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危害

附录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特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接触限1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一氧化碳(8)(锅炉、电焊)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气体,当与空气混合后爆炸极限为12.5 ~ 74% ,当空气中浓度达58.5 mg/m3时,人接触150分钟可有轻度头痛;而浓度达300 mg/m3时,接触2小时后可致严重头痛、眩晕。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并有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力,甚至昏厥。
只要脱离接触,呼吸新鲜空气,症状会很快消失。
严重一氧化碳中毒,可出现昏迷、意识丧失等。
经治疗好转后,个别病例于数日或数周后突然出现神经或精神症状,甚至出现瘫痪、失明、失语等严重后发症。
一氧化碳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列为II级,属高度危害;已列入《高毒物品目录》;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一氧化碳被列为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所致职业病及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23-2002)。
CO急救措施:1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2)氮氧化物3。
又)(锅炉、电焊)X氮氧化物是氮的氧化合物的总称。
氮氧化物包括多种化合物。
接触到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
氮氧化物中除NO外均极不稳定,NO遇水汽和氧即转化为NO2。
NO2较难溶于水,具有刺激性气味。
分子量46.01,熔点-11.2℃, 沸点21.2℃,蒸气压101.31 ( 21℃) kPa。
NO分子量30.01,熔点-163.6℃,沸点151.8℃,蒸气压101.31 (- 151.7℃) kPa。
NO2主要引起肺损害。
急性吸入可致肺水肿、化学性肺炎和化学性支气管炎。
长期接触较低浓度氮氧化物,可有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引起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和肺水肿,有人还有神衰症状,如头昏、头痛、无力、失眠、食欲减退等以及慢性呼吸道炎症。
职业病的危害

职业病的危害
一、职业病对劳动者产生的不良后果
健康损害:工作场所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可影响到作业者的健康,严重者会导致职业病,其中部分职业病是不可治愈的。
比如称号“慢性肺癌”的尘肺病,一旦得病则终身患病。
二、影响劳动能力
职业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尘肺病人肺功能严重受损,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无法正常工作。
三、远期危害
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侵害人体的生殖系统,可能引起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影响后代繁衍。
四、影响劳动者家庭收入
不仅职业病患者无法正常工作使家庭收入下降,而且很多慢性职业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昂贵治疗和康复费用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所以希望广大劳动者关爱自己,重视职业病。
(张媛)欧阳凝碧
1。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 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是造成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过量的工频电磁场直接影响大脑组织发育、骨髓发育、视力下降,肝病,造血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可使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
X线
工业探伤时以外照射形式作用于人体,可引起辐射损伤和放射病。
化学灼伤
联氨
对眼睛及皮肤有腐蚀作用,蒸气腐蚀呼吸道,吸入蒸气可能引起肺水肿;反复或长期接触可能引起皮肤过敏;该物质可能对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是人类可疑致癌物。
--
锰及其经障碍,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继而出现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肌张力增高,手指明显震颤,腱反射亢进,并有神经情绪改变;严重者锥体外系神经障碍恒定而突出,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
一氧化碳中毒
二氧化硫
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
二氧化硫中毒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轻度中毒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可伴有轻度头晕、头痛、无力、心悸、恶心等症状;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可有呼吸困难、胸部紧迫感、咳嗽加剧,咳痰或咳血丝痰,轻度发绀;重度中毒咳嗽加剧,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明显发绀。
氮氧
化合物中毒
氨
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及皮肤灼伤。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余种化学品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余种化学品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70余种化学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一、一氧化碳1.物质的理化常数:国标编号21005CAS号630-08-0 中文名称一氧化碳英文名称carbonmonoxide 别名分子式CO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分子量28.01蒸气压309kPa/-180℃闪点:熔点-199.1℃沸点:-191.4℃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种有机溶剂密度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密度(空气=1)0.97 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4(易燃气体)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毒性: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3.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二、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机电仪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及其危害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包括头疼、头晕、记忆力减退、多梦,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心里紧张表现。
4、对皮肤的影响:主要在面部发生皮炎、皮疹。皮肤的损伤与室内气象因素(气温、气湿)有关。
1、腕管综合征;
2、类风湿关节炎;
3、颈椎病;
4、矫正视力小于4.5。
/
噪声
耳
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头晕等。噪声对听力损伤多表现双侧对称性、进行性的听力下降。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主观上不易感觉出,随时间延长,表现出对低声谈话的听觉减弱,随之对普通谈话的听觉也降低。
1、癫痫
2、晕厥(近一年内有晕厥发作史)
3、2级及以上高血压(未控制)
4、红绿色盲
5、器质性心脏病或各种心律失常
6、四肢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
机电仪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及其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
侵入途径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职业禁忌证
可能引起的职业病
防护用品
岗前
在岗
视屏作业
机体体表
1、对眼睛的影响:视屏眩光、反光、闪烁和文字的辉度可造成视疲劳,过度注视、频繁调节和适应使视觉症状增加,主要表现为眼干、眼痛、流泪、视物模糊、复视、视力下降。甚至出现前额疼痛,鼻梁处不适等症状。
1、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
2、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双耳平均听阈≥40dB;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危害

国电山西洁能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岗位分布表序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理化特性接触方式进入人体的途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能导致的法定职业病体检周期应急救援措施1 噪声-- 间歇接触通过耳部进入人体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引起听力损伤,表现为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直至噪声性耳聋。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神经衰弱综合症。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早期可表现为心率加快或减慢,长期接触较强噪声可引起血压升高。
对其它系统的影响: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胃肠功能紊乱及人体脂代谢障碍等。
职业性噪声聋1年--2 工频电场-- 间歇接触--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心悸、消瘦和脱发等,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3 高温-- 间歇接触眼睛、神经系统机体大量受热可引起中暑热衰竭,严重者发生晕倒,可引起水盐代谢失调发生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以及慢性热致疾病,还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造成血压异常和心脏功能异常以及消化功能障碍等。
