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艺术成就和《红楼梦》人物分析

《儒林外史》一、独特的形象塑造南昌太守王惠:举人出身.“须发皓白”才考中进士的王惠.是个鄙俗不堪、贪财如命的官僚。
他乍任南昌太守。
就问:“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通融?”而这种贪官。
“各上司访闻。
都道是江西第一个能员,作了两年多些,各处荐了”,“朝廷就把他推升了南赣道”。
高要县的汤知县:当时朝廷禁宰牛羊。
回民师父为了生活求他放宽限制.以五十斤牛肉行贿。
他为了表示“清廉”。
求得“升迁”.竞将一人活活枷死。
群众“鸣锣罢市”。
上司不仅不惩处汤知县。
反而“把五个为头子的回民问成奸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严贡生:他家的猪跑到了乡邻家里.他以找回来“不利市”为由.强逼人家买下,可等到猪长到一百多斤时,猪跑到他家。
他竟关住不还.还打折了前来讨猪的王小二的哥哥王大的腿。
就是这样一个恶棍.却恬不知耻地在别人面前自吹“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直。
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王冕:家境贫寒,却才华横溢,特别是他画的荷花,非常逼真。
知县的老师非常欣赏他的画,想约他出来相见,知县就请人来叫王冕去见他,但王冕却说自己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也就没去了。
知县知道后,自己亲自出马来请王冕,但王冕照样没去,因为时知县仗势欺人,酷虐小民,无所不为。
他不屑相与。
后来相传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王冕就连夜逃往会稽山中隐居起来,半年后朝廷真的来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但找不到人,只好咨嗟叹息,捧诏回旨去。
四大奇人:季遐年(会写字)、王太(卖火纸筒子)、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二、“集诸碎锦”式结构当然,《儒林外史》的这些“碎锦”似的小故事并非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而是由一条明确的思想线索统摄起来,成为一个谨严的整体。
而这条思想线索就是:反对科举功名。
另外,书中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也不是一个连一个平列展现,而是有主有次,有所侧重。
人物故事的安排也很得体,有的人物在这个故事里是主要人物,到另一个故事里就成了次要人物。
例如第二回重点写周进中举,然后引出范进,到第三回时,重点已经变成范进,周进就退居次要人物了。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明末清初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着意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评,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
整部作品,喜剧层面蕴涵了深刻的悲剧情思。
对封建社会中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儒林外史》有自己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在中国小说的长廊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儒林外史》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这和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这段文字,既是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同时也点明了小说的主题,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
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作者通过人物的嘲弄,讽刺的笔法,描写了封建社会儒林人物醉心科举功名,把读书中举看成是人生惟一追求目标的种种丑态。
以此来揭示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
24.中国古代文学IV:《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2、创作
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
《诗说》七卷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市井奇人”的发现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以“幽榜”回映“楔子”。
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2)讽刺的态度:秉持公心,把握分寸。
针对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讽刺谋略。如对周进、范进,讥讽中怜悯居多;对马二先生,揶揄讥讽其庸腐无知,又肯定称赞了他的急人之难、不吝钱财、诚笃善良。对“二严”、“二王”及王惠、“汤父母”等,则无情揭露,严厉鞭挞。
(3)讽刺特征:寓戚于谐,悲喜交织。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如严监生因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范母喜极一命呜呼……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4)讽刺策略:丰富多样性。
撕下文化面具,展示礼教与人性的矛盾。
前后对比、暴露原型。
冷静客观、不动声色与自我暴露。
合理夸张。
小说人物取名。
2、“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结构
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有关人物的退去而结束。虽然是长篇小说,实际上近于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组合。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主要描述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暴露了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透彻,其讽刺手法淋漓尽致,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关键词】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夸张性《儒林外史》这篇著名讽刺小说,主要描述了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极其幽默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最明显的艺术成就是它的讽刺艺术,其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鲁迅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儒林外史》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史可查的,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这使得里面的文学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具有生命力,给作品增添了理性的光辉,给读者带来心灵深处的震撼,同时又把《儒林外史》提高到一个讽刺的高度,与一些谴责小说、揭示黑幕的小说区分开来。
《儒林外史》达到了讽刺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首先,描绘的人物都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的。
《儒林外史》涉及的人物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
比如杜少卿取材于作者自身,马纯上取材于马萃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等。
很多的人物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虽然作者写的是明代生活,但拿的是清代中叶的各士林人物为原型,这些人物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由于时代真实密切相关,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呈现给读者,揭示出科举制度的丑恶、灵魂的扭曲,达到了针砭时弊的效果。
其次,采用的讽刺手法立足现实,因人而异。
吴敬梓刻画人物时,并不是走程序化路子,而是从生活真实出发,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讽刺手法,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真实可感。
比如对严氏兄弟、王惠、王仁、汤知县等一些贪官污吏,吴敬梓一点也不留情,给予无情的鞭挞与揭露;对马二先生等,讽刺他们的迂腐、庸俗,但又肯定他们善良的品格。
同时,吴敬梓也关注人物社会地位的变化带来的思想变化,并根据其思想变化转变写作手法。
