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讲义族主义
网络空间和民主主义

网络空间和民主主义曹正焕 随着产业的发展,为了增加利润而引进的许多技术被用于提高自由度、沟通和自治能力。
当今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传真机普及时间还不长,个人电脑就得到广泛使用,随着电话拨号上网和利用光缆的高速因特网技术普及到大众,电脑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加之数码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无线网络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手机提供了规模庞大的无线网络,通过与PDA(个人数字助理)或笔记本电脑的连接,使全世界的有线与无线网络连成一片。
在自然和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的现实空间之外形成的这些网络,自身却创造出既独立又庞大的人工智能空间。
网络空间并不单指代表因特网的电脑网络,是指用数码信息沟通技术连接的所有社会领域。
这种新空间的出现与扩张对多样化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它对多重民主的能力是侵蚀还是扩张?在那个空间里展开的矛盾性质是什么?那里有哪些主体性在形成?这些主体性的伦理又是什么?本文试图讨论这些问题。
一 虚拟空间———因特网因特网虽然不是现实的空间,却是一个实际存在且具有现实力量的空间,即虚拟空间。
它能引导我们走向日常事件的世界之外,在那里并不存在物理事物或自然实在。
尽管如此,它使我们感觉好像与它们有直接的关系。
虚拟的空间包括因特网以外的信息创造出来的感性世界,感性世界与虚拟空间这一用语相互对应。
虽然这个世界是由电脑拟造出来的(世界),人们却能进到里面直接浏览。
在这里人们可以互相交换电子邮件、聊天、玩网上游戏、加入会员网或作为网页浏览记录(Blogger)来活动。
人们可以身穿网上人形衣,头戴网上假面具,就像在现实世界空间的等价物里一样,如此可以构筑共同的领域。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多用户领域(Multi-User Domains)被用于能显示出情感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的虚拟空间。
把现实用括号括起来,并以此来独立地构拟出来的这个空间,也是一个智慧和情感的力量相互交接在一起并能组成共同点的伦理空间。
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以网络民族主义为例的开题报告

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以网络民族主义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近年来,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得到传播与演绎,在其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网络民族主义(online nationalism)。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现象,其核心内容是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传播和弘扬,是一种反映了网络文化和网络空间民族主义情感的现象。
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备受关注,即信息受众并不是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双方,而是被认为是信息接收者之外的一群人。
第三人效果被定义为人们对于别人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比对于自己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更加强烈的一种心理现象。
本研究将从网络民族主义为例,探讨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旨在深刻认识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应及其它相关因素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有助于从理论上加深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为网络传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网络民族主义为切入点,探讨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总结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的基本理论和现状。
2. 描述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特征、形成机制等,并分析其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应。
3. 分析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效应及其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探讨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因素。
4. 提出针对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应及其影响影响因素的研究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网络民族主义的实际情况,对网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步骤如下:1. 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网络民族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应及第三人效应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大众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及其对网络空间中的第三人效应的影响进行调查。
3. 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些典型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作为案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

浅析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文章界定了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介绍了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理论研究的现状,阐述了网络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
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网络民族主义的建议:积极引导网络民族主义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积极引导网络民族主义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化;积极引导青年人群体思想。
标签:网络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之际,民族主义思潮搭乘了前所未有的活动平台和空间,整合为新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网络民族主义。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网络民族主义这一名词并不陌生,从普通大众到学术研究,网络民族主义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公民意愿表达和公民政治参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绪论1、概念界定关于民族的定义,斯大林有一段著名的论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1]民族主义则是在民族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保护意识。
在当代,民族主义表现为温和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温和民族主义主张民族忠诚,本民族的团结和维护;极端民族主义标榜的是扩张性民族政策,在本民族高度团结的基础上,盲目排外,或对其他民族实行军事或文化占领。
网络民族主义是由“网络”和“民族主义”两个概念有机结合形成的新概念,网络民族主义是被包含在民族主义范畴之内的,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本质为民族主义以网络媒体为介质,进行民族独立、民族忠诚、民族守护等意愿的表达与宣传。
同样地,网络民族主義也分为温和网络民族主义和极端网络民族主义。
2、研究现状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从对其价值判断的角度出发,国内有以下三种典型的看法:第一,将网络民族主义认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浪潮的表现与再兴起,杨奎松在《瞭望东方周刊:关于网络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访谈中表示以往中学、大学教育,特别是政治宣传长期误导使得今天相当一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出现。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抬头,对社会和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民粹主义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操纵和渲染民粹主义思想的现象,其特点是宣扬简单直观的民粹主义口号,煽动人们对民众利益的认同和对精英阶层的反感,以此获取支持和动员社会情绪,影响社会舆论和政治走向。
在中国,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也开始涌现。
面对国内外不同形式的挑战,中国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也在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本文将就“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进行探讨。
1. 扭曲爱国主义内涵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往往将爱国主义与排外主义、仇恨情绪结合起来,宣扬“唯我独尊”的民族主义思想,并散布对外敌意。
这种扭曲的爱国主义内涵会对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造成负面影响,使人们产生偏执和狭隘的民族情绪,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削弱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宣扬民族主义的往往排斥其他文化和价值观,使得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受到削弱。
这种趋势不仅会影响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文化冲突和对立,影响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和谐发展。
3. 削弱民主理念和价值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往往会抹杀民主理念和价值观,宣扬一种“唯我独尊”的情绪,排斥异己和持不同政见者。
这种情况下,民主的实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会受到削弱,从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1. 培育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应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首先要加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理性的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让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理性和包容性,避免偏执和狭隘的民族情绪。
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和教育活动,培养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提高社会的文化品位和包容性。
2.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蔓延的背景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尤为重要。
简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和争议

