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目录

为银行降成本是让利于实体的前提 (4)

现状分析:大行有存款优势,中小行更灵活 (5)

向央行借款:央行直接调控,占比整体不高 (5)

存款:银行负债端基石,大行基础更扎实 (7)

同业负债:短期限市场化负债,中小行是吸收主力 (9)

应付债券:长期稳定资金,含部分资本工具 (11)

美国启示:息差水平较高,负债端是核心 (13)

特征一:有不计息存款,对高息差形成贡献 (16)

特征二:存款种类较多,市场化低息产品为主 (17)

特征三:相比同业负债,更青睐长期的应付债券 (17)

总结:促存款结构改变是降成本政策的可行路径 (18)

政策展望:发力角度较多,银行可主动作为 (19)

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缓释负债吸纳压力 (19)

存款政策:降低基准利率,高息产品严监管 (19)

基准利率:利率体系压舱石,有望结构性调整 (19)

监管高息产品:规范无序竞争,优化存款结构 (21)

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加大投放力度 (21)

市场利率:近期下行明显,把握配置窗口期 (22)

同业负债:定价下行较明显,部分银行可增配 (22)

应付债券:特色债有望放量,锁定中长期成本 (22)

测算:中小行更受益,城商行最为突出 (23)

投资建议:降成本导向明确,建议关注股份行 (24)

图表目录

图表1: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 (5)

图表2:2019年1-6月上市银行负债端各项成本率 (5)

图表3: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6)

图表4: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由MLF构成 (6)

图表5:2020年3月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创历史新高 (6)

图表6:2019年6月末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比较高 (7)

图表7: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及其成本率 (7)

图表8:上市银行存款挂牌价(2020年4月26日) (7)

图表9:2017年以来中小型银行存款占比提升,大行则较为稳定 (8)

图表10:2017-2018年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快速提升 (8)

图表11:2017年末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占比及存款成本率均明显提升 (8)

图表12:2016年以来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走势 (8)

图表13:2019年大型银行存款结构较为稳定 (9)

图表14:2019年中小型银行定期存款占比明显提升 (9)

图表15: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结构 (9)

图表16:2015年以来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及其结构变化 (9)

图表17:2015年以来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走势 (10)

图表18: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 (10)

图表19: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比及2019年1-6月同业负债成本率 (10)

图表20: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同业敞口 (10)

图表21:2016年以来上市银行应付债券占总负债比例走势 (11)

图表22: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应付债券(不含同业存单)结构 (11)

图表23:2019年1-6月上市银行应付债券成本率(包括同业存单) (12)

图表24: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普通债到期收益率下行较快 (12)

图表25:2020年3月以来上市银行普通债发行情况:利率最低不到2%(截至2020.4.26) (12)

图表26:2010年以来美国银行净息差高于中国银行净息差(季频) (13)

图表27:美国净息差波动较小,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基本一致(季频) (13)

图表28:中美银行对比样本及2019年末资产规模 (14)

图表29:美国负债端细分科目说明 (15)

图表30:2019年中美银行负债端成本率对比 (16)

图表31:2019年末中美主要银行负债结构对比 (16)

图表32:2019年末中国银行业活期存款占比较高,但需支付利息 (16)

图表33:2019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显著高于净利差 (16)

图表34:2019年末富国银行存款结构 (17)

图表35:2019年富国银行存款分项成本率 (17)

图表36:2019年中国银行业计息存款成本率较美国银行业更高 (17)

图表37:2019年末中美应付债券占比及2019年中美应付债券成本率对比 (18)

图表38:我国现行存款基准利率期限结构较资产端定价更为陡峭 (19)

图表39:2020年3月CPI和PPI均走低 (19)

图表40:2020年上市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对归母净利润影响测算 (20)

图表41:部分保底收益率超过MPA考核标准的现存1年期结构性存款产品 (21)

图表42:2019年8月以来政策利率不断下调 (21)

图表43:2020年以来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快速下行 (22)

图表44:2019年末特色金融债券余额、数量以及相关政策 (22)

图表45:上市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对净息差影响测算(单位:bp) (23)

为银行降成本是让利于实体的前提

切实缓解银行负债来源与成本压力,利于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质效。新冠疫情以来,货币政策发力在逆周期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月至今央行两次定向降准、降低政策操作利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引导1年期LPR报价下行30bp,5年期LPR报价下行15bp。由于存款作为计息负债的主体成本相对刚性,因此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幅度大于计息负债,银行对实体经济让利。我们认为要想更好发挥货币政策效力,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关键在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主要逻辑为:资产端的单向让利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内生能力,降低银行、尤其是资本短缺的中小银行的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持续性不强。我们认为切实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必要性较强,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罕见地提出降准、降息、再贷款等具体货币政策手段,反映政策力度或继续加大。本文,我们通过总量及定价拆解、中美银行业对比的方式,呈现了银行负债端全景。

银行负债来源主要可分为四类,降成本可围绕这几条主线。第一是降准,虽然为资产端的货币政策操作,但可在可投资金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银行的负债端吸纳,并通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作用于银行。第二是降存款成本,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对高息存款进行定价监管均是实现存款成本降低的可行路径。第三是降政策利率、增加央行资金供给,直接降低银行的向央行借款的负债成本,并通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作用于银行。第四是市场利率下行,促进银行在同业负债、应付债券等市场化负债结构方面进行主动调整。

