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大纲是针对历史教育本科生所制定的。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大纲起自原始社会,止于隋唐以前,分为九章,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方面。
(四)教学时数72学时(五)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二、本文第一章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教学要点: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人类的繁衍;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事迹。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二、古人及其社会生活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一、新人和氏族公社的形成二、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址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组织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英雄时代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第二章夏商(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年)教学要点:夏、商二代世袭王权的确立和巩固过程;国家政权机构由初创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三、夏王朝的发展与衰亡第二节商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代国家机构三、商代的经济四、商代的文化五、商代后期社会矛盾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教学要点:文王建国、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点;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及国家政权的强化一、西周的建立二、西周国家统治机器的完备与加强三、西周各项制度的确立第二节西周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社会经济二、哲学、科技和文化三、社会生活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灭亡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二、西周王朝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教学要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五霸”、大国争霸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老子、孔子的学说。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特点。
2. 熟悉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夏商周: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分界,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2. 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两汉时期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3. 隋唐五代十国: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的动荡,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4. 宋元明清:宋朝的繁荣与灭亡,元朝的统一与扩张,明朝的兴衰,清朝的崛起与衰败。
5. 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 难点: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将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中国古代史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内容。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古代史的学习成果。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完整进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从而具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与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
2、教学要求(1)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趋势与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主要包括重要的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成就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
(3)熟悉并掌握唯物史观及其他相关理论,形成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诸问题的基本能力,如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形态的演进、重大历史问题的争论、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二、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辅以阅读讨论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导言一、什么是历史二、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三、学习的方法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人类的起源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创说和遗制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2、姓氏的产生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2、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1、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2、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中国通史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通史教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指导,确保教学过程中相关知识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传统。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2.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3.熟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4.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
5.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1.中国古代史1.1 老石器时代1.2 新石器时代1.3 夏、商、西周时期1.4 东周时期1.5 春秋战国时期1.6 秦朝1.7 西汉、东汉时期1.8 三国时期1.9 隋朝和唐朝1.10 五代十国时期1.11 宋朝1.12 元朝1.13 明朝1.14 清朝2.中国近现代史2.1 清朝末年2.2 辛亥革命2.3 中华民国时期2.4 抗日战争2.5 新中国的成立2.6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述和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5.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作业和考试:定期布置作业和组织考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取符合课程要求的中国通史教材。
2.多媒体设备:配备投影仪、音箱等设备,用于多媒体展示。
3.历史遗址和博物馆:与相关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自远古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除让学生了解历代王朝演变和时代变迁之外,还应兼及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将历史知识中的有益成分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镜鉴。
教学内容第一章原始社会(8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来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掌握我国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与解体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历史资料,了解氏族制度的发生与内部结构,从中探索原始社会的特点与文明起源的进程。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中国猿人的活动遗存禄丰古猿;元谋人(距今年代,人工打制石器,用火遗迹);蓝田人;北京人(化石、石器及用火遗迹)。
二、北京人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打制石器;经济生活方式;血缘家族。
三、早期智人(古人)时期生产技术的改进早期智人(古人)的代表性遗存;早期智人的体质;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工取火方法;血缘家族的发展。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一、晚期智人(新人)时期氏族制度的确立晚期智人的代表性遗存;弓箭的发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活领域扩大;缝制衣服与审美观念;族外群婚的实行;母系氏族制的确立。
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存;原始农业的发明;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三、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村落结构聚族而居;居住区、窑场与公共墓地;婚姻形态的变化;社会生活状况。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与原始社会的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父系氏族公社的重要文化遗存;婚姻形态的变化;居住与墓葬的变化。