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与东方学

[编者按]本文讨论了萨义德Orientalism一书的汉译名(《东方主义》/《东方学》?)问题,所反映出的史学视野与开放性的研究思路,无疑值得研究现当代东方文学者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萨义德之书以及罗氏本文值得推荐!“东方主义”与“东方学”罗厚立民国初年曾访华并引起轰动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当时说,他眼望旗帜上飘动之流苏,便悬想到中国人的浪漫特性,进而企慕中国人的浪漫生活。
但曾经编辑《国故学讨论集》的中国人许啸天却以为,浪漫性其实“并不是什么好名词”,反是“可以叫人嘲骂、叫人鄙弃的劣等人种的贱性!”因为,“生在如今科学精神极发达的时候,一天不发明,便一天得不到进步;你若不进步,便只好坐待着别人拿物质的实力来亡你的国、灭你的种。
到那时候,且问你浪漫不浪漫?”许氏此语恐怕代表了民初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甚至包括康有为)的观念:“浪漫”与“科学精神”固然有些对立的意谓,更重要的是,没有“物质的实力”,浪漫即由奢侈变为低劣的代称,带有挖苦的意思了。
不管泰戈尔悬想的中国人的特性和生活是否符合实际,他的原意当然是说好话;又不论他是真有此想,还是特意找出点什么来礼节性地奉承,其出于善意应无疑问。
然而许啸天却读出了嘲骂和鄙弃的言外之意。
这真有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味。
“反求诸己”固然是清季以还许多中国士人的共相,许氏的联想仍不免体现出一种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因而也提供了探讨“东方主义”之微妙复杂的例证。
萨义德《东方主义》一书最重要的核心观念即剖析建立在东西二元对立基础上的人我之别(Other &/vs Self),但“东方”’和“西方”对不同的具体对象其实可以有许多层次的含义,这是萨义德所不曾讨论的中国情形给我们的启发。
对民初的多数中国读书人来说,他其实是作为“西方象征”或“西方代表”而来到中国的(若是亡国代表断无“资格”挖苦中国人);这很有点类似哥伦比亚大学的巴勒斯坦裔教授萨义德,他自己觉得在美国社会中仍是个“他人’(the other),如今却以西学正宗的“东方主义”观念风靡了中国士林(若从一般市井之见看,能做常春藤大学的讲座教授,绝对已融入美国社会主流,但萨义德所重却不止此,这是许多称引他的言论者所可注意的)。
难以超越的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影响
01
02
东方主义建筑风格
东方主义建筑材料
东方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对东方建筑文化、符号和风格的借 鉴和融合上。这种风格通常强调对称 的布局、华丽的装饰和富有神秘感的 氛围。
03
东方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影 响
东方主义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01
东方主义在古代文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东方国家的描绘和想象。
02
古代文学中的东方主义往往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
影响,作品中的东方形象也因此具有浓厚的异域色彩。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东方的描绘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化的一
03
面,但都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对东方的想象空间。
东方主义起源
东方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东方被视为一个充 满异国情调、财富和神秘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主 义逐渐成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普遍的、固定的观念和想象。
东方主义的发展历程
东方主义的起源
东方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东方被视为一个充满异国情调、财富和神秘的地方。
东方主义的发展
东方主义在电影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东方文化、符号和风格的借鉴和融合上。这种风格通常强调对细节的描绘、对情感 的表达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东方主义电影主题
东方主义电影主题通常涉及东方文化中的家庭、爱情、社会问题等。同时,对东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是东方主 义电影的重要主题。
东方主义电影技巧
东方主义电影技巧包括运用特殊的拍摄角度、剪辑技巧和音效等。这些技巧在表现东方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电影风格方 面具有重要价值。
东方主义 PPT课件

东方主义是西方社会人为建构起来的一套强势
符号体系,这套符号体系成为一种过滤框架,东方 即通过此框架被过滤后进入西方的意识之中。
这套符号体系的基本信条有:A、理性、发达、 人道、高级的西方,与离经叛道、不发达、低级的 东方之间绝对的、系统的差异。B、对东方的抽象 概括,特别是那些以代表着“古典东方”文明的文 本为基础的概括,总是比来自现代东方社会的直接 经验更有效。C、东方永恒如一,始终不变,没有 能力界定自己;因此人们假定,一套从西方的角度 描述东方的高度概括和系统的词汇必不可少,甚至 有着科学的“客观性”。D、归根到底,东方要么 是给西方带来威胁,要么是为西方所控制。
《无间道风云》