中美银行业负债端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存款,存款结构优化是可行路径。无论加息或降息,美国银行业一直保持较高的息差水平(3%以上),负债端成本较低是主要驱动因素。在同业负债、应付债券成本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存款成本存在显著差异,这是美国业息差的优势之源。美国存款品种多、存款期限偏短、高息存款占比较低促成了美国银行业的低存款成本。利率市场化之后,美国通过存款产品创新等系列措施,在保证存款规模的同时,将存款成本率控制在1%以下的低水平,或可为中国提供一定借鉴意义。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存款成本降低的可行路径除调整存款基准利率外,还有存款结构改变(包括继续强力监管高息产品、创设新的存款品种、将市场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并引导存款成本向市场利率并轨)。

政策力度加大,推荐负债成本改善最快的股份行。我们预计后续降准、为存款降成本、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将陆续出台,看好逆周期调节环境下的银行股战略配置机会,个股首推股份行(负债端改善动力更足,同业负债占比高、高息存款较多),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战略配置特色小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

现状分析:大行有存款优势,中小行更灵活

银行负债主要包括存款、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和向央行借款,以存款为主体。本文将对商业银行负债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样本为36家上市银行(因行业整体数据有同业资产、同业负债的冲抵,不是理想的研究对象)。36家上市银行可分为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四个子行业。银行负债端主要由存款、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和向央行借款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存款占总负债比例最高。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存款占比达到76%,同比负债占比为15%,应付债券及向央行借款合计不足6%。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2:2019年1-6月上市银行负债端各项成本率

计息负债成本率存款成本率同业负债成本率应付债券成本率国有大行 1.86% 1.65% 2.53% 3.59% 股份行 2.46% 2.10% 2.82% 3.68% 城商行 2.79% 2.16% 2.98% 3.68% 农商行 2.37% 1.95% 2.90% 3.68% 上市银行 2.02% 1.79% 2.69% 3.64%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向央行借款:央行直接调控,占比整体不高

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包括短期货币政策工具和中期货币政策工具。短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逆回购(OM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逆回购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201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仅进行过7天和14天逆回购操作。作为短期政策利率,OMO利率通过“央行→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及非银机构(市场利率)→实体(存贷款利率)”传导机制,影响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以实现央行的政策意图。SLF作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一定的惩罚性质,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构建了我国利率走廊上限。

中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以及再贷款再贴现。MLF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招标方式开展,需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交易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2018年之后,央行只投放过1年期MLF,目前利率为2.95%。LPR改革后,央行可通过“MLF利率→LPR→银行贷款利率”路径,更为直接的传导至信贷利率。TMLF相较MLF,具有期限更长、针对性更强的特点。TMLF一般为1年期,但可续做两次,最长可达到3年。其交易对象为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更强的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近期被频繁使用,其定向性特点较为突出,主要用于三农、小微和扶贫等领域。疫情以来,推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在2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25bp至2.50%。

图表3: 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设立时间 期限 利率

2020年以来操作 设立目的 新型货币 政策工具

MLF 2014年9月 一般1年

2.95%

4月下调20bp 提供中期基础货币,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

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TMLF

2019年1月

1年

2.95% 4月下调20bp 提供较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增强对小微

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供给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SLF 2013年1月 1D/7D/1M

3.35%/3.50%/3.85% 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

求。特点是由金融机构发起、与央行一对一交易,利率带有惩罚性。(构建利率走廊上限)

PSL

2014年4月 3-5年 2.75% 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棚改等);交易

对象为政策性银行

传统货币 政策工具 再贷款 再贴现

20天~1年

2.50%(1年)

2.25%(再贴现) 新增1.8万亿元专项额度,2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25bp 近年来主要用于三农、小微、扶贫领域,2020年以来新增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专项

再贷款、再贴现额度

逆回购

1D/7D/28D/63D

2.20%(7天) 3月下调20bp 调节市场流动性(利率走廊隐性下限)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泰证券研究所

MLF 为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的主要构成部分。2013-2014年央行集中推出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MLF 、SLF 等),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快速上升,2017年以来占比相对较为平稳,在4%左右。截至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超过7万亿元,主要由中期货币政策工具构成,MLF 占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比例达到55%。中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由于其期限多为1年期左右,余额占比较为稳定,短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调节流动性,时点余额波动较大。

图表4: 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由MLF 构成

图表5: 2020年3月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创历史新高

注:统计总额为央行资产负债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PSL 余额,由于上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总额仍包括政策性银行数值,因此占比数据与实际数据或有一定偏差。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泰证券研究所

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较高,或由于对稳定资金来源需求较为强烈。截至2019年6月末,国有大行和上市农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均为2%,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则为4%左右,主要由于二者资金来源稳定性有一定差异。国有大行和农商行的存款基础较好,资金来源较为稳定,而股份行和城商行吸储能力相对较弱,对稳定的向央行借款配置意愿更为强烈。另外从个股角度,工商银行和邮储银行基本无向央行借款,拉低了国有大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的整体水平,但国有大行由于体量优势,其绝对配置金额最高。 成本方面,部分中小行有一定优势。目前仅有18家上市银行披露向央行借款成本率,且多为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较高的股份行和城商行。2019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成本率大多集中在3.3%左右,与同期MLF 利率相符。成都银行、常熟银行、青农商行和贵阳银行,向央行借款成本率均在3%以下,预计多为再贷款再贴现,在小微、涉农和扶贫领域定向支持力度较大。

图表6:2019年6月末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比较高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注:气泡大小代表代表2019年6月末各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存款:银行负债端基石,大行基础更扎实

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来源。截至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总存款占总负债

比例达到76%,存款是银行负债端的绝对主体。存款可分为一般性存款和结构性存款,一

般性存款又可细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其本金和利息均纳入存款保险范围。

根据存款期限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其定价也有一定差异,主要参考

存款基准利率。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规定,大行存款定价较基准利率上浮上限为

30%,中小行则为50%。根据上市银行存款挂牌价,中小行存款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幅度

