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论文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本科毕业论文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本科毕业论文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目录引子 (3)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4)(一)吴敬梓的经历与创作背景 (4)1、命运多舛 (4)2、成书历程 (5)(二)吴敬梓笔下的儒林百态 (7)1、儒生形象 (7)2、官绅形象 (8)3、假名士形象 (8)4、理想文士 (8)5、市井奇人 (9)(三)《儒林外史》的创作目的 (9)1、吴敬梓的创作目的 (9)2、吴敬梓的社会理想: (9)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一)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10)1、取材真实 (10)2、人物真实 (11)3、场景真实 (11)(二)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12)1、善恶美丑,对比鲜明 (12)2、前倨后恭,世态炎凉 (12)3、表里不一,原形毕露 (13)4、言行不一,丑态毕现 (13)5、前喜后悲,礼教吃人 (13)6、善恶转变,科举熏染 (14)7、雅俗对比,啼笑皆非 (14)(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增加讽刺的喜剧效果 (14)1、适度夸张 (14)2、细节传神 (15)3、隐喻色彩 (16)(四)讽刺态度的多样性 (16)1、酣畅淋漓,讽刺挖苦 (17)2、自暴其丑,冷峻嘲弄 (17)3、婉而多讽,可悲可怜 (18)4、多重性格,可怜可叹 (18)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与发展 (19)(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 (19)1、讽刺源于诗歌的“美刺” (19)2、讽刺源于笑话类小说 (19)3、《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成熟之作 (20)(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发展演变 (20)结论 (20)主要参考文献 (22)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22)B:期刊文章 (2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的讽刺艺术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本文采用分析法、归纳法、文献检索法等研究方法,对《儒林外史》原著及其近年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运用上,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多种形式的对比的技巧,夸张、白描、隐喻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形成完善而成熟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小编整理)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小编整理)第一篇: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以周进为例《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呕心沥血之作,却成为中国讽刺小说中的一座高峰,就连鲁迅先生也从中发掘出了精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才使我们发现自己的劣根性,以警醒我们。
所以作品中“戚而多谐,婉而多讽。
”的内在悲哀涌现出来。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陋现象,从而向我们揭示了那个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它通过许多的人物故事,生动的表现了八股取士对一般知识分子的支配力和诱惑力,我认为其中周进最为典型,吴敬梓对这个人物的讽刺很辛辣。
周进,一生考科举,一直考到六十岁还连一个秀才都没有捞到。
只好跑到偏僻的山村当塾师,他不仅在物质上受苦,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轻蔑和屈辱,周围的人都嘲笑他、欺压他,以致连一年十二两银子的馆也做牢,更有意思的是,在年纪比他小的,好歹是秀才或者举人的面前,他要自称晚生,这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可笑,我们从小就知道,见到年老的要尊称爷爷奶奶还要给他们让座、让道等等。
可见那时只有考上举人,有了所谓的身份时才会被人尊称为老爷。
在如此的状况下,不得已要改行了,跟着做生意的姐夫混口饭吃。
话说一天周进到了省城,要去瞻观贡院,他活着么些年,还没有,去过省城的贡院,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了,众人好不容易把他给灌醒过来,随即他不死了,便是放声大哭,一号哭过,又苦到二号、三号,还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得众人都凄惨起来了。
可见这许多的众人中也有和周进一样考不上举人的人,自觉悲哀、同感而发。
在作者的这种平婉的文字叙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讽刺意味。
周进还哭的口里吐出鲜血来,直到众人答应帮他凑钱捐监进场为止,参加考试,这才“爬到地下,磕了几个头、、、、、不再哭了。
这和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得知中举发疯的情景一样,源于不相信会现实的梦想竟然实现的时候,那种悲喜交集,以致会有如此夸张的反映。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小论文200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小论文200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广泛强烈的艺术对比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
王冕属正面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
二、真切传神的细节描写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谁也不会忘记马二先生和王玉辉这两个人物。
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财、仗义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时他也有迂腐的缺点,在游西湖的过程,表现得十分清楚。
三、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
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
