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天书奇谭:还珠楼主“蜀山”小说的宝物书写

天书奇谭:还珠楼主“蜀山”小说的宝物书写

天书奇谭:还珠楼主“蜀山”小说的宝物书写
王宗辉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6)1
【摘要】在建构以《蜀山剑侠传》为文本核心的“蜀山”小说的艺术世界之际,还珠楼主应用到多种具有民间文化韵味的元素,天书奇谭即是其中之一。

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角度而论,“天书”属于神奇宝物的一种书写形式。

在“蜀山”小说中,还珠楼主以天书奇谭为叙述重心,既建构出与之相关的命名、内容等小说叙事要素,也创造了因正邪两派的夺宝行为而引发的一系列“天书”故事。

当天书奇谭被文学创作者转换成武林秘籍进行再创作之后,两者便同时附着于天书母题的文学书写链之上,从而显示出中国通俗文学古今之间的内在精神渊源。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王宗辉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试揭开《蜀山剑侠传》及“蜀山系谱”群龙“烂尾”之谜
2.“护体宝衣”母题的功能性书写与现代性意蕴——从明清小说、还珠楼主到金庸的武侠小说谱系
3.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影视改编的历史进程
4.
还珠楼主“蜀山”小说中洞天福地的文化意蕴5.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湖系列仙风道骨侠客行: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一)

江湖系列仙风道骨侠客行: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一)

江湖系列仙风道骨侠客行: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一)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面世已经大半个世纪了。

当站在今天的位置回眸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这部小说。

文学史的构成也就是经典作家作品的排列,《蜀山剑侠传》排列其中当之无愧。

《蜀山剑侠传》经典在何处,这部小说三个问题,一是道家文化价值;二是想象力非凡;三是文字才华与它的影响力。

还珠楼主其人相比较小说,人们对作家李寿民的认知程度并不够。

李寿民1902年出生在四川的长寿县,青少年时期就曾"三上峨眉,四登青城"。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两座名山游览和迷恋以及畅想,神游为他后来创作小说做了准备。

他为什么取名"还珠楼主"呢?这就要讲到他的曲折的恋爱事件了。

他20年代中期,他随母到苏州,在苏州认识了一个姑娘叫文珠。

文珠漂亮聪颖,而且弹着一手好琵琶,两人确认恋爱关系。

为了家庭的李寿民辗转到北方数省劳作,于1928年到达天津。

在天津他做过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将军的中文秘书等职,后来随傅将军的英文秘书段茂盛定职在天津电话局。

此时,他得到信息,他的苏州恋人文珠堕入烟花巷成为了一个妓女,对他打击很大,成为了他终生的隐痛,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还珠楼主"。

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成为了当时天津大中银行董事长孙仲山家二小姐孙经洵的家庭教师,谁知他与孙二小姐谈起了恋爱。

孙仲山不同意,最后闹到对簿公堂。

在孙二小姐的力争中,李寿民赢得了官司,与孙二小姐成婚于天津日租界秋山街(今锦州道)。

筹备婚庆需要钱,李寿民到处筹措。

刚好沙大风的《天风报》急需一部连载小说。

沙大风找到他,答应稿费从优。

李寿民答应了。

李寿民之前没有写过小说,开始时他用"还珠楼主"的名字小心翼翼地写了几段。

不料,引起了读者的热捧,《天风报》销路激增。

沙大风整日围着他转,促他写稿,他也一发不可收。

从1932年开始一直到1947年,他写了一部一部的《蜀山剑侠传》,达37部之多。

蜀山剑侠传论文

蜀山剑侠传论文

《蜀山剑侠传》的想象力分析摘要: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以它奇特的想象力和宏大的小说建构,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对后世的武侠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珠楼主的奇思妙想, 熔神话、志怪、武侠、剑仙于一炉, 并于书中谈禅说道⋯⋯把写实的传统技击与浪漫的驰骋想象相结合起来, 开创了‘奇幻仙侠’这一武侠小说流派,本文从人物塑造、世界观以及景物、法宝、法术方面具体分析小说想象力丰富的表现。

