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并能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学会使用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能够应用最短路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和平面图纸;•笔、纸、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最短路径的概念,提问:什么是最短路径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最短路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最短路径算法解决问题。

3.2 讲解最短路径算法•通过课件演示,介绍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让学生观察演示,并与其实际经验联系,让他们理解算法的原理。

3.3 示例演练•给出一个具体的图模型,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到最短路径。

•引导学生使用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解答问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用白板记录解题过程。

3.4 练习训练•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解答问题。

•在解答结束后,与学生一起讨论答案和解题思路。

•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算法的优化,比较不同方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5 拓展应用•通过课堂讨论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拓展到更多实际应用,如电路设计、物流路径优化等。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一定的发散思维的空间。

4. 总结与反思4.1 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思路;•学会使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发现了最短路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2 学习反思•学生通过课堂演练和练习题,掌握了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步骤;•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都较高,但个别学生对于算法的代价和优化还存在理解欠缺的情况。

4.3 教学反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最短路径算法;•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习题的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第一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利用轴对称研究某些最短路径问题。

2.内容解析最短路径问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课以一个实际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中线段之和最小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初步了解利用图形变换——轴对称的方法来解决最值问题,体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从内容上来看,在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相关理论,以及简单的轴对称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课既轴对称知识运用的延续,从初中数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中考数学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中考最值综合问题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2)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能够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完成严谨的推理过程,然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 1 的标志是:学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能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能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所求距离最短;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达成目标 2 的标志是:课题学习本身是考察综合能力,注重现实背景,学生能从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抽象成数学模型,掌握转化的探究方法,将不熟悉的模型转化成所学过简单的数学模型,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已形成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轴对称相关的简单知识,掌握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相关理论,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抽象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应用,知道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掌握图形中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4.掌握运用数学符号和表达式来描述最短路径问题,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索最短路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5.能够运用所学的最短路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深入,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c.教师介绍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并解释其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2.教学过程:
a.教师给出几个具有挑战性的最短路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b.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思路,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c.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3.4最短路径问题 教案

13.4最短路径问题 教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过程方法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感悟转化思想.情感态度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教学流程】环节导学问题师生活动二次备课情境引入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走哪条路最近?你的理由是什么?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选择最短路径的问题,本节将利用数学知识探究数学史中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引入课题。

自主探究探究点一探索最短路径问题活动一: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图中的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教师出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轴对称的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追问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答:将A,B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抽象为一条直线.追问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答:(1)从A地出发,到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地到饮马地,再回到B地的路程之和;(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如图).问题2:如图,点A,B在直线l的同侧,点C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追问3:对于问题2,如何将点B“移”到l的另一侧B′处,满足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CB与CB′的长度相等?追问4: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B′吗?展示点评:作法:(1)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2)连接AB′,与直线l交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追问5、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BC最短吗?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将最短路径问题抽象为“线段和最小问题”学生尝试回答, 并互相补充,最后达成共识: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轴对称知识解决,尝试作法,师生共同矫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证明;证明:如图,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不重合),连接AC′,BC′,B′C′.由轴对称的性质知,BC=B′C,BC′=B′C′.∴AC+BC=AC+B′C=AB′,AC′+BC′=AC′+B′C′.在△AB′C′中,AB′<AC′+B′C′,∴AC+BC<AC′+BC′.即AC+BC最短.探究点二选址造桥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展示点评:从A到B要走的路线是A→M→N→B,如图所示,而MN是定值,于是要使路程最短,只要AM+BN最短即可.解:在直线a上取任意一点M′,作M′N′⊥b 于点N′,平移AM,使点M′移动到点N′的位置,点A移动到点A′的位置,连接A′B交直线b于点N,过点N作MN⊥a于点M,则路径AMNB最短.理由如下:如图,点M′为直线a上任意一点(不与点M重合),∵线段A′N′是线段AM平移得到的∴AA′=MN′,A′N′=AM∴AM′+MN′+BN′=A′N′+AA′+BN′∵MN平行AA′且MN=AA′学生证明后,教师提出下面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决:证明AC+BC最短时,为什么要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不重合),师生共总结方法:运用轴对称变换及性质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线段转化到一条直线上,然后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若直线l上任意一点(与点C 不重合)与A,B两点的距离和都大于AC+BC,就说明AC+BC最小. C′的代表的是除点C以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寻解题思路,展示;方法总结:解决连接河两岸的两个点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可以通过平移河岸的方法将河的宽度为零,转化为求直线异侧的两点到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知,求距∴MN可以看作是AA′经过平移得到的∴A′N=AM∴AM+NB=A′N+NB∵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A′N+NB =A′B<A′N′+BN′∴AM+NB=A′N+NB∵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A′N+NB =A′B<A′N′+BN′∴AM+NB<AM′+BN′∵MN=MN′∴AM+MN+NB<AM′+M′N′+N′B,即路径AMNB最短.离之和最小问题,就是运用等量代换的方式,把几条线段的和想办法(如利用轴对称或平移等)转化在一条线段上,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尝试应用1.如图,直线l是一条河,P、Q是两个村庄.欲在l上的某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要管道最短的是()2.如图,牧童在A处放马,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和BD,且AC=BD,若点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米,则牧童从A处把马牵到河边饮水再回家,所走的最短距离是米.4、如图所示,M、N是△ABC边AB与AC上两点,在BC边上求作一点P,使△PMN的周长最小。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造桥选址实验教学探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造桥选址实验教学探究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现实生活中的选址问题,如“如何在两个村庄之间建一座桥,使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最短?”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知识解决此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论。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造桥选址实验教学探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造桥选址实验教学”探究优秀教学案例,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线性规划”的初步认识。此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线性规划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最短路径造桥选址”为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如何在一个城市中选择最佳的桥梁建设位置,以达到连接两个区域、节省路程、提高效率的目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以实验教学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线性规划的方法。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本节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线性规划的基本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采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结合课程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坐标系求解两点间最短路径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将结合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总结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和方法。
3.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关注最短路径问题的本质,即寻找两点间的最优路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知识。
2.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坐标系法、动态规划法、图论等,让学生了解多种解决思路。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知识的传授、方法的训练和情感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将军饮马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将军饮马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数学软件、教具等辅助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组织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团队合作。
3.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找出最优解,并解释其原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具体策略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组内成员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各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并以作文或报告的形式提交。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解决方案和心得体会,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了解其他求解最短路径的方法,如:A*算法、遗传算法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间进行分享、交流,互相借鉴,完善各自的方法和思路。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4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应用,学会使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论的基本知识,如图的定义、图的表示方法等。