香港拍的《无间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年可算 是席卷整个东亚,由于出色的剧情和成功的演绎, 吸引的好莱坞的目光。时代华纳斥资170万美元将 《无间道》的版权买断,翻拍成了《无间道风云》
剧情大体上没什么改变,就是韩琛和泰国老板交易 白粉的那段有所改变。竟然是中国政府和当地黑社 会勾结,准备为解放军购买美国被盗的电子芯片, 这些芯片会被用于攻打台湾的导弹上
美国女特工在山西挖煤 |
2013年10月22日 11:11财讯.COM
/wkp/20131022-CX03c6t1.html
微博认证为“环球网美国记者站”的微博截图爆料, 美剧《神盾局特工》第一季第四集上演雷人桥段, 一位西装革履的调查人员,正在向一位黑人女子询 问着什么,女子说:“醒来时在什么伤员验伤分类 处,然后自己在一个铜矿下面的牢房里过了四 年……”那位调查人员马上试探着问,“有消息说你 被带去了山西省”。该微博调侃,“有一女特工任 务失手结果神秘失踪了很多年,经过组织调查原来 是被抓到山西挖矿了……美帝的编剧你们够 了!!!”还有网友继续接力调侃,“其实她原来 是个白人,挖了四年煤染黑了。”
日常生活中表现东方主义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表现东方主义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表现东方主义的例子有很多,例如:
1. 饮食:许多西方国家的餐厅中都能看到亚洲风味的菜肴,比如寿司、泰国炒饭、中式烤鸭等等。
这种现象表现了西方人对亚洲食物文化的认可和接纳。
2. 服装: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穿着传统的亚洲服饰,比如日本的和服、中国的旗袍等等。
这些服装的设计和风格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并被用于时尚界的设计中。
3. 艺术:东方艺术在西方国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欣赏。
例如,中国的水墨画、日本的浮世绘等等,都成为了西方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
4. 电影:越来越多的亚洲电影开始在西方国家的影院中放映,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例如,韩国的电影、日本的动画电影等等。
总之,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对亚洲文化感兴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种东方主义的趋势反映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可和尊重。
东方主义视角下西方电影的显与隐透视

东方主义”概述“东方主义”一词,原指西方对东方社会语言、文化及人文的研究,也可以用来指对方文化的同情欣赏。
20世纪以来,“东方主义”却如一个弥漫在西方世界的幽灵,成为西方对东方文化带有偏见的理解。
通过对福柯的“权力话语”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的综合研究,赛义德“揭示出东方主义,是文化霸权主义,是一种霸权话语,它的目的是谋求西方对东方在精神文化上的控制”。
[1] 作为一种企图主宰东方的政治性话语,“东方主义”无一例外地对东方进行对象化、刻板化以及本质化的处理,是一种西方对于东方的宰割、重建和话语垄断。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世界在不了解东方的前提下对东方元素的武断挪用,是一种西方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通过超剂量的影视作品输出以及作品中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东方主义,正是其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实施文化霸权的手段,是其话语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解读“东‘方主义 '不仅存在于西方的文学、音乐、建筑、戏剧里,而且广泛存在于文化产业的衍生物――影视作品中。
”[3作] 为一种适合在全球广泛传播的媒体,西方的电影作品承载着太多的东方文化假想的色彩,试图以其拥有的话语权,用西方的个体文化,推行其东方主义的思维模式,它常以显性和隐形两大特征表现出现。
(一)显性的“东方主义”:敌视和异域前文所述,敌视和异域是西方国家实施东方主义的两大表现形式,而影片中显性的东方主义就是通过妖魔化东方、丑化“他者”来敌视东方国家,或者通过展示东方国家的异域一面从而为西方进行文化殖民寻找合理的借口。
正如萨达尔(ziauddinsarder)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构成东方主义的是那些西方所希望之事,而非其能知道之事。
” [4]二战以后,西方的电影喜欢用“冷战”的思维在电影中折射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反共是这一时期西方电影的主题之一。
生活中的东方主义例子

生活中的东方主义例子东方主义是指对于东方文化、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崇拜或者浪漫化、神秘化等的现象。
在生活中,东方主义有许多的例子,比如:一、衣着1、民族风衣裳的流行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着传统的汉服和其他民族服饰,如长袍、襦裙、婚纱、凤冠、龙袍等,来表达对东方文化的热爱和崇尚。
2、中式服饰的文化输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式服饰不仅受到本土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输出产品之一。
二、饮食文化1、中餐的地位中国餐饮文化在世界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烹饪技巧、独特的口味和健康理念广受欢迎。