关键字:蜀山剑侠传,想象力,武侠神怪小说倪匡在《天下第一奇书》一文开篇即写道:“在我的心目中,天下第一奇书是还珠楼主所著的武侠神怪小说《蜀山剑侠传》。

”这说明了《蜀山剑侠传》在武侠小说系列中的重要地位。

想象力本来是文学家之能事, 在《蜀山剑侠传》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蜀山剑侠传》原拟写一千万字, 但由于新中国成立而嘎然中断。

现存55 集, 共约350 万字, 仅为预想的三分之一。

小说的中心情节为正派剑仙峨嵋派与邪派剑仙的打斗厮杀, 作者想象极为丰富, 不仅设计了众多剑仙, 而且遨游天地之间, 任意驱遣天地鬼神、风雨雷电、山河湖海、珍禽异兽⋯⋯诚如一位《蜀山剑侠传》的崇仰者所说( 大意) : 海可以煮之沸, 地可以掀之翻, 山可以役之走, 人可以化为兽, 天可以隐灭无迹, 地可以沉落无形。

而且天外还有天, 地底还有地, 水下还有湖沼, 石心还有精舍, 大自然波谲云诡, 变幻无穷。

人的生活形态亦与现实社会迥异: 不食可以无饥, 不衣可以无寒, 行路可缩万里为咫尺, 谈笑可由地室达天庭。

至于人仙妖魅之千奇百怪, 更是匪夷所思。

人可以修炼成仙, 鸟兽虫鱼也可以成精成妖成仙。

灵魂可以离开肉体, 身外可以化身, 自杀可以逃命、借尸可以复活( 徐国桢《还珠楼主论》) 。

羊羽认为“还珠楼主的奇思妙想, 熔神话、志怪、武侠、剑仙于一炉, 并于书中谈禅说道⋯⋯把写实的传统技击与浪漫的驰骋想象相结合起来, 开创了‘奇幻仙侠’这一武侠小说流派”[2] (P42) ; 张华称作者“艺术想象极其丰富, 高度活跃, 雄奇瑰丽, 气象万千, 使人感到他的想象力好像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特异才能”[3] (P200) ;下面我将从人物形象、世界格局及景物描写、法术以及法宝方面具体分析还珠楼主的诡谲的想象力。

还珠楼主:现代武侠小说之王

还珠楼主:现代武侠小说之王

还珠楼主:现代武侠小说之王作者:阿墨来源:《新西部》2014年第11期自1932年创作《蜀山剑侠传》,至1961年病逝前口授完历史小说《杜甫》,还珠楼主一生共撰小说40部,251集(册),总字数近1700万言。

评论者倪匡认为,古今中外,未曾有过任何一部小说,是充满了如此奇妙不可思议的幻想力的。

就武侠小说的本身而论,还珠楼主的作品,文笔可能不及金庸,故事跌宕比不上古龙,但是论想象力之丰富,“还珠认了第二,无人敢认第一者也”。

武侠小说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梁羽生、金庸、古龙等都是当今读者耳熟能详的武侠小说名家,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这些名家之前,还有一位名震一时的武侠小说大家,他就是还珠楼主。

还珠楼主一生著述多达1700万字,有研究者认为,他是解放前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庆籍作家。

而他的一生亦如他笔下的武侠小说一样,曲折跌宕,极富传奇色彩。

巴蜀少年喜游名山还珠楼主原名李寿民,1902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四川省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区)城关镇凤岭街李家祠堂,因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七,乳名又称小七子。

