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凯马特与沃尔玛 管理信息系统 案例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沃尔玛

商品条形码
在零售行业的单品管理方式中, 每一个商品品种对应一个独立 的商品代码。
EOS
终端设备和EOS系统
订货商品目录帐册的设计和运 用是EOS系统成功的重要保证。
计算机以及订货信息输入和输 出终端设备的添置和EOS系统设 计是应用EOS系统的基础条件。
Page 22
EOS系统的实施
EOS系统的规划
Page 15
销售时点数据系统 (Point of Sale , POS)
11
POS系统的运行的5个步骤
2
POS系统的概念 应用POS系统的六大效果
Page 16
POS系统的运行的5个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 店铺上销售的商品都 贴有条形码
• 收银机打印出顾客购 买的详细清单
• 清单上的信息通过在 线连接传送到总公司
Page 25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应用EDI的总体效率 通过EDI处理单证类型 应用EDI的效果
Page 26
应用EDI的总体效率
商业文件传送速度提高81%
应用EDI 总体效率
文件成本降低44% 由差错造成的商业损失减少40%
文件处理成本降低38%
竞争能力提高34%
Page 27
通过EDI处理单证类型
高新技术的快速引进,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沃尔玛的工作效率, 而且成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它的竞争对手们在跟进 的过程中,不仅动作迟缓,而且步履沉重,这就造就了这个 零售帝国的逐步强大。
Page 6
沃尔玛公司的历程
沃尔玛是以杂货店起家。1951 年,沃尔玛公司的创使人山姆 沃顿在美国阿肯色州的本顿威尔盘下一家老式杂货店,取 名“沃顿 5 分--1 角”商店,主要经营花边、帽子、裁剪 纸样等乡下杂货店的传统商品。接着,山姆扩大了店面, 并开始采用自助式服务的经营方式。到 1960 年,他已有 15 家商店分布在本顿威尔周围地区, 年营业总额达到 140 万美元。这时,折扣商店在美国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 成长期, 并已对小镇的传统杂货店形成了可怕的威胁。这 是一种低价大量进货,便宜卖出,以经营系列综合商品为 特点的零售经营形式。 1962 年 7 月,第一家沃尔玛折扣 百货店开业,店名为 Wal-Mart。地址选在人口 只有 4500 人的阿肯色州的罗吉斯开业。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80 年 代末,沃尔玛已有 1400 多家分店,分布在美国 29 个州, 年销售收入 200 多亿美元,净收入 10 亿美元,总营业面 积近 1000 万平方米,成为全美最大的折扣百货连锁公司。
案例一 凯马特与沃尔玛

三、相关知识
(三)、企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战略 )、企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战略 3、系统维护的战略 、 信息技术系统维护战略至少应当在考虑如何建立、 信息技术系统维护战略至少应当在考虑如何建立、实施信息 技术系统的同时就开始制定。 技术系统的同时就开始制定。 我们的日常业务对信息技术系统的依赖有多大? 我们的日常业务对信息技术系统的依赖有多大? 信息系统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障,风险和成本有多大? 信息系统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障,风险和成本有多大? 怎样衡量我们的信息系统的运作状况? 怎样衡量我们的信息系统的运作状况? 我们有哪些途径得到维护所需要的技术、 我们有哪些途径得到维护所需要的技术、资源或者直接得到 维护的服务? 维护的服务?
