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

合集下载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冰心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关于官场的讽刺小说,在小说中,冰心用尖锐的笔触和巧妙的刻画手法,揭示了官僚们的丑陋嘴脸和世俗规则的荒诞,展现了一个荒唐透顶的封建官场环境。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1.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儒林外史》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和事情都是虚构的,但其场景和背景却是真实的。

作者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读者在现实与虚拟中游走,引起读者自己的思考。

例如,“九江王府”、“徐献绪”等人物和场景,都是虚构的。

但是,这些虚构的人物和场景,又都与真实的官场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2. 笑话和逗趣的手法《儒林外史》对于人物的描写大都是采用了轻松、幽默的手法,如寒婢妙语、醉道人玩世不恭、顾曲周言辞奇怪、淮阴侯饶司马聪明等等,这些人物和言行都让读者忍俊不禁。

3. 反讽和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的主要讽刺手法就是反讽,尤以对“士大夫”阶层的讽刺最为尖锐。

作者通过反讽,点破了当时的封建官僚道德底线,带领读者走向一片欢笑和讽刺中,道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的社会评价《儒林外史》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读者的喜爱,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经典。

首先,它成为了一种道德的标杆,带领着人们重视人性,反对虚伪、饰演,而是再次在人性的领域找到了信仰和价值。

其次,它在艺术上探索小说的新境界,为以后的小说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次,它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人物风貌、政治制度提供了真实的参考,避免我们对历史的轻率评价。

结论《儒林外史》以其尖锐生动的笔触和历史性的阐述,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化巨著。

通过对人物、语言、情节的深刻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现实的批判,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化认识,扩大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吴承恩的《儒林外史》是一场关于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刻薄讽刺。

书中描写
了上层政客奉行佛家思想和混沌乱象,下层平民受纳谏而采取偏私行为,文人探机多施报应,学者因求称职而图取利益,学校和官场的社会腐败,严重损害了传统教育的公正,让教育沦为以谋取私利为重的空虚形式。

《儒林外史》的讽刺之一是,传统的教育并不能充分达到教育改变社会的目的。

书中描写官场考试多走后门,背景问题成为考试的决定性成分,换句话说,只有凭借其家族背景才有可能考取位子,传统教育失去了意义。

另一方面,书中也指出了文人受封爵制的不合理性,削除了可能崛起的有才识的年轻人,如此一来,不论是人家子弟还是穷苦百姓,也未可得书本医理,高尚知识的传播也被捆绑,教育改变社会都成为一场空中楼阁。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狠辣讽刺把实际生活中因家庭,利益等问题而造成
的教育腐败一一抨击了出来,通过不容恼火的語言以及负责任的文字,它指出了古代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诉说着中国古代教育的民主不要求。

把《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延伸至今,可以说,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不便与矛盾。

受本位货币的影响,受社会经济发展所限,大学教育成本持续攀升,让许多家庭沉重的负担,并且学历与学费成为经济资本的生产力和消费形式,给高等教育以系统性的公正性提出了挑战。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是批判现实主义⽂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对于其后的⽂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它的产⽣在学术上和现实中都有着极⼤的意义。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意义吴敬梓以其杰出的讽刺⼩说《儒林外史》,为中国⽂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林外史》通过⽣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以⼋股取⼠的科举制度的⽆情,⽆情地鞭笞了孔孟之徒和程朱理学的虚伪。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度鲜明的独创性,同中外⽂学史上的讽刺名作相⽐,吴敬梓笔下的讽刺艺术形象,闪耀着别是⼀家的异彩。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产⽣《儒林外史》是以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为中⼼,描绘出⼀幅封建社会末期腐朽、⿊暗和丑恶的真实图画。

这⼀特定的时代思潮和政治⽓候交互影响,滋⽣出含蓄,委婉刺世的讽刺艺术。

吴敬梓⽬睹了官僚豪绅徇私舞弊,膏粱⼦弟平庸昏聩,举业中⼈利欲熏⼼,“名⼠清客”招摇撞骗之象后,察觉到“上层⼠⼈”翻云覆⾬的嘴脸。

思想上开始唾弃功名富贵,不愿成为功名道上的殉难者,对社会的庸俗⽣活厌恶⾄极,难容阶级社会的势利观念,促成其对⼋股取⼠制度的不满。

他的祖辈有好⼏代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到⽗亲⼀辈才开始中落。

这样的家庭,加上他⾃⼰⾝处儒林的地位,使得他对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封建知识分⼦的⽣活⾮常熟悉,尤其对那些科场和宦场⼈物的⾔⾏与内⼼世界,简直是洞察幽微,了如指掌。

