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题解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句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

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

“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登岳阳楼》赏析优秀

《登岳阳楼》赏析优秀

《登岳阳楼》赏析优秀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篇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岳阳楼:湖南岳西门城楼,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首联: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

喜初登也。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第二淡水湖。

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藉池、调弦四口。

昔日称“八百里洞庭。

”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

坼,裂开,隔开。

乾坤,此处指日月。

颈联:有孤舟,在孤舟。

有,在。

当时,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番入侵。

战事犹示已。

赏析: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诗意: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出自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楼高七十二,直下万里江山如画。

三楚襟江月,巨炉燎原日。

素娥眉梢瘦,谯笏翘如发。

十旬休假日,空对故园泪。

【翻译】
岳阳楼高达七十二层,俯瞰着万里江山美景,如同一幅画一般。

玉霄、巫峡、西陵三个楚地的地界在江边交汇,月色轻轻染上江水。

巨大的炉火在日间烧起,辐射着炎炎热气,仿佛将整个大地都燃烧起来。

如今素娥眉梢难寻,谯笏非发而翘,但记忆中的景象犹在,十天的假期都空落一地,只能独自对着家园黯然泪下。

【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描写岳阳楼的山水田园景色的七绝诗。

这首诗笔调质朴,行文流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以及对三楚江山的渲染,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思念故园的感情。

全诗共六句,前两句直接点题,既表现了岳阳楼的高大壮观,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句用上“三楚”、“江月”等词,描述
出了夜色中江水的美丽。

第四句用上“巨炉”、“燎原”等词,来形容夏日的炽热与辐射。

第五句通过描写素娥的形象来表现岁月的流逝,而“谯笏翘如发”则是描述一种持久的风采。

最后一句重点写出作者思乡之情,通过“空对故园泪”来表达心中难以言说的感慨和感情。

整首诗以极其自然的视角来描绘自然风景,并添上作者作为游子的感慨,既凸显了岳阳楼的壮丽,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是古诗中的佳作。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郁顿挫之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登临岳阳楼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痛苦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对读者的启示。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直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壮美。

然而,在这美景背后,诗人却透露出了自己内心的纠结与郁闷。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则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尽追求和对于境遇的不满。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意味着作者欲求取更加宏大的视野,但以有限的人生和有限的机会,无法达到如此远大的目标,内心的沉重和无奈无法避免地显露了出来。

然而,这首诗并没有止步于描绘内心的忧伤,而是通过描绘对岳阳楼的登临,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于境遇的无奈之情。

岳阳楼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登高远望的地方。

然而对于杜甫来说,这并非只是一次普通的游览。

他将登临岳阳楼视作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试图逃离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然而,在登临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内心痛苦依然存在,这种沉郁和郁闷难以消退。

这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更加强化了他内心的无望与无奈。

诗歌的主题于是呈现出了对于现实的无能为力和对于命运的无奈,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情感。

这种压抑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沉郁顿挫的特点,使得读者们不禁对于诗人内心的痛苦表达倍感同情。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杜甫并非将这种沉郁放之四海而皆准。

诗人的内心苦闷源于曾经的功名无望和境遇的无奈,但这种负面情感也反映出了杜甫的哲学智慧。

他以自己为例,通过内心的痛苦表达,呼唤着读者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境遇的拷问。

尽管诗人内心的沉郁显而易见,但这首诗并未放弃对于人生的希望和追求。

最后一句诗“更上一层楼”,虽然表达了作者无尽的追求,但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滚滚长江东逝水。

天门山前水满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何日长江一水间,竟忆此处君可知?登岳阳楼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诗。

该诗写了杜甫登上岳阳楼的情景,以及他对长江水和明月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江水和月亮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篇,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描绘了长江川流不息的景象,形容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失。

接着描绘了天门山矗立在长江之前,水天相连的壮丽景色,以及江畔初见月的奇妙场景,表达了诗人才智的卓越和对自然美的赞叹之情。

接下来,诗人写出江月年年只相似,又不知江月待何人的颦脉之思。

他感叹江月虽然年复一年,却无法预测它会照射在何人的身上,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人际关系的变迁。

然后,诗人转述了一个扁舟子和明月楼的情节。

他描绘了青枫浦上的愁思景色,表现了惋惜离别的心情。

他询问这个夜晚乘扁舟的是哪个家庭,还有思念之情发生在何处的明月楼。

通过描写这个场景,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结。

他回忆起登上岳阳楼的美景和深情,却无法回到当时的时光。

他希望能够在长江一水间与思念之地相会,再次重温深情往事。

他以"竟忆此处君可知"来表达对诗中情景和思念之情的期盼。

这首诗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江流经岳阳楼的景色,诗人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凝聚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主题。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长江和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流露出杜甫独特的才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登岳阳楼》赏析篇一《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快乐。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快乐。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快乐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快乐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名句。

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

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极为生动。

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

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 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 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登上岳阳楼,是为了观赏洞庭壮景。颔联紧承首联的“上”,写登楼后所见。洞庭湖的气 象万千,风光无限,而诗人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 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 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 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 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联诗写景的差异。孟浩然的诗句是他不过是借写洞 庭湖景来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总还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 得失。而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而且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 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 有关。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放在心上,所 以,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 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nk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鉴赏一】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鉴赏二】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字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

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

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

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

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

表面看起来毫无,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

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

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

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

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

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