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科普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学案
《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珍爱》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极地科学是钻研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生物、气候等方面的科学,涵盖极地地区的地质、气象、海洋、生态等多个领域。
极地地区的环境珍爱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课程将结合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珍爱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及其面临的环境挑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等基本情况;2. 掌握极地科学考察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珍爱的认识和责任感;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极地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3. 极地科学考察的方法和技巧;4. 极地环境珍爱的重要性和挑战;5. 极地科学钻研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通过讲授极地科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极地地区的环境及其珍爱问题;2. 实地考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极地科学考察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极地环境,感受极地科学钻研的魅力;3. 小组讨论和展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展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作业设计1. 个人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极地科学钻研课题,撰写一篇个人论文,包括课题背景、钻研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2. 小组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极地科学考察实践活动,撰写一份小组实地考察报告,包括考察地点、考察过程、发现问题及建议等内容;3. 环保倡导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项极地环保倡导活动,通过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向同砚们传递环保理念,提高环保认识;4. 期末考试:进行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极地科学和环境珍爱的理解水平。
六、评判方式1. 个人论文占成绩的30%;2. 小组实地考察报告占成绩的30%;3. 环保倡导活动占成绩的20%;4. 期末考试占成绩的20%。
七、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极地科学导论》、《环境珍爱与可持续发展》等;2. 参考资料:极地科学钻研论文、极地科学考察报告等;3. 实地考察工具:地图、指南针、望遥镜等。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极地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但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创造极地地区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极地地区的实例,分析极地环境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极地地区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便于课堂讨论和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思考并回答问题。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3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介绍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等内容。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极地地区作为一个遥远且神秘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极地地区的实例,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相关问题。
3.制作好PPT,以便于教学过程中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基本信息。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等知识。
让学生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呈现的知识点,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仁爱科普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学案

仁爱科普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学案《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学案一、学习目标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重点: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和意义。
难点: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导学问题(一)天然的实验室1、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没有、未经人类雕琢的大陆。
南极洲和北冰洋的使之成为科学家进行、、、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的广阔天然实验室。
2、在极地考察方面,迄今为止已有多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多个科学考察试验站。
我国于1985年、1989年和2009年,分别在和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站。
2004年,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站,正式落成。
(二)人类共同的财富1、南极洲和北冰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由于人类的,极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威胁。
20世纪60年代少数渔业发达国家在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捕杀,在北冰洋海域捕杀、等海洋生物。
20世纪80年代以后,少数渔业发达国家又在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捕捞,直接威胁到鲸、海豹、海鸟的生存。
2、为了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地区,冻结各国领土等方面的要求,1959年12月1日部分国家签订了《》,我国在年5月正式加入了该条约,1985年被纳入国。
2011年6月20日至7月1日,第34届《》协商会议在举行,讨论了南极环境保护、南极旅游、生物勘探等问题。
3、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参考资料1、长城站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3分59秒,西经58度58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
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考察站。
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仁爱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9.1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6

第九章第一节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科普版)位置的方向判定题目练习。
(邀请两名学生分别在白板上练习同一道题,并进行讲解)。
【知识总结】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找东西,根据与极点的距离来判断南北。
⑵气候学家通过文字、图片信息等资料归纳和描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对南北极地区气候进行对比分析,联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对两地的气候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⑶资源学家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独特的植物、动物资源,及蕴藏的矿产资源。
并简单说出极地地区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体现。
分析极地地区资源开发的积极影响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⑷人类学家通过文字、视频等材料,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常住居民的人种构成,并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食物来源、穿着、住房、出行方式)与生活环境的联系。
3.活动总结通过填写以下表格进行知识总结,归纳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居民特征:【总结】同学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非常宝贵的考察结果,在这里恭喜大家顺利完成本次科考任务。
但我们的数据结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的,可想而知第一批登上极地探险的科学家们是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
三、重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科考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意义1、展示阿蒙森、斯科特考察剪影,极地科考的历史,了解科考工作者们无畏艰险的探索精神。
你们认识这两位科学家吗?他们就是阿蒙森和斯科特,他们为南极科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斯科特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美国为纪念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科学考察站,请同学们找到并圈出其位置。
2、关注两极环境变化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导学案一、导入你知道极地地区是指地球上的北极和南极地区吗?这些地方被冰雪覆盖,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稀少,但却拥有奇特的自然环境。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这些奇奥而美丽的地方。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了解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3. 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三、进修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内,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内;- 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冰雪覆盖,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2. 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 极地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适应极端环境;- 北极地区的动物有北极熊、北极狐等,植物有苔藓、地衣等;- 南极地区的动物有企鹅、海豹等,植物有海藻、地衣等。
3.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举世气候;- 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需要珍爱。
四、进修方法1. 看视频:观看关于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视频,了解更多信息;2. 阅读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3. 小组讨论:与同砚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分享观点和想法。
五、进修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探索了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认识到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珍爱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六、拓展延伸1. 你知道北极熊是如何适应极地环境的吗?了解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 你知道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吗?探索南极洲的气候和地理特点。
通过本次进修,希望你能更加了解和关注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共同珍爱我们的地球故里。
9.2 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学案 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七年级下册

