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在小说中,吴敬慈用笔触犀利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当时儒家世家的虚伪、贪婪和世俗。

比如,他讽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逐,揭示了儒家世家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现象。

在小说中,魏家和曾家的一些人物将功名利禄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惜牺牲真情、友谊和道德底线。

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阿谀奉承、争权夺利,甚至为了财富背叛亲人、欺骗朋友。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暗讽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政治官员、学者和文人的虚伪和狭隘,揭示了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对人性的腐蚀和侵蚀。

此外,吴敬慈也借助讽刺的笔法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婚姻买卖的丑恶现象。

在小说中,一些男性人物对女性的歧视和虐待是随处可见的,他们把女性视为附庸和玩物,不尊重女性的人格和权利。

而在婚姻方面,一些儒家世家把婚姻当成一种交易,用金钱和地位来换取婚姻,完全忽略了婚姻的纯真和真情。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婚姻买卖的弊端,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拯救。

除此之外,吴敬慈也通过描写一些儒家世家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讽刺了其独断专行、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缺陷。

在小说中,一些儒家世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欺瞒学生、扭曲真理,让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和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把学生们束缚在形式主义的牢笼里,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变得愚昧和盲从。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儒家世家对教育的狭隘和局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教育的问题和危害。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通过对儒家世家的描写和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关怀。

通过讽刺的手法,吴敬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提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改革和改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讽刺艺术,为后人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儒士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该小说以讽刺为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十个例子:1. 讽刺科举制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文台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

小说通过讽刺孙文台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以及官员的不负责任。

2. 讽刺士人的功利心态小说中的士人们为了谋取官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与人合谋陷害他人。

他们的行为暴露了士人的功利心态和道德堕落。

3. 讽刺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朝廷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的情节。

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写,小说讽刺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4. 讽刺封建礼教的虚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被突出描写,其中有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发展,被迫嫁入豪门。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对女性的压制。

5. 讽刺士人的虚伪面孔小说中的士人们常常以仁义道德自居,但实际上他们却心机深重,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伪面孔。

6. 讽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小说中描写了不少的官员、士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小说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的压迫和剥削。

7. 讽刺官员的官僚主义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官员对百姓的任性和傲慢态度。

这种描写讽刺了官员的官僚主义,以及他们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8. 讽刺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士人们都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追求官职和名利,不顾道德和良心。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荣心和对名利的贪婪。

9. 讽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小说中的人物多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10. 讽刺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违背了伦理底线。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的低下和人们对伦理的漠视。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儒林”为背景,讽刺了当时的士人庸俗贪婪,矫揉造作,形成了一定的讽刺艺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

一、渗透毒瘤式的讽刺手法贯穿全书《儒林外史》以王良、胡世安等人的形象,将当时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上层机构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行为表现,通过抡弄笔杆式的文字,将士人的庸俗与媚俗等滥觞之心展露无余。

读者很容易看穿士人的虚伪和丑陋。

二、透过讽刺来揭示了社会问题《儒林外史》讥讽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

船场骗局,应试制度中的“塞翁失马”式的变故,茶肆的风月场所……种种丑恶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深思。

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以笔为刀,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判,展现了儒林虚伪、庸俗的一面,使人们洞察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三、巧妙地运用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使人物故事更具魅力和生动性。

讽刺尤其体现在人物与道德的冲突上。

例如,“卖国奴”、”市井儒雅”等等等。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各种生活习惯、观念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实际的生活中,个人的真实面貌。

这既是对人物刻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反省、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细节入微的写作风格更让讽刺生动而深刻嘲讽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细节入微。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也是这样写的。

例如,小说中讲到了古时候的夜馆。

然而,这个夜馆却不是一个餐馆,而是一个进行嫖娼的场所。

小说描绘了夜馆的一切,从菜单到人们吃的方式,到场所的布置和服务等等。

通过将这些表现得细节化,让讽刺更加生动、突出。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士人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古风雅俗,创作者通过娓娓叙说,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不对与真实人性的不同层次,由此呈现出的《儒林外史》以及众多同类作品都应被奉为经典,塑造了“讽刺小说”的典范形态。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艺术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儒生文士为主题,通过对儒学士人的揭示和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