Page 15
Page 7
三、相关知识
(一)、战略信息系统 )、战略信息系统 2、战略信息系统能极大地改变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方式,并为企 战略信息系统能极大地改变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方式, 业带来竞争优势,或削弱竞争对手的优势。 业带来竞争优势,或削弱竞争对手的优势。 许多战略信息系统的实施, 许多战略信息系统的实施,如:事务处理系统(TPS)、管 事务处理系统(TPS)、管 )、 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 )、办公自动化系统 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及企业资源规划系 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等,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等,往往会引起企业业 务流程的再造、人员的精简及组织机构的重组。 务流程的再造、人员的精简及组织机构的重组。 同时, 同时,也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与决策手段产生深刻的 变革。业务流程的优化、机构的重组以及管理手段的变革, 变革。业务流程的优化、机构的重组以及管理手段的变革,能大 大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大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库 存数量,并极大地改善服务质量, 存数量,并极大地改善服务质量,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 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强,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凯马特与沃尔玛》详解

沃尔玛不同时期信息技术的作用:
2、沃尔玛的经营战略和信息技术战略
沃尔玛相比于其他零售商
2017/8/27
8
沃尔玛的经营战略
低价格竞销是沃尔 玛营销策略的主题 与灵魂
•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沃尔玛能够以最低的成 本、最优质的服务、最快度的管理反应进行全 球运作。这些投资都使得沃尔玛可以显著降低 成本,大幅提高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4、沃尔玛在中国市场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和发展策略的意见 • 根据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对于国际市场营销环 境的阐述,沃尔玛在登陆中国后,面对的是 中国尚未与国际完全接轨的各种环境,包括 经济,政治,文化,金融等等。而沃尔玛并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继续照搬其在世 界其他地方获得成功的模式,未能和中国时 机很好的结合。这是沃尔玛在中国不能很好 的按照预期发展的重要原因。
技术、计算机销售终端、 统一的商品编码、卫星追 踪、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 科技的应用。二是来自 于对每个环节科学严格的 管理,甚至在一些细微的管 理细节上也不放松。
低价格竞销
高效率的管理
201分店的订 货都先汇总到总部,然 后由总部统筹订货。 统一配送:沃尔玛在美 国建立了70个由高科技 支持的物流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完全实现了自 动化。每种商品都有条 码,由十几公里长的传 送带传送商品,由激光 扫描器和电脑追踪每件 商品的储存位置及运送 情况。
3. 在物流系统上,沃尔玛采取公司自己的物流系统,在深圳和天津设
立2大配送中心,负责全国的货物配送的做法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好,沃尔 玛在美国开设门店近4000家,平均一个配送中心支持120家门店,平均配 送成本不到销售额的3%,而竞争对手则达到4.5%-5%。而在中国市场,沃 尔玛在深圳、天津设有两个物流配送中心,但因为开店数目始终有限, 成本较高,且速度缓慢。以2008年中全国168家门店的数量计算,参照其 在美国平均一个配送中心支持120家门店的标准,在中国的2大配送中心 还有30%处于闲置状态,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沃尔玛的物流成本,从而在终 端由消费者承担这些成本。削弱了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策略。
沃尔玛信息管理系统案例

沃尔玛信息管理系统案例一、沃尔玛的苦恼——最低价问题沃尔玛可以说是世界零售业的一大奇迹。
1955年,沃尔玛还默默无名。
1979年,沃尔玛全年销售额才首次达到10亿美元。
可是到了1993年,一周的销售额就达到这个数,2001年更是一天的时间就能达到。
据法新社报道,沃尔玛如今在全球拥有4150家连锁店,员工数目也达到了120万人。
超市百货可以说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行业了,几乎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个面对形形色色的广大群众的超市,顾客来你这里买东西的原因只有一个――你所提供的产品物美价廉。
可以说,物美价廉吸引每一位消费者,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全市最低价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八十年代沃尔玛的问题,也是当时全超市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粗放型压价VS高科技,艰难的选择数量压价是超市行业低价的法宝,直至今天依然如此。
当年为了解决最低价问题,沃尔玛设想靠大规模扩展面市店拉动大量进货从而压低进货价,这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来是扩大店数能速度占有市场份额,抢夺顾客;二来是能达到压低进价的目的。
然而,这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做法,因为扩大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很可能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倒闭。
在当时,科技还没有那么先进,很多高科技还是在军用或者研发当中。
然而,当时的沃尔玛就想到一个大胆的设想:不仅从进货压价,还必须做到少库存,甚至零库存,进行便捷运输,达到附加费用最小化。
能做到这些就必须要依靠高科技的支持,沃尔玛已经开始了它的技术领先之路。
三、打一场高科技的硬战80年代初,互联网还没有进入商用领域,许多零售商还在讨论是否应该"信息化"的时候,沃尔玛就花费2400万美元,购买了一颗休斯飞机公司的人造卫星,并于1983年发射升空和启用,作为全球各分区域中心的信息高速公路。
沃尔玛先后花费6亿多美元建起了目前的电脑与卫星系统。
借助于这套庞大的信息网络,沃尔玛的各部门沟通、各业务流程都可以迅速而准确畅通地运行。
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为沃尔玛公司提供了以更少的费用建设高效的信息系统的可能。
管理信息系统沃尔玛案例分析

沃尔玛通过信息系统获得怎样的竞争优势?
