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

合集下载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格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增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增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增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能够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水准,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理解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现代文答题格式

现代文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一、记叙文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二)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整体】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

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

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三)修辞(片断)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引用: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

讽刺,揭露+对象+本质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

幽默风趣。

(四)记叙六要素(五)记叙顺序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描写+对象+特征(性格)(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使景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

(九)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十)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初中现代阅读答题格式范文5篇

初中现代阅读答题格式范文5篇
初中现代阅读答题格式范文 第三篇
1.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题公式】文章(某段或某几段)先运用······的论证方法+效果词+论证了······的论点+接着······+最后······
2.论证方法:
3.议论文开头、结尾的句子的作用
开头的句子
【答题公式】
结尾的句子:
【答题公式】
资料优质且整理不易,建议先收藏
4.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6.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五、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_……_的特征/事理。
【答题公式】解释词语+带词解句(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六、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七.说明文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的作用
八.认识感悟类
【答题公式】完整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联系实际印证对文章的理解+一句话总结阐述。
九、列举分析
【答题公式】把握原文+结合生活积累触类旁通
十、探究归纳
【答题公式】比较文章与材料+表达观点+用事实与道理分析支撑观点+一第二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格式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格式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格式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

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1.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2.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3.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4.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6.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xx地位、xx处境、经历以及xx心理状态、xx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x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 性格或者xx品质。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明白纸(散文篇)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明白纸(散文篇)

八下期末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明白纸课前“开心果”——考试的十种“死法”:1、老师不打招呼就考试,居然考得不错,意外死。

2、考试前怀着隐隐期待,兴奋死。

3、一考完就想知道自己成绩,好奇死。

4、期末考试后放长假,憧憬死。

5、因为考试,音体美全部被语数外代替,遗憾死。

6、明天又要考试,还没复习好,焦虑死。

7、一次考场失利,使我领悟到我只是未成功,并未失败,哲理死。

8、一次成功的考试,使我领悟到上帝只会保佑成功的孩子,明白死。

9、忽然发现,考试是通往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的通关密语,解开它们,自豪死。

10、遇到不会做的题,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身通泰死。

现代文阅读:章——段——句——词第二篇散文阅读的技巧第一件事:完成※问“章”※命题规律:1.注音、汉字 2.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3.景物描写的作用 4.赏析:圈点批注句子、词语5.写作手法技巧的分析6.补写、扩写句子,运用联想和修辞。

19.文章第②自然段中作者说“低微的动物总是倔强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麻雀的“倔强”体现在哪些地方。

(3分)答:不畏寒冷,为沉寂的世界平添了灵性;奔波劳飞,与世无争;桀骜不驯,不可侵犯(骨气像山,似铁;不为小恩小惠所折服的钢筋脊梁);执著坚韧。

〘考点及思路解析〙这个问题从“篇章”上设问。

虽然题干上问的是“第②自然段”但这个段落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因此要逐段阅读,从分说“倔强”的段落中寻找解说”麻雀倔强”的句子,提炼关键词语,回答问题。

20.文章赞美的是麻雀,但作者为什么还多次写了燕子和八哥?(4分)答:对比(衬托),用燕子的“高贵”、八哥的“人云亦云”,突出了麻雀虽低微但倔强,进而突出了像麻雀一样普通平凡的人品格的伟岸。

1分,结合具体内容1分,突出麻雀的倔强1分,普通人品格伟岸1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及思路解析〙本题在考察表现手法“衬托”。

这是我们在课文《爱莲说》里学到的手法。

曾在期中检测《亦俗亦雅汪曾祺》第22题,文章第②段写到了袁枚,第⑥段写到了苏轼、辛弃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试卷讲评里,我们重点讲解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突出的是比较双方的不同,二者均为无主次之分。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一、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二、记叙顺序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三、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四、标点的作用1、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2、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五、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1、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2、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六、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1、直接表明观点、态度。

2、真实。

3、作为线索。

第二人称:1、亲切,便于抒情。

七、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2)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5)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八、联想和想象运用效果: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

(“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2.文本结构:本文从……展开,首先……接着……最后……3. 文本语言: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文本立意:本文旨在……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的态度。

5. 文本评价:本文……让人感受到……并且……6. 文本描写:本文中描写了……7. 比喻、擬人、夸张:本文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使得写作更加生动有趣。

