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山中问答(9训练5已用)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9训练2已用)钱起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
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9训练3已用)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A.《蒹葭》 B.《将进酒》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宋)张孝祥①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
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
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古诗鉴赏)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古诗鉴赏)【本题选自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慧学的王《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题。
(3分)【甲】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前出塞(其六)【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注】①列国:各国。
②侵陵:侵略。
7.对下面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甲诗中“搔更短”“不胜簪”以特写镜头将忧国、伤时、思家之情浓缩在诗人苍老的形象中。
B.乙诗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指明作战取胜的关键。
并用比喻说明凡事击中要害就容易成功的道理。
C.两首诗都写到战争,甲诗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久盼家书而不至的急迫心情;乙诗用反问强调了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
D.两首诗都表达了杜甫爱国忧民的情怀,甲诗融情于景,乙诗在记叙中抒情。
【解析】D.乙诗以议论取胜,前四句写战斗的关键,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
后四句,诗人提出观点,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
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
所以D选项“乙诗在记叙中抒情”说法错误。
故选D。
【参考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中考考查内容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初中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一)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毛毛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赶。
1.这首诗经过描述_______、小雨翻萍、_________的春日情形,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好的画面。
(2分)2.三、四句中表露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过山村[ 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如何的特色(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谈谈幸亏哪里。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低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腾而去。
一、二句写出了“雨”如何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梦令(6分)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述了如何一幅画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怀方式,抒发了如何的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泛吴淞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夕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篇一: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文章来源课件 w w w.5y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曲鉴赏17篇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曲鉴赏17篇课外古诗词曲鉴赏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4分)精舍遇雨[唐]可止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
卧向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1.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
(2分)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1.(2分)描绘了春雨中清新明丽的自然景象。
绵绵春雨之中,诗人躺在自己的僧舍里,领略无限春光,花香鸟语。
2. (2分)抒发了诗人淡泊世事,与世无争,潜心隐修的情怀和志趣。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4分)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第1页共14 页1. 结合诗的一、二两句简要概括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分)2. 诗中多处出现“春”这个字眼,请简要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分)1. (2分)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2.(2分)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
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处不在。
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4分)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刘禹锡的这首诗是怎样来赞颂牡丹的,请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赏第2页共14 页析。
(2分)2.请对“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的“真”字作简要赏析。
(2分)1. (2分)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芍药、莲花和牡丹进行对比,来衬托牡丹的高贵富丽。
2.(2分)“真”字加强语气,是对牡丹的高度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了世人对牡丹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4分)初秋行圃[宋]杨万里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浪淘沙‧ 李煜) 2.浪淘沙‧怀旧 (李煜)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 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 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 望者的希望. 望者的希望.
11.除夜作 高适)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 首句作者怎样用“ ”“孤 两字, 首句作者怎样用 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 诗中“ 诗中 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 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 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 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 坚定不移. 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 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 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 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从军行( 12.从军行(王昌龄 ) 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 诗的前两句用“ 红旗” 诗的前两句用 日色昏” 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 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 对比。 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谁的口吻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 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 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 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 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 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 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 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 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 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 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 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闺怨 沈如筠)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诗中 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既写月影的孤单, 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 。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 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4.雪中偶题(郑谷) 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 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有什么作用? 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 ”“歌楼 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 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 ”“渔人晚归 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 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 有人说它“奇绝” 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 人说它“浅俗” 你怎么看待? 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 浅俗” 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 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奇绝” 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 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 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 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 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 人的崇敬之情. 人的崇敬之情.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 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 作为边塞诗 为什么?简要回答。 为什么?简要回答。
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喜人, 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 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13.雨晴(王驾) 13.雨晴(王驾)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 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 样的情感? 样的情感?
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 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 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 “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 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 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 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 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 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 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一般人是 本诗的后两句不同, 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 心理?简要分析。 心理?简要分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 为什么? 末句的“ 用得精彩,为什么 为什么? 末句的 放过” 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
1.山中留客 张旭) 1.山中留客(张旭) 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 有何表达作用? 有何表达作用 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 诱人,意在留客. 诱人,意在留客.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 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么会“沾衣” 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 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 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 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 处.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 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 形势的紧张; 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 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 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 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 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3.梅花绝句 陆游) 3.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 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 背景? 背景 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 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 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