2、茶文化的传承茶文化是中国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近年来,茶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传承。
三、美容1、中医美容疗法的流行中医的美容疗法,如针灸美容、火罐美容、拔火罐美容等,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了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美容方式。
2、东方美学对妆容的影响东方美学对于妆容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较强的东方风格妆容,如日式妆容、韩式妆容等,都成为了时下很多人所追求的美容目标。
四、家居文化1、中式文化元素的融合现代人开始追求一种自然、舒适的生活方式,中式家居文化的元素开始被融合进来,如传统的家具、字画、器皿等,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
2、东方元素的装饰一些传统的东方文化元素,如碧瓦琉璃、石堆美学等,也开始应用到了家居装修中。
五、旅游文化1、东方文化的旅游景点一些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国家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等,拥有许多旅游景点,成为了世界各地旅客热衷于探访和了解文化的地区之一。
2、异国情调的住宿方式一些东方文化的主题酒店如和风酒店、丝路主题酒店等,重新打造了旅游住宿的一种新方式,带给旅客全新的旅游体验。
总之,东方主义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不足
思想理论研究萨义德"东方主##的理论来源及其不足郑大伟张孟雪(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爱德华・W•萨义德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
他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这本书被视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风靡文学批评界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e之作。
本文从萨义德生平简介、“东方主义”吸收的理论、“东方主义”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和不足之处四个层面,对《东方主义》进行解读,正确认识西方眼中的“东方”,同时进行东方反省,以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和求同存异之道。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萨义德“东方主义”一、萨义德及其“东方主义”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 W-Said)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出生于巴勒斯坦,身上带有浓厚的巴勒斯坦文化传统。
他早年在开罗的西方殖民学校接受英国式教育,后又到美国一流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1963年入职哥伦比亚大学后,职称快速提升,最终成为在多个领域都享有声望的教授,学术生涯可谓一,成:著。
,萨义德是一有名的,他在国上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持续发声,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民的和解放事业,巴勒斯坦的&萨义德的出生——巴勒斯坦的,1922年于英国的殖民统&1947年,国巴勒斯坦一为二,&1947年年,巴勒斯坦内部的和武装冲突迫使萨义德一家他,移民开罗&1948年国对英国的授权终止,国,的是年,成上万的巴勒斯坦地区&西方国大,家园的,但巴勒斯坦称为“事件”&在萨义德的生,为一个出生于第世,成、成名在第一世的,家受的和他国的教育与培养造了他“流亡者”的身份和精神落差感,他深深验到了东西方间的复杂关系&,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生活给予他“跨”研究的储备和思维视角,种复杂的身份使他可用边缘话语面心权力话语,创了大量超出学院派范围的文化批判品&因此,《东方主义》(或称《东方学》)品面世之后能够在东西方学术界和其他领域引起大的关注,萨义德的生贡献了基础的思维和研究视角&二、“东方主义”的基本内容萨义德认为一种话语系统,实际上就是一种紧密结合的系统和力系统&在《东方主义》中,他指明了东方主义的三层含义:东方主义是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理论出发点是假定东方这一概念是为构的,东方主义是一种被为创造出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西方对东方及当代命运的表述,东方(the Orient)是与西方(the Occident)相对而言的&萨义德认为,这种所谓的“东方主义”实质上是帝国主义的,是和“国语”的理论基础&他“话语一权力”结构到了主国、、文化念边缘国文化明的二元,种虚构出了一个西方眼的“东方”,用东西方之间的比彰显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先,是“东方主义”作为西方东方设定出的的意义&,东方主义第一层含义是东方主义其他学科一是一门学科、一学,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的一学科和学&是最表层的学术层面的含义,含西方学者于这一域的和;第二层含义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西方东方思、认、判的思维方式,话语东西方开来&东方在“东方主义”里并不是现实,只是西方人的建构——“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的"(萨义德,1999)-与前两种含义比,第三种含义最能东方主义的,东方主义为一种力话语或文化,西方此优话语和用实文化,出力的在隐秘关系&层含义可出,东方主义了西方东方的有认,是一种构出的了西方和优越感的话语,是东方主义的&另外,东方主义的层含义,萨义德一方面了东方的,了东方主义的,一方面东方主义为东方主义和隐性东方主义个方面,其有了深入的研究&发展来看,东方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世纪到第一世大,在一,业命后,英成为世上个最强大的西方国家&为了的利益,他们在世界各地扩展殖民地,几乎控制了大半个地球。