较大行更高,且期限越长上浮幅度越大。其他存款主要包括保证金存款、大额存单、协议

存款等。结构性存款则在一般性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实质上是一个结合

固定收益产品与选择权组合形式的产品交易,利率一般高于一般性存款,但其利息并不纳

入存款保险范围。

图表8:上市银行存款挂牌价(2020年4月26日)

存款种类基准利率六大行股份行其余上市中小行

活期0.35% 0.30% 0.30%-0.35% 部分高达0.385%

3个月 1.10% 1.35%,略高于基准多数为1.40%~1.43%左右,招商低至1.35% 多数为1.2%~1.5%,部分升至1.5%以上6个月 1.30% 1.55%,略高于基准多数为1.65%~1.69%,招商低至1.55% 多数为1.4%~1.6%,部分升至1.6%以上

1年期 1.50% 1.75%,略高于基准,邮储银行

略高于其他行

多数为1.95%,招商银行低至1.75% 多数为1.8%~2.0%,部分升至2.0%以上

2年期 2.10% 2.25%,略高于基准,邮储银行

略高于其他行

多数为2.3%~2.6%,招商低至2.25%,广发对公、

华夏对公低至2.1%,兴业高至2.7%

多数为2.4%~2.75%,部分升至2.8%以

3年期 2.75% 2.75%,持平于基准浦发、中信对公、民生、光大、平安、华夏对公、

招商为2.8%左右,其余升至3%~3.25%

多数为2.75%~3.3%,部分升至3.5以上

5年期无 2.75% 浦发、中信对公、民生、平安、招商为2.8%左右,

其余升至3%~3.25%

多数为3%~3.6%,部分升至4%左右

结构性存款保底利率 1.0%-2.5% 1.2%-2.0% 1%-3.76%

最高利率 3.3%-5.9% 3.57%-5.3% 3.4%-4.2%

注:结构性存款以1年期为例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华泰证券研究所

近年来存款占比提升,主要由于同业负债监管趋严。2014-2015年,中小银行通过同业业

务快速扩张资产规模,导致流动性风险愈发严重。2017年以来同业监管趋严,MPA考核

设置同业负债不得超过总负债1/3的上限要求;流动性新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等文

件,继续规范同业业务,引导银行回归存贷款本源。监管压力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大吸

收存款力度(尤其是中小银行),存款占总负债比例触底回升,定期存款利率上升也较为

明显。而具有高收益特征的结构性存款则成为商业银行高息揽存的主要产品,2017年以

来结构性存款规模快速扩张。但“假结构”的结构性存款引起监管层注意,2019年对结

构性存款监管趋严,不合规产品主要由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承接,导致2019年上半年定

期及其他存款占比提升。中小银行2019年上半年存款结构变化较为清晰的反映出此逻辑。

图表10: 2017-2018年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快速提升 注:存款口径不包括非存款类机构存款,大型银行为六大行+国开行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泰证券研究所

大行存款基础更好,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则相对薄弱。2017年末以来,上市银行存款占总负债比例以及存款成本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股份行和城商行上升幅度均更为明显。分

银行类别来看,国有大行由于线下网点较多,2019年6月末存款占总负债比例(82%)、活期存款占总存款(49%)以及存款成本率(2019年上半年为1.65%)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其负债端更为依赖存款,其中邮储银行存款占比高达96%。

股份行和城商行由于网点布局相对有限,负债结构更为灵活。由于存款基础相对薄弱,二者是高息存款的主要吸纳者。股份行和城商行2017年起开始提升存款占比,发力于高息存款使其存款成本率上升幅度较大(2019年1-6月均超过2.1%),2019年6月末存款占比较上市银行平均水平仍较低。农商行则由于网点布局下沉,存款基础也较好,但与国有大行不同的是,农商行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较低,仅为37%,导致其存款成本率略高,2019年1-6月为1.95%,远超大行1.65%的水平。

图表11: 2017年末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占比及存款成本率均明显提升 图表12: 2016年以来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走势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占比较高。由于上市银行并未单独披露结构性存款数据,因此我们利用央行公布的信贷收支表数据来研究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特征。相较大行,中小型银行更依赖结构性存款,虽然2019年结构性存款占总存款比例下降,但仍达到8%的水平,远高于大行5%的水平。

图表13: 2019年大型银行存款结构较为稳定 图表14: 2019年中小型银行定期存款占比明显提升

注:内圈为2018年12月末大型银行存款结构,外圈则为2019年末存款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泰证券研究所

注:内圈为2018年12月末中小银行存款结构,外圈则为2019年末存款结构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同业负债:短期限市场化负债,中小行是吸收主力

同业负债是银行弥补资金来源缺口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同业存放构成。根据2014年出台的银发127号文的规定,同业负债指同业拆入、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等同业负债项目扣除结算性同业存款后的同业融入余额,2017年央行考核的同业负债范围增加了同业存单,并要求同业负债不得超过总负债的1/3。同业拆入一般期限较短,主要为满足资金周转需求,属于主动负债,期限以3个月以内为主,定价主要参考Shibor ;同业存放以第三方存款资金为主,属于被动吸收的负债,需对手方在本行开立账户,期限一般为6个月和1年,是同业负债的主要构成项,上市银行同业存放占同业负债比例达到50%以上;卖出金融资产一般以利率债或票据作为抵质押品,因此其利率一般低于同期限的其他同业负债。 同业存单于2013年推出,2017年起发行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同时若同业负债超过总负债1/3,不得新发同业存单备案。规模更小的上市银行同业负债中同业存单占比更高,2019年6月末农商行同业存单占总负债比例达到68%。

