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父母会让孩子犯上抑郁症!
【粗暴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粗暴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粗暴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粗暴教育带来什么影响粗暴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现在生活里,越来越多父母们因为自己工作上不顺或者其他方面,就会因为孩子做错一点小事,就会打骂,却不知道这样会伤害到孩子,那么粗暴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分析粗暴教育的弊端一、什么是粗暴教育:所谓粗暴教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暴力,包括简单粗暴或过激的语言和粗暴的行为,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粗暴教育有种种表现形式,比如对孩子不耐心、不细致、态度恶劣、方法简单粗暴以及讽刺挖苦,肯定少,否定多,有时甚至于还拳脚相向等等。
二、案例分析粗暴教育:1、案例回顾:炎炎夏日,朋友一家人在阳台上纳凉。
不防女儿冷不丁一记耳光扇在她脸上,打得朋友两眼直冒金星,脸上火辣辣的痛。
二话没说,朋友也不客气地回了女儿一巴掌,她要让女儿知道为自己的错误所付出的代价。
女儿大哭,家人屡劝不止。
事后,朋友问女儿,为什么当着那么多人打妈妈。
女儿委屈地说,妈妈脸上有只好大的蚊子,我想打死它。
原来如此!朋友误解了女儿。
2、案例分析: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令其改正错误的态度要坚决,在这个改正的过程中,就要倡导一种平等、温情、关爱的教育氛围。
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像欣赏朋友一样欣赏孩子的进步。
这样做,并不是说对孩子的错误不闻不问,在孩子犯错误时,就像和朋友谈心一样,建议他改正,如果不改正,会有什么后果,这一点一定要和孩子讲明白不可。
如果孩子拒不改正,必要时可让他尝试一下犯错误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常常看到中国的孩子在撒娇、无缘无故地哭泣时,孩子的父母亲或者祖父祖母会急匆匆地抱起来哄个不停。
而美国的父母亲处理这种问题恰恰相反,让他无理的哭闹自己停下来,然后告诉他为什么不理他,错在哪里了。
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尊重孩子。
然而,在父母亲的眼里,还以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对孩子好,孩子的反抗被认为是懒惰、不成器。
他们在对待孩子反抗之行为时,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有时候还施以拳脚,并自以为这就是严。
《父母婚姻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婚姻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研究1.青少年抑郁症相关影响因素 (1)1.1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 (1)1.2父母婚姻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2)2.青少年感知父母婚姻冲突的状况 (2)2.1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2)2.2青少年感知父母婚姻冲突在婚姻状态上的差异分析 (3)3.减少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建议 (3)3.1重视家庭教育,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3)3.2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3.3提升青少年的健康认知 (4)4.结语 (5)1.青少年抑郁症相关影响因素1.1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是按照一定层级结构组成的组织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机制,并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而在抑郁症的相关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便是与抑郁症病因、治疗、康复和预后密切相关的青少年抑郁症的家庭因素研究。
其中家庭内部冲突会增加个体的体验性回避,使个体控制或回避痛苦情绪、记忆、闯入性想法、躯体疼痛等,是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之一。
毋庸置疑,父母婚姻冲突会直接破坏和谐的家庭氛围,矛盾冲突的升级还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常年都不可抹去的心里阴影和创伤。
研究指出,实际的冲突和感知的冲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青少年抑郁症可能与感知婚姻冲突有更密切的关系(赵娟等,2020)。
与母子关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父子关系则更多的是与外化问题相关联的。
例如:父亲的职责更多的是为家庭提供有保障的经济支撑,而母亲则主要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角色,对青少年的日常养育负有更主要的责任。
因此,当夫妻发生冲突时,与父子关系相比,对青少年来说母子关系会对其抑郁水平产生更多的影响。
综观各项研究发现,少年抑郁症的病因复杂,主要有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心理应激事件等,其中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抑郁症与父母婚姻冲突或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女孩较男孩更易受到父母婚姻不幸的困扰而出现抑郁情绪(范航等,2018)。
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音乐与影视学院08515247 杨琬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独立、运动和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影响心理健康,引起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因素也是复杂而多样的。
其中,文化教育因素也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一方面。
教育因素包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对个人心理发展而言,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得到充分父母爱,受到支持、鼓励的儿童,容易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对成年后的人格良好发展、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
家庭中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有关研究表明,违法犯罪青少年中家庭破损的比例极高,前苏联调查发现,54.7%的违法犯罪少年不是缺父就是缺母;日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者中父母离丧的比例为50%;我国学者调查的结果是,在违法犯罪少女中,父母离异、分居和双亲不全的占38%。
家庭不和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
家庭不和主要是指夫妻关系紧张。
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恶劣的家庭气氛,常常会成为妨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前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曾指出,家庭环境和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
