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1(通用)
中考语文课外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山中留客 (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 , 有何表达作用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浪淘沙‧怀旧 (李煜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梅花绝句 (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 , 有何特点 ?(2“ 山青花欲燃” 一句中“ 欲” 字用得十分传神 , 请简要赏析 .渡汉江 (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 、“断” 、“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 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闺怨 (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的?简要回答。
除夜作 (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 寒”“ 孤” 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 故乡今夜思千里” 一句,言“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 ,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新晴 (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诗鉴赏试题练习共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诗鉴赏试题练习共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语文中考中常出现的考点。
为了更好地备战中考,我们需要进行古诗鉴赏的试题练习。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几道典型的古诗鉴赏试题,以及相应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王维的作品,请分析诗中的意境及艺术手法。
(15分)参考答案:1. 诗中的意境是什么?诗人通过描绘古原上的晚霞、野草和飞鸟,表达了离别时的怀念之情。
古原代表的是远古时期,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而晚霞、野草和飞鸟是古原上的自然景象,具有深刻的意蕴。
2. 诗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1)借物抒情:古原上的晚霞、野草和飞鸟被诗人妙用,成为表达离别之情的重要元素。
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呈现了一种细腻、温馨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感触颇深。
(2)运用对仗:诗中大量使用了对仗,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周密的对仗结构使诗歌更加优美、流畅,也更能渲染出赋别时的悲凉之感。
二、题目:“登高”是杜甫的作品,请结合诗意描述杜甫的思想及反映的现实。
(15分)参考答案:1. 诗中的思想是什么?诗人通过登高远望,突显了自己追求高尚理想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远大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也体现了人世间的无常与短暂,对于人生志向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和关注。
2. 诗中反映的现实有哪些?(1)反映了修建长城的残酷现实:诗中提到“长城如铁,山河重叠”,这是表现中国早期外交政策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暗示着修长城的残酷现实,长城既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也是历史的接续,它的修筑历尽千辛万苦。
(2)反映了国家的危机:诗中出现了“明月几时有”的问句,疑惑不解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忧虑。
此外,诗人还痛切地表现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奈的真实感受,这也是诗人对时代及人生状况的反思。
三、题目:下面列出几句诗句,请选择唐代哪篇词作品。
(10分)“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恐你依旧魂梦里。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一)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万枝,XXX掩映XXX迟。
我想起你,你的心像西江水,日夜流淌不停。
1、XXX和万枝对应的是枫叶,重复的“枝”字加强了枫叶的形象,表达出枫叶茂盛的景象。
2、江桥掩映XXX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边夕阳下的景色,令人想象江水和帆船的缓慢流动。
二)渡汉江(唐)XXX岭外音书断,经XXX。
离家久了,音信断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冬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到故乡,我却有些害怕见到亲人,不敢主动询问他们的消息。
1、外、断、复三个字表达了作者的孤独、远离家乡的苦楚和时间的流逝。
2、作者不敢主动询问来人,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既渴望家人,又害怕失望和伤心。
三)闺怨(唐)XXX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XXX都飞走了,我写信寄不出去,愁绪纷杂,梦境也难成真。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我希望自己能像孤月一样,照亮伏波营的黑暗。
1、孤字可以理解为寂寞、孤独,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独立,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和个性特点。
2、通过描绘思妇的心情递进,表达了她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她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XXXXXX接水为乡,君去XXX正渺茫。
我和XXX一起生活在荆州和吴县之间的水乡,现在他离开了,漫长的XXX在他面前无边无际。
日暮征帆何处泊?XXX一望断人肠。
夕阳西下,他的帆船驶向何处?他的离去让我感到无尽的伤痛。
1、以XXX之口,表达了他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和不舍。
2、XXX渺茫,与XXX的离去相呼应,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我独自一人在旅馆里,寒冷的灯光下无法入眠,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忧虑。
故乡今夜思千里,XXX明朝又一年。
今夜,我在思念远方的故乡,我的白发在明天又要增加一年。
1、XXX形成对比,加强了孤独的感觉。
2、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老去。
九年级语文中考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中考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解析】“水何”六句描写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以及海岛上草木茂盛的景色,为后文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做了铺垫。
因此这一景物的描写目的不是突出自然环境的美好,而是渲染一种气氛,为抒情服务。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
通过形容楼前广阔的河流、远处的青山和附近的乡村田野,作者展示了自己在高处俯瞰大地时的壮美感受。
- 主题: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感情色彩:作者经历到了山川河流的辽阔壮丽,体味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伟大,并产生了敬畏和自省之情。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登鹳雀楼”来比喻作者所在的高处,突出其观察的角度和高度。
- 反问:通过反问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强调了自然界的广阔无边和永无止境的奇观。
- 对偶:通过对偶结构的运用,如“何必见庙墓,心中只有诗书间”,突出了作者对名利财富等虚无的态度,强调了内心追求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七律四十九字,平仄工整,较为优美。
2.《静夜思》 - 李白-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时刻的自省之作。
诗中写道,作者独自思索着远方家乡的事情,念及家人和朋友,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
- 主题:表达作者在夜晚时思念远方故乡和重要人物的情感。
- 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表达对远方家乡和重要人物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疑是地上霜”来比喻夜晚时地面上的露水,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 借代: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月光和露水来象征夜晚和离别的情感,增加了诗意的含蓄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五言绝句,四句皆押韵,节奏明快,抒情自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这首诗是杜甫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离散的思考。
- 主题:表达离别时的思念和友谊的珍贵。
- 感情色彩: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和表达离别之情,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初二古诗词解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古诗词解析练习题及答案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古诗词的解析方法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道初二古诗词解析练习题及其答案,帮助初中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练习题1:从《静夜思》中找出下列句子的上联。
1. 床前明月光。
答案:疑是地上霜。
解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以描述夜晚思乡之情为主题。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一句暗示了诗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透过窗中的明月,怀念故乡。
所以可以推断上联应是“窗外的夜空明亮”。
练习题2:从《登鹳雀楼》中找出下列句子的解释。
1.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答案:这里指九州的人们靠着风雷来生存,但现在却无声无息,令人感到惋惜。
解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写长城壮丽景色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的诗。
这句话中的九州指的是中国境内的各个地区,生气恃风雷的意思是指九州的居民借助风为力火为光来生活。
万马齐喑表示现在九州的人们默默无闻,无法言喻的困境,深表诗人的担忧与忧虑。
练习题3:从《江雪》中找出以下句子的上一句。
1. 鸿雁长飞光不度。
答案:青山何处隐玉龙。
解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描写江南冬雪景色的诗。
青山何处隐玉龙一句是指夜晚的时候,江南的山峦笼罩在白雪之中,犹如玉龙般在山中隐现。
下一句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则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江南的寒冷。
练习题4:从《送元二使安西》中找出以下句子的解释。
1. 暮去明来蜂绕树。
答案:傍晚过去了,清晨又来了,蜜蜂绕着树飞舞。
解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写给边境出使的元二的辞行诗。
这句话描写了傍晚时分已过,清晨又到来,蜜蜂围绕着树木飞舞,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练习题5:根据《观书有感》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观书有感》中主要描写的是什么?答案:《观书有感》主要描写了作者阅读古代文献时的感悟与思考。
解析:《观书有感》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一篇随笔,通过描述自己阅读古籍时的感悟,表达了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 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 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
1、答:淡白、深青
2、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 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 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
想感情。
1、 答:院内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
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栏梨花
宋•苏轼
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
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 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 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1、答:咼直、陡险
2、答: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新垠中学王艳红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 的平静。
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 “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
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 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 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思。
1、 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
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
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