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2. 课题研究目标明确. 旨在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来探究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原则、策略及实施方案,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课题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有较强的可行性。课题定位了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既兼顾了学术价值又突出了实践意义。
3. 课题研究内容具体。课题明确了“以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将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设计出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语文课程”为核心的研究内容,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课题研究的方向,面向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建议对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做更清晰的界定,加强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的关联度,并适当细化和具体化。
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课 题 名 称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方 华
所 在 单 位宁津县教育局教科所
填 表 日 期2016年5月30日
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6年1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时间:2016年5月30日
地 点:宁津县教育局会议室
主 持 人:方华
(三)研究方法与程序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是指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将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设计出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语文课程内容。经过整合后的课程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强调根据不同的主题、能力和素养对学科内容进行系统的组织,强调关注不同主题、能力和素养之间的联系。通过建构适合学生的课程,来实现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语文课题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语文课题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语文课题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题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以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课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学生对语文课题的兴趣和学习现状;2.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设计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语文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 评估改进后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调查问卷: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语文课题的兴趣和学习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2. 教学实验:在教学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

3. 学习成果评估:通过考试、作业和口头表达等方式,评估学生在语文课题中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4. 教学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预期结果:1.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通过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题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2. 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语文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3. 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通过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尝试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参考。

五、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课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2. 促进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和改进,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莘县樱桃园镇实验中学课题组郑继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知识爆炸”新时代的要求。

(2)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3)《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都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要求。

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教师服务,为家长继续提高素质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成为我们新时期关注的焦点。

将中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信息技术的特性: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广泛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等特性。

2、人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

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优质范文(5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优质范文(5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优质范文(5篇)第一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优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家都知道,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进行课前预习,而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能力,其语文学习的重点由原先的识字写字转移到句、段、篇的阅读能力培养上。

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因此结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这一课题,个人提出了《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小课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

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培根说的:"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

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

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2.思考语文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校语文组课题开题报告

学校语文组课题开题报告

学校语文组课题开题报告学校语文组课题开题报告一、引言语文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下降,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有所下降。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问题陈述1.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2.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三、研究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研究内容1. 创设多元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将创设多元化的语文学习环境。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通过组织阅读角,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3.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组织写作比赛、开展写作指导课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巧,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当前语文教育的问题和研究现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2. 调查问卷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意见,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实证数据和参考意见。

3. 实验研究法通过设计和实施语文教学实验,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和提出的方法。

六、预期成果1.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

2.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3. 形成一套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其他学校的语文教育提供参考。

七、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和调查问卷设计(2个月)2. 第二阶段:实验设计和实施(4个月)3. 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和成果总结(2个月)八、研究的意义本研究将为学校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小学语文课程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联系与相互关系。

(2)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3)针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4)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并从中寻找研究方向和创新点。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以及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3)访谈法: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和信息技术专家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看法和建议。

(4)案例研究法:选取优秀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案例,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探索其成功的原因和实践经验。

三、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 理论成果:(1)总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操作方法,强化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提出针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策略。

2. 实践成果:(1)设计一套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方案,推进实践教学。

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课题批准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负责人___________ 方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单位宁津县教育局教科所填表日期2016 年5 月30 日2016年1月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2016年1月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2016年5月30日地点:宁津县教育局会议室主持人:方华评议专家:品华参与人员:方华宋雪芹及县直学校实中语文教师会议容:听取开题情况汇报,专家进行评议。

(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整合”的教学著作,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相关教学理论,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对教材整合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整合的适当调整。

(3) 实践研究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语文教材整合的要求,根据适合我县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的教材整合,不断完善对于教材整合的序列化、整体化、规化。

(4) 案例研究法:开设教材整合公开课,进行阶段性案例总结;搜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实录、教学随笔等,进行个案分析,形成研究性论文。

6.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1) 平时组织老师们多读书,多教研,多思考,多实践,静下心来,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2) 每单周关于教材整合进行集体教研,每个人必须有个性化见解;每双周组织公开课或观摩课,示课,针对不同课型,精益求精,打造出特色化的课堂模式。

