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经济概况特点及其发展趋向
东欧市场分析

东欧市场分析引言概述:东欧市场是指位于欧洲东部的一系列国家,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于企业拓展市场和投资来说,东欧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正文内容:1. 经济环境1.1. 市场规模:东欧市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消费能力,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其中,波兰和罗马尼亚是东欧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市场规模潜力巨大。
1.2. 经济增长:东欧市场在过去几年中经济增长迅猛,尤其是在加入欧盟后,这些国家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
例如,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东欧地区的经济增长引擎。
2. 消费习惯和趋势2.1. 消费结构:东欧市场的消费结构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更注重基本生活用品和实用性产品。
例如,在食品领域,东欧市场对传统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较高。
2.2. 移动支付: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东欧市场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支付。
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支付选择和市场机会。
2.3. 网购趋势:东欧市场的网购趋势明显增长,消费者更加便利地在网上购物。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电子商务和在线销售渠道的建设。
3. 投资环境3.1. 政府支持:东欧国家的政府积极推动外商投资,提供税收优惠和其他激励措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3.2. 产业集群:东欧市场拥有一些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汽车制造、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这些集群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和发展机会。
3.3. 人力资源:东欧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教育水平也较高。
这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成本优势。
4. 市场竞争4.1. 本土竞争对手:东欧市场存在一些本土企业,它们对市场有深入了解和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企业应该了解本土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
4.2. 外国竞争对手:随着东欧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该市场,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
拉脱维亚经济概况特点及其发展趋向

拉脱维亚经济概况、特点及其发展趋向施玉宇2012-1-10 11:55:13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3期拉脱维亚这个波罗的海滨海之国是从原苏联中较早独立出来的国家之一。
本文就该国经济的基本情况、经济特点、独立后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势、对外经贸状况以及今后的经济走向等,作些介绍并进行初步探析。
一、拉脱维亚经济基本情况(一)基本国情简况。
拉脱维亚位于原苏联欧洲部分的西北部,东邻俄罗斯,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是立陶宛,西濒波罗的海,北连爱沙尼亚。
它不仅在经济上是原苏联西部通往西欧的重要出海口,而且是原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的所在地,战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它的面积为6.45万平方公里(在原苏各国中排第11位)。
人口268.1万(截至1991年1月),占原全苏人口的1纬不到,仅多于爱沙尼亚,在原苏各共和国中是个小国。
其人口有三个特点:一是拉脱维亚人居多数(占52纬),俄罗斯人也较多(占34%)。
二是城市人口大大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71.1%)。
三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原全苏最低。
其行政区划分为26个区,56个市和854个镇。
主要大城市有里加、陶格夫匹尔斯、利耶帕亚、文茨皮尔斯、叶卡布皮尔斯、叶尔加瓦等。
首都为里加。
独立后国旗恢复入盟苏联以前的红白红三色旗。
国庆定为8月22日。
该国自然条件较好。
境内地势低平,大部分是平原,有低地和低丘。
东部地势略高,西部滨海多沙滩。
境内有许多河流和湖泊。
主要大河有道加瓦河、加乌亚河、文塔河和列卢佩伊河。
主要湖泊有卢巴姆斯湖和烈兹纳斯湖等。
土壤大部分是草甸灰化和沼泽土,土质肥沃。
气候较温和湿润,属海洋性气候。
无霜期和植物生长期较长,雨水充足(年降水量500—800毫米)。
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5℃),夏无酷署(7月平均气温为17℃),气侯宜人,对农业十分有利。
(二)经济资源。
拉脱维亚矿产资源贫乏,是个资源小国。
主要矿产资源有泥炭、金沙矿、石英矿、白云石、石膏、石灰石和粘土等。
中亚五国贸易环境和市场需求报告

附件:中亚五国贸易环境和市场需求报告中亚五国资源丰富,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的经济都有了新的发展,普遍走出低谷, 进入恢复性增长的新时期,贸易环境不断优化,消费规模和水平也进一步提升,中亚正成为新的投资和贸易发展的热土。
一、贸易及市场环境概述1.中亚五国市场规模的宏观评估目前,中亚五国共有人口约5668万,根据上世纪以来中亚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 以及各国独立后实行的人口政策和当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预计2030年前后这一地区的总人口可能达到1亿人;2060年前后可能达到1.5亿人。
苏联解体前,中亚五国消费水平在国际商普遍在中等偏上水平,消费总额合计7197亿美元,人均1432 美元,在世界上排第27位。
但是,苏联解体后这一数字一直下降,最低的1998年消费总额只有150亿美元,人均269.8美元,在世界上排70位之后。
最近几年,各国经济进一步恢复,经济增长速度都在8%以上, 被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列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消费规模和水平不久将会达到或超过独立前的水平。