据说,李家祖上几代均是当官的,为当地的官宦世家。

其父李元甫清光绪年间曾任苏州知府,后返回故里,以教私塾为业。

其祖父一直在成都做官,住宅在盐道街。

李寿民的出生即很有些传奇小说的成分,其母怀胎十月,早过了预产期,仍不见动静。

有一天黄昏,其母独坐窗前,听见院墙上爬山虎的枝叶随风沙沙作响,忽然想起腹中胎儿是一只“虎”,晚上果然梦见一只老虎扑来,李寿民便是在母亲的惊叫中呱呱坠地的。

李寿民出生时竟有九斤多重,在母亲惊魂未定时,父亲早已断定“这龟儿子”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也许是梦境中受到惊吓的缘故,母亲一直视他为“恶煞星”、“背时鬼”,对他也格外苛求和严厉,罚跪和打板子是常有的事情,而对其他孩子却宠爱有加。

这也正应了“板子底下出秀才”这句古话,小七子比他的两个弟弟吃了更多的苦头,也背会了更多的书。

据李寿民的长子介绍,祖母曾向他们说过,父亲3岁开始读书习字,5岁便会吟诗作文,7岁时即能书写丈许对联。

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研究述评

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研究述评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2No.1摘要还珠楼主的“蜀山”系列武侠小说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对自身生命进行抗争的独特生命哲学,而其天马行空式的奇幻想象则开创了“奇幻仙侠”这一武侠小说流派。

小说中独特的景色描写则是神话和自然美的结合,是对审美个性的熏陶。

小说中不少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成为后世港台武侠小说的取法模式。

其匠心独具的创作源头多来源于古代道家典籍,而其武侠创作也显示出了典型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还珠楼主武侠小说思想文化艺术价值艺术渊源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自清代以来,武侠小说就已经蔚然勃兴,逐渐风行于世。

而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更是进入了一个“产生奇花异卉、万紫千红的武侠春天”,而还珠楼主李寿民那充满瑰丽想象,带着浓烈奇幻色彩的武侠小说显然更是这奇花异卉中最为明艳的一簇,其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股轰动海内外的“蜀山”热潮。

据说,“每一册出版的三四天内,一万册之数,一抢而空。

早上开出门来,就有顾客望门而候了”,可见其作品在当时的火热程度。

还珠楼主还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多产作家”,自30年代至50年代初,他以“蜀山”为核心,创作了近30部武侠小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蜀山系列”。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影响巨大的作家,却被文学史忽略了数十年之久,从1949年至1982年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竟没有一部关于还珠楼主小说的研究专著产生。

而从80年代至今,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还珠楼主小说的专门论文,也不过区区数篇而已。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终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了这块瑰宝,其恢宏的“蜀山”系列小说的价值渐渐为人们所发现。

首先,还珠楼主“蜀山”系列小说受到学者重视相对较为成熟的是“思想文化”方面。

虽然还珠楼主的作品脍炙人口,读者遍及海内外各阶层,包括高级知识分子,但是,由于士林普遍对这类通俗文学作品有鄙视之心,文学史家不屑为之评论。

试浅析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中的女性形象

试浅析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中的女性形象

试浅析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蜀山剑侠传》中关于女性的描写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包含着开明的解放思潮,这不仅源于对中国古代传统叙事方式的继承,亦隐含着当时女性解放在开明知识分子中的认同。

还珠楼主的创作,深刻影响了日后包括金庸在内的众多武侠小说家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理解,具有范式深远意义。

关键词:《蜀山剑侠传》;女性形象;影响众所周知,通俗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分支为武侠和言情。

在言情小说中,读者们习惯于男女主人公的缠绵爱情和悲欢离合,比如《金粉世家》和《庭院深深》皆属于此类。

因此女性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有的言情小说以女性为重要因素,她们或是引导故事的主要走向,一步步进入高潮;或是突然转变原本的情节,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从而体现出她们的重要地位。

相比较而言,大多数传统武侠小说中男性处于主体地位,贯穿故事发展的始终,就像《笑傲江湖》、《鹿鼎记》等等,而女性形象则不过起着丰富情节和舒缓节奏的作用。

她们不断出现在小说之中,有时候甚至在数量上超过男性,但她们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支配因素。

《蜀山剑侠传》一反中国古代男性的主导话语,给予女性大量的发挥空间,塑造了一批富有个性的女性剑侠,如李英琼、周轻云、余英男等人,是这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形象。