(3) 通过听课、评课、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推动课堂研究的深入开展。

(4)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开阔眼界,拓宽思路,集百家之长,融汇贯通,更新教学理念,创出教学特色。

7. 经费分配:(1) 书籍、资料及打字复印费1000元。

(2) 学术活动的会务费、调研费、交通费等2000元。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存在着词汇量不足、理解能力低下、写作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

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次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词汇教学: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词汇学习,培养他们词汇积累的兴趣,并提高词汇应用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水平的阅读材料,结合问答和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的质量和水平。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了解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然后,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和实施步骤。

在实施过程中,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实际表现,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最后,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四、预期成果和影响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将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为日后的语文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五、研究可行性和局限性本次研究的可行性较高,因为选题是基于实际教学需要,并结合了多种研究方法。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以及研究样本的选取等问题。

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中语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4期以“整合:语文教学内容的编织机”为题作了集中探讨,肯定了“用语文知识支撑教学整合”的经验,肯定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课程改革实践中正在着力建设“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的内涵和理念,课程整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如在张斌博士的指导下山东省青岛开发区实验初中在课程整合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 对"整合课程"理论存在着"认识不深、把握不准"的问题,把"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解释为"合并课程和课程合并",没有认识到要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的"整合课程"。
②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存在着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连贯性的问题,所做整合大多是碎片化的,无序化的。
③教师素质达不到课程整合要求的问题。“课程整合”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并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要对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有明确的认识,尤其要独具慧眼,善于发掘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研究,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课程。教师素质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缺口。
(5)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个案研究:
A、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个案;
B、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实施个案。
4.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实施计划用时两年,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3月10日—5月30日 方 华 宋雪芹
①阅读相关“整合”教学著作,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相关教育理论;
②中期:分年级进行整合课例研究,进行评析并及时撰写经验总结;
③后期:进行阶段性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
现实背景:
①整合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代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多年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但是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的尝试并不多。
②不少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对教科书中的篇目任意进行大规模的整合,或者胡乱引入别的课程资源,有的整合课单单依照教师本人的喜好或者学生的兴趣来组织教学,看起来教学活动很活跃,但实际上课程内容过度随意;还有些整合课没做好选择工作,教师对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没有认真思考,盲目选择内容进行整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研究方法与程序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是指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将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设计出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语文课程内容。经过整合后的课程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强调根据不同的主题、能力和素养对学科内容进行系统的组织,强调关注不同主题、能力和素养之间的联系。通过建构适合学生的课程,来实现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课 题 名 称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方 华
所 在 单 位宁津县教育局教科所
填 表 日 期2016年5月30日
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6年1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时间:2016年5月30日
地点:宁津县教育局会议室
主持人:方华
评议专家:尹品华
研究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科学把握、深入领会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和价值;
(2)客观探析影响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相关因素;
②研究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制定一套完整的序列化的整合规划;
③确定“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6年6月1日--2018年3月30日 方华 宋雪芹
①前期:分配课题组成员任务,拟定不同年级语文教材整合计划并进行初步实践;
(3)整体建构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原则和策略。
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A、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B、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价值。
(2)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影响因素研究:
A、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观念因素;
参与人员:方华宋雪芹及县直学校实中语文教师
会议内容:听取开题情况汇报,专家进行评议。
二、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理论背景:
“整合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新形态和课程新理论,萌芽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赫尔巴特首先提出,形成了“关于注意和整合作用的见解”;接着,斯宾塞在1855年发表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心理整合论;赫尔巴特的弟子齐勒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历史、文学和宗教为中心的“学科整合法”,从而开创了“整合课程和课程整合”的历程。此后,整合课程于19、20世纪之交在美国得到了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欧美逐步成型。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0世纪70年代,课程整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港澳台教育界流行“整合”“初次整合”“二次整合”“科际整合”等称谓,把“integration”译为“整合”;使用汉语传统的日本教育界也把“integration”译为“整合”,因此,有学者预言,整合课程是未来21世纪课程设计的主流。
B、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操作因素。
(3)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原则研究:
A、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一般原则;
B、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的具体原则。
(4)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整合策略研究:
A、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内容整合策略;
B、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策略;
C、促进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