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美 元的外 汇储备( 占现有外汇储备总 量的 1 % ,作 为官方其他外 约 0 ) 汇 资产建 立国家能源基金 , 由指定机构专门进行石油和稀缺资源的购 买。 基金 用途单一 , 易于管理 , 便于有关部门根据市场状况对石油等 资源 与外 汇的配置 比例做 出灵活调整。
(-建立外 汇平准 基金 -) 我 国可以设立外 汇平准基金作 为调节外汇 市场和稳定汇率 的专 用基金 。当外汇市场供求发生较大变化 、汇率 出现动荡时 ,央行运用
低位 时期 ,政府 可以依 照中投公司的成立模式 ,一次性置换 2 0 亿 00
量。通常 , 适度规模 的外汇储备在调节 国际 收支 失衡 、 维持本 国汇率 稳定、 当向外举债保证及提高国家信誉等方面有着重要作 用。 充 但就 本质而言 , 外汇储 备是将本 国的资金 置于海外 , 以供他 国使 用, 持有 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是国内的投资收益率。 据 中国人 民银行公布的数据 ,截至 2 0 09年 1 2月末 ,我 国外汇 储备余额已经达到 2 . 4万亿美 元。 这是一笔庞大 的外汇储备 , 当于 相 我 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5 % 且其 中有近 1万亿 的美国债 券。能够拥有 0, 这么大一笔财富并成为美国的债主当然可以带给我们成就感 , 但同时 也产生了巨大隐忧 , 因为美元贬值的风险一直存在。 特别是这次金融 危机以来 , 府为 了救市又一次采取强力度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 美政 策, 这势必会导致美元增发 、 美元贬值 , 使美元资产实际支付能力缩 水。据中国社科 院测算 ,如果 2 0 年 9 3 09 月 0日至 2 1 年 9 3 00 月 O 日期间 , 美元对各种主要货币均贬值 2 % 0 ,以现有汇储规模计 ,中国 遭受的损失将高达 人民币 3万多亿 元。因此 ,完善现 行外汇储备管 理方式是 当前我国亟待 解决的问题。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管制手段之一,它是指用货币工具和手段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价格进行调节,以达到调整经济总量、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是考验一个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志,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部分。
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利率、银行流动性等方面,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总量、投资、生产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调整利率水平是对货币市场的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会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同时,货币政策还会对市场利率、抵押物信贷权等产生影响,从而促进或抑制投资和消费支出等经济行为,这些都是货币政策的间接效应。
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是一种理论上的必然性,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传导机制的局限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预期的影响、各种市场机制等。
传导机制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导链条的中断,即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不能完全传导到受影响的实体经济中;二是传导速度的缓慢,即货币政策调整后,其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实体经济中得到反映。
要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的感知和反馈机制,加快市场化决策过程的实现;第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各项政策之间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合力,以构建更加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环境;第三,强化货币政策框架的效益调节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能力,提高货币政策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增强市场的预期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率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通过调节银行间的市场利率以影响实体经济;二是流动性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通过调节银行间的流动性以影响实体经济;三是预期调整机制,即货币政策预期的调整会影响市场预期,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在当前的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基本建立,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却有时不尽如人意。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作者:王先福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文章对在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各种约束进行了阐述,并实证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效果。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不能解释近年来的GDP的增长,我国可以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替代目前状况。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利率市场化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约束分析1998年,央行宣告取消沿用多年的信贷计划管理,表明货币政策模式由总量的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变基本确立。
间接调控方式主要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如利率、基础货币等),从而最终控制社会货币总量的宏观调控模式。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间接调控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受到货币政策工具约束、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约束以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约束。
1、政策工具约束(1)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缺点是中介机构不足,只有人民银行管理的资金交易中心发挥着大小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结算中介作用。
现实情况是:交易量较少,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大;由于市场分割,金融工具和创新不足,资金流向同向性严重,效率低下;在目前宏观经济状况下,相对企业贷款而言稳定,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不愿出售,使得公开市场的操作基础大打折扣。
(2)法定准备金率。
1998年3月央行将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并为存款准备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从18%~20%下调到8%,1999年又下调至6%。
一般认为准备金的下降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多倍增长,但从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看,其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3)再贴现业务。
由于我国商业信用不发达、规模小、信用低下,再贴现市场对利率水平和货币需求没有太大的作用。
同时商业银行手中持有大量的超额准备金,再贴现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也不大。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摘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情况、国际环境、金融机构反应、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等。
经济情况和政策制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而国际环境和外部影响则可能导致政策受到干扰。
金融机构和市场反应对政策的传导和执行也至关重要。
监管体制和执行力决定政策的有效实施,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果则能提升政策的认可度。
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执行力,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加强沟通效果。
未来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及更加精准的政策制定。
通过综合多方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经济情况、政策制定、国际环境、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沟通效果、执行力、政策提升、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维护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和流动性等因素,中央银行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增加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1.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有效性和限制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 调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整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当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2.2 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需求,抑制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水平;当通货紧缩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2.3 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很大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债券、股票等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稳定金融市场对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3. 货币政策的限制虽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