图表16: 2015年以来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及其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股份行和城商行同业负债占比较高,大行距离监管上限较远。由于2016年同业存单并未被纳入同业负债1/3的考核标准,股份行和城商行借助同业存单进一步扩大同业负债占比,2016年末二者同业负债占比均达到32%。之后随着同业负债监管趋严,股份行和城商行同业负债占比下降明显,截至2019年6月,同业负债占比均略高于25%,而国有大行则仅为10%,距离监管上限较远。值得说明的是,由于MPA 考核的同业负债口径并不包括结算性同业存放,但由于各家银行并未单独披露结算性同业存放数据,因此同业负债占比计算结果略高于MPA 考核口径的真实值。整体来看,上市银行均符合同业负债不超过总负债

1/3的标准,且同业敞口除邮储外均为正值,是同业资金的净借入者。

区域性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较高。同业负债成本方面,主要由各银行的信用利差决定,各

细分子板块内个股差异仍较大,基本面较好的银行同业负债成本优势较为明显。2019年

包商事件以来,信用风险溢价更加突出。2019年1-6月区域性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均在

2.90%以上,而国有大行仅为2.53%。

图表18: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应付债券:长期稳定资金,含部分资本工具

应付债券是银行补充长期资金来源和资本的主要渠道,普通金融债是其主要构成部分。由

于前文将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负债口径,因此本部分讨论应付债券,不包括同业存单。应付

债券包括普通金融债、次级债(主要为二级资本债)和可转债的未转股部分,不包括永续

债(在其他权益工具科目中)。普通金融债一般为3年期和5年期,是上市银行应付债券

的主要构成部分,占应付债券的比例超过50%。次级债(不包括永续债)一般为10年期,

主要为二级资本债,可为银行补充二级资本,占应付债券的比例在40%左右。可转债一般

为6年期,其未转股部分计入应付债券。

股份行应付债券占比较高,大行二级资本补充需求较为强烈。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

应付债券(不包括同业存单)/总资产仅为 3.05%,其中股份行略高。拆分结构,国有大

行次级债(不包括永续债)占比较其余上市中小行更高,主要因为大行面临更高的资本监

管标准(G-SIB、TLAC等),因此大量使用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此外,大行应付债券以

境外融资为主,占应付债券比例超过50%,普通金融债及其他债券(其他债券主要为存款

证)基本均为境外融资。农商行可转债发行较多但转股进度较慢,因此2019年6月末可

转债(未转股部分)占应付债券比例高达14%。

图表21:2016年以来上市银行应付债券占总负债比例走势图表22: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应付债券(不含同业存单)结构

注:应付债券不包括同业存单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注:可转债为未转股部分,其他债券主要为存款证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由于期限较长,应付债券成本率较高。商业银行应付债券平均期限较长,故较其他融资方式,应付债券融资成本较高。而分银行类型来看,目前上市银行应付债券成本率并无明显差别,2019年1-6月,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应付债券成本率均为3.68%(由于同业存单成本无法剔除,因此应付债券成本率包括同业存单),较大行仅高9bp。我们预计主要由于应付债券市场化定价,中小行2019年上半年新发债券较多。2020年4月最新数据显示商业银行普通债到期收益率已下行至3%以下,部分银行抓住低利率的窗口期,增加了小微债、双创债、绿色金融债等专项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最低不到2%。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和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和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和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和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

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和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是客户数据脱媒和信息脱媒,最终导致客户流失、服务能力降低。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挖掘分析,商业银行将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提供全新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提升客户体验;丰富客户全景视图,挖掘既有客户需求,创造新的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创造能力;优化运营流程,提升管理精确度,研究预测市场营销效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体体现为:一是大幅提升客户体验。大数据对银行意味着巨大商机,运用大数据可以强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那些善于利用数据分析引导决策的银行将获得更多竞争优势。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银行将由“被动”提供产品向“主动”设计产品转变,由“广泛撒网”营销向“精准制导”营销转变,由“经验依赖”决策向“数据依据”决策转变;银行对客户行为习惯和偏好进行分类汇总,提炼出客户需求信息,将即时或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客户;优化各类营销资源配置,以合适的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对客户实施精准营销;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解决方案,推行客户自主定制服务,极大改善客户体验。 二是引导客户及员工行为。大数据时代,对知识的占有意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始于1995年,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到2010年,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增加,至2010年达到最大(147家)。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计提拨备,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下面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995年7月,以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它的历程。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计144家,城商行资产总额为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负债