1.沃尔玛通过完善的物流管理系 统,形成了独特的自动配送体系, 推行“统一订货,统一配送”的原 则,不仅加快了存货周期,节省了 人力和存储空间,而且大大降低了 成本。
管理信息系统沃尔玛案例分析
2.沃尔玛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既管理 人员根据电脑信息系统收集信息, 依据顾客期望及时改进服务,营造 良好的购物环境,坚持了“让顾客 满意”这一原则,获得了一大批忠 诚顾客。
POS系统的概念
POS销售时点系统:通过自动读取设 络和计算 机传送到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加工 以提高经营效率的系统。
自动读取设备
• 如:收银机
网络和计算机
有关部门
•公司总部、生 产部门、采购 部门、工艺部 门
管理信息系统沃尔玛案例分析
POS系统的运行的5个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沃尔玛案例分析
ECR具有的四大策略
ECR的 四大策略
使零售店铺的空间最大化 使新产品的导入效果最大化
使补货系统的时间和成本最佳化 使交易和促销系统的效率最大化
管理信息系统沃尔玛案例分析
ECR具有四大要素
快速的产品引进
最有效地开发新产品,制定产 品的生产计划,以降低成本
快速的门店分类
通过二次包装等手段,提高货 物的分销效率和库存使用率
管理信息系统沃尔玛案例分析
3.沃尔玛利用信息系统的支持开 发出先进的供应链体系,在顾客, 供应商及合作伙伴之间形成良好的 交互关系,达到充分的信息共享, 保证了及时的供应。
管理信息系统沃尔玛案例分析
4.沃尔玛及早的推出了公司自己的电 子商务网站,开始进行网上零售业 务,符合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同 时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商机,加大网 络宣传,进行业务重组,不断发展 经营规模,迅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 力。
从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分析沃尔玛和凯马特成败原因

从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分析沃尔玛和凯马特成败原因一、沃尔玛和凯马特的前期情况1、沃尔玛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
前期具体情况如下:1962年: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成立1960 -70 年代初:快速成长1962 年:第一家沃尔玛折扣店开业1964 年:第二家和第三家沃尔玛折扣店开业1970 年10 月:沃尔玛公司股票上市1970年:销售额0.4亿美元2、凯马特凯马特公司是美国国内最大的打折零售商和全球最大的批发商之一。
1899年,塞巴斯蒂安·克瑞斯吉(Sebastian S. Kresge)在底特律创办了克瑞斯吉公司(( S.S.Kresge Company )。
前期具体情况如下:1899年:凯马特成立1912年,店铺已发展到85家之多,销售额已经超过1000万美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克瑞斯吉双喜临门,公司股票上市1940年:运用广告报纸传单1950年:引入结算工作流水线1962年:第一家凯马特折扣商店1966年:375家Kresge店,162家凯马特折扣店,总销售额10亿美元1976年:克瑞斯吉公司一年中开设了271家分店二、沃尔玛和凯马特信息技术的运用及效果对比1、沃尔玛山姆·沃尔顿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因此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
1)以下例举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时间措施影响1969 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库存最小化并可跟踪购买趋势1973 使用计算机订货系统订货周期缩短,成本降低1978 安装了用于顾客分析的收款机在商品跟踪、添置货物、控制库存更有效1979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信息互通、有助于及时送货和统购1980 使用同一商品条形码使信息输入快、精、准,并降低成本1985 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使贸易双方能更迅速、更有效且降低成本的进行贸易1988 使用无线扫描枪提高扫描速率,降低成本1991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有助于指导生产和降低成本1996 