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刻思想内涵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一、历史与社会背景《红楼梦》描绘了18世纪晚清社会的封建世家荣府的衰落。

这一历史时期正值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各个家族都在争夺权力,而荣府的衰败也意味着整个封建社会的瓦解。

《红楼梦》通过对荣府衰落的叙述,折射出了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道德体系的崩溃。

二、文化底蕴的体现1. 传统礼教的影响《红楼梦》以封建家族为背景,展示了传统礼教在封建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

在荣府中,对于家族规矩、孝道以及男女有别的观念都十分重要。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角色人物,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通过争斗和矛盾的展开,展示了传统礼教的局限和失效,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反思。

2. 古典诗词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其中既有对唐宋诗词的引用,也有对作者自己创作的新诗。

这些诗词不仅是作品的装饰,更是对情感与命运的表达。

通过古典诗词的运用,作者构建了一种复杂而精细的情感世界,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思想内涵的体现1. 命运与个人选择的对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是由神仙所决定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命运的强调。

然而,作品中也强调了个人的选择对命运的影响。

比如贾宝玉,他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虽然感到无奈,但最终选择了离开,通过个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品中的命运观念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对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命运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2. 性别与社会地位的困境《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和权益的缺失。

尤其是贾府中的女性角色,在男权社会中处于被动和被压抑的地位。

然而,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并非完全没有反抗,她们通过机智和智慧,以及情感的表达来反抗命运和现实的束缚,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坚强。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这部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的长篇小说中,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与思想的深度。

一、红楼梦的文化底蕴(1)家族文化:红楼梦以贾府作为故事背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要描写对象。

通过对这些家族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古代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家族文化的内涵。

例如,贾府代表着中国古代封建家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家族的世代传承和荣耀的追求。

(2)宗法制度:红楼梦中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家族内的等级观念、亲属关系的固定规则,都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

通过对这一制度的描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封建伦理。

(3)儒家思想:红楼梦中贯穿着儒家的思想,展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忠孝、礼仪、孝道等观念贯穿于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引导。

二、红楼梦的思想深度(1)现实与理想的对比: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等人物的命运描写,展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贾宝玉代表了追求自由爱情与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者,但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他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个人追求的限制与禁锢。

(2)女性地位与男权社会:红楼梦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探讨了女性地位与男权社会的关系。

尤其是林黛玉的形象,她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与矛盾,同时也展现了她作为个体所表达的自我意识与反抗。

(3)命运与宿命观念:红楼梦中各个人物命运的起伏和结局,凸显了对宿命观念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思辨。

人物的命运常常是受到宿命的支配,但也有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红楼梦在不同人物的命运中呈现了中国人对于“命运”现象的深入思考。

结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还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元素,来探讨其独特之处。

1. 文学艺术1.1 描写细腻入微《红楼梦》以无比细致的描写风格而闻名。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精准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例如,林黛玉对花草鸟兽的喜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交错等。

1.2 对话技巧高超《红楼梦》中充满了生动而具有张力的对话。

作者巧妙运用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情感纠葛和社会现象。

对话不仅贴切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还通过言辞间的暗含与谐音,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韵味。

1.3 寓意深远《红楼梦》中富有寓意的情节和象征手法也是其艺术之一。

作者通过家族兴衰、爱情悲欢、权谋斗争等故事线索,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世俗间的伤痛矛盾。

同时,通过对宝玉与黛玉、宝玉与湘云等重要人物的构建和塑造,以及对贾府置景、贾府人物名字等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安排,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而深思熟虑的心理空间。

2. 思想内涵2.1 道家思想《红楼梦》中融入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对荣府春园消逝、花开花谢和人物命运变迁等描写,展示了生命无常、人事如梦、虚妄空幻等诸多道家思想的触动。

贾宝玉的超脱情感与境地,以及反对拜金主义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超越世俗之困扰的人生思考。

2.2 儒家伦理《红楼梦》中还融入了儒家伦理思想。

通过对尊卑有序、忍让礼仪和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准则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儒家教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例如,贾府各族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传统家规下的点滴细节。