9.2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学习目标1.通过对极地环境的学习,知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2.了解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历程。
3.重点: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预习导学】重点梳理知识点一:天然的实验室1.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常住,没有污染,未经人类雕琢的大陆。
南极洲和北冰洋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科学家进行、、、、、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的广阔天然实验室。
2.中国极地科考:我国于1985年、1989年、2009年和2014年,分别在乔治王岛和南极大陆建立了站、站、站和站,2018年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其中位于南极圈外的是站。
2004年,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站,正式落成。
3.南极地区科考的时间是什么季节?与北极地区科考的时间是不是一样呢?4.阅读教材P101学习行动第3题,说出极地探险队员应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知识点二:人类共同的财富1.列举极地地区生态环境遭受威胁的事例。
2.为保护南极,和平利用南极地区,冻结各国领土等方面的要求,1959年12月1日部分国家签订了《》,并制定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制度。
我国于年5月正式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10月被接纳为协商国。
2011年6月20日至7月1日,第34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讨论了、、等问题。
参考答案知识点一天然的实验室1.人口工业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环境2.长城中山昆仑泰山长城黄河3.南半球的夏季,也就是北半球的冬季,这时候南极地区白天长,气温较高。
与北极地区科考的时间正好相反。
4.勇于进取、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等。
知识点二人类共同的财富1.大肆捕杀海洋生物,如鲸鱼、磷虾等;石油泄漏,海水遭受污染;等等。
2.生态系统南极条约1983南极环境保护南极旅游生物勘探【合作探究】1.下图示意我国泰山站主楼。
它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米,外形很像一个灯笼。
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料。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2,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仁爱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2,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仁爱版本节课是科普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内容,是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从极地地区主要的科学考察站、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极地的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介绍,教材这样安排既符合知识的逐步深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通过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但部分专业性强的内容仍需教师加以指导。
通过之前开展的实践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意识逐步提高,分工合作,目标明确,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极地地区主要的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及意义、2.了解现阶段人类对极地地区开发和利用,简要分析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有和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极地地区的考察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2.认识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分组对极地地区的科考站、生物、矿产资源及环境保护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汇报。
教学工具: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平板电脑、微视频教学方法:教师教法:小组讨论法、提问讲解法、对比分析法学生学法:收集资料、合作探究、参观学习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开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这里遥远而又神秘,当然它的魅力远不止如此,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1.播放视频:《极地之美》【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教师提问:去极地进行考察,我们需要携带哪些物品呢?预设回答:羽绒服、防风眼镜、食品……游戏《挑战极地》【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互动,完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3.教师介绍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南极科考的行船线路二、活动过程(一)合作探究1.各组整理搜集的资料,完成任务卡2.教师展示学生完成任务卡情况(二)科考站组汇报展示学生汇报:我们是科考站组,我们主要考察的内容是我国在极地地区主要的科考站及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学案
一、学习目标
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和意义。
难点: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导学问题
(一)天然的实验室
1、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没有、未经人类雕琢的大陆。
南极洲和北冰洋的使之成为科学家进行、、、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的广阔天然实验室。
2、在极地考察方面,迄今为止已有多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多个科学考察试验站。
我国于1985年、1989年和2009年,分别在和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站。
2004年,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站,正式落成。
(二)人类共同的财富
1、南极洲和北冰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由于人类的,极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威胁。
20世纪60年代少数渔业发达国家在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捕杀,在北冰洋海域捕
杀、等海洋生物。
20世纪80年代以后,少数渔业发达国家又在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捕捞,直接威胁到鲸、海豹、海鸟的生存。
2、为了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地区,冻结各国领土等方面的要求,1959年12月1日部分国家签订了《》,我国在年5月正式加入了该条约,1985年被纳入国。
2011年6月20日至7月1日,第34届《》协商会议在举行,讨论了南极环境保护、南极旅游、生物勘探等问题。
3、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参考资料
1、长城站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3分59秒,西经58度58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
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考察站。
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的气温据1985年以来观测资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3℃,最高为11.7℃,最低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气温-8℃,最高为2.6℃,最低为-26.6℃。
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
暴风雪频繁是长城站的最大特点,每年大风((17米/秒)日数在60天以上,最大风速可达40.3 米/秒。
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
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2、中山站
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中国赴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的拉斯曼谷陵上,建成了中国南极中山站。
站址距北京12553.160千米。
(69°22'24"S, 76°22'40"E)。
它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
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l0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下36.4摄氏度;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长城站多得多。
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
中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两个考察站都设有气象站,都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
建筑和生活设施中山站建站十年来,经过多次扩建,现也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栋、车库等。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3、昆仑站
昆仑站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内陆考察站的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
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
南极第3科考站命名为“昆仑站”已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本次主要建设236平方米的主体建筑。
该站为夏季站(12、1、2月的夏季开展科考),建设规模为558.56平方米,配备发电、水处理、交通和通讯等配套设施,可满足24名科考人员生活和工作。
该站可开展深冰芯钻探、天文学观测、冰下山脉地质钻探等科学观测计划。
3-5年后将逐渐建成为全年站。
4、重要知识点
(1)科学考察的宝地
①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②我国的科学考察站
南极:长城站(1985)、中山站(1989)、昆仑站(2009);北极:黄河站(2004)
(2)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①生态环境危机:近年来南极地区大量的鲸和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遭到人们的滥杀。
②主要措施: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