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世俗的贵族家庭的起伏沉浮、人情世故和人性的复杂。
本文将针对红楼梦中的意象和隐喻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名篇。
一、太虚幻境与红楼梦红楼梦以太虚幻境为背景,将人物情节和事件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太虚幻境象征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它由近一百个具象和抽象的意象构成,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尘世间虚妄、草木春秋、百年禅意、四季交替等世事变幻的感慨和思考。
二、贾宝玉与浮生若梦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被认为是曹雪芹自身的形象投射。
贾宝玉是一个飘忽不定、纠结矛盾的人物,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种种矛盾和迷茫。
他的姓氏“贾”寓意着人世浮华,“宝玉”则暗示了人生如梦。
贾宝玉的形象隐喻了人们对真实生活和理想境界之间的追求和探索,他的经历和感悟也成为了追寻真实与虚妄边界的一面镜子。
三、林黛玉与牡丹花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和行为暗合了牡丹花的特点。
牡丹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富丽堂皇、高贵华美的象征。
林黛玉就像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花,她美丽动人同时也充满了忧伤和悲凉。
林黛玉的命运悲剧性地呼应了牡丹花的花开花谢,她的悲剧表明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脆弱。
四、贾母与荷花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与荷花意象相关联。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尚、纯洁、明净和坚强。
贾母作为贾府的家长,正是通过她那种纯真善良、宽厚待人的个性,以及她在红楼梦中对孙辈的疼爱和关怀,使得家族能够在荣华富贵和沉浮变迁中保持着道义的真实和坚守。
五、薛宝钗与蓮花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位女主角,她的形象与蓮花意象相呼应。
蓮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作纯洁、雅致、高雅和完美。
薛宝钗的性格正是她象征意义的体现,她聪明机智,清高尊贵,同时也冷漠无情。
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她对待家族忠诚的态度,揭示了人性矛盾和情感层面的复杂性。
解读红楼梦的深层含义

解读红楼梦的深层含义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虽然看似只是一部言情小说,但在这部作品中蕴含着许多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我们可以一窥其深层含义,与作者一同品味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首先,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暗喻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种种险恶,展示了人事无常、荣辱无常的现实。
贾府的兴盛与衰败,正是史太君一家的得与失、王熙凤的兴衰命运的反映。
这种描写充满了触动人心的哲思,陈述了一个道理,即人生的荣华富贵并非永恒,世事如梦一场,一切都是虚幻的。
其次,红楼梦剖析了人性的种种弱点,警示了人们应当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
通过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各种弱点,包括贪欲、傲慢、奢侈等。
尤其是宝玉和黛玉,他们既是"进"的象征,也是"退"的象征,正如他们自身的命运一样。
他们的存在告诉我们,人性的弱点无处不在,我们必须警醒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精神上的高尚。
此外,红楼梦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命运。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宝钗、黛玉、元春等人都具有不同的人生遭遇和命运。
尤其是黛玉,作为贾府荣府的病秧子,她充满了病弱和灵秀的气质,被视为红楼梦的代表人物。
通过她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女性束缚的批判。
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引发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对女性权益的呼吁。
最后,红楼梦还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物,如花鸟、石头等。
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的运用,红楼梦赋予了作品以深远的审美价值,并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与审美能力。
总之,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言情小说,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智慧和思想的文化瑰宝。
文学鉴赏分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

文学鉴赏分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以塑造形象、烘托氛围、抒发情感,丰富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情感意象、色彩象征和物象象征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进行分析。
一、情感意象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意象的运用,生动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状态,给读者带来深刻的艺术感受。
首先,通过描述宝黛之间的眼神、微笑等情感细节,展示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
在《红楼梦》中,宝玉常常想着黛玉,对她关怀备至。
而黛玉也常常用“骂”作为表达宝玉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宠爱。
这种描述揭示了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加深了读者对二人感情的理解。
其次,作者通过对宴会上吃酒的描写,抒发了大观园中众多女子的情感纠葛。
宴会上的酒席富丽堂皇,但背后却暗藏着种种勾心斗角,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
通过描写宴会场景和人物对酒的态度,读者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心中所承受的痛苦和挣扎。
二、色彩象征色彩象征是指通过描述物体的颜色以及与其相应的意义,来表达人物情感、氛围或主题的一种手法。
在《红楼梦》中,色彩象征被广泛应用。
首先,红色象征着热情与欢乐。
红楼中常常出现红色的描写,如红杏枝头、红桃枝上等。
红色代表着喜庆和欢乐的氛围,也暗示着情感的亲密和热烈。
这种象征手法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种温暖而欢快的氛围。