职业性中暑1年--4 六氟外观与性间歇接触呼吸道六氟化硫的降解产物二氟化二硫、四氟化硫、十氟化- 1年吸入:迅速序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理化特性接触方式进入人体的途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能导致的法定职业病体检周期应急救援措施化硫状:无色无臭气体。
化学性质稳定。
微溶于水、醇及醚,可溶于氢氧化钾。
不与氢氧化钠、液氨、盐酸及水起化学的反应。
二硫等有毒,对人体眼与上呼吸道粘膜均有强烈刺激性,吸入这些降解产物可致眼畏光、流泪,气短、胸闷、剧烈咳嗽,而后致头痛、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十氟化硫还可引起肺水肿。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5 硫化氢无色、有恶臭的气体,溶于水、乙醇。
易燃,具强刺激性,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间歇接触呼吸道、皮肤1、轻度中毒表现为眼胀痛、畏光、咽喉干、咳嗽,轻度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苯健康危害: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严重者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为多见)。
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
可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
2.甲苯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
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
皮肤干燥、皲裂、皮炎3.二甲苯健康危害: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核武器中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
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4.异丙醇健康危害: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共济失调以及眼、鼻、喉刺激症状。
口服可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倦睡、昏迷甚至死亡。
长期皮肤接触可致皮肤干燥、皲裂。
5.乙酸乙酯健康危害: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进行性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肿,肝、肾损害。
持续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
误服者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痛、腹泻等。
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可致湿疹样皮炎。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本品有时可致角膜混浊、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等6.丙酮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伤害及预防一.生产性毒物1.对于生产性毒物有哪些接触时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者生产环节有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材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贮存;化学反响掌握不当或者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入反响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者出料口发生阻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肯定条件下亦有时机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
例如,在有机物积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腌菜池等) 作业接触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者加水处理时接触砷化氢而致急性中毒者常见文献报告。
2.生产性毒物有哪些安康危害?进入机体的毒物或者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彻底排出则会渐渐蓄积于体内,这种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根抵。
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全都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例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伤害。
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积部位则称为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
储存库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在肯定程度上属爱护机制,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
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库内的毒物可释放入血液,有可能诱发或者加重毒性反响。
有些毒物因其代谢快速,停顿接触后,体内的含量很快降低,难以检出;但反复接触,因损伤蓄积,仍可引起慢性中毒。
例如反复接触低浓度有机磷农药,由于每次接触所致的胆碱酯酶活力稍微抑制的叠加作用,最终引起酶活性明显抑制,而呈现所谓的功能蓄积。
3.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掌握措施有哪些?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需实行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消退、掌握或者尽可能削减毒物对职工的危害。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详细掌握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
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等。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指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二、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①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
②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
③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
烟尘和雾又称为气溶胶。
④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成。
如苯蒸气、磷蒸气等。
⑤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
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三、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噪声即噪音。
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1 噪声对人的危害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
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1听力系统。
噪声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对听力系统的损害。
噪声作用初期,听阈可暂时性升高,听力下降,这是保护性反应;强噪声作用下,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内耳感音细胞遭损伤,引起噪声性耳聋;极强噪声可导致听力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即爆震性耳聋。
1.1.2神经系统。
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
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易怒等。
1.1.3 其他系统。
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其他系统的应激反应,如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加重,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等。
1.2噪声危害防治防止噪声危害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面来考虑。
1.2.1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如用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用无梭代替有梭织布等,均可受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
此外设法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也可以降低生产噪声。
在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
1.2.2 控制噪声的传播。
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①吸声。
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和屋顶,或者在车间内悬挂空间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声能,使噪声强度减低。
具有较好吸声效果的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加气混凝土、吸声板、木丝板等。
②消声。
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
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
消声器有利用吸声材料消声的阻性消声器、根据滤波原理制造的抗性消声器以及利用上述两种原理设计的阻抗复合消声器。