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还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孩子抑郁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孩子抑郁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孩子患上抑郁症的情况日益增多,这让无数家长感到揪心和困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陷入这样的心理困境呢?首先,家庭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比如父母经常争吵、冷战,甚至是家庭暴力,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内心缺乏安全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可能成为压力的源头。
一些家长总是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过度关注成绩和排名,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
当孩子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产生自我否定和无助感,久而久之,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家庭中的关爱缺失同样不容忽视。
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温暖。
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无法倾诉,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学校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小觑。
激烈的学业竞争是其中之一。
沉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让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如果在学校遭遇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欺凌或者排挤,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此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如今,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一些不良内容可能对孩子的价值观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社会上对成功的单一标准定义,也会让孩子感到迷茫和失落。
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
比如,一些孩子天生比较敏感、内向,遇到问题时容易陷入自我纠结,不善于表达和释放情绪,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另外,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异等,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孩子可能会因此陷入长期的悲伤和抑郁之中。
还有,生理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比如,孩子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等,都可能导致他们的情绪更容易出现波动和不稳定。
总之,孩子抑郁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预防小孩发生抑郁症的方法是什么

预防小孩发生抑郁症的方法是什么抑郁症是生活中比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而抑郁症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患上抑郁症的儿童也不在少数。
儿童抑郁症防胜于疗,那么怎么做才能预防孩子产生抑郁症呢?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预防儿童抑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如何预防小孩发生抑郁儿童抑郁症的病因错综复杂,除了内在因素如遗传、生化、内分泌等因素以外,个体发育、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丧亲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通过改善对孩子的社会支持和心理状态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1、家庭关系要和睦。
家庭稳定,家庭气氛轻松愉快,以及亲子关系密切,对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家庭不和睦,常发生争吵,甚至破裂,会使儿童持续处于警觉状态,导致注意力分散、烦躁、愤怒、痛苦。
有人对离婚家庭的儿童作过随访研究,发现有37%的儿童和青少年患中、重度的抑郁,其父母分居和离婚后5年是他们感到最不愉快的时期。
因此,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预防孩子患抑郁症。
2、正确定位对孩子的期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
较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要求过高,这样会使孩子长期处于过大的学习压力之下,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障碍。
因此,家属应根据孩子的能力、兴趣、爱好,给孩子定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有把握实现的目标,让他们少受挫折,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一样会很好地成长。
3、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缺乏社交技能是抑郁症的病因之一,鼓励、组织和引导儿童参加社会交往将有助于预防抑郁症。
父母和教师均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并发扬民主,鼓励他们讲“心里话”,发表不同的见解,支持他们的正确意见和行为。
与他们交朋友,搞好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也促进他们搞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形成和睦的“大家庭”气氛。
4、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不注意方式,经常采用强制命令,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长期的自尊心受损,就会导致自卑,而自卑感强的人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产生自责、绝望、抑郁。
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在当今社会,青少年抑郁症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许多原本应该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青少年,却被抑郁症所困扰,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又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呢?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
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如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等,会让青少年感到不安和焦虑。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他们可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想法。