2.中亚市场的双向延伸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全线贯通和乌鲁木齐—新西伯利亚—莫斯科、乌鲁木齐—尹斯兰堡、乌鲁木齐—第比利斯等航线的开通, 中亚市场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中亚市场可沿着亚欧第二大陆桥向西延伸,扩大到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及其它欧洲国家。
与中亚国家隔里海相望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也已经成为中亚市场西延的范围,乌鲁木齐到巴库和第比利斯等城市的旅游购物包机已经往返了数百架次。
中亚市场的向东延伸,除了我国东、中部的商品经新疆进入中亚市场外,内地不少企业还在中亚地区开商店和办工厂,直接参与中亚市场的开发。
中亚市场的东西双向延伸是客观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3.中亚市场环境不断改善近几年,随着中亚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外国商品大量进口以及各国都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 中亚地区的市场环境已大为改善。
拉脱维亚历史文化简介

拉脱维亚历史文化简介
拉脱维亚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当时拉脱维亚的祖先——波罗的人在这里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公国。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拉脱维亚先后被日耳曼十字军、波兰-立陶宛联邦和俄罗斯帝国侵占,其文化和语言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1918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均被苏联占领。
二战后,拉脱维亚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但在1991年,拉脱维亚宣布恢复独立。
自此以后,拉脱维亚逐渐融入欧洲和国际社会,并成为北约和欧盟的成员国。
拉脱维亚的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拉脱维亚语和民族传统。
拉脱维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是波罗的语族仅存的语言之一。
在文学、音乐、艺术和手工艺等方面,拉脱维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
此外,拉脱维亚还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仲夏节、圣诞节和新年等。
在现代社会中,拉脱维亚已经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旅游业和金融业。
此外,拉脱维亚还是一个工业强国,特别是在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和化工等领域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
总的来说,拉脱维亚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上的英雄和传奇故事、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都为世界所瞩目。
在未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
流的增加,相信拉脱维亚的文化事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苏联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苏联东欧问题》1983年第4期社会苏联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纪洪江一、苏联人口的现状苏联是世界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之一,在数量上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位。
截至1982年1月,全苏人口为2亿6880万人1。
根据1980年?月1日统计,全苏人口的分布如下:人口总数为2亿6550万人,其中,男性为1亿239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6.7%,女性为1亿416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3.3%。
而城市人口为l亿673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3%,农村人口为982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7%2。
关于全苏及各加盟共和国人口分布情况见《1979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
根据1979年1月17日,全苏人口普查时统计,全苏共有家庭6630万户,其中,由两口人组成的家庭为1966万4千户,占全苏家庭总数的29.7%,由3口人组成的家庭为1912万8千户,占28.9%,由4口人组成的家庭为1523万9千户,占23%,由五口人和五口人以上组成的家庭为1227万6千户,占18.4%。
全苏平均每户家庭由3.5人组成,其中,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有3.3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有3.8人。
这次人口普查表明,全苏城乡人口的99.8%是识字人口,其中,城市识字人口达99.9%,农村识字人口达99.7%。
全苏年龄在10岁以上的人口中,每一千人里具有高等或中等文化程度的达:638人,其中,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为83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为555人。
1979年,全苏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8.5‰,比1970年的9.2‰降低0.7‰。
苏联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
纵观苏联人口现状,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口平均密度低苏联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为11。
9人,还不到世界人口平均密度的一半,而且分布很不平均。
苏联欧洲地区人口稠密,占全苏人口总数的75%以上,平均每平方公里为33.3人,最稠密地区,如莫斯科州高达每平方公里250余人。
而苏联亚洲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全区人口仅占全苏总人口的24%多一点,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3.5人,最疏地区,如西伯利亚北部和帕米尔山区每平方公里仅优0.1-0.2人。