总额为9.32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6.5%;所有者权益总额为0.66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37.7%(图1、图2、图3)。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1: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 图2: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比重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趋势研究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历史沿革 我国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手工操作、单机操作和联机操作三个阶段,下面根据每种支付结算体系的特点做具体的介绍。 (一)手工操作阶段。从1984 年到1993 年这段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是手工操作体系,实施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而建立的,形成了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行使工业领域的银行职能,农业银行行使农业领域的银行职能,中国银行行使国际业务领域的银行职能,建设银行行使建设领域的银行职能,进而形成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国银行是国际结算的政策性银行,四大银行之间的业务几乎没有交集,不存在业务竞争。手工操作阶段的银行支付结算包括同城、异地和国际结算,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同城的结算需要结算人将保存好的纸质票据提交至票据交换所,交换所的工作人员在认真审核票据后,进行手工结算;异地结算需要结算人通过邮政部门将纸质票据寄到目的地,通过运输传输支付凭证;国际结算由中国银行独家办理。这个时期的网络完全不发达,因此,其结算方式只能依靠手工方式,银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付结算系统,只能通过纸质票据进行支付结算,由于大多数银行网点只办理居民储蓄业务,而办理结算的网点很少,结算方式单一、十分不便捷。 (二)单机操作阶段。从1994 年起,互联网开始兴起,在银行业也得到了初步而普遍的运用,相比手工操作阶段,支付结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互联网的兴起,这个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4 年以前,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商业化,使得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涌现;我国正式在1994年设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这个阶段的支付结算方式在同城、异地和国际三个方面的操作也有所改变。在同城结算方面,省级以上的城市能够实现跨省的票据交换,在很多发达地区都得到了普及,手工操作由自动清分机代替,并打破了行政区划,大大简便了票据支付结算的手续,加快了票据支付结算速度。在异地结算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各地方的银行之间逐渐实现了联网操作,央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统一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方式不再是邮路传输,而是以电子传送的方式进行支付操作,通讯线路的设立使异地间的联行结算得以实行,个人账户的通兑和对公账户的通存也得以实现。单机操作阶段一直持续到了1999 年,之后又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三)联机联网操作阶段。21 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各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1.城商行发展历史 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城市信用社。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城市信用社,是以集体经济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建立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我国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3000多家,但是城市信用社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在非公有制的控制之下发展得更好,相反,当时的城市信用社隐含了很大的风险。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改组城市信用社,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1.1第一次变革—城市信用社组建为城市合作银行 1995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自1995年起在撤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在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并选择京、津、沪、深和石家庄五城市作为试点。199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在35个大中城市和60个地级城市中全面展开。1997年12月,根据95个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进程,国务院又批准在东莞等58个地级城市继续开展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 1.2第二次变革—由城市合作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 1998年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城市商业银行。此后,城市信用社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2012年4月,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社成为最后一家被改制成功的城市信用社。 城商行通过深化改革,推进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整体业务指标也保持了中高速发展势头,同时部分业绩指标高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相关业务板块呈现出独有的行业亮点。截至2015年末,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发展到133家。资产总额从不足5000亿元壮大到22.68万亿元,年度利润从10亿元攀升到1993.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34%下降到1.4%,资本充足率从负数增加到12.59%。 2.城商行发展现状 2.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财务分析 财务状况是指一定时期的企业经营活动体现在财务上的资金筹集与资金运用状况,它是企业一定期间内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由于银监会和许多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官网上公布了一定的财务报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看出其发展现状。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以及盈利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关注】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其前身是立足于广大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1979年国家恢复农业银行,拉开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此阶段农村信用社归属农业银行管理,是农业银行的下属单位,与农业银行有行政隶属关系。在199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独立经营。在2001年11月全国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拉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制的序幕,随后有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相继改制建立;2004年下半年,随着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农商行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加速。 自改制以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都得到迅速攀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得益于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后,它们将面临的风险管理仍不容忽视。加上实际存在的“影子银行”、“民营银行”、与及快速发展的农村市场,都使得农商行所面对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点。 目前,农商行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重挑战。一方面,规模增速正呈现逐年放缓趋势,本地市场增长受限,同业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侵蚀。另一方面,农商行的盈利能力仍落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其收入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效率仍待改善。同时,还应加强内部管理,注重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战略规划和业务转型的有效实施。 农商行主要发展趋势 趋势一:跨区域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仅是其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而且通过跨区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降低区域性风险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之初,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其地域集中度、行业集中度较高。在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地区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时

18家银行各自特点及未来发展潜力

18家银行各自特点及未来发展潜力

零售银行的另一大优势是,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利润增长稳定。经过多年对零售业务的开拓,招行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可观的回报,零售业务利润快速增长。 2.兴业银行:同业业务异军突起 “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先发优势,能够有效应对信贷需求不足局面,并且市场定价的同业资产负债占比较高,受利率市场化冲击相对较小。”一位银河证券分析师如此评价。 凭借在资金业务方面的创新和先发优势,兴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辟蹊径,成为国内首家同业资产规模超过贷款的银行,同业资产占比达到39.62%。 在上半年央行两次非对称降息、利率市场化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兴业银行布局多年的差异化战略开始显现出优势,表现在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逐步降低,非信贷类资产规模收益稳步增长。 前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兴业银行未来受息差缩窄的影响将远小于其他银行。差异化的战略布局使兴业银行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竞争。 3.民生银行:做民企和小微企业的银行 民生银行作为国内首家实施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明确提出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战略定位,主动应对经营环境和政策变化,以打造特色银行与效益银行为目标,目前已经形成清晰的业务格局。 截至报告期末,民生银行小微客户总数已达到64.13万户,位居各家商业银行之首。 民生银行净息差与存贷利差在业内表现较为突出,上半年净息差进一步提升。不断优化的收入结构和差异化的客户结构,加上事业部制改革所带来的制度优势,使得民生银行具有较强的自主定价能力和富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已初步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产权性质趋同,国有化程度高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来说,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占据市场竞争垄断地位,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比较单一,国有化程度较高。而一个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只有打破垄断格局,才能籍以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效能。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层级授权的方式作为经营管理和信息传递的纽带,以分支行作为资源配置中心来开展各项业务。由于层级设置复杂,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可使用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严重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决策滞后、反应迟钝。即使总行能够及时下达决策指令,往往也缺失权威性,有令不行或者执行而不到位比比皆是。 (三)核心业务单一,经营范围较窄 与外国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高端客户快捷、多样、高效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着重于大力拓展业务规模、扩充目标客户,应该说在业务数量上有了呈几何倍数的规模。近些年,虽然不少商业银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业务创新,例如挖潜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理财产品开发、建立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但是在深层次的衍生金融产品发掘方面受到人才和技术资源匮乏的限制,短期之内也很难获取显著成效。 (四)混业经营受限,市场资源割裂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规定使商业银行面临风险集中的境况,这与全球商业银行混业和全能化发展的潮流是相悖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使其业务被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内,服务对象就难以跳出固定的框架范畴,而且分业经营直接导致金融市场资源的割裂,市场效率大大降低。 (五)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因历史原因产生的不良资产包袱是沉重的。尽管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扶持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剥离,平时商业银行也通过自身提取拨备准备对诸多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处置等,但是旧的不良资产尚未完全剥离,新的不良资产已开始不断生成。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虽然外部的一些体制性的因素,例如国有企业破产等,正在逐步减少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但是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却在加剧,并且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包括经济案件,也直接影响到不良资产的生成。正是出于银行内部监督控制不力以及外部信用制度缺失、经济体制转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既要承担违规经营的成本,又要承担经济大幅度波动的成本,而且还要间接承担宏观调控的成本。 (六)管理控制失效,风险防范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因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及时对利率、汇率或其他宏观政策变化引起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主动预警、精确定价和内在自我调节的机制,所以防范风险的能力有限,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也无法达到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融合的状态。伴随外部经济周期的变化,商业银行会因此积聚各种潜在的风险,甚而爆发不可逆转的危机。从内部体制分析,不论是体制建设还是技术能力都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控制的不力,一方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定价管理体系的缺失,使得银行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定价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使用的管理会计系统与业务统计管理模块数据是割裂运行的,无法与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很难对客户、产品、部门、区域做到精准核算。事实上,我国对风险防范的金融