2.3 批判社会现实《红楼梦》中批判社会现实是其鲜明之处。

通过对封建制度、权贵阶级和双重标准等问题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与虚伪。

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主要角色对于封建道德体制和荣宁二府的颠覆态度,则体现了作者潜藏于故事背后的时代责任感。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古典小说,它涵盖了许多哲学主题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体现的主要哲学意蕴:
1. 人生无常:小说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生无常的观念。

贾府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衰落破败,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和悲剧。

这反映了佛教中的无常观,即万物皆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 因果报应: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人物的善恶行为最终会招致相应的结果。

3. 人性的复杂性:《红楼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虚荣、贪婪的一面。

这反映了人性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4. 虚无主义:小说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虚无主义态度。

贾府的荣华富贵最终化为泡影,一切皆是空,这反映了一种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追求的怀疑和否定。

5. 道家思想:小说中还蕴含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如阴阳调和、
道法自然等。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这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贾府的园景、人物的修行等方面得以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精神内涵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精神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巨著,它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精神内涵,分别是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对婚姻与情感的思辨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反思。

一、对人性的思考《红楼梦》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心理描写,深刻地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贾宝玉的懵懂与成熟、对感情的纠结与追求,林黛玉的敏感与坚强、对命运的抗争与迷茫,薛宝钗的聪明与善良、对家族的忠诚与矛盾等,都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人性世界。

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揭示和批判。

小说中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展示了封建家庭的虚荣、世俗和道德的扭曲。

这些揭示不仅体现在贾府内部,还延伸到整个封建社会。

《红楼梦》对封建礼教、家族观念、权谋、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也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反思和思考的方向。

三、对婚姻与情感的思辨《红楼梦》重要的主题之一是婚姻与情感。

小说中塑造了丰富的婚姻形象,如贾政与贾母的夫妻关系、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纠缠与分离、宝玉与宝钗的婚姻选择等。

通过这些形象,小说探讨了婚姻的真实性、情感的复杂性以及个体选择与社会束缚之间的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对婚姻和情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认识,体现了作者对婚姻和情感议题的思辨和探索,引发了读者对于婚姻和情感的深思。

四、对文化传统的反思《红楼梦》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

小说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引用、对古诗词的描摹以及世界观的塑造,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辨态度。

小说中的诗词、曲调、礼仪等都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重视。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

痴言并非荒唐语——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但凡接触过《红楼》的读者,都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对于整部《红楼梦》作品的创作心力的大致描述。

在他看来,《红楼》中所记载的,是他自己内心底处的心酸血泪,《红楼》所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人生浮沉的另一种折射和表象。

因而,对于这样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大家族幸酸荣辱的巨著,是很值得我们运用文学理论眼光来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的。

但凡学过文学意蕴层面的人都知道,其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而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首先,从审美意蕴层次出发来分析《红楼梦》。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其实由多种因素所组成,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不同的文学因素所契合的。

如意向、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动作、神态……这些常常可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被寻觅得到。

它们是构成文本的最直接的要素。

而对于文本来说,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

它不仅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先于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来剖析一部作品的先入层面。

就拿曹雪芹《红楼梦》来讲,其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中的生活点滴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

、究其而论,从审美意蕴层次上来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窥探得到的很多东西。

《红楼》中大观园的绮丽奢华的美景,包括亭台楼阁、榭居径巷、花鸟山水等等,无不透露着别致的审美情趣和“仙境别红尘”的旷景;再是《红楼》中的美食、服饰、屋宇的装潢摆设和宅院布置,也给人一种高贵典雅、奢靡的感觉。

当然,以上两点皆是从“死物”出发,撇开这些,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东西。

像比如说《红楼》中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书香之气,高雅的情操格调:题海棠诗,巧结海棠社;贾元春省亲,题赋作诗;枕霞阁作菊花诗,讽螃蟹咏等等。

《红楼梦》中的古文化意蕴解读

《红楼梦》中的古文化意蕴解读

红楼梦中的古文化意蕴解读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贵族社会生活、礼制与道德观念、世俗与理想等多个方面的全景描绘。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体现出来的古文化意蕴进行解读。