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经济发展早期铜器的出现;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建筑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一、指导思想及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规律使所学的内容真正成为科学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史是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力求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三、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史的特点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民族问题封建专制制度问题分封削藩问题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传统文化问题奴隶制与封建制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等四、本课程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下)上起隋唐下迄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的清朝社会主要包括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历史学概论》等《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古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适当接触一点原始资料以加深对古史的理解学好世界上古及中古史了解中国以外的古代世界情况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范围内学习进行中外对照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学习《历史学概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史学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材选用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六、课程内容纲目第十章隋朝(8学时)隋朝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重点掌握的问题有:隋朝的官僚制度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特点和意义理解隋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一节隋朝的政治制度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央官制地方行政机构兵制与刑律创立科举制第二节隋朝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第三节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炀帝的暴政:大兴土木频繁出游三征高丽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第十一章唐朝(20学时)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它是继汉以后在中外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个王朝对祖国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学习本章应着重掌握以下问题: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开元年间的改革安史之乱的影响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唐朝文化的繁荣第一节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朝前期的政治制度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经济措施唐玄宗的改革和开元之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第二节唐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两税法的实行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三节唐代的民族关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边疆各族的发展极其与唐的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第四节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裘甫起义和庞勋起义王仙芝和黄巢大起义起义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第五节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成就宗教与哲学史学文学与艺术社会生活第十二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12学时)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北宋王朝建立后实现了中原地区的新的统一由于契丹、党项的兴起民族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本章的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极其影响北宋时期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北宋和辽、西夏间的和战关系金朝建立后陆续灭掉了辽和北宋出现了金和南宋对峙的局面学习这一阶段的历史应重点掌握以下问题:女真族的兴起金朝的建立和女真族的封建化宋金的和战及对峙局面的形成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和南宋抗战派的抗金活动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兴起五代更迭和十国割据中原社会生产的凋弊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契丹崛起后周世宗的改革第二节北宋朝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北宋的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李顺、王小波起义第三节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辽朝的社会发展和宋、辽关系党项的兴起和宋、夏关系第四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北宋中叶的统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宋江、方腊起义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户籍与赋役制度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贸易的繁荣第六节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女真族兴起和金朝的建立金朝政治制度改革和女真族的封建化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金宋联合灭辽和西辽的建立金兵南下与北宋灭亡第七节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南宋的建立极其初期的抗金斗争钟相、杨幺起义岳飞的抗金斗争与绍兴和议第八节南宋的灭亡南宋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中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第九节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第十四章元朝(8学时)元朝是以蒙古族为统治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学习本章首先要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和在历史上的贡献对铁木真和成吉思汗给予一定的评价元朝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元朝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对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学习中还要注意蒙古贵族采用汉法对蒙古族的发展及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所起的作用同时分析其"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的实质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三大发明统治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等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节蒙古国的建立和元朝的大统一蒙古兴起与蒙古国的建立蒙古国西征与灭亡西夏蒙古联宋灭金元朝的建立和灭亡南宋第二节元朝的政治制度忽必烈推行"汉法"加强统治的措施对边疆各地的治理民族歧视政策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重农措施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第四节元末的社会矛盾和红巾军大起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赋役繁重元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和元朝的灭亡第五节五代辽宋金元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科学技术成就哲学和宗教史学成就文学和艺术教育社会生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一章第十五章明朝(12学时)明朝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有:明代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及影响明中期的张居正改革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代的对外关系和所面临的新的国际环境明末农民大起义的作用和失败的教训第一节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明朝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张居正改革宦官专权与内阁纷争土地兼并与农民负担加重流民问题与农民起义张居正改革第三节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四节明朝的民族与对外关系蒙古族满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明朝的援朝战争反对西方殖民者的斗争和西方传教士的来华第五节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朝后期的黑暗统治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明朝的灭亡明末农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第十六章清朝(12学时)清朝是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以下问题:清朝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清朝前期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对康熙应予适当评价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极其局限性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总结期无论是科技、文学、哲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图书的整理与编辑反映出明清文化带有总结性的特征第一节清军入关与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清军入关后的统治政策南明政权的相继建立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郑成功抗清与收复台湾第二节君主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的强化官僚制度的发展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专制与思想禁锢第三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土尔扈特返回祖国粉碎大小和卓木的叛乱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对西藏管理的加强抗击沙俄侵略及中俄东北、北部边界的划定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四节清代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清前期的社会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五节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清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土地兼并与农民的抗租斗争民间秘密结社活动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第六节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成就哲学史学与考据学丛书、类书的编篡文学和艺术社会风俗七、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参考书目: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唐长儒:《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1993年版7、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8、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9、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10、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赵文润:《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2、(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3、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4、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5、漆侠:《王安石变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6、姚瀛主编:《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7、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8、张博泉等:《金史论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19、杨树森:《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0、韩儒林等:《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1、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2、傅衣凌:《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3、吴晗:《朱元璋传》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24、戴逸:《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第一篇:中国通史教案(大全)《中国通史》教案《中国古代史》教案第一讲原始社会教材分析:教材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从而揭示了原始社会产生、发展、解体的一般规律。