其次,绿色象征着嫉妒和背叛。
绿色在《红楼梦》中被用来描绘宝钗、王熙凤等角色,这些角色常常表现出嫉妒和背叛的特质。
如宝钗被描述为“绿葱葱一片、参差美不胜收”,暗示着她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黛玉的嫉妒。
三、物象象征物象象征是通过描写与携带特定寓意的物品,来表达人物性格、命运或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法。
《红楼梦》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物象象征。
首先,宝玉手中的玉石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玉石象征着纯洁和珍贵,宝玉的名字就是源于“玉”。
通过描写宝玉手中的玉石,可以窥探宝玉的人格特质和命运走向。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刻思想内涵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一、历史与社会背景《红楼梦》描绘了18世纪晚清社会的封建世家荣府的衰落。
这一历史时期正值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各个家族都在争夺权力,而荣府的衰败也意味着整个封建社会的瓦解。
《红楼梦》通过对荣府衰落的叙述,折射出了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道德体系的崩溃。
二、文化底蕴的体现1. 传统礼教的影响《红楼梦》以封建家族为背景,展示了传统礼教在封建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
在荣府中,对于家族规矩、孝道以及男女有别的观念都十分重要。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角色人物,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通过争斗和矛盾的展开,展示了传统礼教的局限和失效,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反思。
2. 古典诗词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其中既有对唐宋诗词的引用,也有对作者自己创作的新诗。
这些诗词不仅是作品的装饰,更是对情感与命运的表达。
通过古典诗词的运用,作者构建了一种复杂而精细的情感世界,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思想内涵的体现1. 命运与个人选择的对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是由神仙所决定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命运的强调。
然而,作品中也强调了个人的选择对命运的影响。
比如贾宝玉,他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虽然感到无奈,但最终选择了离开,通过个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品中的命运观念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对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命运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2. 性别与社会地位的困境《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和权益的缺失。
尤其是贾府中的女性角色,在男权社会中处于被动和被压抑的地位。
然而,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并非完全没有反抗,她们通过机智和智慧,以及情感的表达来反抗命运和现实的束缚,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坚强。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这部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的长篇小说中,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与思想的深度。
一、红楼梦的文化底蕴(1)家族文化:红楼梦以贾府作为故事背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要描写对象。
通过对这些家族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古代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家族文化的内涵。
例如,贾府代表着中国古代封建家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家族的世代传承和荣耀的追求。
(2)宗法制度:红楼梦中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家族内的等级观念、亲属关系的固定规则,都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
通过对这一制度的描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封建伦理。
(3)儒家思想:红楼梦中贯穿着儒家的思想,展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忠孝、礼仪、孝道等观念贯穿于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引导。
二、红楼梦的思想深度(1)现实与理想的对比: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等人物的命运描写,展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贾宝玉代表了追求自由爱情与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者,但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他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个人追求的限制与禁锢。
(2)女性地位与男权社会:红楼梦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探讨了女性地位与男权社会的关系。
尤其是林黛玉的形象,她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与矛盾,同时也展现了她作为个体所表达的自我意识与反抗。
(3)命运与宿命观念:红楼梦中各个人物命运的起伏和结局,凸显了对宿命观念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思辨。
人物的命运常常是受到宿命的支配,但也有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红楼梦在不同人物的命运中呈现了中国人对于“命运”现象的深入思考。
结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还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元素,来探讨其独特之处。
1. 文学艺术1.1 描写细腻入微《红楼梦》以无比细致的描写风格而闻名。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精准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例如,林黛玉对花草鸟兽的喜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交错等。
1.2 对话技巧高超《红楼梦》中充满了生动而具有张力的对话。