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目录 为银行降成本是让利于实体的前提 (4) 现状分析:大行有存款优势,中小行更灵活 (5) 向央行借款:央行直接调控,占比整体不高 (5) 存款:银行负债端基石,大行基础更扎实 (7) 同业负债:短期限市场化负债,中小行是吸收主力 (9) 应付债券:长期稳定资金,含部分资本工具 (11) 美国启示:息差水平较高,负债端是核心 (13) 特征一:有不计息存款,对高息差形成贡献 (16) 特征二:存款种类较多,市场化低息产品为主 (17) 特征三:相比同业负债,更青睐长期的应付债券 (17) 总结:促存款结构改变是降成本政策的可行路径 (18) 政策展望:发力角度较多,银行可主动作为 (19) 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缓释负债吸纳压力 (19) 存款政策:降低基准利率,高息产品严监管 (19) 基准利率:利率体系压舱石,有望结构性调整 (19) 监管高息产品:规范无序竞争,优化存款结构 (21) 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加大投放力度 (21) 市场利率:近期下行明显,把握配置窗口期 (22) 同业负债:定价下行较明显,部分银行可增配 (22) 应付债券:特色债有望放量,锁定中长期成本 (22) 测算:中小行更受益,城商行最为突出 (23) 投资建议:降成本导向明确,建议关注股份行 (24) 图表目录 图表1: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 (5) 图表2:2019 年1-6 月上市银行负债端各项成本率 (5) 图表3: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6) 图表4:2020 年3 月末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由MLF 构成 (6) 图表5:2020 年3 月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创历史新高 (6) 图表6:2019 年6 月末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比较高 (7) 图表7: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及其成本率 (7) 图表8:上市银行存款挂牌价(2020 年4 月26 日) (7) 图表9:2017 年以来中小型银行存款占比提升,大行则较为稳定 (8) 图表10:2017-2018 年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快速提升 (8) 图表11:2017 年末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占比及存款成本率均明显提升 (8) 图表12:2016 年以来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走势 (8)

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第一章绪论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金融板块之一,在供应区域金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中小金融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今银行体系中,城市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由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来的中小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共有的城市商业银行145家,营业网点近万个,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逐渐成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一是扩大了银行业的竞争主体,促进了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和效率的提高;二是推动了利率差异化;三是增强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问题,并推动了金融创新,促进了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了渠道,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地区金融的多样化需求。 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也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表现为市场定位不清晰,人才和技术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政府干预较多等问题。银行没有以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进行战略规划,缺少差异化发展理念和战略,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与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银行未能根据自身特色,发掘不同于其他银行的优势,确定自身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造成商业银行同业化竞争的原因。必须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后针对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建立特色组织构架,保持高效管理,选择差异化市场定位开辟新的盈利模式,开发差别性金融服务产品,占领市场等。只有在立足于自身机制、市场与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城市商业银行才能确立自身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发挥在我国银行业的作用,巩固自身优势。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班级: xxx 学号: xxx 姓名: xxx 专业: xxx 论文标题: 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目录 中文摘要 (3) 第一章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 (5) 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 (5) 第二阶段: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 (5) 第三阶段:银行业与银行的产生。 (5) 第二章商业银行的现况 (5)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再造业务流程。 (6) 第二,整合相应资源,打造平台经济。 (6) 第三,构建多方合作渠道,借力发力。 (6) 第四,探索体制创新,实现专业化运作。 (6)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6) 一商业银行国有化程度高,内部机制不健全 (6) 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迎来新挑战 (7) 三按揭贷款和信用卡等粗放竞争带来的整体性风险不断积累 (7) 第四章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7) 一大幅提升客户体验。 (7) 二是引导客户及员工行为。 (8) 三是指导银行打破固有经营模式。 (8) 参考文献 (8)