古代贵族社会的生活规范和礼制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形象,展示了古代贵族社会中格调高雅的生活规范和严谨的礼制。

从服饰、饮食、居住环境等方面描绘出了富贵人家独特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的描写, 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优雅气息,还能透过衣食住行来理解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家族文化与家训教育《红楼梦》中描绘了贾府这一大家族的兴衰之路。

在这个大家族中,尽管面临着种种困境和冲突,各个角色都对于家族荣誉和姓命延续有着深深的执念。

通过叙述贾府的掌门人之间的斗争和各个子孙后代的成长历程,作者凸显了传统家训教育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这种家族文化对于塑造角色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俗与理想《红楼梦》除了描绘封建社会里繁华和虚荣外,也从多个人物角度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要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明理人物以及宝钗、黛玉等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和真爱却遭受挫折的形象呈现出来。

小说中这些人物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并试图打破束缚、追求个性和自由。

文中也暗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追求理想社会的呼唤。

文学意蕴与审美价值《红楼梦》以其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入细致的思想描写,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不仅赋予了世俗传统观念更深层次的含义,而且在艺术表达上也展现出卓越的视角和独特的创造力。

通过对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灵活运用,曹雪芹将古代文学融入到小说中并且赋予其新意, 提升了整体作品的审美价值。

结论《红楼梦》是一部集中了丰富多元古文化意蕴的作品。

通过对古代贵族生活规范、家族文化与家训教育、世俗与理想以及文学意蕴等方面分析解读,《红楼梦》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庞大而精致古代社会画卷,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对于人性、情感和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思考。

对红楼梦的主题意蕴的理解

对红楼梦的主题意蕴的理解

对红楼梦的主题意蕴的理解
《红楼梦》的主题意蕴深厚且多元,涵盖了人性、爱情、社会、哲学等多个层面。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欲望和追求,他们在面对爱情、权力、财富等诱惑时,展现出了不同的人性光辉和阴暗面。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其次,爱情也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纯真爱情的美好与悲剧。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让人深感惋惜。

这种爱情主题的呈现,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赞美,也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爱情的无奈和残酷。

再者,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没落。

小说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面,如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等级森严等。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弊端。

最后,哲学思考也是《红楼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说中的“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以及对于命运、因果等哲学问题的探讨,都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这些哲学思考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思想深度,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主题意蕴丰富而深刻,涵盖了人性、爱情、社会、哲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主题的呈现不仅展示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的文学巨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痴言并非荒唐语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但凡接触过《红楼》的读者,都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对于整部《红楼梦》作品的创作心力的大致描述。

在他看来,《红楼》中所记载的,是他自己内心底处的心酸血泪,《红楼》所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人生浮沉的另一种折射和表象。

因而,对于这样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大家族幸酸荣辱的巨著,是很值得我们运用文学理论眼光来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的。

但凡学过文学意蕴层面的人都知道,其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而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首先,从审美意蕴层次出发来分析《红楼梦》。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其实由多种因素所组成,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不同的文学因素所契合的。

如意向、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动作、神态……这些常常可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被寻觅得到。

它们是构成文本的最直接的要素。

而对于文本来说,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

它不仅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先于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来剖析一部作品的先入层面。

就拿曹雪芹《红楼梦》来讲,其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中的
生活点滴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


究其而论,从审美意蕴层次上来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窥探得到的很多东西。

《红楼》中大观园的绮丽奢华的美景,包括亭台楼阁、榭居径巷、花鸟山水等等,无不透露着别致的审美情趣和“仙境别红尘”的旷景;再是《红楼》中的美食、服饰、屋宇的装潢摆设和宅院布置,也给人一种高贵典雅、奢靡的感觉。

当然,以上两点皆是从“死物”出发,撇开这些,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东西。

像比如说《红楼》中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书香之气,高雅的情操格调:题海棠诗,巧结海棠社;贾元春省亲,题赋作诗;枕霞阁作菊花诗,讽螃蟹咏等等。