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现状

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现状
以下是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现状:
1. 中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贸易大国。
近年来,中国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2. 越南:越南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越南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
近年来,越南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古巴:古巴是拉丁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革命以来,古巴经济受到美国的制裁和封锁,发展受到限制。
近年来,古巴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与外国的经贸合作,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4. 朝鲜:朝鲜是亚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来,朝鲜经济受到战争和制裁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
近年来,朝鲜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与外国的经贸合作,努力提高经济发
展水平。
5. 老挝: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1975年革命胜利以来,老挝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外国的经贸合作,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总体来说,这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各有不同,但都在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东欧市场分析

东欧市场分析一、引言东欧地区是欧洲东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
本文旨在对东欧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规模、消费习惯、竞争环境、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二、市场概况1.市场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东欧市场总体规模庞大,年度消费总额超过5000亿欧元。
其中,波兰市场规模最大,占领东欧市场总体的40%,其次是捷克和匈牙利市场。
2.消费习惯东欧地区的消费习惯受到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更加注重价格和性价比,喜欢购买实用、耐用的产品。
此外,对品牌和质量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高。
3.市场竞争环境东欧市场竞争激烈,各国本土企业和国际品牌竞争并存。
本土企业在价格、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国际品牌则凭借技术、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占领一定市场份额。
三、重点国家市场分析1.波兰市场波兰是东欧地区最大的市场,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潜力。
主要消费领域包括食品饮料、家电、汽车、房地产等。
波兰市场对外开放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品牌的投资。
2.捷克市场捷克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较高。
主要消费领域包括电子产品、时尚服饰、旅游等。
捷克市场对国际品牌接受度较高,但本土企业也有一定竞争力。
3.匈牙利市场匈牙利市场消费能力较强,主要消费领域包括食品饮料、化妆品、家居用品等。
匈牙利市场对国际品牌较为开放,但本土企业在某些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四、发展趋势1.消费升级随着东欧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消费升级成为市场的主要趋势之一。
2.电子商务发展东欧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线购物。
这为国际品牌进入东欧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
3.绿色环保意识增强东欧地区的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渐增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因此,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将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
五、市场进入策略1.了解市场需求在进入东欧市场之前,企业应该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需求特点和竞争环境,以便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 形成
• 关贸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 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 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在此基础上, 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 学习思考
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 进程,改变了国际经 济格局,提高了欧洲 在国际上的地位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1994年
1989年
区域性经济组织
区域性经济组织
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 易壁垒,实行商品、劳 务、资本等自由流通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 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 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 垒
经济
经济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展中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