生活中表现东方主义的例子
生活中表现东方主义的例子
生活中表现东方主义的例子有很多,例如:
1. 饮食习惯方面,很多人会选择享用中式烹饪的美食,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糖醋排骨等等。
2. 服饰方面,东方服饰在国际时尚圈中也备受推崇,例如中式唐装、旗袍等等。
3. 艺术表现方面,很多人也会喜欢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如中国民乐、京剧、中国画等等。
4. 建筑设计方面,很多人也会选择寻求东方元素的建筑设计,如仿古建筑、传统园林等等。
5. 生活方式方面,很多人也会追求中式生活方式,如茶道、太极拳、书法练习等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表现东方主义的例子,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东方文化的喜爱和尊重。
从东方主义到自我东方化后殖民视角
从东方主义到自我东方化后殖民视角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和身份的问题愈发显得重要。
尤其是在研究后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的交集时,如何看待“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话题。
本文将从东方主义的概念入手,探讨其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入到自我东方化的视角,分析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东方主义的概念与背景东方主义一词最早由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在1978年的同名著作中提出。
该书主要探讨了西方在对待东方面对文化描述时所形成的一种固有观念。
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研究或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
在这种关系中,西方自认为是理性、现代、文明的代表,而东方则被视为非理性、落后和神秘的对象。
东方主义对文化的影响从历史上看,东方主义通过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等各种形式,对东亚、南亚及中东各种文化进行了描述。
然而,这种描述常常以西方为中心,往往忽略了东方自身的声音和多样性。
比如,在19世纪的欧洲,许多艺术家和作家将“异国情调”的元素注入他们的作品中,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
这种文化上的不对等,并不仅限于19世纪。
即使在目前,许多西方媒体仍然用片面的、骇人听闻的方式描绘亚洲国家及其人民特征。
这种现象持续加深了东西方之间的误解与隔阂,也导致了许多东方民族为求被接受而不断迎合西方口味的情况。
自我东方化:重审与反思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发展,自我orientalism(自我东方化)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简单来说,这是指那些曾经被塑造成“他者”的群体,为了迎合或自我救赎,不自觉地接受了外界对他们身份及文化特征的刻板印象,从而进行一种内向式的自我刻画。
自我东方化的重要性自我东方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自我认同过程中的痛苦与挣扎。
例如,当一些亚洲人选择穿着传统服装出席聚会时,其实是在回应一种存在于潜意识中的身份危机。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寻求认同,也无意中加强了某些固定印象。
东方主义萨义德译本
东方主义萨义德译本
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学术思潮,它关注和研究东方文化、历史
和社会。
萨义德(Edward Said)是一位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他在197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东方主义》(Orientalism)的著作,该
书被广泛认为是东方主义研究的经典之作。
《东方主义》一书批判了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认为西方学者在研究东方时常常带有偏见和假设,将东方视为被西
方所定义和控制的“他者”,并将其描绘成一种“异质”、“落后”和“不可理解”的文化。
萨义德认为这种东方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一
种权力关系的表现,它不仅将西方置于优越地位,也将东方视为被
征服和被理解的对象。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译本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这本书对于西方学术界对东方的认知方式提出了挑战,呼吁学者们