作者巧妙运用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情感纠葛和社会现象。
对话不仅贴切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还通过言辞间的暗含与谐音,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韵味。
1.3 寓意深远《红楼梦》中富有寓意的情节和象征手法也是其艺术之一。
作者通过家族兴衰、爱情悲欢、权谋斗争等故事线索,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世俗间的伤痛矛盾。
同时,通过对宝玉与黛玉、宝玉与湘云等重要人物的构建和塑造,以及对贾府置景、贾府人物名字等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安排,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而深思熟虑的心理空间。
2. 思想内涵2.1 道家思想《红楼梦》中融入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对荣府春园消逝、花开花谢和人物命运变迁等描写,展示了生命无常、人事如梦、虚妄空幻等诸多道家思想的触动。
贾宝玉的超脱情感与境地,以及反对拜金主义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超越世俗之困扰的人生思考。
2.2 儒家伦理《红楼梦》中还融入了儒家伦理思想。
通过对尊卑有序、忍让礼仪和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准则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儒家教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例如,贾府各族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传统家规下的点滴细节。
2.3 批判社会现实《红楼梦》中批判社会现实是其鲜明之处。
通过对封建制度、权贵阶级和双重标准等问题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与虚伪。
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主要角色对于封建道德体制和荣宁二府的颠覆态度,则体现了作者潜藏于故事背后的时代责任感。
文学意蕴:《红楼梦》中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

文学意蕴:《红楼梦》中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意蕴和深刻的内涵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蕴含的深刻文学意蕴,并探究其内涵的来源和影响。
1.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描写《红楼梦》以其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而著称。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个性各异,身世背景不同。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青年男女的情感和个性特点。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情节发展和对话展示出他们的内在世界和心理变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2. 情节的对比冲突《红楼梦》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充满了对比和冲突。
作者通过对贾府和王府两大家族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社会层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曹雪芹巧妙地安排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呈现了青春期的情感困扰和选择问题。
这些对比和冲突使得小说更具张力和吸引力,也更加真实地描绘了人生的复杂性。
3. 寓意与象征的运用《红楼梦》中运用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
例如,贾宝玉的宝玉一词即蕴含了对纯洁和美好的向往,在小说中象征着一种尺度之外的理想。
红楼则象征着一个浮世的花世界,而冷香丫头宝钗则被塑造成红楼中唯一能够回归尘世的理智人物。
这些寓意和象征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也深化了读者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4. 社会现实的投射与批判《红楼梦》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投射和批判。
小说中贾府的奢靡和王府的虚荣都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作者通过对贾府衰落和“贾贵人杀神仙”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阶层的不满和对贵族权力的批判。
同时,曹雪芹也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个人自由的压抑和摧毁。
这些揭示和批判使得《红楼梦》不仅具有文学的魅力,也具有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
5. 红楼梦的文化传承《红楼梦》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古典小说,它涵盖了许多哲学主题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体现的主要哲学意蕴:
1. 人生无常:小说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生无常的观念。
贾府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衰落破败,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和悲剧。
这反映了佛教中的无常观,即万物皆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 因果报应: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人物的善恶行为最终会招致相应的结果。
3. 人性的复杂性:《红楼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虚荣、贪婪的一面。
这反映了人性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4. 虚无主义:小说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虚无主义态度。
贾府的荣华富贵最终化为泡影,一切皆是空,这反映了一种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追求的怀疑和否定。
5. 道家思想:小说中还蕴含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如阴阳调和、
道法自然等。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这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贾府的园景、人物的修行等方面得以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痴言并非荒唐语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但凡接触过《红楼》的读者,都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对于整部《红楼梦》作品的创作心力的大致描述。