这种以女性为重要因素的创作理念,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如《红线》、《红楼梦》等的传统,且与当时关于女性解放的思潮密切相关。

《蜀山剑侠传》对于女侠美艳外貌的着力描写,已成为武侠小说中颠扑不破的定律,其文本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日后亦在金庸的《白马啸西风》这部中篇小说得到了深化,但就其文学史地位而言,却远不能望《蜀山》之项背。

一、对于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还珠楼主笔下描写的身怀异术的剑仙,在唐人小说中已有先例。

在小说《红线》中,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侠女形象,以一己之力避免了生灵涂炭,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蜀山》中的侠女们,亦有这样的匡扶正义之心,随着情节发展,“三英二云”渐渐成为正道修真们的中流砥柱,他们对于邪魔外道的打击,亦越来越大。

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

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

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试揭开《蜀山剑侠传》及“蜀山系谱”群龙“烂尾”之谜叶洪生摘要:近现代“中国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巨著《蜀山剑侠传》内容宏富,无所不包!号称是“武侠百科全书”,曾开中国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更引领了大半个世纪大陆及港、台武侠小说家的创作趋势与方向。

但该书及其系列作品却大多没有写完,留给世人无穷遗憾。

通过梳理其创作轨迹及出版过程中种种疑情,加以深入剖析,作出客观评价,当有助于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之完善与发展。

特其“物理的玄理化,玄理的物理化”创作方法及奇思妙想交织成章,则不啻为指引当今玄幻武侠创作的一盏明灯,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试揭开《蜀山剑侠传》及“蜀山系谱”群龙“烂尾”之谜笔者自1980年代相继出版专著《蜀山剑侠评传》((台北)远景出版公司1982年版)及评点《近代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系•蜀山剑侠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以来,即对研究还珠楼主武侠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三十年而不衰。

迄至晚近数载,始陆续将所藏还珠旧作分赠有心人,以结缘于天下同好。

不料在此番整理、检视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过去未曾注意到的问题,关乎还珠楼主一生的创作成果与历史评价,值得为文探讨。

众所周知,《蜀山剑侠传》(1932—1948)(以下简称《蜀山》)是描写峨眉派剑仙领袖群伦、除魔卫道的奇幻故事;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家还珠楼主李寿民(1902—1961)的代表作,长达四百余万言(不分段),号称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百科全书”;曾引领了大半个世纪大陆及港、台武侠小说家的创作趋势与方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遗憾的是,这部综合了剑仙、神话、志怪、冒险、传奇种种题材内容的超长篇武侠巨构并未全部完成。

当故事进行到《蜀山剑侠后传》(以下简称《后传》)第五集峨眉群英歼灭东海双凶之际便戛然而止,而书中屡屡“预告”的正邪大决战:“峨眉三次斗剑”和“五百年神仙劫运”(即所谓“道家四九重劫”)等涉及作者终极创作理念的重要故事关目犹未见登场。

还珠楼主及其武侠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还珠楼主及其武侠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还珠楼主及其武侠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蒲翠亭(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作为“北派五大家”中“奇幻仙侠”一派的开创者,还珠楼主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自其作品问世以来,相关研究绵延不绝,以时间为线索,可分为发端期、深化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

研究视角由阶级分析转到作家作品,后又引入叙事学等视角,渐趋多元;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作家经历探究、作品思想内容分析、作品源流探析以及文学理论视域下的作品研究等方面。

这些研究从纵横两方面探究了还珠楼主作品精义之所在,丰富了其作品内涵,为还珠楼主及其作品的文学史定位提供了参考,对此后的武侠研究也极具指导意义;但不可忽视的是,21世纪以来,还珠楼主研究在内容上多拾前人牙慧,明显呈现出后劲不足态势,如何在名家辈出的“武林”中别开生面,是后继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生命哲学;武侠类型知识体系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9)02-0058-121987年,张赣生在《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流变》一文中提到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王度庐等人将向恺然、赵焕亭、顾明道奠定的神怪武侠小说风格、技击武侠小说风格、儿女侠情小说风格发挥到极致且自成一家,认为他们“代表着现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最高水平”[1],将四人合称为“北派四大家”。