立了筹备委员会。 • 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临时适用协定书》(关贸总协定GATT),并于1948年 1月1日开始实施。 • 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 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 影响:关贸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的 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 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体制。它体现 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991 签署“马约” 1993 “马约”生效 1999 欧元问世
2002 欧元流通 2005 《欧盟宪法条约》被否决
•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4年) • 1951年,1958年,1967年,…… •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洲共同体
第一次扩大。 • 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脱维亚经济概况、特点及其发展趋向施玉宇2012-1-10 11:55:13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3期拉脱维亚这个波罗的海滨海之国是从原苏联中较早独立出来的国家之一。
本文就该国经济的基本情况、经济特点、独立后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势、对外经贸状况以及今后的经济走向等,作些介绍并进行初步探析。
一、拉脱维亚经济基本情况(一)基本国情简况。
拉脱维亚位于原苏联欧洲部分的西北部,东邻俄罗斯,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是立陶宛,西濒波罗的海,北连爱沙尼亚。
它不仅在经济上是原苏联西部通往西欧的重要出海口,而且是原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的所在地,战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它的面积为6.45万平方公里(在原苏各国中排第11位)。
人口268.1万(截至1991年1月),占原全苏人口的1纬不到,仅多于爱沙尼亚,在原苏各共和国中是个小国。
其人口有三个特点:一是拉脱维亚人居多数(占52纬),俄罗斯人也较多(占34%)。
二是城市人口大大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71.1%)。
三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原全苏最低。
其行政区划分为26个区,56个市和854个镇。
主要大城市有里加、陶格夫匹尔斯、利耶帕亚、文茨皮尔斯、叶卡布皮尔斯、叶尔加瓦等。
首都为里加。
独立后国旗恢复入盟苏联以前的红白红三色旗。
国庆定为8月22日。
该国自然条件较好。
境内地势低平,大部分是平原,有低地和低丘。
东部地势略高,西部滨海多沙滩。
境内有许多河流和湖泊。
主要大河有道加瓦河、加乌亚河、文塔河和列卢佩伊河。
主要湖泊有卢巴姆斯湖和烈兹纳斯湖等。
土壤大部分是草甸灰化和沼泽土,土质肥沃。
气候较温和湿润,属海洋性气候。
无霜期和植物生长期较长,雨水充足(年降水量500—800毫米)。
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5℃),夏无酷署(7月平均气温为17℃),气侯宜人,对农业十分有利。
(二)经济资源。
拉脱维亚矿产资源贫乏,是个资源小国。
主要矿产资源有泥炭、金沙矿、石英矿、白云石、石膏、石灰石和粘土等。
其泥炭储量约有9亿吨。
它的森林资源较丰富,森林复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大多是松树和云杉等针叶林,也有部分白桦、白杨等落叶林。
此外,还有较可观的水力资源和海产资源。
这皆因它的河流湖泊众多以及海岸线长(其海岸线长达307英里,居波罗的海三国之首)。
因水资源充足,对发展工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它的道加瓦河等大河流,可用于水力发电。
其丰富的海产和水产以及沿海众多的美丽沙滩和浴场,为其国民经济带来不少收益。
(三)经济发展概况。
拉脱维亚在1940年加入苏联前,早在19世纪末就是东欧经济发达的国家,入盟苏联后,在原苏联的国民经济中居领先地位。
虽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因原有经济基础较好,故几十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1980年工业产值比194。
年增长44倍,农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0%。
几8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3.25亿卢布,国民收入为72.88亿卢布。
198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比1988年又分别增长2.1%和4.1%,为136.04亿卢布和76亿卢布。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原苏联第2位,仅次于爱沙尼亚。
(1)工业。
它的工业是原苏联中最发达国家之一。
1988年工业产值为104.35亿卢布,占工农业总产值78.3%。
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是其工业的两大主导部门,主要集中在里加和陶格夫匹尔斯。
化学工业主耍生产化纤、玻璃纤维、合成树脂、塑料和化学药品等,主要分布在陶格夫匹尔斯和奥莱涅。
动力工业主要依靠进口燃料。
电力工业有普利亚维尼亚斯水电站、里加火力发电站和古克姆斯水电站等。
木材工业以家具和火柴生产最为出色。
轻工业中的针织和制鞋以及食品工业中的黄油干酪加工业特别发达。
它有许多工业产品,如公共汽车、农业机械等在原苏驰名。
(2)农牧业。
该国农收业也相当发达,普遍实现机械化和奶、肉生产专业化。
在1980年农业就拥有3.29万台拖拉机,6800台联合收割机和2.09万辆农用载重大卡车。
农收用地占国内面积的60%。
谷物占播种面积的40%,饲料种植占耕地面积的50%。
粮食作物以麦类为主。
主要经济作物有亚麻、甜菜和土豆。
1988年农业总产值为28.9亿卢布。
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畜产品约占农产品总产值的90%。
畜收业以养牛和养猪为主。
此外,该国的养蜂、养鱼和养兽业也较普遍。
该国所产的貂皮和狐皮在原苏闻名。
(3)交通运输业。
该国交通十分便利,尤以铁路和海运最为发达。
1990年铁路总长2400公里。
铁路货运占全国货运总量的95%以上。
公路总长5.95万公里,其中硬路面为3.3万公里。
年客运量约59亿人公里,货运量约61亿吨公里。
水运方面,海运和河运都发达。
特别是海运,里加、文茨皮尔斯和利耶帕亚是原苏联重要的外贸港口。
这三大海港基本可保持全年通航。
它们均可停泊10万吨大油轮。
其水运年货运量可达3.11亿吨公里。
空运经60至即年代新建两大机场后也较为便利。
(4)商业与投资。
1989年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包括公共饮食业)的零售总额为55.14亿卢布,人均零售额为2052卢布,大大超过原全苏人均水平。