简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和争议作者:郑博临栗珊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1期摘要: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达形式,是随着新媒体发展而诞生的特殊现象。
它借助于网络传播的隐藏性、广泛性、快捷性,虚拟性等特点,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和讨论。
试图初步探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阐释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的不同类型和争议。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起因;争议一、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表达渠道的网络民族主义应运而生。
它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中国人显性或者隐性的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的行为[1]。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公民发表观点和情绪表达开辟了渠道,直接推动了舆论的快速形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正是依托网络技术的成熟,才得以从虚拟空间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
民间对中外关系的反应是网络民族主义的触发机制。
此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间接助长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与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也导致了摩擦频率的相应提高;中国人在接触其他社会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思考及再认识,都是导致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2]。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一)爆发性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形成则往往由突发事件所引起,并逐步引发互联网上民众对国家、民族前途、利益的思考。
诱导舆论产生的突发事件大都涉及本民族与外来民族两个主体,并呈现出负面化的倾向,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受众的情绪表达。
而事件本身一旦趋于平淡或缓和,受众类似的情绪表达也会随之减弱。
(二)自主性在媒介没有充分发展的年代,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依靠社会组织,而网络的出现则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和表达手段。
网络传播去中心化的特点,让公民个人成为网络行为的主体,个人对组织和官方的依赖明显减弱。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提要网络民粹主义是指在网络上表现为强烈但超出主流的言论和信仰,是一个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极端主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担忧。
本文主要从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的网络民粹主义现状入手,探讨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旨在提出对我国网络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启示和指导。
第一部分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和特征一、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二、网络民粹主义的特征1. 超越主流范围的言论和信仰2. 将个人感受作为真理的标准3. 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态4. 容易被外界利用第二部分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现状一、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二、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1. 网络暴力2. 封建迷信文化热3. 地方民族主义4. 颜值评价和网络炫耀5. 反知识分子和反精英第三部分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1. 社会稳定和秩序的破坏2. 民间信仰文化的丧失3. 社会分化和对立的加剧4. 国家形象的严重损害二、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措施1. 技术手段的加强2. 媒体和公共机构的引导3. 教育和文化的培育4. 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机制的建设第四部分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社会治理和发展的启示一、警惕和正视网络民粹主义带来的风险二、强化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普及性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持久性建设结语网络民粹主义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微妙的社会问题,对于网络社会建设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现状和影响,本文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以期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的涉外事件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涉外事件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各国民众的观念、情感、态度的碰撞和交流。
在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涉外事件中的表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涉外事件出发,分析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在此类事件中的呈现,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一种通过网络传播和弘扬民族主义情感、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行为。
它是一种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特定条件下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来进行宣传和传播,通过网络上的言论、信息、图片等形式表达对民族认同、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的重视和追求。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民族主义开始在网络空间中迅速蔓延。
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集体情感的表达、一种社会认同的观念和一种国家认同的体现。
在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往往会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和突显。
当国家遭遇外部压力、挑战和侮辱时,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情感会被进一步激发和激化。
一方面,民众会通过网络表达对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维护,对所谓外部敌对势力的反击;他们也会通过网络找到一种情感共鸣、国家认同的归属感。
特别是在涉及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表达更是直接而激烈。
这种情感是在涉外事件中被激发的,它并不是空洞的、盲目的,而是对情感、文化、历史的认同和保护。
涉外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也有其不良的一面。
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往往会过于激烈和激进,使得涉外事件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网络上的煽动言论和情绪传播,可能会导致国内外的不良后果。
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趋向于过度肤浅和盲目,导致民众对外部事件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和传播,会使民众的意识混乱,导致对外部事件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走向极端和偏激,甚至有可能导致种族歧视、仇恨情绪的传播和滋生。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网络空间上涌现出了一股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即网络民族主义。
这种思潮在中国网民中迅速蔓延,并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家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功能与影响,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功能:1. 增强国家凝聚力:网络民族主义通过强调中国的历史辉煌、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崛起的成就,有效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这种凝聚力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团结和稳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提升国家形象:网络民族主义鼓励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张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当国家受到外部挑衅或歧视时,网络民族主义者会积极参与抵制行动,通过网上宣传和发声,塑造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3. 强化爱国情感:网络民族主义通过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了广大网民的爱国情感。
网民们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会积极捍卫,并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强化的爱国意识提高了整个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归属感。
4. 推动经济发展:网络民族主义在发扬爱国主义的同时,也关注国家的经济繁荣。
网络民族主义者通过呼吁购买国货、支持国内产业、抵制外来品牌等行动,间接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自主创新。
二、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1. 国际形象的提升与负面影响: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意见和利益。
然而,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也可能导致国家形象受损,被外界视为民粹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表现。
2. 社会秩序稳定与网络暴力:虽然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凝聚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民族主义常常伴随着针对国内外特定群体的仇恨言论和歧视行为,甚至演变为针对个人及团体的网络暴力行为,对社会秩序和民众情绪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 对国内政策的影响: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国内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也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