③隔声。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如隔声罩、隔声间。
隔声结构应该严密,以免产生共振影响隔声结果。
④隔振。
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在机器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减振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1.2.3卫生保健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生产场所的噪声暂时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
耳塞是最常用的一种,隔声效果可达 30dB 左右。
耳罩、帽盔的隔声效果优于耳塞,但使用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有待改进。
对接触噪声的工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
对参加噪声作业的工人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凡有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患者,不宜参加有噪声的作业。
对有噪声的作业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如实行工间休息,经常监督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2、振动振动(又称振荡)是指一个状态改变的过程。
即物体的往复运动。
2.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2.1.1 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振动作用于人体后,在感觉上会引起不舒适,强烈的振动甚至不能忍受。
振动可使作业能力下降,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的障碍,影响听力和手眼动作配合的准确度,影响注意力集中,容易疲劳,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强烈的振动会造成组织器官位移、挤压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冲撞性振动甚至会造成组织损伤。
在长期振动的作用下,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脚腿痛、下肢疲劳及感觉异常。
由于前庭和内脏受振动刺激后的反射作用,可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头昏、眩晕、呼吸浅表、脉搏和血压降低现象。
乘晕症是晕车、晕船、晕机症的统称,是全身振动中的常见病。
2.2.2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 - 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改变。
( 1 )神经系统。
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
表现为皮肤感觉迟钝,痛觉和振动觉减退,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反应潜伏期延长。
高频振动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心率不稳,指甲松脆,手颤,手多汗等,可能由于振动首先侵犯植物神经中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所致。
大脑皮层功能下降,脑电图有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
( 2 )心血管系统。
40~300Hz 的振动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
血管痉挛变形,局部血流量减少。
指端甲皱毛细血管检查,管袢数量减少,口径变细,异型管袢增多。
手部血管造影,可见动脉狭小或栓塞。
指血流图发生改变,表现波幅低,上升时间延长,上升角减小,重搏波消失。
早期手部特别是手指皮肤温度降低,遇冷皮肤温度降低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延长,重者手指遇冷变白 ( 白指 ) 。
心电图检查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和T 波低平。
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
( 3 )骨骼 - 肌肉系统。
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伺肌。
手握力和手捏合力下降。
肌电图异常,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可发生肌纤维颤动和疼痛。
40Hz 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主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
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囊样变、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
( 4 )听觉器官。
振动过程往往同时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时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
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 125~500Hz 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
( 5 )免疫系统。
对链锯工人和局部振动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血清中白蛋白含量下降,α 2 球蛋白、γ 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
认为振动可能是引起超免疫反应的一种因素。
( 6 )内分泌系统。
目前有人观察到,振动病患者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这一变化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速度可发生不良影响。
振动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等。
2.3 振动对人体危害的防治措施2.3.1 预防振动的危害应从工艺改革入手,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焊接、粘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减振装置,设计自动或半自动式操纵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工具把手设缓冲装置;改进压缩空气的出口方位;防止工人受冷风吹袭。
振动作业工人应发放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的无指手套,以减振保暖。
2.3.2 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按接触振动的强度和频率,订立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制度,并对日接触振动时间给予一定限制。
2.3.3 就业前和工作后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也很重要。
3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传播,具有波的一般特征。
电磁辐射的波谱很宽,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包括 X 射线、γ射线。
3.1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3.1.1 急性效应。
急性放射损伤平时非常少见,只在从事核工业和放射治疗时,由于偶然事故而发生,或在核武器袭击下发生。
3.1.2 慢性效应。
慢性放射病是在较长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而引起的。
全身长期接受超容许剂量的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照射病;局部接受超剂量的慢性照射可产生慢性损伤,如慢性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生育力受损、白内障等。
慢性损伤常见于放射工作职业人群,以神经衰弱综合症为主,伴有造血系统或脏器功能改变,常见白细胞减少。
3.1.3 远期效应。
辐射的远期随机效应表现为辐射可能致癌和可能造成遗传损伤。
在受到照射的人群中,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受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
辐射可能使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受照者的后代中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3.2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的防治措施3.2.1 外防护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三个方面进行。
时间防护是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原则下,设法减少人员受照时间。
距离防护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在操作中切忌直接用手触摸放射源,使用自动或半自动的作业方式为好。
屏蔽是外防护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
3.2.2 内防护主要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三个环节。
围封隔离是采用与外界隔离的原则,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
应用放射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应除污保洁,随时监测污染。
采取通风过滤的方法,使污染保持在国家规定的限制以下。
3.2.3个人防护的总原则是,应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饮水、进食、吸烟、用口吸取放射性药物等。
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服等。
4.高频电磁场(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高频电磁场也称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是指波长范围为 1mm ~ 3km 的电磁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4.1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1.1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失眠、多梦)、心悸、消瘦和脱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