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专题
专题04 说明文语言-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4 说明文语言(解析版)考点穿透【题型问法】1.请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2.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
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做具体分析。
3.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找出具有相同效果的一例。
4.画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请结合句子,对此分析。
5.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题型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1.准确性。
通常是表示限制、推测等的词语。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尤其、稍微、更加、尽量。
表时间:暂时、已知、当时、刚刚、迄今、已经、一直、早已、渐渐。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总共、少数、大多数。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大概。
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往往、通常、总是、有时。
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2.生动性。
通常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题型答法】1...……表示限制(或推测等),说明…,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用了……的修辞方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使说明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①表态,不能刷;②解释词语本义;③解释词语文中义;④比较改句与原句意思的差别;⑤与原句意思不符(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典例在线【一、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
无人驾驶飞机是一种以无线电遥控或由自身程序控制为主的不载人飞机。
完全意义上的无人机,指的是由无人机平台、任务载荷、起降系统、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操作手等组成的“无人机系统”。
②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固定翼,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第二种是直升机,特点是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第三种是多旋翼,就是具有四个或者更多主旋翼的直升机。
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讲义+试题)(含答案)

【暑假阅读】说明文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技巧】1、词语在句中意思的考查。
2、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A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B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 C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典型例题】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睡眠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夜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西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
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死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觉。
他们睡觉的方法很特别,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
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眼”。
海参也是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
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
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容易地说,要睡四五个月。
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
“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
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花不下雨,它要“夏眠”。
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
等到天气暖了又不下雨,蜗牛才推开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语言ppt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中国石拱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
八上
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苏州园林》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
号里的问题。
《大自然语言》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八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
》
句中划线词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确数的使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画卷的纵横,让我们 对画作的尺幅有了清晰的印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 画卷疏散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阅读《时间的脚印》中的第6段,回答问题。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 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 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某些”表范围,一部分的意思,说明并非地球上全部岩 石被破坏,只是个别地方被破坏,删去的话就变成地球上所有的岩石 在被破坏,不符合实际。“某些”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阅读《蝉》中的第12段,回答问题。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 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括号里的文字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 “二氧化硅”。如果删掉,就变成含有杂质的普通沙子也可以称得上 “二氧化硅”,不符合实际。括号里的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体 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要点 ①表态:不能删 ②结合语境解释词,说明词的作用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④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复习专题

2.解释词语+去词解句+ 2.解释词语+去词解句+不能体现 解释词语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不能。“一定”起限制作用,如果去 )不能。 一定”起限制作用, 则说明淘米水的药用价值是无限的, 掉,则说明淘米水的药用价值是无限的,这 与事实不符, 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 (2)不能。“大约”表示估计,猜测,如 )不能。 大约”表示估计,猜测, 果 去掉, 去掉,则表明中国国家馆的总建筑面积就是 2.7万平方米 这与事实不符, 万平方米。 2.7万平方米。这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主要题型及答题格式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准确/生动形象/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 “……”的特征/事理。 的特征 事理。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 对策: :(1 不可以。(2 。( 思或内容。( 。(3 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 表态(删还是不删)。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1.答 不能去掉。因为“之一” 1.答:不能去掉。因为“之一”表其中一 个,说明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 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 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 有很多其它问题; 有很多其它问题;去掉后则说明当今人 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只有这一个。 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只有这一个。 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去掉, 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去掉,体现说明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专题五 体会说明语言特点

专题五体会说明语言特点一、知识解说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1.准确(最主要的特点):(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可能(表示推测、估计之意。
若去掉会使句意肯定化,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
题型:能否去掉?为什么?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2)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1)描述等表达方式的运用;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二、考察方式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典型试题: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试题分析: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分析:“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
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2、恰当的使用表示程度、范围的词,是语言准确的另一种体现。
《莺》中说:“莺生性胆小,在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
“常常”表明不是唯一的情况,而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此,莺鸟在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居然“常常”躲避,足见其生性胆小到了什么程度。
3.“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
“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中考说明文复习专题之说明语言答题技巧课件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在天文学上, 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 员——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视察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 逻辑的估计。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 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 3.34 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 3/5, 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 亿年前, 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 与小行星十分相近。所以,它本来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环绕太阳运行 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 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 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起你的神秘面 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例:
问: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 亿年前,月 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 质形成。中“很可能”能不能换成“肯定”一 词?为什么? 答:不能,“很可能”表示猜测,说明后面所 写的“情况”只是有很大可能性,与第一段中 所说的“三个可能”相呼应,如果换成“肯定” 太绝对,与原意不符,“很可能”一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周密性。 解析:按照答题技能步骤来答即可。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附答案)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一、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4分)(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二、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三、“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这句话中“可能”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4分)四、第段中“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中的“广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五、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一些”的表达效果。
(2分)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
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六、“仅需20分钟就可从上海到达杭州”中的“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七、第③段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
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
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称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
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八、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
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具体分析。
考点29: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题(解析版)

