺苷钴胺治疗,效果差,入院。

(三)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内科检查未见明确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查体配合,言语流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

左眼视力0.7,右眼视力光感,粗测视野正常,眼底检查:双侧视乳头边界清晰,色苍白,中央凹陷存在,无出血、渗出。

双眼向左注视时可见短暂水平眼震。

余脑神经检查正常。

四肢肌肉容积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

左侧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Ⅳ级;左侧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Ⅲ级;右侧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Ⅳ+级;右侧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Ⅲ+级。

指鼻及跟膝胫试验双侧稳准;快复轮替动作灵活;反击征阴性;Romberg征睁眼稳、闭眼不稳。

步态不稳。

胸4平面以下痛温觉、触觉、音叉震动觉减弱。

双侧腹壁反射减弱,四肢腱反射活跃对称,双侧Hoffman征、Babinski 征、C haddock 征均阳性。

颈软,Kernig征、Brudzinski征阴性。

括约肌功能正常。

(四)辅助检查2009-4-10血生化:正常。

肿瘤标记物:正常。

2005年10月05日,301医院头部MRI:双侧丘脑、脑干片状长T2信号。

2007年05月09日,301医院颈椎MRI:上段胸髓多发异常长T2信号。

(五)住院经过入院后患者左侧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并累及右下肢,胸部出现束带干,乳头以下痛温觉减退,双髂前上嵴以下音叉振动觉消失,尿失禁并便秘。

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胸段脊髓增粗,多发点片状长T2信号,病灶有明显片状强化。

血AQP4抗体阴性。

2009-4-16血常规:正常。

血生化:正常。

(六)诊断:多发性硬化-复发缓解型,考虑为急性复发。

(七)治疗: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g X 3天、免疫球蛋白0.4g/kg/d连续冲击5天、并营养神经、补钾、补钙、保护胃粘膜等治疗。

(八)出院时情况患者双侧肢体无力减轻,可持物行走,无抽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尿便障碍,神志清,精神好,大小便正常,查体:意识清,言语清,左上下肢肌力Ⅳ级,右上下肢肌力Ⅳ+级,指鼻试验稳准;跟膝胫试验稳准;快复轮替动作灵活;Romberg征睁眼稳、闭眼不稳。

胸4平面以下痛温觉、音叉震动觉减弱。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活跃,Hoffm an征、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

出院后继续口服强地松治疗,并渐减量,干扰素β皮下注射,3次/周。

二、诊断思维过程(一)病例特点1. 青年女性。

2. 病毒感染后易复发,为诱发因素。

3. 病程特点:多发,即发病-好转-再发-再次好转的多次复发-缓解过程,临床表现为反复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等。

4. 病灶特点:多发,(结合核磁共振及查体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可先后多处受累,视神经、脑皮层下白质、脑干、小脑、颈髓、胸髓等。

5. 影像学特点:脑白质多发长T2信号,尤其位于皮层下、脑室旁、脑干、小脑、视神经、脊髓,急性期病灶往往呈环形、半环形、点片状或线样强化,周边有一定程度水肿,慢性病灶可逐渐淡化、边缘模糊、甚至消失,少数因继发轴索损害转为空洞。

6. 脑脊液特点:急性期提示蛋白-细胞分离,免疫球蛋白增加,寡克隆区带阳性。

7. VEP特点:可见传导速度明显减低而波幅无明显变化。

8. 血AQP4抗体阴性。

除外其他疾病可能。

9. 治疗特点:对皮质类固醇及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

(二)诊断及其依据诊断:临床确诊多发性硬化(CDMS),病程分型为:复发缓解性多发性硬化(RRMS),急性发作期。

依据:青年女性符合好发年龄,病史中反复5次临床发作,符合病程多发特点,影像学病灶先后累及广泛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视神经、脑皮层下白质、脑干、小脑、颈髓、胸髓,符合病灶多发。

感冒诱发、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免疫球蛋白增高、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均提示与免疫介导相关。

鉴别诊断:视神经脊髓炎,淋巴瘤,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病,维生素B12缺乏等。

三、点评多发性硬化诊断的精髓在于其病灶具有如下3个特点:1.时间的多发;2.空间的多发;3.排除其他可能。

此外新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必须持续24小时以上视为复发,2次临床发作必须间隔1个月以上。