1997年,叶洪生在《论收稿日期:2019-01-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武侠文学发生期研究(1900—1949)”(11BZW100),项目负责人:韩云波;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培育经费资助项目“多卷本《中国武侠小说史》”(14XDSKZ005),项目负责人:韩云波。

作者简介:蒲翠亭(1994—),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Vol .38No.22019年3月第38卷第2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2019DOI:10.19493/ki.issn1673-8004.2019.02.008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武侠小说谈艺录》[2]34中称朱贞木独创“奇情推理”一派,可与“北派四大家”并列,从而剑——提出“北派五大家”之说,“北派五大家”这一概念正式形成并沿用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研究述评摘要还珠楼主的“蜀山”系列武侠小说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对自身生命进行抗争的独特生命哲学,而其天马行空式的奇幻想象则开创了“奇幻仙侠”这一武侠小说流派。

小说中独特的景色描写则是神话和自然美的结合,是对审美个性的熏陶。

小说中不少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成为后世港台武侠小说的取法模式。

其匠心独具的创作源头多来源于古代道家典籍,而其武侠创作也显示出了典型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还珠楼主武侠小说思想文化艺术价值艺术渊源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自清代以来,武侠小说就已经蔚然勃兴,逐渐风行于世。

而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更是进入了一个“产生奇花异卉、万紫千红的武侠春天”,而还珠楼主李寿民那充满瑰丽想象,带着浓烈奇幻色彩的武侠小说显然更是这奇花异卉中最为明艳的一簇,其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股轰动海内外的“蜀山”热潮。

据说,“每一册出版的三四天内,一万册之数,一抢而空。

早上开出门来,就有顾客望门而候了”,可见其作品在当时的火热程度。

还珠楼主还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多产作家”,自30年代至50年代初,他以“蜀山”为核心,创作了近30部武侠小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蜀山系列”。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影响巨大的作家,却被文学史忽略了数十年之久,从1949年至1982年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竟没有一部关于还珠楼主小说的研究专著产生。

而从80年代至今,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还珠楼主小说的专门论文,也不过区区数篇而已。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终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了这块瑰宝,其恢宏的“蜀山”系列小说的价值渐渐为人们所发现。

首先,还珠楼主“蜀山”系列小说受到学者重视相对较为成熟的是“思想文化”方面。

虽然还珠楼主的作品脍炙人口,读者遍及海内外各阶层,包括高级知识分子,但是,由于士林普遍对这类通俗文学作品有鄙视之心,文学史家不屑为之评论。

最早完整、系统评论还珠楼主及其作品的是1948年徐国桢连载于《宇宙》复刊号三至五期的《还珠楼主及其作品的研究》,后于1949年正气书局改名为《还珠楼主论》出版单行本,全书约3万字。

其“思想论”一章提出:“还珠楼主小说的思想方面杂而不纯”,基本上是“儒释道三家的搓合”,这一说法被大多后来的学者所认同。

徐国桢称:“概括说来,还珠楼主所创造的小说人物,在行为上可说如下:本来是李耳、庄周一般的襟怀,可生就了释迦牟尼的两只眼睛,却是替孔丘、孟轲去应世办事。

于是儒释道混成一体了。

”台湾的叶洪生先生对还珠楼主尤为佩服,于1982年在《民生报》副刊连载《惊神泣鬼话〈蜀山〉》这一长篇论文,并随即以此文为底本,经大幅增补后出版了《蜀山剑侠评传》、《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这两本专题著作。

在思想论方面,叶先生继承了徐国桢关于还珠楼主“儒释道合一”的观点,他认为,在中国千年小说传统中,“从未有一名作家或一部作品能将儒、释、道三家之思想学说精义共冶于一炉而予以高度艺术化之发挥者——有之,则自还珠楼主始,且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这样的评价虽有夸大之辞,但大体还是反映了还珠楼主小说的思想特质。