这些似在作者笔下拼凑成了一幅书音画卷,给人以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另此,关于审美意蕴方面,《红楼》所展现的还远不止这些。

大家都知道,与其把此书的名字定曰《红楼梦》,还不如既定为《群芳谱》。

书中,分别刻画了性格不一的各色女子,尤以“金陵十二钗”为著,有孤标傲世、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林黛玉,有德才兼备、圆滑处世的“蘅芜君”薛宝钗,有泼辣狠毒、精明能干的“脂粉英雄”王熙凤,还有温柔风流、性格平和的“淫妇”秦可卿……作者对于这些才貌出众、性格鲜明的女子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将小说那种灵动的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现给人一种百花争放的状景。

不仅如此,审美意蕴的体现不仅仅只局限在了这些预设的人物和场景上面,更在于了作品所传达出的那种精神上。

在小说中,我们最能够感觉到的便是贾宝
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你知我心,我解汝意”,两人在精神意志上已经达成了那种天然的默契。

他们的爱情尽管只是式微,并且最终难逃在作者笔下沦为幻灭的命运,但仍然给读者灵魂上一种清澈的鼓荡和浸润。

总之,文学作品的文本就是这样,从外到内,层层溢美流芳,共同形成了它的“召唤结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

除了审美意蕴层面分析作品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内容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众所周知,《红楼》是一部反映封建大家族从鼎盛走向灭亡的血泪史,从中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结局,而关于其历史内容也就被隐含在了整部作品之中了。

一个家族,宁荣两国公从为国开基,世代沿袭爵禄,一路驰骋,步步高升。

再是到贾元春被选为了凤藻宫的尚书,贾府应该算是到了鼎盛。

但是“物至极必反”,元春的“虎兔相逢大梦归”之后,贾府一些列的丑事被集体揭发,整个家族也就此坍圮。

可以说这是一段无言的历史,也是一段必然的历史。

它所撰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堕落与消亡,但从另一个层次上来说,也折射出了封建社会必然会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被推翻、被倾碎的不可遏制的命运走向。

作者所描述的这段历史,其实也是与作者自己的历史经历和家族的历史经历有关,当然也是作者对于这些历史的串联和解读。

总之,它是一部以历史内容为基的、声势浩荡的宏伟长卷。

撇开上述两个层面,以哲学意味层来分析文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和依据。

有言曰,“文史哲不分家”,类比于一些文学作品,多多少少都能给人以哲学的涵养和熏陶。

那么何为哲学意味层呢?《文学理论教程》中就有阐述,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考和概括,它是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抽象的;“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它属于形而下的层次,是具体的。

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味。

再拿《红楼》来讲,其最主要的哲学意味便是书中所反映出来的情爱观,这里我们可以细分究竟。

在大荒山中,石头放弃“补天”之命,毅然选择遗世寻情,体现了《红楼》情爱观构建中生命主体的理性自觉;而在三生石畔和尘世,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的情与缘的媾和,将爱情的本质充分烘托,强调了在两性爱情关系上,生命主体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展示出《红楼》情爱观构建的理想化特征;而其中的意淫观和和色欲观,更是对于情爱观的深刻阐述。

《红楼梦》在继承明晚启蒙思潮中尚情思想的同时,与风月性观念背道而驰,倡导情爱关系中的精神契合与意义追求,从而避免了两性情爱的色欲化、普泛化,在文化观念上实现了对前人一定意义上的超越。

哲学意味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隐含,增加了作品的内在深层的潜寓力量,使得文学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学,更上升到了生命哲学和形而上的层面。

而对于《红楼梦》这本书,更是集结了文学意蕴三个层面,使得作品本身就有一个纵深层次,更耐人品读和深入剖析。

《新约·希伯莱书》中就有言曰:“凡是创造出来的东西,都要把它们震动;不堪震动的都要挪开,不怕震动的才能保留。

”我想,如果一部作品能够寄予文学意蕴的三个层次的品读的话,那它的文学效应和文学价值定是不可估量的。

——付丽《红楼梦》情爱观构建的哲学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