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四、清新生动的文学语言吴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动的文学语言,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全书的语言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时也非常准确、凝练、并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艺木创造。
2. 请帮忙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汉书》以来许多官修的史书中大都有《儒林外史》,那是写“儒林”(知识分子群)的“正史”。
讽刺手法在《儒林外史》中的运用和作用作文

讽刺手法在《儒林外史》中的运用和作用作文《浅析〈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一《儒林外史》里的讽刺手法那可真是一绝。
就像一把无形的手术刀,精准地把那些儒林中人的丑态给一一剖析出来。
咱就先说说那个范进。
这家伙考了大半辈子科举,一直没中。
家里穷得叮当响,他老丈人胡屠户都瞧不上他,动不动就骂他是现世宝穷鬼。
你说这过的什么日子?结果呢,有一天突然中了举人。
嘿,这人就跟魔怔了一样,高兴得发了疯。
他那疯样儿可真是滑稽,满街乱跑,嘴里还念叨着“中了中了”。
周围的人那是又哄笑又着急,有人说找个他最怕的人来吓他一吓,就想到了他老丈人。
胡屠户起初还不敢打,毕竟范进现在是举人老爷了。
最后硬着头皮打了一巴掌,还真把范进打清醒了。
这一情节就特讽刺,之前胡屠户把范进踩在脚底下,现在又敬畏得不行。
通过这事儿,就把科举制度下人们的势利眼和那种畸形的心理暴露无遗。
就像我之前在那种老小区里看到过的事儿。
有一家孩子一直学习不好,亲戚朋友都不怎么搭理这家人,还暗戳戳说这孩子没出息。
结果有次考试考了个比以前好多了的成绩,立马那些人就开始围着这家人夸孩子有进步了,变了副嘴脸。
这变化就跟胡屠户似的,都是只看重结果,不在乎过程。
二书里还有严监生这个人物。
他都快要死了,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奄奄一息,却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
周围的人都猜不透他的意思,猜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啦,还是有两笔银子放在哪儿啦?最后还是他的妾室赵氏懂他的心思,说他是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怕费油。
赵氏挑掉一茎后,严监生就断了气。
这可太讽刺了,一个人临死都还在乎那点灯油钱。
这让我想起我老家有个亲戚,特别抠门。
有次村里有人去世了,大家都去凑份子。
他就一直在那算计,看送多少东西能既显得自己大方又不花太多钱。
和严监生简直一个德行,把钱看得比命还重呢。
从这个人物刻画就能看出作者对那些吝啬鬼的嘲讽,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有些人被钱财蒙蔽了双眼的丑陋嘴脸。
三再说马二先生。
他迂腐得很,满脑子都是科举的那一套。
论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深入揭示了封建社会文化形态下的社会习惯与风气,是一部传世佳作。
在小说中,吴敬梓以生动的形象和巧妙的手法刻画了众多人物和景象,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
本文旨在探讨《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与启示。
首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对士人的讽刺上。
全书笔墨细腻,情节紧凑,将整个封建时期的士人生态描述得淋漓尽致。
论文中,吴敬梓利用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出讽刺。
比如小说中所提到的贡院:一年一度的太学生们考取进士有望,士林外的游手好闲之辈咕哝不已,他们看不起那些还没有考中进士的考生,对于他们来说,士林地位至高无上,如若没有这个身份就不能生存于社会之中,同时也与独立商人相比看不上他们。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知识份子也有着种种怪癖,吴敬梓成功地从中挖掘出一些闲云野鹤式的个性,然后通过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讽刺。
由此看来,《儒林外史》中主要的讽刺对象就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士人,他们的矛盾和局限成为了吴敬梓刻画讽刺的主题。
其次,在文学创作方面,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胆开创了“文学自由”的先河,借着通过对士人的讽刺揭示封建文化铁笼子的窄小与狭隘,挖掘底层百姓维系自己生活的智慧与勇气。
如乎喇叭(吵人的嘴),他以百姓的视角去人物描写,悟出点滴底蕴,如能力不足,那就让声音大一些,“喇叭声下,人人听了,心里都有一种忘形的乐意”。
可见,吴敬梓笔下的百姓精神是与封建士人阶级对立的。
在《儒林外史》中,读者很难寻找到用现代人眼光来看就会被嘲笑为冷漠的所谓“道德偏见”,因为吴敬梓刻画的所有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读者也不能忽略其中因为“文化控制”而形成的社会荒诞之感。
这样的创作倾向一度在历史上招致了批判,但它始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也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
总之,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其中的讽刺艺术是非常卓越的。
小说通过多方位的讽刺手法,描绘了封建士人的丑恶面孔,并且成功地揭示了封建文化自身的缺陷。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8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8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小说,作者为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讽刺、幽默的方式来描述当时士大夫们在官场上种种矛盾和冲突,使得读者印象深刻,也深受读者好评。
本文旨在探究《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讽刺魅力。
首先,《儒林外史》的讽刺具有明显的幽默感。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体现出自己的心理和思想,而且在行为上也很有趣。
例如,林黛玉把香蕉放在院子里,赵雅贞把香蕉搬回家去,把鸡蛋放在院子里,林黛玉又把鸡蛋搬回家去,这样一来,让读者捧腹大笑,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官场上多变的人性的深刻认知。
此外,《儒林外史》中的讽刺也具有很强的寓言意味。
作者用一种深刻的方式,赋予文中所有人物一种“智慧”,来揭示当时官场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其次,《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独特的。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各种比喻和拟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使得整个小说饱含讽刺的气息。