吴敬梓以他⾃⼰的⽣活经验为基础,⽤锐利冷峻的现实主义眼光,通过艺术的典型概括,真实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活,将它的真实⾯貌展⽰在⼈们的⾯前。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征谈到《儒林外史》最闪亮之处,应当⾸推其讽刺⼿法使⽤的⾼超。

所以,鲁迅先⽣曾这样⾼度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林;其⽂戚⽽能谐,婉⽽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与同⼀时期的《红楼梦》成为⽂坛上并峙的双峰,在世界⽂学史中也是特别优秀的讽刺⽂学作品。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例析。

一、夸张手法儒林外史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端荒诞可笑。

例如书中的主角方回,他是一个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读书人,以功名为至高追求,却因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频临失败。

吴敬梓通过夸张方回的荒谬行为和口才不佳的表现,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心态。

二、颠倒乾坤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巧妙利用颠倒乾坤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对比来认识社会的真相。

他通过比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儒林中人的真实行为,揭示了士人们为了得到官职而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现象。

通过颠倒乾坤,吴敬梓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讽刺揭露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揭露的手法,将当时社会弊端暴露无遗。

吴敬梓对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士人的投机取巧和社会的虚伪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例如书中的明鉴司,以审理案件为名,实际上是以贪污受贿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正义与公正的原则。

通过讽刺揭露,吴敬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对话讽刺儒林外史中的对话讽刺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方姓兄弟,他们以品行高尚和清白自居,却事实上卖官鬻爵、搞权钱交易。

吴敬梓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对话讽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真实面貌,产生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情节讽刺儒林外史通过情节讽刺,将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的恩泽府,以小说主角方回的父亲方澹为首的官员,他们高官显爵却心胸狭窄,残忍虐待百姓。

吴敬梓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让读者看到了这些庙堂之上的虚伪人物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无能和残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通过夸张手法、颠倒乾坤、讽刺揭露、对话讽刺和情节讽刺等多种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作者乾隆六年(1741年)由吴趼人写成,这部小说充满对社会现实和当今典型人物的讽刺,大胆地讽刺了那个政治社会秩序和刻板的传统习俗,以及官场江湖的背叛、睚眦必报的阴暗一面,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儒林外史》以极具讽刺意味的文字来描述这个时代社会状况,以暴露官场腐败为主题,凸显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这部小说嘲讽了官员粗俗无知、擅权跋扈、役使劣迹滋生的现象;嘲讽了官员谋取私利、背弃公心、毫无忠诚可言的行为;嘲讽了经济上的贪婪;嘲讽了君臣之间的尊卑有序但并不合理;嘲讽了贵族的奢靡装模作样;嘲讽了ブク祭的封建礼仪;嘲讽了男女感情方面的封建思想等……讽刺艺术在《儒林外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部分场景都是以轻轻地调侃和模仿来暗示丑恶和腐败,以表达《儒林外史》作者反映的社会状况和所思所想。

它让人们反观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其悲剧,深刻地发掘社会的弊端和绝对的谬误,从而唤起大众对真正社会价值观和人文本质的认识与探究。

当时的乾隆皇帝力求建立中国新的宫廷文化,改革动机不外乎要解决政治乱局和社会问题,而结果却落得社会腐朽败坏的局面,比如多数官员只追求累累富贵,不办理国家事务,腐败可耻。

《儒林外史》以写实的文字着墨,发挥了最大的讽刺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也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种讽刺之举犹如神鞭一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乾隆时期的不公正和不满,也许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以轻松诙谐的文学语言,描绘了明朝社会现实世界的复杂而不安状态,充分展示了作者敏锐而尖锐的讽刺意识,它是朱自清创作期间许多作品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文学作品之一,其影响传唱了四百多年。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一)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以其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小说虽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同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以其生动、准确、洗炼、朴实、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空前绝古的讽刺作品之典范。

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通过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描绘了理想文士的探求;最后的部分描写了“市井奇人”的发现。

作者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十分推崇《儒林外史》,特别欣赏其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他说:“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首先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胆量和艺术家的勇气,敢于直面封建社会,勇于向腐朽没落黑暗的封建势力挑战,作者身处于一个由盛及衰的封建家庭,经历了由富贵到贫寒的不平常的家庭变化。

在这个大变化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到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和社会污浊。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前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重要的纪实小说。