小说中的儒生形象虽然标榜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学识修养,然而却常常沉溺于权势和荣誉的追逐,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儒家的价值观。

例如,主人公黄金华在初入仕途后,不断追求名利,对周围的贤才和朋友也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打压,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苦闷。

作品通过揭示这些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伪善面目的批判。

其次,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儒生的丑态。

小说中的一些儒生形象都被放大了其丑陋的一面,例如,黄金华的恶毒和阳谋、冯铸的假仁假义、张惟中的虚伪和迂腐等。

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这些人物的虚伪和可笑之处,也对当时士人阶层的道德水准作了深刻的讽刺。

再次,小说以儒学为背景,讽刺了儒学的教条和空洞。

小说中儒生们热衷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名目繁多的礼仪,而对于儒学的本质和实践远远不够重视。

他们对儒学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实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仁爱和智慧。

因此,小说对于当时的儒学界提出了深刻的讽刺,称其为“儒学至无算,算来一本空”、“点缀文章名利路,不肯玉之同声”。

此外,小说还通过揭示儒生的苦闷和无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僵化与腐败。

小说中儒生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为了社会地位不惜毁灭自己的家庭和人生,最后却发现权势和地位并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儒生的苦闷和无奈,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扭曲和社会环境的腐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通过对儒生的置让和讽刺,也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中。

以下是作品的一些写作特点:其次,小说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例析。

一、夸张手法儒林外史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端荒诞可笑。

例如书中的主角方回,他是一个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读书人,以功名为至高追求,却因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频临失败。

吴敬梓通过夸张方回的荒谬行为和口才不佳的表现,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心态。

二、颠倒乾坤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巧妙利用颠倒乾坤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对比来认识社会的真相。

他通过比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儒林中人的真实行为,揭示了士人们为了得到官职而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现象。

通过颠倒乾坤,吴敬梓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讽刺揭露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揭露的手法,将当时社会弊端暴露无遗。

吴敬梓对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士人的投机取巧和社会的虚伪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例如书中的明鉴司,以审理案件为名,实际上是以贪污受贿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正义与公正的原则。

通过讽刺揭露,吴敬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对话讽刺儒林外史中的对话讽刺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方姓兄弟,他们以品行高尚和清白自居,却事实上卖官鬻爵、搞权钱交易。

吴敬梓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对话讽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真实面貌,产生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情节讽刺儒林外史通过情节讽刺,将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的恩泽府,以小说主角方回的父亲方澹为首的官员,他们高官显爵却心胸狭窄,残忍虐待百姓。

吴敬梓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让读者看到了这些庙堂之上的虚伪人物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无能和残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通过夸张手法、颠倒乾坤、讽刺揭露、对话讽刺和情节讽刺等多种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想要了解儒林外史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一、《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

例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个小乡官夏总甲,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乡间土皇帝形象。

你看他:“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好一个“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做大。

他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他的衣服怎么“就如油篓一般”?作者接着描写他的一番话语,巧妙揭开了这个谜。

“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

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贴子来。

我怎好不去贺节?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

”这个土皇帝的矫情炫耀多么令人生厌!而读者的这种认识是从字里行间领会出来的,并不是作者明白告诉的。

吴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风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书中人物杜少卿说过,最好请朝廷立个法,将那些骗人的风水先生的头砍下来,将那些因风水迷信而迁祖坟的人凌迟处死。

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写了两个风水先生余殷、余富,这两个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写这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余家兄弟二人为一人的祖坟看风水,那主人拿来红布口袋装着的几块土,余殷“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

”“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在灯底下,翻过来又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的嚼。

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1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施耐庵成名作,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明末。

施耐庵用他的讽刺艺术把那个时代的腐败,贪污和封建的恶性循环,展示给世人看。

作品中人物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作者用这种三亚差异展示该时代的社会阶级不平等。