启动Wal-电子商务网向电子商务方向拓展2001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2001 实施高级销售规划系统部件和财务报告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准确性,进一步降低成本2002 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因特网数据标准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形成数据的标准化2)对以上关键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沃尔玛信息化过程的清晰脉络,它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和两大工程:1969-1979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信息化重点是内部的日常关键作业系统;1980-1993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的信息化重点是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数据共享,达到对存货和物流的高效、低成本的管理;1994-2001年的第三阶段,该阶段以电子商务(这里的电子商务是指沃尔玛公司提供最终消费者的在线购买方式的业务)作为信息化重点;200l一2004年的第四阶段,该阶段以辅助性活动部门作为信息化重点。
凯马特沃尔玛案例分析

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山姆·沃尔顿 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 ,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
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 ,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 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 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 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具有自动化、省力化、及时化和正确化的特 点,沃尔玛与多家供应商中的1800多家实现了 电子数据交换,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数据传递 和订货等交易活动,不需要人工的直接介入。 沃尔玛利用快速反应和联机系统代替采购指令 ,真正实现了自动订货,系统利用条形码扫描 和卫星通信系统,与供应商每日交换产品销售 、运输和订货信息,包括商品规格、款式、颜 色等,从发出订单、生产到将货物送到门店, 最快的时候甚至不超过10天。
20世纪80年代初 将EDI 系统应用于信息交换 1987年 同休斯公司合 作发射专用卫星 建立全美最大的私人卫 星视频通信系统 装备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效果 解决大规模物流配送的成本和效 率等“瓶颈”问题 减少资金成本和库存费用
用于全球店铺的信息传送与运输 车辆的定位及联络 及策时传达总部的会议情况和决 合理安排运量和路程,最大限度 地发挥运输潜力
1974年 ,沃尔玛公司在纽约上市股票,其价 值在以后的25年间(到1999年)翻了4900倍。
1979年, 沃尔玛总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
简介
1987年 ,在德州加伦市开设了第一家综合 性百货商店(HyperMart),并建立起美国最 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之一,将下属分店与 总部联结起来。
店址选择的失误,盲目扩张使店内购物环境下降。
沃尔玛与凯马特案例分析

1984年
1985至 1987年
对于沃尔玛公司和凯玛特公司 的成与败,以下从信息技术对公 司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从信息技术对公司的作用角度分析: 沃尔玛
①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沃尔玛获得了最低成本运 营。加快了存货的运作周期,优化企业配送管理。
②最大限度整合优势资源, 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信息技术对公司的作用角度分析:沃尔玛
沃尔玛
与 凯马特
这一对多年的竞争对手,结局却完全不同。
为什么呢???Why?
