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论文
美育教学渗透思考价值发展探讨论文(共6篇)

美育教学渗透思考价值发展探讨论文(共6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美育探析一、利用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感受力小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是自然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
如在学习访问陈巴尔虎旗一段时,作者通过“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等场景,突出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使学生欣赏到了一幅幅独特的牧民生活风俗画。
通过描述自然美、人情美,使学生不仅领会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而且具体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感知美的能力。
二、反复朗读,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感受力《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没有一点儿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里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曲音乐。
”细细品读,这一自然段的意境是很美的。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听朗读录音,反复听、反复读,听了再读,读了再听,并要求学生通过仔细对比,找出自己与录音磁带在朗读语调上的不同之處。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评,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发现朗读语调上的差异引导到发现朗读感情的差距上来。
再对朗读的语调、情感,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体会后,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请大家想象一下:水是什么样子的?船是怎么漂流的?桨是怎么划动的?(2)“那声音”是指什么声音?水荡漾的声音,船移动的声音,抑或是桨划动的声音,还是三者和在一起的声音?(3)“那声音像一曲音乐”,如果让我们来演奏这首乐曲,大家认为用什么乐器能演奏出来?二胡?古筝?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后,再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再边听边思考。
在反复播放几遍录音之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关掉录音机,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思考,再让他们讲讲想出来的画面和声音。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的易受感 染性等特 征 ,因而从作者 的情感 ( 即课文 中所蕴含 的情感 )
惯 。在教学过程 中,使 学生受到爱 国主义教育 ,社会 主义思想 品德 到学生 体验到其 情感 ,其 间不可缺 少 ” 中介 ” 。其 ” 中介 ” 即是 教 教育和科学思 想方法 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 的创 造力 ,培养爱美的 师情 感的 ” 投入 ” 和” 外射 ” 。所 以 ,在小学 语文教 学中 ,教师 首 情趣 ,发 展健 康的个性 ,养成 良好 的意 志品格 。”由此可见 , “ 培 先应 当进入 ” 角色 ” ,积极 ” 投入 ” ,与作者悲欢与共 ,这样才能激
物 、事等 ,有丰富多彩 的艺 术形象 ,引人人胜的深邃意境 ,凝炼生 学 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大海 的美丽 。再通过 逐层朗读 :第一次读 动的优美词句 , 强烈感人 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 ,都是美育 的极好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 的成 长源于一个美好 的故事 ;第二 次读 让 内容和形式 ,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堂教学 中的美育 ,能把美感 直觉 的形象性 ,经验的理论性 ,心理现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 的观察力和敏感性 不强 ,缺乏鉴别能力 ,有时往 象和积淀的系列性 以及耳濡 目 染 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 ,使教师 往见 丑事容易 ,见美难 ,甚至美丑不分 。因些 , 对 于语文教学 中学 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 活动产 生更 多的吸引力 ,更强烈 的感召力 ,更 生 美的创造 一 作文 来说 ,观察是 前提 。用审美 的眼光来 观察 ,灿 浓的诱导力 ,将学生带进 引人人 胜、欲罢不能的情景 ,从而使学生 烂 的阳光 是美 ,和煦的春风是美 ;鲜艳 的花 朵是美 ,飘零的落叶是 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促进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 一) 启 发想像 , 感 知美 的形 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 的直接途径 和心理基 础。唯有形状 、 而获得 对事 物美的认识 和判 断 , 产 生审美感知 。 美 ;丰硕的果实是美 ,肥 沃的黑土地也是美 …. . 只要我们引导学生 到大 自然 中去 ,到生活中去 ,留心观察 ,就能发现各种各样 的美 , 促进美的创造。 总之 ,在小 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 ,不仅是培养 时代人 才 的审美观 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又能很好地激 发学生对语 提高。
浅析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毕业论文

浅析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毕业论文浅析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毕业论文摘要美育对于人的生命和心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化素质教育,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大语文”的体现。
有意识地把审美意识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激发写作兴趣,化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写出真实的作品。
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审美意识渗透还不够,注重模式而轻能力,重课堂而轻生活,重指导而轻讲评。
面对这些问题,教学工作者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强化美育意识。
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先应让学生明白美育的含义,再从引导学生从大自然里、生活中、社会上采撷美,进而创造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美,这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才会开始动笔——呈现美,而作文后进行的修改、润色——再创造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作文教学;美;美育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has essential function to peoples life and soul. In order to deepe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reached in "course standard of Chinese":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grade and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 develop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health, the requirement that form right personality progressively",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s unavoidabl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certainly this is embodiment of we "great Chinese" too. Permea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sciously, help students to widen the visual field , beautify soul, cultivate onestaste, improve and appreciate beauty, distinguish beautiful ability ; Help them to find the truth, good and beauty in life, discern false evil is ugly , stimulate the writing interest, turn passive writing into and create voluntarily, write out the true works. Bu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permeate still enough among real composition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mode and light ability, the heavy classroom commits suicide alive, but heavy guidance is commented on lightly. In the face of question these, teaching worker will change the idea soon first of all, will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n concrete composition teaching, should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irst, and then pick beauty from in the nature, in life, society from guiding students, and then create the situation and lead students to comprehend beautifully, in this way students have writing materials that can begin to start writing —— Appear beautifully, and the modification, polishing that carry on after the composition —— It is essential links too to recreate beauty.Key words: Composition teaching; Beauty; Esthetic education。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如在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我就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用低沉的语调再现1976.1.11日首都人民扶老携幼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悲”的美。
(二)教学活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我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
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将从文学欣赏、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文学欣赏文学是美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诵古诗词、讲述寓言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朗诵、剧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学之美。
通过文学欣赏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语言表达语言是美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指导、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三、阅读习惯阅读是美的享受方式,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读、朗读、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美的快乐。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还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美的乐趣。
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