8.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并且提供了……9. 文本情感:本文充满了……情感,让人……10. 文本感染力:本文的感染力非常强,让人……11. 文本亮点: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12. 文本启示:通过阅读本文,人们可以……13. 文本反思:通过阅读本文,人们可以反思……14. 文本引导:本文以……为引导,让人……15. 文本比较:本文对比了……这种方式让人……16. 文本分析:通过分析本文,我们可以得出……17. 文本描述:本文描述了……18. 文本暗示:本文暗示了……19. 文本思考:通过阅读本文,人们应该思考……20. 文本疑问:本文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21. 文本展望: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展望……22. 文本解决方案:本文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式……23. 文本读后感:在阅读本文之后,我感受到了……24. 文本对比:本文与……对比,可以发现……25. 文本互动:本文与读者进行了互动,使得读者……26. 文本体裁:本文属于……体裁,具有……27. 文本逻辑:本文的逻辑连贯有序,使得……28. 文本历史:本文讲述了……历史背景,让人……29. 文本故事:本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让人……30. 文本出处:本文来源于……,作者是……31. 文本表述:本文表述了……32. 文本节奏:本文节奏明快,让人……33. 文本反讽:本文通过反讽的方式,让人……34. 文本批判:本文对……进行了批判,让人……35. 文本独特性:本文的独特性在于……36. 文本哲理:本文表达了……的哲理,让人……37. 文本评判:本文评判了……,让人……38. 文本启发:本文启发了读者……39. 文本感悟:通过阅读本文,我得到了……的感悟。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积累)【一】记叙文一、记叙的六要素(概括情节、事件、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事件内容规范: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人+事】二、记叙的线索(概括行文的思路、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时间(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地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关注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人物(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关注主要人物)事物(以某一个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事件发展变化(关注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线)情感发展变化(关注体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语,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暗线)三、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1、※插叙作用(1)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2)突出人物……性格;(3)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4)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5)突出中心……;2、倒叙作用(1)开篇点题;(2)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引出下文……内容;(4)使结构更紧凑;(5)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增强生动性。

四、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以“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作用:(1)使文章更真实;(2)叙述亲切自然;(3)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人称:(以“你(们)”的口吻展开记叙)作用:(1)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以“他、她、它(们)”)作用:(1)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2)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于叙事议论;(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题型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1)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增强故事的真实性;(2)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3)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主题】五、修辞手法:【答题思路:(1)手法(2)表达效果+内容(3)情感(4)情节】1、※比喻、拟人:把……比作……(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情感,(为下文……作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首要的任务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楚三个为什么——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如何来写?要知道记叙文重在塑造形象,表达感悟认识(主旨);说明文重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议论文则重在中心论点的论证。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牢记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了!一.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1.了解常用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从描写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夸张:着力表现了……突出了事物的本质。

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

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便于诵记。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反问: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先抑后扬、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层递、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2.记叙顺序及其好处:顺叙,叙事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插叙,补充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3.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叙事推动情节发展,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客观、更自由。

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4.题目的作用:激发阅读兴趣;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故事发生时间、地点;点明线索;暗示主题;运用修辞,含蓄委婉;引用诗词,增添文学色彩。

5.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特殊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景交融,暗示主旨。

6.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①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②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加点词语的赏析:词语解释+句中含义+人(事)物形象特点,作者情感认识8.赏析句段: 写作手法(或关键词语)+表达效果表达效果即写了什么,表现了人(事)物什么形象特点,作者情感认识(文章的主旨) 。

分析句段的作用:①结构上——总领,总结,照应,铺垫、承上启下、线索(段落之间的关系有总分、并列、层递三种)。

②内容上——写了什么,突出人(事)物形象特点,作者的情感认识(文章的主旨)。

9. 人(事)物形象特点分析:结合原文找的描写、评价,注意褒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

10.概括主要内容:何人+何事+结果如何11.补写句子:务必审清题意,联系上下文作答12.谈感悟、启示:立足原文,结合生活,有条理作答。

13.赏析语言特色:可以从修辞、词语、句式、语言风格方面作答答题常用词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答题步骤:①明确特色②内容举例③分析表达效果二.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1、了解说明文分类①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②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2、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3、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①举例子:通过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和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比作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4、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开放性试题,谈前景、看法:立足原文,合理想象。

三、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结构模式: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1.找中心论点:常见位置是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段或结尾段;找准关键词以“……是什么”、“……应该怎样”、“必须做到……”、“要怎样”“只有……才……”等。

2.论据类别:引用的是“话”就是道理论据,是“事”就是事实论据。

补充论据或判定论据题:明确所给论据内容,结合文段观点表述。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事例,具体而真切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具有权威性)。

③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鲜明有力。

④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4. 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①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1)(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②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答题方法:一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二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比喻或引申义)。

三使论证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④某个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模式:不能+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词语在文中含义(扣住论点和分论点)+去掉的后果+准确周密(或形象生动)。

5.开头段的作用: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论题和中心论点③作为论据论证论点(论点的提出一般是引用名言、或摆事实、引故事、或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结尾段作用:①重申或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②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③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④结构上呼应前文或标题◆中间段(句)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论述……过渡到论述……,综合表明作者的观点,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某些段落能否调换位置:考查的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手:①与前面或后面的段落前后照应;②是逻辑顺序(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

6.论证思路:首先……接着……然后……最后……7. 谈看法:①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②注意语言表达的层次性和条理性。

当然,以上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看清分值的基础上才有效的哦! 最后,祝同学们考出理想的分数,大家一起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