考向29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例:【2022·海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和链接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海岛绿色生命线①海防林,是海南岛一个富有特殊意义又颇具地域特点的“专有名词”,即沿海岸种植的起防护作用的林带,被称为“海岸绿色长城”“海岛绿色卫士”,是海南岛生命家园的天然屏障。
②据史料记载,解放前,海南岛基本..无海防林,沿海市县常受风沙侵蚀,乐东、东方一带时常风沙弥漫,患沙眼病、红眼病的村民占90%。
20世纪50年代,文昌市翁田镇因无海防林庇护,流沙侵入12公里,到处是“三天烈日冒烟,一场暴雨沙埋田”的景象,每年淹没耕地超过百亩……③为有效抵御风沙侵袭,从1956年开始,海南引进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木麻黄,大力营造海防林。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筑起了一道绵延千里,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扼住了狂风、锁住了流沙,保住了1052万亩耕地、数十万民房和近200万人口的安全。
郁郁葱葱的海防林带,环绕在海南岛绵延的海岸线上,宛若一座绿色长城。
④海南是我国台风和热带风暴危害最严重的省份。
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以巅峰强度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登陆,我省多个市县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农作物大量受损,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
据我省专家预算,在海防林保护范围内,可以减少台风风力30%~60%。
海防林就像一位坚强的卫士,为海岛涵养水源、固堤防潮、调节气候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保护了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⑤海防林被称为沿海地带不可或缺的环保生命线。
但我省现有的海防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功能差。
有专家建议,在现有的木麻黄海防线内套种抗风能力强,耐盐碱的椰树,变单纯的海防林为融生态、经济与景观为一体。
这样既能增加沿海防护林带的防风功力,又能闯出一条美化海岸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循着这样的发展思路,近些年我省文昌、东方、儋州、万宁等市县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总结:说明文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语文vs化学
石墨烯,有惊喜
①和金刚石一样,石墨是碳元素的一种存在形式。
不同的是,由于原子结构不同,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东西,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常做成石墨棒和铅笔芯。
石墨烯就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由一层碳原子在平面上构成。
②可以说,石墨烯的特点之一就是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厚,约0.3纳米,是一张A4纸厚度的十万分之一,头发丝的五十万分之一。
同时,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1000千米/秒,是光速的1/300。
目前世界上最薄最轻最强的全新材料石墨烯,硬度比最强的钢铁还要强100倍。
③石墨烯的出现,有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
手机充电可以“秒充”,手机屏幕可以轻易弯曲甚至折叠,汽车可以使用石墨烯导静电轮胎,避免摩擦起电发生爆燃……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到节能环保,利用石墨烯的特性,很多领域很可能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④用石墨烯替代硅,可以提高电子芯片的性能。
由石墨烯制作的器件,理论上频率可以达到硅的十倍甚至上百倍,可以在雷达上应用,大幅提高雷达的分辨率。
石墨烯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应用领域是电能的储存。
在天津电源研究所,这里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最先进电容器的研究。
电容器与电池一样,都能用来储
存电能。
它的优势在于充电速度快,几分钟就能充满,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几万次。
但它存储的电量不如电池多,还无法通过存储足够多的电能在生活里派上大用场。
通过对石墨烯材料进一步改性研究,科研人员正在让电容器的储电能力一步一步向电池靠拢,而同时它拥有的超快充电速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未来,当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时,电动汽车使用石墨烯电池,可能花两三分钟就可以把电充满。
⑤当然,石墨烯的神器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同时,技术层面还存在着不少挑战,真正大面积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
(2分)
2.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3.第②段划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4.第④段从哪些方面对石墨烯的应用作了展望?(4分)
比网络更神奇的网
神奇的人体天网
①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
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
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体物质。
起初,
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
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体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
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
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
网。
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
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
随后,这些网就密
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②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
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③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
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它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
⑤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
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
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⑥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
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
⑦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
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
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
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
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
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⑧DNA竟然会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织“网”杀敌-这可是长久以来有关D NA的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
⑨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
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1.读①②段,概括什么是人体“天网”?人体“天网”的作用如何?(4分)
2.人体“天网”是怎样形成的?(3分)
3.第⑤段中,“比较”“大约”“勇士”各自的作用如何?(3分)
4.人体“天网”有哪些“神奇”之处?(4分)
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注意有误的一项是()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B.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jǐ)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C.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qī)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D.由于日落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yīn)红。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张皇失措锐不可挡转弯抹角天簌之音
B.收缴脏物烦燥不安情郁于中啸聚山林
C.物竞天择世外桃园巧妙绝伦惟妙惟肖
D.微不足道长途跋涉重峦叠嶂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给自己一个希望,就能活出一份精彩,命运之神青睐的是勇于进取、勇于拼搏的人。
B.《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播出,使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和展示的文化精神、文化气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
D.做作业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学生用时过长,原因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注意力不集中、书写能力差造成的。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首届科幻作家博士生们对即将到来的论文辩论赛胸有成竹
....。
B.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
....,无法达成共识。
C.深圳的灯光秀引来了很多游客袖手旁观
....。
D.在追梦的过程中,中国航天领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
....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