儒家主张“入世”,道家偏好“出世”,这一矛盾如何统一呢?叶先生用“玄学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二元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惑,而其生命哲学也体现出“长生”、“慈悲”和“仁义”的有机统一。

除此之外,叶先生对还珠小说的思想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小说中的生死观、宇宙观、修仙理论进行了解释,并发现还珠小说的道家哲学基础主要来源于晋朝《抱朴子》一书,并作了详细论述。

徐斯年是较早对还珠小说“生命哲学”发生兴趣的学者,他非常敏锐地指出:“道家不死思想是一种相当独特的生命哲学。

传统武侠小说一再宣扬的‘仙侠一途’说,实以此为哲学基础。

但是,没有任何作家能像还珠楼主那样,以壮美凄绝的故事和五彩纷呈、光怪陆离的丰繁意象,来生动而深邃地表现这种生命哲学。

”(徐斯年,1995)对还珠楼主小说思想的研究至此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之相关章节基本继承了徐先生的看法,称《蜀山剑侠传》的剑仙与怪魔“两方面寓示了一种共同的形而上意义,就是人对自身命运的不懈抗争”。

同时,钱理群等明确肯定了还珠楼主小说的文化价值,称“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它的文化内容也十分丰饶……(还珠楼主)全部武侠小说可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现代综合阐释,也近于一个奇迹”。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1999)之后,更为系统论述“蜀山”生命哲学的是孔庆东和蒋炯毅,他们认为还珠小说充满了对人生的“悲剧性”认识,展现了超越生命的苦难架构,以现代性的生命意识完成了武侠小说对传统的超越。

这一论断,给还珠楼主小说研究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的思想价值也从徐国桢较为简单概括的“儒释道三家的搓合”发展到超越肉体生命极限的人类生命体验范畴,并具备了初步的悲剧性意义。

其次,还珠楼主小说的“艺术价值”也较早为学者所赏识。

徐国桢对还珠小说想象之“奇幻”有这样一段评述:“在还珠楼主笔下,关于自然现象者,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山可役之走,人可化为兽,天可隐灭无迹,陆可沉落无形,以及其他,等等……对于生命的看法,灵魂可以离体,身外可以化身,借尸可以复活,自杀可以逃命,修炼可以长生,仙家却有死劫,以及其他,等等。

”(徐国桢,1949)这段评论准确道出了还珠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奇幻想象。

叶洪生继续考察了还珠楼主奇幻想象大多脱胎于《山海经》、《封神演义》、《西游记》、《神仙传》、《平妖传》等著作。

之后,很多学者也分别从各个角度对还珠小说的奇幻特色作了论述:罗立群称还珠楼主是“天纵之才,魔幻之笔,海阔天空,随意所至”;羊羽称“还珠楼主的奇思妙想,熔神话、志怪、武侠、剑仙于一炉……把写实的传统技术与浪漫的驰骋想象相结合起来,开创了‘奇幻仙侠’这一武侠小说流派”;张华称“《蜀山剑侠传》所显示出的作者的艺术想象力是特别引人注目的。

这种艺术想象力,极其丰富,高度活跃,雄奇瑰丽,气象万千”。

多次对武侠小说研究热潮发表异议的袁良骏,也在一篇论文中肯定了“还珠楼主想象力极为丰富”,称还珠楼主“除了对自然力、非自然力的奇异爆炸力的超常想象, 还对妖魔鬼怪、毒物毒虫的描绘也让人惊诧莫名……”可见,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基本上得到了各界学者的肯定,对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过,对还珠楼主小说“想象奇幻”的艺术特色也充满了争议,“荒诞不经”是使用最多的一句话。

不少学者都认为,“荒诞不经”是还珠小说的重大缺陷,如范烟桥认为,还珠楼主“写武侠小说没有事实依据而全凭幻想,题材终必陷于枯窘,写法上也只能东扯西拉”,而袁良骏则在多篇论文中连续指责还珠楼主的小说“胡诌八扯,荒诞之极”。