此外,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过度的压力,比如过分强调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也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学校方面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学习压力过大是许多青少年面临的问题。
沉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以及升学的竞争,都可能让他们感到疲惫和无助。
校园霸凌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一个潜在原因。
被同学欺负、孤立,会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引发抑郁情绪。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内容。
不良的社会风气、价值观的扭曲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个人心理因素也是关键。
一些青少年性格内向、敏感、脆弱,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难以有效地应对和调整心态,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消极情绪之中。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青少年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人际关系疗法则注重改善青少年与他人的关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治疗也非常重要,通过调整家庭关系和互动模式,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
但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运动疗法对缓解抑郁症也有积极的作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心情,增强体质和自信心。
知道青少年躁郁症的成因和风险因素

知道青少年躁郁症的成因和风险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易发生心理问题的时期之一。
躁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情绪上会出现极端的波动,既有躁狂的时候,也有抑郁的时候。
了解青少年躁郁症的成因和风险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成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躁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患有躁郁症的家族成员中,患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遗传基因可能导致个体对压力和情绪波动的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2. 生物学因素脑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和代谢异常是躁郁症发生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例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躁郁症患者体内水平异常,导致情绪波动失控。
3. 心理社会因素青少年时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学业压力、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问题都可能成为诱发躁郁症的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的负面情绪体验和心理创伤也可能导致躁郁症的发生。
风险因素1. 青春期特殊性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期,身体和心理上都会经历巨大变化。
荷尔蒙水平波动、自我认知不清晰等青春期特殊性因素增加了青少年患上躁郁症的风险。
2. 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离异等不良家庭环境可能增加青少年患上躁郁症的风险。
3. 学业压力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学业压力成为许多青少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可能导致青少年情绪失衡,增加患上躁郁症的风险。
4. 社交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际交往频繁、自我认知不清晰的阶段,社交问题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
孤立、欺凌、人际关系不良等社交问题也是导致躁郁症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
总结了解青少年躁郁症的成因和风险因素有助于及早干预和治疗这一心理问题。
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的标签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的标签作者:马志国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08期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家教心理咨询案例。
特殊就特殊在,父母说孩子有问题了,可孩子却没有跟父母一同来访。
孩子为什么没有来访?孩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据了解,孩子今年17岁。
从初中时候不愿上学,经常迟到,动辄说不想去上学。
带孩子去了医院,心理科医生诊断说是抑郁症,需要吃药。
可是吃药很长时间,也没见什么效果。
孩子还是情绪不好,还是郁郁寡欢。
在心理咨询中,时常有来访者背着“抑郁症”的标签。
为了弄清孩子到底是不是抑郁症,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抑郁症的常识。
首先要区别一般抑郁状态、抑郁性神经症、抑郁症三个概念。
这三个概念都说到人的抑郁情緒,但是它们又有明显的不同。
一般抑郁状态指人的一种短暂的消极情绪状态,如郁闷、忧伤、沮丧、缺少快乐、心情不佳等。
所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一般抑郁状态就是这样的人之常情。
与抑郁性神经症和抑郁症的区别在于,一般抑郁状态有明显的情境性。
就是说,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或情境引发了抑郁情绪,随着时过境迁会淡化和消失。
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中轻度抑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阻滞或精神病性症状,没有妄想和幻觉,不出现躁狂,工作、学习和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有自知力,有求治要求,也被称为“恶劣心境”。
有时也会觉得活着没意思,却又害怕死亡。
抑郁性神经症与生活事件和个性特征都有直接关系。
抑郁症是指一种以情感持续性低落为基本特征的内源性精神病。
其主要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行为的减少,伴随躯体症状。
就是说,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范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阻滞,有自罪观念,有妄想和幻觉,自知力严重缺失,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
有的患者有自杀倾向,有的有躁狂或抑郁的发作史。