——— 本次案例分析,主要从信息技术角度进行分析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企业为实现 它的企业目标而需要使用的 所有硬件和软件
沃尔玛的经营战略和信息技术战略
经营战略: 人才战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低价战 略、 市场饱和渗透战略、高新技术战略 信息技术战略 ① 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 ② 客户关系管理 ③ 先进的供应链体系 ④ 网上零售 ⑤ 数据仓库
③实现网络化监控,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 销售一体化,加快了物流的循环。大幅度提高资 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④发展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化的管理。帮 助企业了解最新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战略方 向,使企业永久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
从信息技术对公司的作用角度分析
凯马特
①忽略了外部技术环境变化。
凯马特不愿意把钱投资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信
的关键因素。
沃尔玛与凯马特
—— 案例分析启示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释义】善于下棋的人注重整个局势,不善于下棋的人只看到 单个棋子的得失。
引用在商场上为:不要为了眼前得失而枉下结论, 要看整体的发展而定言。
因此,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做出正确 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并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应用】沃尔玛在中国市场信息技术的发展策略: 1.适当吸取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 2.沃尔玛需要从组织架构到运营策略上进行不断调 整,尽可能贴近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 以适应中国市场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 凯马特与沃尔玛一.凯马特公司凯马特对于国内的许多消费者来讲,虽然比较陌生,但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司在美国乃至世界商业界确是赫赫有名的,甚至与当今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相比也曾有一个辉煌的历史。
当1970年10月1日沃尔玛上市的时候,凯马特是美国《廉价零售商》排列的71家最大零售连锁店的第一名,年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是沃尔玛的45倍,分店达488家,是沃尔玛的27倍。
1974年,凯马特的销售额达到46亿美元,而沃尔玛当时仅为1.67亿美元。
1982年,凯马特的销售额达186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零售商,是当时沃尔玛的5倍,店铺数则是沃尔玛的4倍。
而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的百年老店却于2002年申请破产保护。
其中的故事不得不乃人深思。
(一)凯马特的历程1899年克雷斯哲在底特律模仿吾尔沃思创建了“5~10美分”商店,名为克雷斯哲。
1912年,克雷斯哲85家店销售额高达1000万美元。
1955年,克雷斯哲已经拥有673家商店,年销售额达到了3.54亿美元。
但直到1962年3月1日,克雷斯哲公司经过慎重考虑,才宣布进入折价经营领域,成立了第一家名为凯马特的折扣商店,店址位于底特律郊区,面积为6000平方米。
这时的凯马特以薄利多销为目标,商品价格低廉,出售全国知名品牌或自我品牌,保证顾客满意并提供退货服务。
1963年,它通过降低股东红利的方法,建立了53家凯马特折扣店,销售额达到8300万美元。
1964年,克雷斯哲又开了37家凯马特店,成为全美最大的折扣商店连锁公司。
1966年,凯马特折扣店的销售额已达到5.67亿美元,占克雷斯哲总销售额的一半还多。
1968年,凯马特商店数已达到273家,销售额达到12亿美元。
即使在经济衰退的1970年,克雷斯哲也开了74家新凯马特店,使其成为继希尔斯,彭尼之后的美国第三大日用品零售商。
1976年,克雷斯哲公司销售额达到了84亿美元。
1977年公司正式改名为凯马特公司,从此,凯马特成为折扣商店的代名词。
1985年,凯马特公司拥有2178家凯马特商店,227家老大克雷斯哲和朱庇特商店。