但是,对于图的最短路径问题,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实例讲解、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应用,学会使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应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最短路径问题,并运用图论知识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以及相关的图论知识介绍。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

3.学生活动: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图论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最短路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如何找到最短的路线。

2.呈现(15分钟)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以及图论中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PPT等教学工具,展示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最短路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面内一条直线同侧两个点到直线上的某一点距离之和为最小值时点的位置的确定。

2.能利用轴对称平移解决实际问题中路径最短的问题。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运用轴对称平移解决生活中路径最短的问题,确定出最短路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最短路径”的方案,确定最短路径的作图及原理。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选择最短路径的问题,本节将利用数学知识探究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问题1 话说灰太狼从羊村落魄回来途中,不小心掉进茅厕坑,为了不让老婆看到自己落魄不堪的样子,于是决定去河边先洗个澡,冲洗掉身上的脏物,然后再回家,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种路线,教教可怜的灰太狼,告诉他走那条路线回家最近吗?
茅厕
河边
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追问1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 将A ,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线.
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洗澡,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洗澡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 ,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洗澡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如图).
问题2 如图,点A ,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我们不妨先考略这个问题
:
·
A

如图,点A,B 在直线l的异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B
追问1 对于问题2,如何将点B“移”到l的另一侧B′处,满足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CB 与CB′的长度相等?
追问2 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
B′吗?
作法:
(1)作点B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
(2)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点C.
则点C 即为所求.
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证明:如图,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连
接AC′,BC′,B′C′.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C,BC′=B′C′.
∴AC +BC= AC +B′C = AB′,
AC′+BC′= AC′+B′C′.
在△AB′C′中,
AB′<AC′+B′C′,
∴AC +BC<AC′+BC′.
即AC +BC 最短.
追问2 回顾前面的探究过程,我们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借助什
么解决问题的?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轴对称在所研究问题中起什么作用?
四、课堂练习:
1.如图:点A和点B分别在直线l的异侧,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C使AC+BC最小.



2.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3.如下图,牧马营地在点p处,每天牧马人要赶着马群先到草地a上吃草,再到河边b饮水,最后回到营地,请你设计一条放牧路线,使其所走的总路程最短.
4.如图,<AOB内有两点P,Q,在OA、OB上分别找一点M、N,使四边形PQMN的周长最小。

A
· P
O
·Q
B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复习题13第15题.
六.板书设计
1.最短路径问题
2.问题1
3.问题2
4.证明问题2
5.归纳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