小说通过对儒者的讽刺和揭示,剖析了当时社会上种种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众多弊端。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言故事,探讨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一、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1. 善用夸张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

比如,在小说中,他将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塑造得像个学问渊博的大儒,以此来讽刺当时学者的虚伪和假装。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讽刺更加生动有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诞和荒谬。

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展现了明显的讽刺意味。

他将那些拥有实际才华和思想的人塑造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形象,而那些空有虚名和伪装的人则被描述得光彩照人。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们看到了虚伪现象的本质和荒谬之处。

3. 采用讽刺的对话和行动小说中的讽刺不仅在描写上有着独特的手法,而且在对话和行动中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通过对话和行动中的揶揄和戏谑,吴敬梓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谄媚。

这种对话和行动的讽刺手法,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二、小说中的寓言故事1. 《禽兽故事》《禽兽故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讽刺了社会上的强权和欺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燕子被一只老鹰所欺负,最终在其他动物的帮助下,成功打败老鹰。

这个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斗争,折射出人们对抗欺凌和压迫的决心和智慧。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吴敬梓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2. 《雀鼠之辈》《雀鼠之辈》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雀儿和一只老鼠的故事。

在故事中,雀儿相当于高官显贵,老鼠相当于平民百姓。

故事通过雀儿和老鼠之间的交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和不公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 《儒林外史》堪称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一朵奇葩,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同时也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作品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通过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采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

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通过学习分析其讽刺艺术风格,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讽刺;喜剧性;悲剧性;真实性;夸张性【前言】《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创新和发展,而且在艺术上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开创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

现代文学大师鲁讯先生曾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不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

整部作品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作者亲身体会,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一、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讽刺艺术史上可谓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

作品中的喜剧性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某些悲剧性特点。

悲喜结合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小说揭露了虚伪吃人的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

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内容,八股取士制度则是推行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工具。

吴敬梓把反科举制度和反程朱理学、反封建礼教结合起来。

他从维护传统的“孝”、“悌”观念出发,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范进的母亲因为儿子中举喜极而过世。

范进为母亲的死日日追荐,忙了七七四十九天。

张静斋拉他到汤知县家打秋风,吃饭的时候,范进为了表示自己“居丧尽礼”,坚决不肯使用摆在前面的银镶杯箸,只好换了白颜色的竹箸,汤知县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王玉辉对于丧夫的女儿,不仅不加劝导安慰,反而劝导三女的公婆“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

”并鼓励自己的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

”八天以后,三女终于绝食而死。

她母亲“伤心惨目,痛入心脾”,哭得死去活来。

王玉辉则“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王玉辉不近情理的言论举动,正是宋明以来大量“节妇烈女”的现实写照。

然而,王玉辉也终究不是野兽,当他的三女的神主被送入烈女祠举行公祭时,大家盛赞他生了“这样好女儿”,他却“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

”想出去散心,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一)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所谓“讽刺”的定义,应指作者以极深的道德感去责难邪恶、揭露愚行,目的在于阻遏并改进恶性的倾向,使社会革新。

其取材的来源是社会上不合宜、不道德的行为,或人性的弱点。

这个精神在《儒林外史》中得到充分体现。

讽刺艺术的这两个特征,使它区别于历史上任何讽刺作品而独树一帜,表现为:(1) 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行动和思想的时候,着眼于从人物关系,着眼于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写出了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并且揭示出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行为,其讽刺是为抨击整个社会而发的,是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的。

迂腐老儒周进,读了几十年书,考了几十年,却屡试屡败,胡子都白了,还是个童生。

因未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膝,忍受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不得不曲意逢迎、低声下气,唯恐怠慢了贵客,给王惠准备丰盛的晚餐,他自己却是“一碟老茶叶,一壶热水”下饭。

然而,周进尽管精神上一次次受到创伤,受尽了轻蔑和侮辱,他仍然按捺性子去支撑寻扭曲了的灵魂。

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痛器,“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直器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当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何等低下的人格,多么庸俗的嘴脸,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丑恶形象。

作者通过“周进撞号板”这个令人哑然失笑的行动,以悲喜结合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2) 将爱憎情感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不是凭借抽象的说明,而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表现。

范进中举发疯同周进撞号板异曲同工,都是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必然产物。

范进从二十岁参加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个秀才,三十四年失败的辛酸,大半生受尽了人们的奚落,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他对功名的执拗追求却“始终如一”。