1989年通过各种资金来源拥有投资9.27亿卢布,其中72%用于建设生产设施,28%用于建造住房。
(5)科技与教育,亦很发达。
该国科技力量雄厚,全国拥有科学工作者总数达1.38万人(每万人拥有科研人员195人)。
最大的科研中心——拉脱维亚科学院设有物理及科学技术、化学及生物学和社会学等3个学部,15个科研所,拥有原子反应堆、天体物理天文台、植物园、总图书馆、4个大实验工厂、5个设计局。
1990年共拥有高级科研人员1857名,其中院士27名,通讯院士36名,博士143名,副博士993名。
在教育方面,该国几乎无文育。
1990/1991学年,全国有普通学校1000所,学生人数40万,中等专业学校5才所,学生人数3.61万,高校10所,学生人数4.6万。
二、拉脱维亚经济基本特点(一)工农业发达,经济实力水平离,在取苏联国民经济中居椒先地位。
这是拉脱维亚的一大基本特点。
它在原苏联各国中虽然是小国,但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很发达,其工农业生产水平在原苏联居于前列。
以工业为例,该国以仅占原苏不到1%的人口,却生产全苏一半的轻型摩托车和挤奶机、1/5的电车和收音机、1/8的洗衣机。
在经济实力水平方面,拉脱维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财富均远远超过原苏平均水平,分别为原苏平均水平的133%和122%,在原苏各国中居第2位,仅次于爱沙尼亚。
人民生活水平比原苏的平均水平高出许多。
1990年,在国民经济中的就业人数为121.6万,占全国人口的45.3%,就业率很高。
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为290.9卢布(原全苏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汉.6卢布)。
居民在银行存款人数高达206万,存款额为36亿卢布,人均787。
卢布(原苏人均存款额为1734卢布)。
在住房方面,198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就已达14.7平方米。
以上这些在原苏各国中均名列前茅。
概括地说,该国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要比原苏平均水平高37%,仅次于爱沙尼亚。
(二)矿产资派贫芝,能滚和原料摇依旅俄,斯等国供给。
这是拉脱维亚经济的又一特点,也是其经济的最大缺陷和薄弱环节。
由于其能源和原料严重依赖于从俄罗斯等国进口,一旦正常供应中断或大幅度削减,其经济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危机,陷于困境。
这是其经济先天致命性的缺点。
(三)加工工业和港运交通十分发达。
拉脱维亚的加工工业是其工业的主导和支柱,加工工业的总产值约占其工业总产值的90%。
由于该共和国地理位置优越,港口条件良好,它的海运业相当发达。
里加、文茨皮尔斯和利耶帕亚这三个港口的海运,占原苏联通过波罗的海的对外贸易和旅行客运吞吐量的40%。
其中,文茨皮尔斯是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石油出口港。
加生该国铁路等其他运输亦很发达和便利,这对其发展国民经济自然十分有利,因为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
这是该国经济非常突出的一个长项和优势。
(四)劳动力紊质离,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居旅苏各国前列。
由于该国一向重视教育和科技,教育普及,因此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高,每千人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的人数分别为171人和135人,在原苏联各国首屈一指。
因国内有一支有文化和训练有素的熟练劳动大军,因此,在劳动者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方面,它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比原苏平均水平高5%和31%,在原苏各国中占第3位和第2位。
三、独立以来的基本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一)独立后的基本经济政策。
拉脱维亚独立后摒弃了原苏联那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旧模式,改而实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
它所采取的是较激进的方式。
据该国领导宣称,其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想和内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改革经济结构,实现国营财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变以国家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上,打破国家的垄断,大力鼓励和发展市场经营活动,抛弃原来那套陈旧的价格制度,建立市场价格新机制,对土地和住房进行改革,使之趋于私有化,发行本国货币——拉脱维亚卢布,以取代原苏联的卢布。
归结起来,拉脱维亚经济改革主要是彻底改变原苏联那套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为此,独立以来,该国已颁布了关于改革财产权、实现私有化、放开价格等许多有关的法律和法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际措施。
例如,独立以来它已基本放开了物价,该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
又如1992年明20日,该国政府已正式发行了本国货币——拉脱维亚卢布。
(二)独立以来的经济形势。
拉脱维亚自从1991年8月22日独立以来经济形势严峻。
特别是1992年“经济十分困难”。
据该国官方通报,该国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工业方面,工厂普遍停产或减产。
因为资源贫乏,所需能源和原料绝大部分靠俄罗斯,而俄罗斯“停止了供应”,工厂只能被迫停产或大大缩短工时。
有许多工厂因为没活干,停产3个月之久。
第二,农业大歉收。
因为1992年在农作物生长季节,连续2个月没下雨,逢百年未遇的大旱,农业生产锐降,减产1/3以上。
[1]第三,物价飞涨。
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价格实行放开,势必引起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是因俄罗斯以世界价格向它出售石油等燃料,致使该国燃料价格猛涨。
例如,1092年8月,天然气价格比6月骤然猛涨130倍,煤价涨80倍。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1992年8月该国职工平均工资2000拉脱维亚卢布(约合2300俄罗斯卢布),由于价格猛涨,仅水电、取暖费和房租至少占职工收入的1/3,甚至一半多。
余下的钱,仅够糊口度日而已。
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比过去大大下降。
综上可见,1992年拉脱维亚经济状况确实大大恶化。
除了农业减产1/3以外,工业生产也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