(袁良骏,2002)还珠楼主小说中大量绝美的景色描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较早深入论述《蜀山剑侠传》“神话和自然美结合”艺术特色的是张赣生,他赞扬了《蜀山剑侠传》“将名山大川的雄伟或秀美与神话传说的奇幻融为一体,神话为山川添了灵气,山川使神话更为瑰丽,两者相得益彰”,并且认为《蜀山剑侠传》写景的成功,“正是庄子《逍遥游》、屈原《九歌》以降许多名篇所体现的共同规律,非胜景不足以显扬神话,非神话不足以渲染胜景”,从而充分肯定了还珠楼主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之后,方忠又进一步论述了还珠楼主小说中自然胜景对审美个性的陶铸,从而为小说塑造了独特的诗韵。

其他如张华、叶洪生、金开诚等学者,也都从各个角度肯定了还珠楼主写景造境的成就。

在这个层面上,还珠楼主小说中美轮美奂的景物描写,已经不再是作为小说的“环境”因素而存在了,而直接成为了小说的重要描写对象,从而具有了初步的叙事功能。

在一些章节,其景物描写恢弘壮阔,甚至有着“喧宾夺主”的嫌疑,而实际上,这些景物描写对还珠楼主小说的意境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珠楼主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引起的争议较多,不少学者都认为还珠小说中人物“大多性格缺乏深度和复杂性,比较单一,反面人物更是一律呈公式化、概念化……在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性格的个体性上普遍不足”,也有不少学者肯定其人物刻画方面的造诣,虽未曾过渡到“性格中心”,但是其笔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性格类型,成为后世港台武侠小说的取法模式,同时善于用“孽怨”以及其他曲折离奇的情节等“动作链”来刻画人物复杂的性格,这一点对于该类型小说的叙事功能完成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三,还珠楼主的小说神驰八极,想象奇特,很早就引起学者对其艺术渊源的研究兴趣。

这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是台湾的叶洪生先生。

研究认为,还珠楼主小说的生命哲学主要来源于《抱朴子》、《神仙传》等道家著作,写景造境的艺术构思来源于《真诰》、《拾遗记》中的洞天说,而五花八门的法宝、飞剑的灵感多来源于《拾遗记》、《洞冥记》、《古镜记》以及一些唐宋传奇。

此外,张华、唐金海等学者也都多角度论述了还珠楼主小说对上古神话、楚辞、志怪笔记、佛道经书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的学习、继承和发展。

当然,还珠楼主不但对这些古代道家著作、志怪笔记、唐宋传奇深有研究,并充分继承吸取了其精髓,还用自己的天纵之才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与扩充,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得道、升仙、炼宝、布阵、造剑的神话体系,对后世武侠小说作家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的研究,除了思想文化内容、艺术价值、作品渊源三个方面之外,还有不少学者在其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例如:唐文标从写作学角度谈论了剑侠小说的创作特色,较为深入地论述了修道成仙的理论;周清霖则对还珠楼主作品做了精细的梳理工作,完成了还珠楼主创作年表。

此外,他还跳出还珠的“仙魔世界”,对还珠楼主的其他武侠小说做了较好的分类工作,并开始关注其“入世武侠”小说;黄汉立对《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两部作品做了较为详尽的比较。

同时,还珠楼主小说的价值也在不断被学者发现和肯定,还珠楼主也被称为“天才横溢,成就独特,居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叶洪生,2002),具有“天纵之才,魔幻之笔,海阔天空,随意所至”(罗立群,1990)。

在创作道路上,不少研究者认为,“还珠楼主在发展创作思维方面做出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能与《蜀山剑侠传》比肩的武侠作品或科幻神话作品”(范伯群、孔庆东,2003)。

总之,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创作,正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相信还会不断有更新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而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研究也必然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1] 徐国桢:《还珠楼主论》,上海正气书局,1949年版。

[2] 叶洪生:《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3]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