他万没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

当他看到高中举人的喜报,竟然喜极而“疯”。

从作者颇具匠心设计的“范进中举发疯”的典型情节中,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文人醉心举业的心理状态。

屡试屡败给儒生们带来自卑感,虽然如此,受尽了社会奚落和生活的煎熬的周进和范进,为什么还对科举发此迷恋而不能自拔?小说作了生动的回答:如若考中,转眼间一步登天,升官发财,“荣宗耀祖”、“显亲扬名”。

好些“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与。

”深刻揭露了“功名”与“富贵”的关系。

此外,诸如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当女儿绝食而死,他不仅没有悲哀,反而“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用全部心血去教四岁的儿子学八股文,以使将来儿子得了功名,讨个“封诰”;马二先生游西湖,不是想喝茶吃东西,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对西湖的秀丽景色一无兴趣。

等等,这一切无不是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

同时它又是人性被毁灭的社会大悲剧。

使我们在大笑之余,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认识到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如何使人愚昧无知和精神麻木的。

它带给我们的是流着眼泪的笑。

《儒林外史》符合了这个定义。

它以环绕在科举制度周围的官师、士子、山人、清客以及某些附从的市井小民为对象。

作者所要讽刺的不是科举制度本身,而是推行后的旷日持久所产生的流弊。

作者看出这个危机,于是根据亲身体验以及闻见所得,借小说的功能,一方面委婉客观的把种种愚昧行为显露出来;一方面则透过几位特定的角色,发挥他心目中正统儒家的思想。

小说中的那些小人物,处处表现着矫饰、腐败的行为,醉心于追求过人上人的生活而忘却了正常合理的社会生活。

最不幸的是这些人物及其言行又将成为人间道德的表率,而影响整个时代的风气。

作者在这里流露了一种以温和与怜悯的笑意来纠正世俗的错误缺失的襟怀。

同时,向种种小人物的愚腐行为,苦寻矫治的办法。

本书的讽刺意图于是有了正面的效用与价值。

(二)对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儒林外史》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丰富内容。

全书虽然以描写被否人物、被否现象为主要任务,但并不因为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突出它们的可笑的一一面,而忽视对象的客观整体内容。

在吴敬梓的笔下,讽刺对象的性格中往往包含有某些正面的因素,并不写成无恶不作的坏人,这些人物不少都有一个逐渐变坏的过程,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例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

但他同时又有善良、富于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他拿出全部积贮为蘧公孙解脱灾祸;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乡的匡超人。

这些使人感到这位穷酸的马二先生,还有其可贵的品质。

但是作者在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

他出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临别又从自己书架上检了几部八股文,塞在匡超人的被包里。

所以它又是人性被毁灭的社会大悲剧。

就是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如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他们一本正经用古礼古乐祭泰伯祠的迂腐行为,不仅滑稽可笑,而且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这种以古礼乐助一助政教的幻想,也终归破灭,所以这也是他们的辛酸的悲剧。

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家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着名的例子。

作者把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细节,通过否定大侄子、二侄子、奶奶的解释加以放大,造成难解的谜,最后由他的妻赵氏把谜底揭出,从而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此外象胡三公子买鸭子前先拔下耳挖子戳戳脯上的肉,看肥不肥;胡屠户打了范进后手隐隐作疼,“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种种典型细节的夸大描写,都突出了人物本质的某些方面。

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不经意中强化讽刺效果。

例如,在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作品主要是通过他两次“贺喜”的对比,勾画出他的形象特征。

第一次“贺喜”:当范进考中秀才时他来了,“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说范进中相公,是靠他“积了甚么德”,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虽中了相公,不可在他这样“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要立起“规矩”,不能有失“体统”。

吃、喝加教训到日西时分才离去。

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第二次“贺喜”,是在范进中举发疯的时刻。

听说女婿中举,立即“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他今日却犯难惶恐了: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经过众人怂恿、劝说,他连喝两碗酒壮胆,才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却不敢再打第二下。

范进醒来,胡屠户更怕了,“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而且“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

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到了家门”,又高叫:“老爷回府了”。

二次“贺喜”,态度前倨后恭,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就轻松地、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

对篇中主要人物范进,文中通过他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变化,也进行了对比描写。

中举前,范进是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去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出榜那日,家里已经断炊。

他不得不去集上卖鸡换米,邻居找来报喜,他却怎么也不信。

而当确认“中了”后,终于喜极而疯。

然而毕竟中举了,马上一切都变了。

醒来后的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呼为“老爹”;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