219339659_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045[摘 要] 《儒林外史》主要以18世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为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思索文人的命运,揭露看到的黑暗现象,用笔墨寄寓作者理想化的社会图景。
作为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地位的杰作,它的讽刺艺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值得人们精深研究、奇文共赏。
着重从客观性、悲喜性、阶段性、场面性、对比性、语言的表现性几个方面来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关 键 词]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刘彩霞《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祖上多显宦的望族,所以他也想走科举之路,他的父亲吴霖起是康熙时期的拔贡。
吴敬梓考取秀才的这一年其父病逝。
而他生活放浪形骸,不善生计,家业被他挥霍殆尽。
被乡里作为教育子弟的反面教材,就是在科考时也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
后愤懑离开故乡,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到了乾隆年间,他以疾病为辞拒绝别人的推荐,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到了晚年,他缺吃少穿,温饱都解决不了。
这种颠沛心酸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八股和科举等利弊感受极为深切。
《儒林外史》的创作以清代康雍乾三代为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封建统治非常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提倡理学以统治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文人士子对功名利禄热切追求的社会风气。
他把自己的一腔愤懑倾注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陋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揭露。
我国讽刺文学传统久远,《诗经》兴观群怨,怨即怨刺,针砭时弊,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先秦诸子作品中有很多寓言寄予的深刻道理也都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如《孟子》中的“月攘一鸡”,《庄子》中的“鲁侯养鸟”,《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篇幅虽然短小但内涵却很丰富。
后来历朝历代出现的讽刺篇章也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沉思与爱憎。
《儒林外史》更加丰富了我国的讽刺文学,有着集大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鲁迅说它“足称讽刺之书”,讽刺的艺术可以说是它突出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先秦诸子寓言中,已有讽刺作品。
从小说来说,在《西游记》里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后来的《西游补》、《钟馗斩鬼传》等也是讽刺意味较多的长篇小说,但后者词意浅露,艺术上比较粗疏。
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
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
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为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例如小说十七回写“斗方名士”的一段对话: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
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做那一个?”⋯⋯匡超人道:“‘ 二者不可得兼’ 。
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
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
⋯⋯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
可是么?”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
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清代乡试失利的士子田仰为主角,通过他的身世、成长和遭遇,展现了儒家文化的衰落和社会的种种丑态。
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刻画了各类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儒家文化的衰落和社会的丑恶。
小说中的田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在乡试中失败后,他的儒家理想逐渐瓦解,最终被迫走上了不伦不类的儿戏生涯。
通过田仰的遭遇,小说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功利主义、权谋和虚伪的现象,以及儒家道德观念的沦丧。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有公正正直的官员,也有奸诈狡猾的权臣,有懦弱无能的士子,也有机智勇敢的女性。
这些形象的塑造使小说更加真实生动,也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态。
小说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小说以田仰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穿插了大量的插叙和插话,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小说还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例如,在描写乡试时,小说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士子们的虚伪、功利和狂妄,通过讽刺来揭示封建社会的丑恶。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小说的语言流畅优美,富有诗意。
吴敬梓是一位文学修养深厚的作家,他的文笔流畅,修辞华丽,使小说更具艺术感染力。
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美观。
例如,小说中对士子们的描写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如“一群群仰天而笑的大鸟”、“一阵阵瓦儿响,就如打屁股一般”等,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士子们的狂傲和虚伪。
小说通过对情感的描写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感染力。
小说中的田仰是一个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遭遇和人生经历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小说中还有许多描写爱情、友情和家庭情感的场景,使作品更加感人动人。
论《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卓越的讽刺艺术,它为我们提供了塑造讽刺艺术形象的完整经验。
具体表现为:1. 讲究真实。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形象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生活真实,甚至如范进中举发疯这样的例子也都有生活原型。
2. 讽刺矛头只对准反面人和事。
吴敬梓的讽刺是为了挽救世道人心,他的讽刺只针对当时世风的堕落、文人的丑行,而不对正面的人和事加以讽刺。
所以鲁迅说《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是少有的“以公心讽世之书”。
3. 运用特殊的技巧和方法婉曲讽刺。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色是“婉而多讽”,作者并不直接发表看法,却通过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发人深思的讽刺意味。
具体的讽刺手法包括夸张、对比和对照等。
(1)夸张:如严监生家财十万却因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范进中举发疯等。
(2)对比、对照: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前倨后恭、判若两人;范进居丧期间不肯用象牙筷子,却可以吃大虾元子;严贡生吹嘘自己从不占人半丝便宜,却讹船家船费、吞亡弟的财产;范进中举前门冷落,中举后却门庭若市。
从艺术上来说,《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小说“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完整而又全面地体现了中国讽刺美学传统。
一.独特的连环短篇结构,强调人物突出的特征言行《儒林外史》继承了史传、三言和《水浒》的结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连环短篇结构。