3.1 遭遇利率下行限制当经济陷入低利率水平时,央行的政策利率接近或已经达到零利率水平。
此时,央行降低利率的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
3.2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也是货币政策的限制之一。
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总是完全有效。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持观望态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从而降低政策的有效性。
3.3 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以调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相关国家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实施了宏观审慎政策。
与传统货币政策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更重视金融稳定,通过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的监管,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什么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2.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在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
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
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
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
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摘要】自金融危机后,为应对潜在的通货膨胀,我国一直施行稳健性的货币政策。
本文基于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走势,主要通过论述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问题,对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这三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利率,通货膨胀
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和金融运行总体呈现高位加快的态势,cpi一度超过警戒线5%,虽然近年来cpi大体保持在3%的合理范围内,但是由于基数大及cpi构成的不合理之处,居民依旧可感受到依然凸显的潜在通胀压力以及经济运行的风险。
目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合理应对预期的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取向适时适度做出的调整都是为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通过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来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
一、近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所针对的三大现象:
(一)全球经济“冷热不均”。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着“冷热不均”的发展态势,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但新兴经济体仍保持强劲复苏。
近期,欧、美、日开动印钞机救经济,这些资金都大量的流向“金砖四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疯狂抬高了后者的物价,而
前者超市里的价格标签却久久不变。
数据显示,“金砖四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2010年10月份的cpi涨幅大大超过了各国预设的通胀目标,其中印度食品价格涨幅连续52周超10%。
(二)中国成全球流动性“蓄水池”。
近些年以来,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国内物价上涨,兜里的钱可买的东西越来越少。
价格上涨的消费品中,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更为剧烈,许多农产品及其它产品也都开始了不同幅度的涨价。
粮食等食品价格的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力量。
如在此之前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热词就是在此情境下产生的。
不过目前,由粮价主导的cpi上升趋势已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新一轮国际油价上涨,电力、煤炭等基础能源供应紧张,已通过多重传导机制传导于居民消费品价格,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紧缩政策来预防通货膨胀。
另外,在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美元大跌,市场担心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进一步加剧。
我国目前承受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直接影响到了大量的出口企业。
另外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流动性持续流入国内,在加大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经济金融的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
有效性,从而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我国调控货币市场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
目前由于我国尚不完善、不够发达的经济体制,这些工具在运用时都或多或少受相关外部因素的阻碍,制约其相应作用的发挥。
(一)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
在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时,央行通过发行债券,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回收了流动性,当这些债券到期时,还会再次把猛烈的流动性重新注入市场。
因此,该操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我国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情况,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进而通过调节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由于我国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而且再贴现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则显得缺少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政策的有效性。
(三)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贷款能力,以及存款派生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由于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都必须扩张或收缩,因此,这一政策手段很少使用。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中央银行的
独立性越大,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率就越高。
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在行使货币政策时受到多方干扰。
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尽量及时公开采取的措施和操作的相关信息,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
(二)发展完善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平台,一方面要培育国债市场的适度规模,以优化央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提高国债资产比重;另一方面要完善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保持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物质载体。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
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减少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
只有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才能建立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便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利用汇率政策杠杆来调节外汇收支。
参考文献:
[1]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2004,30(3):19-30.
[2]傅苏颖.货币政策转稳健针对哪三大现象[n].证券日报,2010.12.14
[3]韩芳.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
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0,24(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