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离骚》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研究掌握有关XXX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XXX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研究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其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研究XXX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秋风,不知从XXX 袭来,让XXX,让XXX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

每每读到XXX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便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XXX,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XXX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动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①XXX,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XXX。

XXX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XXX“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XXX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问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把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重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普通特点。

2、通过鉴赏《离骚》中的柔美语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2、品尝、鉴赏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日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受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缘由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殊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善于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他对内常常和怀王一起研究国家事件,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十分相信他。

当初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采取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见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离骚简介1.1 离骚的背景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他的生平和对楚国的影响。

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楚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1.2 离骚的文学特色分析离骚的文学风格,如诗歌、赋、颂等。

探讨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

第二章:离骚的篇制结构2.1 离骚的整体结构解析离骚的篇章结构,包括序言、和尾声。

强调离骚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意义。

2.2 离骚的部分分析离骚的章节划分,如“大序”、“小序”和“乱”。

探讨离骚中的主题和内容变化。

第三章:离骚的思想内涵3.1 离骚的政治思想解读离骚中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命运的探讨。

分析离骚中对于忠诚、正直和反腐倡廉的表达。

3.2 离骚的哲学思想探讨离骚中对于人生、命运和宇宙的思考。

解读离骚中的道家、儒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影响。

第四章:离骚的艺术表现4.1 离骚的语言艺术分析离骚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和用词。

强调离骚中的优美词句和独特表达。

4.2 离骚的图像艺术探讨离骚中的图像描写和象征意义。

分析离骚中的图案、图腾和意象。

第五章:离骚的传承与影响5.1 离骚的文化传承介绍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离骚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5.2 离骚的现代价值分析离骚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离骚对于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和国家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离骚中的自然描写6.1 自然景观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江、湖、山、树等。

探讨自然景观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6.2 神话传说的融入解读离骚中融入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宗教信仰。

分析神话传说在离骚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七章:离骚中的人物形象7.1 屈原自我形象的塑造探讨屈原在离骚中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忠诚、正直、高洁等。

分析自我形象在离骚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7.2 他人形象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他人的描绘,如君王、小人、忠臣等。

探讨不同形象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第八章:离骚中的情感表达8.1 抒情手法的运用解读离骚中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优质课教案_8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优质课教案_8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

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

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读懂《离骚》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将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离骚》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离骚》与《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离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离骚》的理解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离骚》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离骚》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内容与情感表达;2. 熟悉《离骚》中的修辞技巧和文学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掌握《离骚》中的隐喻、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2. 理解《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解读法:通过分析《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探讨和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4. 归纳法:总结和概括《离骚》中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演示一段《离骚》的朗诵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5分钟)请学生阅读《离骚》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3)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的?3. 文本分析(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离骚》中的文学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点拨。

4. 思想感悟(15分钟)学生就《离骚》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进行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共同探讨(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就《离骚》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等展开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彼此启发,一同探寻《离骚》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离骚》的影响和地位,扩大学生对诗歌创作和文学艺术的了解。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离骚》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并用自己熟悉的修辞手法来进行语言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案
屈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
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
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
句间——语意未竟;
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鸷鸟——鸷,比刚强正直的人;鸟,比世俗的人。

方圆——比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

(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二)问题探究
1.从第一段中可看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忠贞、有高尚德行)
【补充】司马迁:“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如此俊杰,为何“朝谇而夕替”?
灵修浩荡——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

众女——周围众多小人,屈原与他们有着尖锐冲突。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楚国政治黑暗。

3.在这样的现实中,作者处境如何?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苦闷、失意、走投无路。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为世俗所不容。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委屈压抑、忍受责骂侮辱。

4.面对一切,他报以怎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5.找出第二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的词及其所领起的内容。

悔——相道不察
6.接下来怎么做?
(回朕车以复路兮)
7.由“悔”而生“退”,目的-——“修吾初服”,具体如何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加强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使自己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

8.“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硬汉形象。

四、扩展探究
1.学完《离骚》,对屈原的形象是否有新的认识?
2.对于屈原抱石投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