教学目的与任务:1、让学生了解原中国始社会的发展过程;2、让学生了解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就;3、同学生一起探讨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解体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变化;2、中国原始社会中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3、中国文明起源的途径和特点。
一、中国的远古人类(一)中国远古人类的发展(二)中国远古人类的生活二、母系氏族社会(一)氏族的形成(二)母系氏族社会的考古文化遗存(三)母系氏族公社会的经济(四)母系氏族制度三、父系氏族社会(一)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文化遗存(二)父系氏族制度(三)中国文明起源期的主要成就思考题:1、母系氏族制度转化为父系氏族制度的原因。
2、中国文明起源的途径和特点。
参考资料:1、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2004年版。
2、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
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苏秉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讲夏商周教材分析:教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夏商周的历史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奴隶社会产生、发展、解体的规律。
教学目的与任务:1、让学生了解夏商历史的概貌;2、掌握夏商周历史中重要的经济、政治制度和重要的文化成就;3、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商周王权的发展2、商的统治机构;3、商的阶级和阶级结构;4、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5、西周的国家机构;6、西周的井田制;7、西周的阶级结构。
一、夏商周的更替(一)夏族与夏朝(二)商族与商朝兴亡(三)周族与西周兴亡二、商周王权的发展与政治制度(一)王权的发展(二)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三)官制(四)军制、礼乐、刑罚三、商周的社会经济(一)井田制和农业(二)手工业和“工商食官”制度(三)社会阶级结构参考资料: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
考。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中国历史自远古原始起到近代鸦片战争结束,上下五千年,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学习这门课目标在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通过全面、客观、认真细 致地了解掌握我国的灿烂文化及坎坷曲折的发展经历,理解并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教学 任务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注意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的衔接,加强基础,拓宽知识 面,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实现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是怎样开端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印证“劳动创造人”科学 真理有何意义。理解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条件,以及两个阶段各自的历史特点,掌握 中国史前社会结构的变迁。学习本章内容,除根据文献记载和民族学材料外,要特别注意考古学的新成果。
重点: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条件 难点:“劳动创造人”科学真理有何意义 第二讲夏·商·西周(2 学时) 一夏(前 21 世纪~前 17 世纪) 二商(前 17 世纪~前 11 世纪) 三西周(前 11 世纪~前 771 年)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夏代国家机构和阶级关系的记载,商朝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理解我国古代 国家的形成,掌握商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进步。 重点:商朝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 , 难点:商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进步 第三讲春秋·战国(2 学时)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二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 三经济的发展 四诸子百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理解平民起 义和各国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掌握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及历史影响。掌握对孔子的全面评价。 重点: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难点:井田的瓦解 第四讲秦·西汉(2 学时) 一秦帝国的兴亡 二西汉政治演变 三西汉经济与文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及其重要影响。掌握秦末农 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原因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第五讲东汉·三国(2 学时) 一王莽改制 二东汉兴衰 三三国鼎立 教学要求 东汉在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演进中,是一个过渡性很强的王朝。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政治经济的 发展变化,秦汉文化。理解东汉初年官制的变化以及谶纬思想的提倡,极大的加强了专制皇权,但随着“累世经学” 和“累世公卿”集团的形成,豪族大地主却实际上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掌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是 东汉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政治腐败的表现。 重点:东汉的政治和经济 难点:三国分裂的原因及影响 第六讲两晋·十六国(2 学时) 一西晋 二东晋 三玄学与魏晋风度 四十六国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总学时 32 学分 2
课程简介
中国通史
课程编号 ScPM1105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选修课
理论学时
30
实验学时 2
实践学时
预修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
适用对象 全校本科专业
合计
讲课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0
实验
2 2
实践
合计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2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讲导论(2 学时)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二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 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以中国古代
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同时
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
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
三、学时分配
章节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 11 讲 第 12 讲 第 13 讲 第 14 讲 第 15 讲 第6讲
章节内容 导论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西汉 东汉·三国 两晋·十六国 南北朝 隋·唐前期 唐后期·五代十国·辽 北宋 参观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或其它 南宋·金 元 明 清前期 清中后期
663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要求 两晋十六国时期是由经历长期整治分裂而重新统一的时期。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掌握本时期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成就。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发展 难点:东晋十六国政治体制 第七讲南北朝(2 学时) 一北朝一:北魏 二南朝:宋齐梁陈 三北朝二:北齐与北周 教学要求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通过学习了解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与变 化。理解门阀世族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发展 难点:分裂的原因 第八讲隋·唐前期(2 学时) 一隋朝的兴亡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隋唐制度 教学要求 隋唐是我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关 系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隋唐时期繁荣的文化。理解“贞观之治”和“ 开元盛世” 是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 教训、实行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掌握唐朝对祖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唐朝文化的繁荣。 难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第九讲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 学时) 一唐朝后期政治 二五代十国 三辽 教学要求 本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盛极而衰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通过本章学习, 使学生了解五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关系,理解唐亡的教训和本时期战乱的根源。 重点:五代的民族关系 难点:五代的中外关系 第十讲北宋(2 学时) 一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 二北宋的内政 三宋代经济与社会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政治制度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辽宋夏时期的文化。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掌握宋辽、宋夏之间虽 有争战,但和平共处、经济文化交往是主流。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第十一讲参观中华农业文化博物馆 第十二讲南宋·金(2 学时) 一南宋 二金 三宋学与理学 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