商业银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快速的增长以及宽松的经济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印象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的商业银行的现状做了一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发展轨迹做几点推断和建议。 商业银行,英文缩写为CB,其网络通俗谐音是“存吧”,意为存储银行。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放款)业务,即以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以较高的利率放出贷款,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它是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浅谈 现在,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互联网井喷式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业界的诸多关注,各种观点意见层出不穷。即使意见不一致,引发讨论的原因还是比较统一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出路在哪里?这需要大量的研究,需要对市场变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深入剖析,了解过去发展历史,了解现在发展现状,规划未来发展路径,这不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利差收入,尤其是国有四大行表现特别明显。目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烈冲击,这些银行意识到利差收入在未来银行收入的占比会越来越少,利差空间压缩已成定局。在利差收入受到限制时,要维持银行利润的增长,只有靠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通过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来弥补并推动整体利润的增长,非利息性收入在银行发展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利息性收入如何而来?这是银行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家对银行服务性收费的严厉监管,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竞争,非利息收入的途径受到限制。银行千方百计通过各种产品研发设计,通过大规模发行信用卡、借记卡,推出各种服务收费项目,大力推广电子银行发展,增加客户体验,建立大规模自助银行体系,目的就只有一个,拓宽非利息收入的来源,抢占新兴市场份额。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造成颠覆性冲击。暂时来说,

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利差收入,互联网金融出现,以高于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在基本不设门栏的情况下,对银行低成本资产造成冲击,在短短几个月内,流失的低成本存款数以亿计。尤其是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赖以生存的庞大的客户规模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所谓的“暴利”也就无从谈起。 现阶段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模式。只要在基层网点工作过的人,只要你稍微留心,对各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模式就是一目了然。“理财+存、取、汇+附加产品的销售”这是基层网点的服务职能,“开门红冲击存款+年中冲存款+年末甩存款”这是银行存款增长模式。从基层网点服务的职能,我们能看出什么?除了装修好点外,和九十年代的银行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现在已经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看看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说句心里话,这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什么存款增长多少,完全是花钱买数据,买报表,骗奖励,自掘发展基石,路只会越走越窄。 贷款等业务下沉网点。业务下沉网点,目的性很强,主要就是为了增加营业网点的服务职能,使网点的辐射能力更强,增强客户的体验。问题来了,业务下沉网点,网点的人员配置或者人员素质跟得上业务下沉吗?业务下沉,内部控制谁来监管?即使人员素质通过培训学习,或者时间的积累能得到解决,那营销人员的职业操守,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到手的权力呢?这些问题都是事实印证,明显存在的。如果解决不好,银行就只能“背黑锅”,声誉风险的出现也是家常便饭。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与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就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与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与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就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就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就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与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与更深层 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与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与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与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就是客户数据脱媒与信息脱媒,

金融硕士考研重点:商业银行发展前景

金融硕士考研重点:商业银行发展前景2017金融硕士考研重点:商业银行发展前景 重点:商业银行发展前景 1、集中化 二战后,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集中化,许多国家的银行业主要为少数几家大银行所控制。进入90年代后,银行业集中化的进程更是加速发展,银行合并的浪潮风起云涌,首先在日本出现了比较有影响的银行合并。美国银行在90年代同样也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银行合并浪潮。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标志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开始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银行业全能化的进程。欧洲同样也有大规模的银行合并。例如、香港汇丰银行收购了米兰银行。 总而言之,银行合并的浪潮还会继续下去,因为,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单家银行无法与其它的大银行相抗衡,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银行内部的成本变得低廉所以银行规模开始扩大。 2、全能化 商业银行有全能型和职能分工型两种模式,80年代以后,职能分工型开始逐渐向全能型银行转化。范围经济:当一个机构同时从事多项业务且这些业务相互互补,这是我们就说是范围经济。 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方案》是银行全能化格局的标志性法案,同时也标志着《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规定的分业管理、分业经营体制的终结。 银行业的.全能化趋势对中国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介入证券、保险等领域。 3、电子化

例如:自动取款机、信用卡、24小时无人银行、网上银行等等。此外还有银行内部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 4、国际化 银行业务越来越多地超越了国界。 重点:商业银行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起源于古代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 1、主要业务形式: 1)货币的兑换业务 2)货币保管业务 3)异地支付业务(汇兑业务) 后来银钱业主发现,通过从事上述业务,他们手中总有大量的货币闲置,所以他们将这些货币贷给需要用钱的人并收取利息。而且 发现这项业务的收入比前三项的收入都要高,因此银钱业主便开始 积极从事这项业务,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聚集大量的资金 银钱业主们开始不再向存钱户收取利息,反而向他们支付利息,这 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银行。 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397年世界 上第一家银行——梅迪西银行成立,并且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控制 了整个意大利的银行业。英国的银行则起源于为顾客保管金银的金匠。由于金匠为顾客开出的收据可以流通,所以它就是我们今天银 行券的前身。因此169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出现了第一家股 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中国的银行业是从明清时代开始的。北方是山西的“票号”;南 方是浙江、绍兴、湛江等地的“钱庄”。由于规模小、风险大、经 营成本比较高,所以贷款的利息比较高,这样就不能满足工商企业 的发展需要。

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改革提速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也在艰难前行,把握住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主要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三大部分进行展开,然后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状况金融改革发展趋势 银行是目前所有金融中介机构中最大(就资产而言)和最古老的。银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支柱,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积少成多、以短贷长的方式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可贷资金,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商业银行始于1694 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则产生较晚。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落后的状态。直到1897 年,我国才出现了中国人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 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 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1994 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截至2012 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33.6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0.3 万亿元,增长17.9%。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4.9%、17.6% 和15.6%。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12 年实现账面利润(税前)1850 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1 万亿元,增长24.5%,所有者权益 增长首次超过贷款、资产、存款的增长。 (二)国际化步伐加快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思考.docx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思考 近些年,随着金融业的开放,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进程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始建于19XX年,其前身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当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刺激之下,盲目开始扩张,最终因管理低下、缺乏监管、违规投资、信用缺失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国务院决定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展清理整顿,并着手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政F占三成,其余七成可由企业单位和个人入股。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XX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从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就真正的建立起来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从19XX年到20XX年,这段时间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初期。从19XX 年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之初,到20XX年,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持续增加,有些区域银行的业务量已经超过了大型银行,其初期发展格局也已基本完成;二是20XX年至20XX年,这段时间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进化期。20XX年以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周边的农村建设也变得很快,与之相配套的基础