例如,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讽刺,把他比作一只“飞鸟”,表达了贾宝玉容易被玩弄的性格,以及他被他人利用的结果。
另
外,作者还通过比喻和拟人化来表现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对社会的看法,例如把当时的官场比作一个“混乱的海洋”。
最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讽刺来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讽刺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化、官场政治斗争等问题,把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出来,以此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公正。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具有明显的幽默感、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这些特点使这部小说在当时受到读者的欢迎,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嘿,真的是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它的讽刺艺术,简直让人拍手叫绝,仿佛是用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吴敬梓,真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他的文字里满是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剖析。
说白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
你看,那些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私下里勾心斗角,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书中的人物,真是各有千秋,有的狡猾如狐,有的愚笨如牛。
像那个什么“孙秀才”,可真是个笑话,整天想通过读书当个官,结果却只是个“白脸书生”,死读书不求甚解。
唉,读书也不能只看书本,还得懂点儿人情世故呀!再说了,书中那些贪官污吏,哎哟,简直让人气得牙痒痒。
他们个个口口声声说要为民做主,结果背地里却在贪污受贿,真是表里不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人就像穿着西装的“苍蝇”,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是个个臭不可闻。
他的文字中那种调侃的语气,仿佛在说:“哟,你们真是牛!这本事也就只会在嘴上了。
”那种生动的描写,让人忍不住想哈哈大笑,甚至想拍手称快。
再说说那些读书人,真是千奇百怪,有的拼命考秀才,结果连个及格都没能拿到,有的则是靠家世背景,混了个功名,根本就不需要真才实学。
像那种“金榜题名”的喜悦,跟今天的“晒成绩”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让人羡慕,结果背后又有多少辛酸苦楚呢?简直就是一出无形的喜剧,让人哭笑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吴敬梓不仅是批判,更是用心良苦地让大家反思。
你看,他笔下的人物,虽然让人捧腹大笑,但其中却藏着无尽的深意。
他想告诉大家,光有书本知识不行,做人还得有道德,有良心。
可不是说书读得越多,就越能混得好,反而是要学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本事!书中那些插科打诨的小段子,真是让人捧腹。
比如说,有的人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先生,居然当面问:“您这是读书读傻了吗?”这种调侃,恰到好处,不仅好笑,还能引人深思。
讽刺手法在《儒林外史》中的运用和作用作文

讽刺手法在《儒林外史》中的运用和作用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儒林外史》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它以嘲讽和讽刺闻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
它不但具有与其它优秀小说共同的特点,即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有它自己所独具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
它的这两种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所谓“戚而能谐”,是指描写内容上的悲剧性,作品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这是内容上悲剧性。
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讽刺的矛头不是对着某一个人。
所谓“婉而多讽”,是指委婉曲折的讽刺,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作者的身影,而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在平凡、平庸、平常生活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讽刺力量。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很高的评价。
他指出:“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见《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以其三十万字的篇幅,共塑造出了三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即有五、六十人。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
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讽刺’。
”正是如此,它所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都是当时社会中实际存在着或是曾经出现过的事情。
可以说是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摄取而来,作者虽不加任何评论,然而事实的可笑、可鄙、可恶和不合理的特性却立刻跃然于纸上。
作为讽刺艺术的典范,它的高明处主要在于是用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而不是由作者露面直接对形象作如此这般的揶揄和嘲弄。
仿佛只是信笔写来,读者却感到心驰神迷,余味无穷。
如第三回写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
醉心举子业的选文名家马二先生除了高头讲章,其他几乎一无所知,游览西湖面对秀山丽水全无会心,唯见其一路大嚼不停。
对眼花缭乱的各种吃食却馋得咽唾沫,看到鱼翅燕窝从眼前端过去就羡慕,看到皇帝御书就舞蹈扬尘,磕头跪拜,看到书店里卖他的“选本”,就翻翻看看,打听销路,这些如实的描写,活画出一个迂腐寒酸、精神空虚而可笑的落魄冬烘先生的形象。