多发性硬化因为其病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果医生缺乏相关认识很容易发生误诊。

多发性硬化尤其是早期诊断有一定的难度。

往往被错误诊断为诊断为脑血管病,肿瘤等,反之往往将其他疾病误诊为本病。

所以在确诊本病前应做相关疾病的筛查。

其次,由于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熟悉掌握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特点亦相当重要,其近皮层病灶及胼胝体病灶更具有特异性,矢状位Flair像对于发现胼胝体及脑室旁白质病变更为敏感。

本例病例在第一次视神经炎时即可诊断多发性硬化,但可能由于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或忽略了既往病史导致延误诊断。

四、关于多发性硬化的进展(一)概述(简介)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相关,通过自身免疫介导,导致脑白质脱髓鞘等病理改变。

青年女性多发,病灶表现为时间和空间多发的特点,因其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

常见症状有感觉异常,肢体无力,尿便障碍、视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磁共振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急性期皮质类固醇冲击治疗有效,β干扰素等疾病调节治疗可延缓病程,减少复发并改善生存质量。

(二)流行病学多发性硬化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不均。

高发病区位于北纬45°~65°之间,其患病率介于30~80/10万,最高地区甚至高达200/10万。

亚洲、非洲、南美被认为是低发病区,约为1~5/10万。

我国尚无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发病高峰多见于20~40岁女性。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病因不详,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病因涉及多个方面。

1. 遗传因素,即遗传易感性。

多发性硬化亲属患病明显高于常人,其中约25~50%的单卵双生及1~4%的异卵双生的双胞胎患多发性硬化。

不同种族亦有差异,基因多态性研究显示欧美高加索人种HLA-A3、B7、DR2、DR15、DQ6、DW2频率较高,亚洲HLA-B1、B38、B39、DRW 8、DQW1频率较高。

2. 环境因素。

本病好发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纬度越低发病率越低,此外亚洲、非洲均属于低发病区。

移民调查资料显示15岁前暴露环境对多发性硬化发病起重要作用。

3. 病毒感染。

在部分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分离出有关病毒证据,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病毒、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但并不恒定。

此外有证据表明病毒感染易诱发多发性硬化临床发病或复发,但不能证明本病病因一定源于某种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后一定出现多发性硬化复发。

4. 自身免疫。

最大的证据来源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

其病理表现与多发性硬化相似,提示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

在多发性硬化病人血清、脑脊液及病变组织中IgG合成率增加,某些细胞因子及粘附因子增加。

目前较一致的看法为:髓鞘自身抗原或病毒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如巨噬细胞呈递加工并表达HLA-II类分子并与T淋巴细胞受体结合,在白介素1、2和γ-干扰素的作用下激活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细胞),与巨噬细胞在粘附因子的作用下透过血脑屏障,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淋巴毒素、白介素-2和γ-干扰素等攻击髓鞘导致髓鞘脱失。

(四)病理大体病理: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白质内脱髓鞘病灶,按急性程度病灶肉眼呈粉灰色或粉白色,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慢性病灶边缘较为锐利。

国人以视神经和颈髓容易受累。

镜下病理:新鲜病灶髓鞘染色变色者为髓鞘脱失区域,多以小静脉为中心,可见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周围套袖现象。

周边伴有少突胶质细胞不同程度增生。

严重者可合并轴索损伤及坏死。

慢性病灶炎性细胞逐渐减少,星形细胞增生形成斑块。

(五)临床表现发病见于各种年龄,以20~40岁青年女性多发。

少数病前有病毒感染史,起病形式多为急性、亚急性。

因病变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多样。

病灶多发病程复发缓解是本病最特征性的表现。

约85%病人为复发缓解过程,仅10%为缓慢进行性加重过程。

临床最常见的表现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视力下降、复视、共济失调、尿便障碍等等,少数病例有精神异常、智能改变、发作性神经症状及合并周围神经损害。

国人资料显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视力障碍和脊髓受损症状。

感觉障碍: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症状,如麻木感、束带感、痛觉过敏、痛性痉挛。

此类症状在疾病早期表现轻微时往往易被忽略。

此外Lhermitte征即屈颈动作时出现的后颈部向下放射的触电样异常感觉,在多发性硬化病人中较为常见,其机制可能为脱髓鞘的轴索对牵拉和压迫较为敏感所致。

多见于颈髓后索损伤。

运动障碍:轻者多主诉疲劳感,逐渐出现动作笨拙缓慢,重者出现偏瘫、截瘫、肌张力升高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