只有在教学中贯彻美的理念,不断丰富美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渗透的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其综合素质。
目前,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教师重视美育的教学。
通过美育的渗透,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而美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将日益凸显。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是必要的,美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
这也将成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审美情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发展趋势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是思维的工具,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表达方式,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积累知识,拓展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让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深入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意义,感受到美的力量。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的整体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无法被忽视的重要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美育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感受美的存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造美。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摘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和谐完整、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语文教材中的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之美,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关键词:美育阅读语言的意境插图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
”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
我认为学校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就要抓住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道德教育(德育)和学科教育(智育)的同时要着力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美育渗透声情并茂,从阅读中体会美育。
有人问我,“小学语文教学什么最重要?”我说:“美感最重要,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更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
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主渠道。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课《春雨》一文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牛毛、果林、桃花、树梢、田野、池塘、庄稼、青蛙等物景,使学生对这些物体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它们的美。
然后,上课伊始,从歌曲导入,活泼自然,体现了诗歌轻松优美的特点。
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随着课改的步伐,学校教育逐步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推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
”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的培养,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
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
感受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感受祖国的美好;从小树立热爱家乡,关心别人的观念;塑造他们身心上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美无处不在,处处可寻。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美的内涵贯穿其中,让小学生在愉乐的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渗透美。
通过语言、形象、情感的熏陶,丰富和净化学生的感情。
一、用情感架起桥梁——找准美的渗透点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无意注意还占优势。
对于事物的感知还较笼统,以机械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情感表现较明显,意志比较薄弱。
因此,找准教材中蕴含的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最贴近、最吻合的美育因素;以此为渗透点,用情感和他们交融、进行沟通;把握好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选择;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辨证统一。
例如:在教学《花园果园》一文时,学生对“我们村成了花园”和“我们村成了果园”这两个句子中的“成了”一词不理解,他们不明白“成了”是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也是让学生感知美的所在。
教学时我从实际生活着手和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发挥他们想象的翅膀,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村庄种满果树,到了春天,你会发现什么?村子会成什么样子的呢?那到了秋天又会怎样呢?有了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想就活跃起来了,脑子里就会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
再让他们实际动手,把心中的村庄画下来。
然后结合课文,从而让学生从图、文、具体的形象中引发感知,架起了语文教学与思想感情的桥梁。
图:由于季节的不同,村子就呈现不同的画面;文:感受村子春、夏季节的差异;体会:我们村“成了”花园,我们村“成了”果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地实施美育作了探讨。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审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乐趣,真正的美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五笔的喜悦与兴奋,让人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提高修养,陶冶情操。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日趋强烈,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教学中,美育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在各学科的教育中,教师都可以进行美育的渗透。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就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而且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地实施美育,却需要深入探讨。
笔者现结合课堂实践,谈几点意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美的美育渗透。
中国的汉语,有其优美的音韵。
那些独立的音节,经文学大师们的组合,就能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缓或急,错落有节,抑扬顿挫,宛若一曲曲悠扬动人的乐曲。
所以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很少要求学生默读,大都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因为朗读要比默读
给予学生的美感更为显著。
在学生朗读的语言里,不仅内含着书面语言的美感,而且蕴含着朗读者的深刻体味和感受,对学生极具感染作用。
我在课堂教学中,竭力注意让学生体会这种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美感,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美感,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化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的内容,品味语言之美。
有一次公开课,上《黄山奇石》一课。
在范读课文时,我专门配上了一曲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课文中抑扬顿挫的语言,再加上古筝曲优美的旋律,一时让人心旷神怡。
朗读完后让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用了哪些优美的语句来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因为有了音乐的参与和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思考积极,发言踊跃。
这样的教学,正是充分发挥了语言文字的美育教育,让学生感到了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内容所表达的形象美,从而进行美育渗透。
形象美,主要指读者阅读语言文字时能自然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主体画面。
不仅指对文字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立体感悟,还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悟。
语言中的这种由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情感构成的语言的整体信息,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意趣,更是一种境界。
它呈现不确定性,要感受它,仅靠书面文字的“认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复制加工,在学生的内视觉中显现整体形象。
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雨中》一课的“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河。
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
的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上的点点花瓣。
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
”这三个比喻句时,他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了这三个句子之后,便要求学生试想像当时的场景,再拿起彩笔,画出当时这美丽的景色。
这样,让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把具体文字变为具体美的形象,从而达到美育渗透的目的。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文章表达出来的意境美的美育渗透。
收入现行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文字,借助形象,激发想象,丰富感情,从而自然进行到文章的情境之中,为美所感染,与作者共鸣。
在写人的文章中,让学生感知人类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感受到一种壮烈之美,一种崇高之美;在状物的文章中,让学生品味到其情其景的真切、和谐,感受到一种优雅之美,一种自然之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
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
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境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
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的景象;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我们竭力使那种珍惜和爱护美的思想贯穿于学生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教师要培养学生珍惜和爱护美的思想,就要多多发现,多多挖掘,有了对美育的自觉性,就能千方百计利用条件或创造条件及时地进行美育教育及渗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