要摒弃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以更为客观和平等的态度来研究
东方文化和历史。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译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版本和
翻译。
这些译本都致力于将萨义德的思想传达给读者,批判和反思
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这些译本通常会提供详细的注
释和引用,以支持萨义德的观点,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论述。
总之,东方主义萨义德译本是指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
翻译成不同语言的版本,这些译本旨在批判和反思西方学者对东方
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并呼吁学者们以更为客观和平等的态度来研究
东方文化和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系甲班陈淳09309086
从《末代皇帝》等电影看西方人的东方主义视角
摘要: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尤其是好莱坞开始热衷于探索东方,用他们的理解来创作出他们自以为准确的东方影像,而东方导演又极少能拍出真正代表东方世界的电影,所以东方特别是中国一直摆脱不了这种靠别人的描述展示自己的尴尬处境。
本文以几部经典的西方人创作的关于东方的电影为例,试分析西方电影的东方主义视角
关键词:西方电影;东方主义;奇观化;定型化
世界不仅由于经济的差异被分为了发达的西方与贫穷的东方,西方社会所持的文化上的优越感更是将世界分为文明的东方和愚昧的东方。
自视甚高的西方人用一种源于种族优劣论的二分发把这个世界简单化了,这就是贯穿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产生的根源。
《末代皇帝》获得1988 年第60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九项大奖,国人大多认为这是中国故事或者中国文化的一次成功的对外传播,而我在第一次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怀抱着一种自豪、喜悦的心情。
殊不知,它,只是西方人在文化分析话语权上的又一次胜利。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展示的只是“他者”眼中的溥仪,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中国。
时隔20年,同样的事情、几乎翻版的一个过程发生在同样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这20年间西方对东方特别是中国的自我解释的电影从没停止过,《拉贝日记》、《黄石的孩子》都是这样比比皆是的例子。
也是因为西方的东方主义视角,这些电影才得到主流意识的正面评论,成为奥斯卡、金球等西方电影盛会的大赢家。
一、“他者”眼中的东方——奇观化
西方人了解东方吗?贝托鲁奇了解中国吗?丹尼·博伊尔了解印度吗?不!《末代皇帝》只是老贝的中国印象的拼凑,《贫民富翁》只是博伊尔对印度的想象和成就自我的美国梦的嫁接,他们展示的是一种奇观化的社会,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东方的窥视和猎奇心理,而不是想要解释或者解决什么实质问题。
在东方主义的视角下,东方是“华丽的、专制、残酷、奥秘的、异国情调的、神秘的、虚弱的、黑暗的”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中才会有许多让中国人感觉不和谐的表达:最明显的莫过于整部影片极力强调的中国的佛教特性,北京的街头人群中随处可见红衣喇嘛的身影;溥仪新婚时东面墙上尽是佛像;溥仪登基时也是红衣喇嘛立在四周,但在自古重儒的中国,特别是在满人统治的晚清,佛教所能占的比例,其实是很有限的。
其次,整部影片尽显神秘的气氛,猩红的色调、阴暗的大殿,大殿的两侧立着神态各异的罗汉,慈禧边上是身着各个朝代服装的侍从。
通过这些描述,导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华丽而神秘,充满着与“我们”知道的所不同的“他们”的世界”②,所以,已是少年的溥仪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解开阿嬷的衣服吃奶;年老的太监会以喝下墨汁的方式来证明皇权的力量依然存在;民国的总统坐在汽车中,身旁却是不伦不类的华盖;新婚之夜,奴仆主动往前为正在缠绵的溥仪和婉容宽衣······最夸张的是,在描写文化大革命不到三分钟的片段里,杂糅了所有文革的元素,满眼的红旗、毛主席像、红宝书、走资派、纸帽子、宣传画、阴阳头、忠字舞以及震天的音乐和激扬的口号,压缩在贝托鲁奇对东方的想象、对西方的迎合的镜头里。
我们再把眼光转到《贫民富翁》看看,影片反映的贫民窟窘困的生活现状、发指的刑讯手段、激烈的宗教冲突、恶毒的乞丐组织头目、残忍的黑帮、幼小却凶狠的心灵,就连唯一象征秩序的警察也被描绘为混乱和暴力的化身,种种的西方视野下的印度元素都是西方人奇观化地制造与展览出来的奇观符号而已,但绝不会是现实中的印度。
我想,印度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跟我们在看《末代皇帝》时有类似的感受吧。
《黄石的孩子》所描写的抗日战争包括一些战争中的人物(如八路军)与真实的抗日战争也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我们看来并不是必要的,为什么它们却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呢,一方面是为了衬托何克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这是一种符合西方观影的奇观化要求但也不会伤害一般中国人感情的最佳手段,所以在西方导演看来是绝对必要的。