当了翰林编修的几位老先生孤陋寡闻,经常闹笑话;附庸风雅的杨执中抄袭前人诗作,若无其事地署上自己的尊讳,但相府公子对此叹尝不置,鲁编修也并不怀疑其为膺品。
蘧駪夫得到海内孤本,添上自己的大名饮誉文坛。
牛浦郎冒着别人的名字,到处招摇撞骗。
一省学道连北宋苏轼的大名都不知道,结果成了帐下门客的笑料。
再如第十七回“斗方名士”浦墨卿、支剑峰和匡超人关于“中进士”和“全福”的争论,把所谓“名士”灵魂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作者明明是在讽刺这些官师、儒者、名士、山人,但他只是狡黠地隐在一边,没有片言只语的直接抨击或挖苦,有的只是用白描手法竭力刻画的形象和场面,那些可鄙可笑的人物一个个纷至沓来,登场作了淋漓尽致的表演。
这是非常高超的讽刺艺术,它的讽刺效果远远高过于作者直接出面作讽刺和嘲弄。
探其原因,当与吴敬梓的身世、生活、思想和奉行的创作方法有关。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从小饱受儒学的熏陶,由于中秀才后一直不曾出仕,又性耽挥霍,长期过着“困穷途而瑟缩”的生活,对科举氛围笼罩下的社会现实体察和感受日益加深,完全有余裕提炼足够的故事情节,以塑造他非常熟悉的各种人物形象。
可见,对生活熟悉而真实的描绘,正是吴敬梓笔下人物之所以生动的原因之一。
当然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爱憎更是构成作品讽刺性的基础。
加上他有极为高超的文字表现能力,于是许多“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事物,经他写出,便令人感到“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了。
像那个家境豪富而又悭吝成性的严监生,自述其仅有“几亩薄田”,平时舍不得买肉吃,独生幼子吵吃,“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临终时为了灯盏燃着两根灯草,竟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
描述这样生动的情节,就足以塑造守财奴的形象了。
正因为作者有—十分厚实的生活底子,又娴熟地应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刻画伪妄也好,抨击习俗也好,总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
那些借助直接嘲弄,缺乏真实性的讽刺作品难免询意浅露,如同漫骂,自然不能望其项背了。
《儒林外史》有正面的人物和肯定性事物的描写,从而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追求和理想,但揭露和讽刺知识界的丑恶、堕落以及科举仕途的荒谬和危害,则是最主要、最突出、最精彩和部分。
不过,作品并没有停留在以此专刺某人某事,或仅作为陪衬烘托角色的程度上。
它的讽刺矛头虽也落到各个具体形象上面,但实际上它把人物的种种秽行劣迹和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都与腐朽僵死的科举制度联系了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刺入到了社会的本质方面。
这就大大高出于同类的作品。
“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还能指望士品不破产,儒生不堕落吗?考取了“功名”,“出”者多成寡廉鲜耻的贪官,“处”则沦为横行地方的劣绅;考不取“功名”,孜孜砣砣,追求不息,糊涂迂腐,形同废物,或者混充名士,奴颜婢膝,利欲熏心,自欺欺人。
哄吓诈骗,无恶不作的严贡生是如此,反复无常、道德沦丧的匡超人也是如此。
难得仍有君子品行的马二先生又何尝免得了“迂腐”二字!八股文只是在特定程式里,变换些词句来阐发所谓圣贤经传道理的玩意儿,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已僵化透顶,中与不中,本无什么凭准可言。
小说中人物所以可笑可怜、可鄙可憎,归根结蒂都归咎于科举制度的牢笼和毒害。
小说描写的两个贫苦人家子弟匡二和牛浦,他们原先并不坏,后来为什么成了无赖和编子?就是因为沾了科举的边!揭露并讽刺科举制度在社会各方面散发的腐恶臭味,这正是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正是作为讽刺艺术的精髓所在。
鲁迅所说的“秉持公心”、“以公心讽世”、“指摘时弊”一类评语,必须从这个角度加以理解和领会。
此外,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构成《儒林外史》讽刺性特点的原因之一。
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
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
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夸张不是失实而是更加突出事物的本质。
周进撞号板,痛哭而至于口吐鲜血;范进见报贴,高兴得至于发疯;严监生见燃着两个灯芯就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
这都是从生活中精选出的最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把人物的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收到讽刺鞭挞的良好效果。
作者无限夸大假的,给假的蒙上了庄严的外表,在与真的对照中让假的暴露原型,如匡超人吹嘘自己有学术,他说:“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
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
不瞒二位先生说,此处读书的人,家里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之神位。
”这段话匡超人吹嘘自己的著作多,著作受欢迎,越吹越来劲儿,越吹越悬乎,最后说到自己受尊重时候就露了馅。
我们知道,“先儒”是已经去世的儒者,因此牛布衣指出:“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这样作者让人物自己大吹特吹,吹到一定时候,轻轻一点点出漏洞,达到讽刺的目的。
《儒林外史》的讽刺性还表现在它往往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而不是作者直接表露自己的看法或抽象的议论,来说明某人具有哪种性格,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优秀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
吴敬梓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并巧妙地把它和讽刺结合在一起。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他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显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
如第五回“严监生疾终正寝”的一段,作者对严监生无一褒贬之词,而只靠人物临死前一个极平常的细节活动,就使一个地主守财奴的悭吝本性活灵活鲜地表现出来。
只是因为这个情节的描述,严监生便成为久久活现在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悭吝的典型了。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