作者不是从写人出发,而着重在描写世相,借人物描出世态的画相,所以全书无主干人物贯穿。
在本回中为主要人物,到另一回则退居次要地位,又以另一人为主,如此传递、转换,各有中心,各有起止;而每个以某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段,又互相勾连,在空间时间上连续推进,被此连贯,形成巨幅的画面。
每一幅画面,每一镜头,有以人为主的,有以事为主的。
看似不相属,但内里却展示文人社会传统思想和生活的崩溃这个总体构思串连。
作品在性格塑造上既不同于《三国》《水浒》,也不同于《红楼梦》,其强调人物突出特征的言行,进而渲染能表现特征言行的主要性格侧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先秦诸子寓言中,已有讽刺作品。
从小说来说,在《西游记》里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后来的《西游补》、《钟馗斩鬼传》等也是讽刺意味较多的长篇小说,但后者词意浅露,艺术上比较粗疏。
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
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
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为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例如小说十七回写“斗方名士”的一段对话:
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
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做那一个?”……匡超人道:“‘二者不可得兼’。
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
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
……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
可是么?”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
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
难道儿子的进士,当不得自己的进士不成?”浦墨卿笑道:“这又不然,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儿子已做了大位,他还要科举。
后来点名,临监不肯收他。
他把卷子掼在地上,恨道:‘为这个小畜生,累我戴个假纱帽!’这样看来,儿子的倒底当不得自己的。
”……景兰江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兰江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这里作者写的是当时儒林中很普遍的事情,显然只是如实地反映出来,却把那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揭露得
非常深刻。
又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时,西湖的秀丽景色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而酒店里挂着的透味的羊肉,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等却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唾沫。
仁宗皇帝的御书又使他马上磕头下拜。
他见了游西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
在书店里看到自己的八股选本就打听它的销路。
在这些看来似乎漫不经心的描写里,马二先生思想的迂腐和精神的空虚,已相当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当然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都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
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还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他对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这批贪官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他对具有诚笃善良性格,能急人之难,而又庸俗、迂腐,迷信科举的马二先生,是既同情,又讽刺。
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
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
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一面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吃人的封建礼教。
作者的讽刺有时还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质量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
的态度。
如范进未中举以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虽对他有一定讽刺,但主要是同情他;后来他中了举,做了官,变得很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就对他采取了辛辣的嘲讽。
总之,吴敬梓的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
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这是《儒林外史》经常运用的讽刺手法。
小说第四回写“遵制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时的情况:
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碗杯,一双象牙箸来。
范进又不肯举动。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里通过范进行动的前后矛盾,把他居丧“尽礼”的虚为性
揭露无余。
又如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为了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时,小厮就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
在家里吵哩。
”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骂得狗血喷头;中举后就说他是“天上的星宿”,开口“贤婿”、闭口“老爷”,就活画出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明清时代其它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对黑暗现实的揭露虽然也很深刻,但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却写得更光辉、更动人。
《儒林外史》写得最多、也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儒林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表现作者理想部分和塑造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毕竟是次要的,而且不是那么动人。
从这些地方看,《儒林外史》可以说是我国小说史上比较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
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这里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我们面前。
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为毕露”。
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
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
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
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为面目暴露无遗。
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小说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三十八回以后远不如前面描写得深刻有力。
郭孝子寻亲、青枫城大战、野羊塘大战等片段,不但思想内容差,艺术上也是败笔。
《儒林外史》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
“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
这种独特形式虽然是受到了《水浒传》等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
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不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