《拉贝日记》也有一些非常令人震撼的场景,当拉贝打开西门子公司大门时,人群犹如蚂蚁般汹涌而入,躲在一面硕大的纳粹旗下祈求保命,人们在自家的领土上,靠着第三国的旗帜苟活;拉贝在日军总部时看到的一整排中国人头颅这些都让人非常震撼·····即使是根据日记拍的,但还是难免带有奇观化的角度和习惯去构造镜头。
“奇观化”是电影创作者在时代背景下为了符合某部分人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要求的自觉选择,当前西方确实比东方发展,才会有好莱坞电影中对东方严重的“奇观化”倾向。
二、西方的拯救者形象——定型化
无论是《末代皇帝》中的庄士敦,抑或《贫民富翁》里给杰玛美元的白人夫妇,还是《黄石的孩子》中的何克,《拉贝日记》里的拉贝,毫无疑问,在西方人掌握话语权的电影世界里,他们都是拯救者,拯救“落后的、堕落的、幼稚”的东方。
西方是有“自觉性和责任感的老师”,“替东方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西方导演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一观点用到影片中——
庄士敦与溥仪。
影片有个场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溥仪隔着一张长长的白布在和宫女太监们玩游戏的时候,庄士敦拎着一辆自行车走了进来,不解而无奈地看着这个场景,然后高声说道:“我希望皇帝没有忘了要上数学课。
”他用一种超过臣对君,超乎我们想象的语气“唤醒”溥仪,教会他骑车。
这一段很有隐喻性,换成意图语言:溥仪代表东方,庄士敦代表西方,自行车是导演认为的先进文明,当整个东方文明还沉醉在游戏中而迷失了方向时,他们轻易地跨过那道门,带着对东方落后文明的不解和无奈以及一种拯救者的高傲(庄士敦两次将自行车重重的放下),给东方带来了文明,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老师。
溥仪还戴着庄士敦为他配的近视眼镜,贝托鲁奇借此表达的不仅是庄士敦打开了溥仪的眼界,更是西方文明打开了东方的眼界并为东方所接受;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有了去国外留学的想法,又有了娶妻的念头······
总之,在贝托鲁奇的叙述里,溥仪的前半生就是由庄士敦在带领着往前走的,而且是唯一一个没有把皇帝当皇帝、以老师自居的人,他征服了溥仪,西方征服了东方。
而在《贫民富翁》里,丹尼·博伊尔在塑造“救世主”形象的意图没有贝托鲁奇那样明显,但这种念头依然没有被西方导演放弃。
这从电影中的一段短短叙述就可见一斑:杰玛给一对白人夫妇当导游,回到出发点时却发现车上的东西被洗劫一空,司机生气地对杰玛大打出手,杰玛一边抵抗,一边对着白人夫妇说:“你想看真实的印度,这就是!”白人夫妇制止了司机并给了杰玛100美元。
且不说杰玛说出这句话的突兀,想想,为什么美国的游客真的会那么热心吗?为什么给的是一张美元?这个镜头不正很好地诠释出东西方二元对立的关系:“西方对东方的怜悯,富裕对贫穷的
施舍,文明对落后的俯视”③。
《黄石的孩子》和《拉贝日记》的“拯救者”情结就更昭然若揭了,何克和女护士丽是《黄石的孩子》着重刻画的拯救者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克服语言障碍,带着60多个孩子踏上逃亡之旅,教导孩子们自立自强,最后何克更是为了孩子们而劳累而死”④。
即使是周润发、杨紫琼饰演的陈汉生和女老板,他们的优良品质也跟西方脱不了关系,陈汉生是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中国军官;销烟土的女老板因为受过传教士的教育,才被导演赋予了伟大女性的描写。
而《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就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救世主形象了。
在南京大屠杀时,拉贝坚持留下,在日本飞机疯狂轰炸南京城是,拉贝打开悬挂纳粹党旗的西门子公司让上千百姓涌入,和其他人道主义者共同建立了一个叫做“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地方,保全了许多无辜的生命。
所有的这些东方视角下的故事都在灌输我们一个观念——东方是被西方拯救的!
总结:《末代皇帝》、《贫民富翁》都成为当时奥斯卡的最大赢家,票房评论双丰收,《黄石的孩子》、《拉贝日记》尽管没像前两部引起那么大的回响,但也是西方影评家重点表彰和推崇的影片,可见,不管是影片本身,还是西方电影界的评论,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东方主义的印迹。
回头想想,中国很多在国际上有较好成绩的电影,像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菊豆》等,像陈凯歌的《黄土地》、《荆轲刺秦王》,也都是因为它们所描绘的中国更加符合西方人对中国的种种想象或者说更顺从西方人的意识要求而才更容易被认同和接受。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认同和接受不代表我们的发展,东方主义是我们要努力去批判和摒弃的,绝不能屈服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之下。
拍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和观念,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才是有担当的电影人应该追求的!
【参考文献】:
①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②廖世奇:《〈末代皇帝〉:一个意识形态的隐喻》,[J].《当代电影》,1988年5期:39~41
③康有金.从美国电影大片看美国文化霸权[J].电影文学,2006(05)
④范生彪.比较文学视域下对《黄石的孩子》的后殖民批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第
1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