同时,公司开始了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向折价专业经销方向发展,开设了折价服装经销网与家庭用品折价经销网。
然而,此举并未产生较大的利润。
这一时期,公司的另一大发展是开设了898家联营书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凯马特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
1994年前半年,凯马特的纯利润损失8200万美元,到1995年1月凯马特已经持续8个季度出现利润下降。
1996年,销售额314亿美元,在全球的排名从第六位下降到第八位。
这个在零售百强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多次挤进前三名的凯马特,于2000年以370亿美元销售额名列世界零售百强排行榜的第八位,但利润为-1%。
《财富》杂志在2002年度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凯马特以362亿美元的销售额名列第104位,2003年以308亿美元的销售额名列第121位。
(二)凯马特的衰退今天,我们评价凯马特,很难断定它是一家成功的企业还是一家失败的企业。
就销售规模而论,它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就利润而论,它有是一家不成功的企业。
凯马特的衰落始于折扣店的衰落。
回顾折扣店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美国折扣店在1955-1975年是发展最快的时期,从1975年开始进入成熟期,一些折扣店连锁公司破产,另一些被迫放慢发展速度。
这就是说,当克雷斯哲公司正式更名为凯马特公司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凯马特公司必须进行业态更新。
但是,凯马特的市场反应相对迟缓,变革的方向又与消费趋势相反。
首先是成长速度太快,以致一味地扩张新店,却忽视了对已有店铺的管理,结果使店内购物环境下降,商品过时,还经常缺货;其次是在经营战略上脱离了使其成功的经营全国性知名品牌的做法,转而更多地经营自由品牌,缺乏高质量的产品来争夺顾客;另外,背离了折扣百货连锁必须通过规模来获得效益的原则,没有将折扣商店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保持区域性的竞争优势,相反却把商店规模缩小到3000平方米,也没有扩大经营商品的范围。
这些经营上的问题造成公司整体销售额虽然上升,但利润却不断下降,1976-1980年,销售利润从3.1%降到了1.3%。
而此时沃尔玛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40%。
当时仓储商店成为一种流行业态。
但是,唯独凯马特对这种新型业态熟视无睹。
1984年,凯马特通过兼并,实行多元化扩张,吸收了不少服装公司,药店,书店以及自助餐馆,后来又将其卖掉。
直到1988年,它才开始进入仓储商店业,但为时已晚。
凯马特衰落的另一大原因是信息技术的落后。
1973年,凯马特的前身克雷斯哲时期的673家商店,订货方式仍是由店经理手写,然后将订单邮寄至总部。
订货花费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常常出现商品脱销,成本额加大,直接导致凯马特1980年利润滑坡。
而沃尔玛的64个商店已有22家使用计算机订货系统,多数零售商也在尝试使用,使得订货周期缩短,成本降低。
但凯马特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落后,直到1982年末,凯马特终于为2370家店铺配备了计算机和手持扫描仪,加快了盘点时间,但此时还没有安装收款机,无法进行消费需要分析。
而沃尔玛在四年前就安装了用于顾客分析的收款机,在商品跟踪,添置货物,控制库存等方面比凯马特更有效率。
20世纪80年代,当沃尔玛80%的商品通过配送中心时,凯马特仅有30%的商品实现集中配送;凯马特实现的每一美元销售中配货方面要花费5美分,而沃尔玛只需要不到2美分,这意味着沃尔玛的商品可以比凯马特便宜3%而仍享受相同的利率,或者价格相同时利润增加3%;1988年,沃尔玛人均销售额达到10.3万美元,而凯马特仅为8.2万美元。
回顾凯马特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期规模扩张速度很快,但其利润不令人满意,原因在于战略转移速度慢,信息技术滞后,导致运营成本过高。
以下是几组数据:1982年,凯马特的销售额为186亿美元,利润为1.5%,1991年分别为348亿美元和2.5%,2000年分别为370亿美元和-1%;沃尔玛1982年销售额为33亿美元,利润为3.7%,1991年分别为439亿美元和3.7%,2000年分别为1933亿美元和3.3%。
2002年1月22日,凯马特在芝加哥申请破产保护,并先后关闭了600家商店。
所列资产接近163亿美元,债务约103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零售业破产案。
二.沃尔玛公司沃尔玛公司是国际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