综上可见,一般抑郁状态和抑郁性神经症,与抑郁症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程度的不同。
抑郁状态程度最轻,时间短;抑郁性神经症较重,时间长;抑郁症最重,时间更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几种父母会让孩子犯上抑郁症!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海子:《以梦为马》
当代著青年诗人海子,在25岁那年卧轨自杀,一个才华横溢却孤独的灵魂就这样与世界作别。
●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
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
”
● “走饭”,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在微博上留下简短的一段自我呢喃式的话语之后,同样因为抑郁症而选择上吊自杀。
● 13年前,张国荣因抑郁一跃而下;今年9月16日,乔任梁也因抑郁,用塑料袋套头而亡。
……
抑郁症就像一种无影无形的剧毒,潜伏在某处,试图吞噬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很多人不敢相信,《我们的十年》还在上映,乔任梁这么阳光开朗又有才的大男孩,就这么突然地消失了!因为乔任梁身处娱乐圈,所以这个事件就迅速被关注,殊不知,在我们普通人群中,同样有大量的抑郁症人群,在自我挣扎与自我拯救中痛苦不堪。
抑郁症,即是西方世界中所说的“蓝色忧郁”,又被称之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早已是一种非常严重且普遍的精神类综合症心理疾病,发病率很高,自杀率也极高。
其实,在中国,2014年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而且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抑郁症就医率不足10%。
中华医学会发布的《精神医学新进展》表明,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最高可达3.5%,10%至15%的抑郁症患者最后都选择了自杀。
抑郁症并不是只有大人们才会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案例。
案例一:
邻居家的小孩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每个学期都是年纪第一。
这本该是父母最大的自豪,可是让夫妻俩特别担心的是,女儿平时都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而且只要被人问到学习成绩,或在校表现,她就会突然地大发脾气。
她习惯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晚整晚地刷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案例二:
亲戚家的小男孩,每次他提什么要求,妈妈不能及时满足的时候,他表面上理解妈妈,听妈妈的话;可妈妈一转身,他就独自偷偷地抹眼泪;不小心听到别
人说自己的不好,心里就非常难过的同时,还有自残倾向。
一次,他就拿做手工制作的剪刀去剪自己的头发,还有衣服;后来,严重到拿剪刀试图剪开自己的血管。
有专家说,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这样的症状,家长一定要高度警惕:
1.生理:经常感到疲倦,浑身无力;头疼、背疼、胃疼;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心跳加快、睡眠障碍、体重变化剧烈。
2.心理: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不济,注意力难于集中,记忆力衰退;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过低,容易自责;对生活感到绝望。
3.行为:学习困难,反应迟缓;沉默寡言、坐立不安、甚至有自残自杀冲动。
哪些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过度保护型
父母过分关注孩子,以孩子为焦点,过度娇惯与纵容,孩子逆商极低,一遇到困难或挫折,便自我否定,沮丧不已。
★漠不关心型
父母疲于养家糊口,忽略孩子的被爱需求,孩子长期处于紧张忧虑的心境之中,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
★过于严厉型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或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压给孩子,导致孩子惧怕失败,压力过大。
★随心所欲型
家长教育方式不对,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甚至在孩子本身情绪低落时进行指责与批评,火上浇油。
为什么家长要自觉承担防治孩子抑郁症的重任呢?
郑毅教授指出,前三种原因导致抑郁症认识不够。
一是,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二是,社会歧视和“病耻感”作祟;三是,抑郁症病因学研究还不十分明确。
在美国每4个精神专科医生中,就有一个是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医生。
而在我国,专门从事儿童精神疾病工作的还不足300人。
“我国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如何,目前连一个准确调查数据都没有。
”郑毅说。
既然现状如此,在防治孩子抑郁症的问题上,我们就应该更多地求助于自身。
家长如何防治,才能帮助孩子逃离抑郁症的魔爪呢?
1.耐心倾听孩子的烦恼,做孩子真正的好朋友
留心观察孩子的神情与言行,及时察觉孩子的不良情绪;不要以家长的姿态自居,而要蹲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的烦恼,像孩子的朋友一样,让他们有一个倾诉与宣泄负面情绪的渠道。
2.陪伴尽可能多一些,在共处中培养更多的爱好
再忙再累,也要抽空陪孩子,毕竟孩子也是我们奋斗的动力。
和孩子一起听听音乐、看看书,趁着假期来个亲子游等,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感受到更多的爱。
3.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些正面的激励
当听说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或者孩子学习有进步时,及时予以表扬,引导孩子多关注生活美好之面的同时,让孩子树立对自己的信心。
4.减少家庭中的矛盾,让孩子在和谐氛围中长大
家庭成员之间要真诚沟通,互相关爱,多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信息,避免恶语相向,或大动干戈,或牢骚满腹。
5.孩子生病或伤心时,教育时应给予更多的关心
一个人如果处在负面情绪的包裹之中,容易产生一些冲动的想法或做法。
父母在教育时,应懂得理解孩子的处境,不要在孩子难受时,再施加更多的压力。
6.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父母应教导孩子,一生中有很多的选择要面对,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痛苦。
不要在精神上钻牛角尖,凡事要往积极方向上思考。
7.直面抑郁,千万不要引以为耻或“讳疾忌医”。
抑郁病,是个病,是病就得医治。
得知孩子可能是抑郁症时,不要觉得有思想负担。
相反,要开导孩子的同时,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帮助孩子寻求最佳的治疗途径,这才是父母最正确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已证明: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抑郁症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
抑郁症患者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同情心,而是我们的同理心。
请记住:抑郁症只是一种病,不是羞耻,不是做作,不是玻璃心。
是病,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父母的重中之重!若是身边有这样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多些关心、多些鼓励,多些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