在他看来,《红楼》中所记载的,是他自己内心底处的心酸血泪,《红楼》所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人生浮沉的另一种折射和表象。
因而,对于这样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大家族幸酸荣辱的巨著,是很值得我们运用文学理论眼光来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的。
但凡学过文学意蕴层面的人都知道,其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而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首先,从审美意蕴层次出发来分析《红楼梦》。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其实由多种因素所组成,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不同的文学因素所契合的。
如意向、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动作、神态……这些常常可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被寻觅得到。
它们是构成文本的最直接的要素。
而对于文本来说,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
它不仅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先于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来剖析一部作品的先入层面。
就拿曹雪芹《红楼梦》来讲,其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中的
生活点滴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
、
究其而论,从审美意蕴层次上来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窥探得到的很多东西。
《红楼》中大观园的绮丽奢华的美景,包括亭台楼阁、榭居径巷、花鸟山水等等,无不透露着别致的审美情趣和“仙境别红尘”的旷景;再是《红楼》中的美食、服饰、屋宇的装潢摆设和宅院布置,也给人一种高贵典雅、奢靡的感觉。
当然,以上两点皆是从“死物”出发,撇开这些,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东西。
像比如说《红楼》中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书香之气,高雅的情操格调:题海棠诗,巧结海棠社;贾元春省亲,题赋作诗;枕霞阁作菊花诗,讽螃蟹咏等等。
这些似在作者笔下拼凑成了一幅书音画卷,给人以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另此,关于审美意蕴方面,《红楼》所展现的还远不止这些。
大家都知道,与其把此书的名字定曰《红楼梦》,还不如既定为《群芳谱》。
书中,分别刻画了性格不一的各色女子,尤以“金陵十二钗”为著,有孤标傲世、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林黛玉,有德才兼备、圆滑处世的“蘅芜君”薛宝钗,有泼辣狠毒、精明能干的“脂粉英雄”王熙凤,还有温柔风流、性格平和的“淫妇”秦可卿……作者对于这些才貌出众、性格鲜明的女子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将小说那种灵动的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现给人一种百花争放的状景。
不仅如此,审美意蕴的体现不仅仅只局限在了这些预设的人物和场景上面,更在于了作品所传达出的那种精神上。
在小说中,我们最能够感觉到的便是贾宝
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你知我心,我解汝意”,两人在精神意志上已经达成了那种天然的默契。
他们的爱情尽管只是式微,并且最终难逃在作者笔下沦为幻灭的命运,但仍然给读者灵魂上一种清澈的鼓荡和浸润。
总之,文学作品的文本就是这样,从外到内,层层溢美流芳,共同形成了它的“召唤结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
除了审美意蕴层面分析作品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内容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众所周知,《红楼》是一部反映封建大家族从鼎盛走向灭亡的血泪史,从中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结局,而关于其历史内容也就被隐含在了整部作品之中了。
一个家族,宁荣两国公从为国开基,世代沿袭爵禄,一路驰骋,步步高升。
再是到贾元春被选为了凤藻宫的尚书,贾府应该算是到了鼎盛。
但是“物至极必反”,元春的“虎兔相逢大梦归”之后,贾府一些列的丑事被集体揭发,整个家族也就此坍圮。
可以说这是一段无言的历史,也是一段必然的历史。
它所撰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堕落与消亡,但从另一个层次上来说,也折射出了封建社会必然会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被推翻、被倾碎的不可遏制的命运走向。
作者所描述的这段历史,其实也是与作者自己的历史经历和家族的历史经历有关,当然也是作者对于这些历史的串联和解读。
总之,它是一部以历史内容为基的、声势浩荡的宏伟长卷。
撇开上述两个层面,以哲学意味层来分析文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和依据。
有言曰,“文史哲不分家”,类比于一些文学作品,多多少少都能给人以哲学的涵养和熏陶。
那么何为哲学意味层呢?《文学理论教程》中就有阐述,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考和概括,它是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抽象的;“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它属于形而下的层次,是具体的。
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味。
再拿《红楼》来讲,其最主要的哲学意味便是书中所反映出来的情爱观,这里我们可以细分究竟。
在大荒山中,石头放弃“补天”之命,毅然选择遗世寻情,体现了《红楼》情爱观构建中生命主体的理性自觉;而在三生石畔和尘世,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的情与缘的媾和,将爱情的本质充分烘托,强调了在两性爱情关系上,生命主体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展示出《红楼》情爱观构建的理想化特征;而其中的意淫观和和色欲观,更是对于情爱观的深刻阐述。
《红楼梦》在继承明晚启蒙思潮中尚情思想的同时,与风月性观念背道而驰,倡导情爱关系中的精神契合与意义追求,从而避免了两性情爱的色欲化、普泛化,在文化观念上实现了对前人一定意义上的超越。
哲学意味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隐含,增加了作品的内在深层的潜寓力量,使得文学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学,更上升到了生命哲学和形而上的层面。
而对于《红楼梦》这本书,更是集结了文学意蕴三个层面,使得作品本身就有一个纵深层次,更耐人品读和深入剖析。
《新约·希伯莱书》中就有言曰:“凡是创造出来的东西,都要把它们震动;不堪震动的都要挪开,不怕震动的才能保留。
”我想,如果一部作品能够寄予文学意蕴的三个层次的品读的话,那它的文学效应和文学价值定是不可估量的。
——付丽《红楼梦》情爱观构建的哲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