设施也开始投入,有些银行抓住机会,快速成长。作为一个发展节点,XX银行宁波分行的开业,开启了城市商业银行以开设异地分支机构、合并重组等方式实现区域性经营的发展趋势。这个阶段可以被认为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进化期;三是20XX年以来的10年,被称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改革期,是城市商业银行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革除旧弊、自主创新、优化结构、顺市而为,以从容应对前所未有且动态发展的金融市场。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外资银行涌入国内市场,他们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独特的营销方式,这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冲击,有些银行甚至丧失企业竞争力。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进行营销方式改革,研发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产品,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主动,在逆境中求得发展。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整体实力快速增长。20XX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5.18万亿元,比20XX年同期增长22.9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03%;负债总额达14.18万亿元,比20XX年同期增长22.8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04%;截至20XX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5家。20XX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13.8%,不良贷款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二)地域发展关联度高。截至20XX年,全国共有145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千亿元规模以上29家,已上市3家。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主要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

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编者按:此文完成于2012年8月份,现发出来与读者共享,有兴趣的可update 数据,看看银行业趋势,其中,某些观点已被市场证实。主要观点是:随着我国银行业越过黄金发展期,2012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 新增贷款总量呈下降态势;在信贷结构上,企业及部门贷款、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贷款、短期贷款及长三角地区贷款成为新的信贷增长点。在对未来市场流动性做出预期判断后,本文认为,未来银行信贷增速将放缓进入稳定发展期,中长期贷款有望回升,房贷新增占比已见底并趋于稳定。调整信贷结构将是银行在新一轮竞争中转型发展的生存之道。 过去5年中,我国银行存贷款业务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年均增长都高于21%,5年间实现了存款和贷款规模均翻两翻的目标。但最近有研究指出,我国 银行业已处在黄金发展期的拐点,未来3年即2012年起将步入稳定发展期,而存贷款业务高速发展将成为往事。 存贷款规模是考量银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银行经营和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准。存贷款业务增长缓慢,乃至萎缩将危及银行的经营和长远发展。在存贷款进入低速稳定增长期,银行间资源争夺将会变得越发激烈,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资产投向优化配置,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才是长远发展之道。有鉴于此,本文在回顾2012上半年,我国银行存贷款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未来演变和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未来的转型发展模式。 一、我国存贷款市场整体运营近况 2012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规模平稳增长,存贷款业务均稳步回升, 存贷比下降,资本充足率稳步上升,流动性有所缓解,不良贷款下降,总体上存贷款增速在经历两年多下滑后过渡到平稳低速发展期,后期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一)总量规模稳步增长 商业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下同)存贷款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截止2012年2季度末,贷款总额达63.325万亿元(本外币合计,下同),比上季度末增加8.67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7%;存款总 额达90.876万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10.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3.17%。存贷 比为69.68%,低于政策当局规定75%的警戒线(见表1),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良好。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字号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字号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02012年04月02日09:44 来源:金融时报作者:柳清洪波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在全球的崛起,经济与金融正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大潮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身主动发展需要与被动改革的推动下,正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加快。但作为商业银行基础管理工作之一的金融统计工作,在我国金融业逐步开放发展的新形势下,需抓紧改革创新,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体系。本文就当前商业银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和建议,以求切实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生命力,促进其增强服务金融体系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金融统计所面临的金融环境、统计对象、统计范围等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其统计的地位弱化,主动适应金融环境的能力差,统计的作用与定位偏重于业

务经营与发展,对系统性风险、交易性风险的监测统计考虑不足;商业银行自身对不断丰富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新业务品种的统计管理缺乏主动性,创新业务的统计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支持;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不畅等问题也影响了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日新月异,理财资金的频繁进出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对资金投向及对社会资金来源及运用的监测分析造成了较大影响。 随着货币、证券、债券、期货、保险、外汇和黄金市场的起步,我国金融市场将得到全面的建设和发展,金融脱媒的作用将越发凸显。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私募股权基金、地下钱庄、影子银行以及高利贷等日益兴起的民间金融,极大的挑战着现行的金融统计制度。换个角度说,商业银行的金融统计工作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其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主要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三大部分进行展开,然后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银行是目前所有金融中介机构中最大(就资产而言)和最古老的。银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支柱,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积少成多、以短贷长的方式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可贷资金,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商业银行始于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则产生较晚。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落后的状态。直到1897年,我国才出现了中国人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1994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截至201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3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万亿元,增长17.9%。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4.9%、17.6%和15.6%。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12年实现账面利润(税前)1850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1万亿元,增长24.5%,所有者权益增长首次超过贷款、资产、存款的增长。 (二)国际化步伐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都要面对来自全球同行的竞争,银行业与其他许多行业将不得不选择跨国经营。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截至2010年末,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03家,境外资产规模由2009年的522.1亿美元增加到757.3亿美元,增加了45.1%;而中国银行,截至2010年末,境外机构达986家,海外资产由2009年17568亿元增加到23283亿元,增加了32.5%。 (三)银行间业务趋同化 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产品、机构、服务、收入结构、治理结构、创新、机制、文化9大方面存在趋同问题。这些趋同趋势演变下去,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千行一面”的格局,不利于提升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利于提高民族金融业的竞争力。当前若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各个银行的业务在趋同化。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务在不同地创新,而又不断地趋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