在过去的20年中,沃尔玛百货公司以每年10%的增长速度膨胀,业务迅速扩张到亚洲,欧洲和南美洲。
进入20实际90年代以来,沃尔玛以其骄人的销售业绩,在世界500强企业的排行榜上,走出了一条通往巅峰的稳健上升曲线,由1994年排名第12位稳步上升为2000年代第2位;《财富》杂志在2002年度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拥有45年历史的沃尔玛以2198亿美元的销售额列居榜首;2003年再次以2465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首位。
(一)沃尔玛公司的历程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和整个50年代,杂志业在美国,特别是农村小镇上仍是一种兴旺发达的零售形式。
沃尔玛即使以杂货店起家。
1951年,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顿在美国阿肯色州的本顿威尔盘下一家老式杂货店,取名“沃顿5~10美分”商店,主要经营花边,帽子,裁剪纸样等乡下杂货店的传统商品。
接着山姆扩大了店面,并开始采用自助式服务的经营方式。
1952年10月,第二家“沃顿5~10美分”商店开业。
到1960年,他已有15家商店分布在本顿威尔周围地区,年营业总额达到140万美元,这时折扣商店在美国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成长期,并已对小镇的传统杂货店形成了可怕的威胁。
这是一种低价大量进货,便宜卖出,以经营系列综合商品为特点的零售经营形式。
因此,在1960—1962年间,山姆考察了当时美国主要的几个折扣商店连锁集团,下决心从杂货业转入折扣百货业。
1962年7月,第一家沃尔玛折扣百货店开业,店名为Wal-Mart,地址选在人口只有4500人的阿肯色州的罗吉斯。
之所以选在这里开店,是因为其创始人山姆·沃顿感觉到,这些小镇虽然人口不算太多,但确实存在着不少商机,且往往被大型的连锁店所忽略。
当时,沃尔玛所面对的强大的西尔斯、凯玛特等零售业巨人的网点都集中在大城市,无意进入小城镇和乡村。
在他们眼中,小城镇不具备开设零售业的条件。
这些巨人的原则是只有超过25000人的城市才能考虑设店。
而山姆·沃顿的原则是,只要人口超过4000人就建店。
他认为,小城镇潜力巨大,是未来零售业发展的基础所在。
他将小城镇作为发展零售业的细分市场,以州为单位,一个县一个县地建点,然后一个州一个州地发展,由州再发展到全国。
1963年,当克雷斯哲建立了53家折扣店,销售额达8300万美元时,沃尔玛才刚刚开始考虑开第二家沃尔玛折扣店。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80年代末,沃尔玛已有1400多家分店,分布在美国29各州,年销售收入200多亿美元,净收入10亿美元,总营业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成为美国最大的折扣百货连锁公司。
到了80年代,山姆·沃顿发现仓储俱乐部有发展前途。
他就于1983年,在俄克拉荷马城成立了第一家山姆俱乐部。
典型的仓储俱乐部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商品组合从食品到一般商品,可以说几乎无所不包,一应俱全,可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一次购齐的需要。
同时,仓储俱乐部的销售毛利平均只有10%~13%,不但比传统百货公司、食品超市低,甚至比折扣百货店还低一半,因此商品价格格外便宜。
保证商品种类齐全、价格又特别便宜的诀窍在于只经营每大类商品中那些需求最多、销量最大的品种、规格或品牌,而且很多商品的最小销售包装要比一般上商店大得多,这些措施能使同样商品在仓储俱乐部比普通零售店便宜30%~40%,大大提高了对顾客的吸引力。
补偿成本和稳定顾客的另一措施时实行会员制,目标顾客是购买批量较大、从事小生意的顾客,如餐馆、食品店等。
由于以上种种优点,仓储俱乐部被专家看作是折扣百货店之后最具创新、最具潜力的商业经营形式,可看作是批发和零售的一种完美结合。
1985年,山姆店开到了23家,1986年49家,1989年105家,销售额近40亿美元,在公司总销售额中的份额增至18.8%。
从1990年起,山姆俱乐部就占据了美国仓储俱乐部业态销售第一的位置。
90年代,沃尔玛大力发展沃尔玛购物广场。
虽然沃尔玛已经占据美国仓储俱乐部的首位,但山姆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总结了顾客的意见及经营中的问题,又开始试验比超级市场面积小一些的购物广场。
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在密苏里州的一个9000人口的小镇开业。
毛利率为17%~18%,相比于一般超市的毛利率仍有优势。
商品组合相当于一个超市加一个折扣百货店,商品大类比超市略窄,但质量更好,总计约6.5万种,食品、综合商品各一半,遵循“一站购齐”的原则,目标是1万人口以下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