将许多讽刺性,夸张,调侃幽默应用于封建礼教,腐朽的社会制度,官员的贪污,盗亦有道等诸多方面。

我觉得施耐庵用讽刺艺术发掘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意在警醒民众,避免重蹈覆辙。

施耐庵讽刺的主要对象是封建社会的腐败,如政客的贪污和腐化,官员的朔政,大臣的纵容,军官的傲慢,土司的盗婴,奴隶的压迫,仆人的受虐,花花公子的胡闹,官府的变相征收税,下层百姓的困苦挣扎,等等。

施耐庵用口头讽刺和描写,表达强烈的反封建运动思想,警醒批评并鼓励百姓发起反抗,促使封建社会尽早改观。

施耐庵也利用众多讽刺艺术的技巧,来表达他的主张,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拟人化法。

施耐庵以鲁智深为代表,用鲁智深的坚强生存意志,表达了正义的力量不容小觑,而且强调了智慧可以制服暴力,让人们以和平、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来取代暴力斗争。

同时,他也用拟人化法说明,封建社会中必须摒弃原有的腐朽封建制度,以务实现实的发展道路,让社会发展朝着一个正确和平的方向发展。

总之,《儒林外史》用施耐庵的讽刺艺术,向国人表示反对封建制度的态度,同时也指出了一条正确、和谐、和平的发展道路。

2小结《儒林外史》是施耐庵的成名作,其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末封建社会,施耐庵用讽刺艺术表达了封建社会的腐败,贪污和封建的恶性循环;施耐庵把许多讽刺性、夸张、调侃幽默等用于封建礼教、贪污等方面,用讽刺艺术警醒民众,用拟人化法表达正义的力量不容小觑。

最后,施耐庵用《儒林外史》表达反对封建制度,指出一条正确、和谐、和平的发展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罗高
(中文081,070811102)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作品。

在讽刺方面,主要体现在基于现实的讽刺,加之吴敬梓巧妙地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突出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全书竭尽讽刺之能事,奠定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对比,夸张,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共五十六回,描写的人物众多。

吴敬梓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地方性语言,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他以独特的视角,对封建统治阶级用以禁锢人们思想而死板乏味的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可以说,吴敬梓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深度。

《儒林外史》问世之后,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尤其是它婉转诙谐的讽刺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道:“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甚至认为“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者的见解并不是直接列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阐明。

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

吴敬梓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

下面将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作三点进行一个粗浅的探析。

一、对比的讽刺艺术
对比是这部小说的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

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
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

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对比之中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

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显出反面人物的丑陋,以美烘托出丑的极致。

二、夸张的讽刺艺术
在小说中,吴敬梓对人物最富于特征的细节加以适当的夸张,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显目的特征上,再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

即把否定的东西加以放大来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

吴敬梓在真实的基础上,透过夸张这个放大镜,把生活的黑暗扩大化,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物的精神层面,反映出最深刻的内涵,让讽刺显得犀利而深刻。

如人人皆知的范进中举后因惊喜过渡而发疯的这一幕,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

当范进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时,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灵,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

于是,“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第五回中,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临时了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

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三、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小说在讽刺过程中,把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在讽刺过程中起到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所写的事情是公开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行下来,习惯了,虽也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经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吴敬梓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以主观偏见去遮盖对象的丰富内容。

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

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而讽刺这一创作手法,它本身就有着严肃性。

作者必须对社会、人生作出认真的观察和思考。

在这点上,吴敬梓对他所生活的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的品德和见识,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那些儒林人物。

他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弊端和是非颠倒的社会风气,认识到生活在这一现实中的卑劣人物以及人们的一些病态心理。

同时吴敬梓的创作态度也是非常严肃的,既不是人身攻击,也不是随意嘲笑,而是把这司空见惯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提炼、概括、典型化,从人性被压抑、被扭曲中去看丑恶本质。

他是怀着一种悲愤的心情去揭示人的性格的变态过程。

可以说作者是站在高处来俯瞰人生,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伸进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笑中带泪,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李孝金.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 (3)
[5]周腊生.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中的对比手法[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